第六十八章 大漠遇胡哨,姑臧收马超2


本站公告

    许都,艳阳高照。

    正午金色的阳光、田垄中已被收割捆绑的粟穗(小米穗),与晒谷坪上金黄饱满的粟米(小米),组成了1幅丰收图。

    田垄间、晒谷坪、黄土路上,尽是忙碌却带着发自肺腑欣慰笑容的农夫。

    晒谷坪上,1名极昂藏、穿短褐戴帻巾、宛若1个农夫的8尺有余(近1米9)国字脸英武汉子,正独力提着1杆大秤和1只大斛,逐斛称量刚被晒干的粟米。

    东汉的大斛是十斗斛,折合后世2十7市斤,这杆上等鸡翅木所制的大秤份量亦不轻。

    然而,这汉子1手提秤1手拨砣,眯起眼仔细看着秤星,脸上满是欣悦笑容,显得颇为轻松写意。

    这膂力不凡、打扮气质与农夫1般无2的汉子,当然是赵云。

    被其人过完秤的粟米,此刻已在其人身旁堆成了1座金灿灿的小山。

    少顷,老农云哥过完秤,用树枝在地上划拉起来。

    这时,同样1身短褐、戴着帻巾的老农董昭,急匆匆赶来。

    其人急声连问。

    “子龙!子龙!如何?如何?粟米亩产平均几何?”

    云哥站起身,笑笑未答话,只是将手中的算筹呈于董昭。

    “公仁兄且数1数。”

    董昭接过那些算筹,1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就在这时…

    正所谓6月天,娃娃脸…

    只见狂风骤起。

    这是典型强对流天气的征兆。

    经验丰富的云哥脸色陡变。

    1向话不多的其人,在这1瞬间化身为了禁哥。

    其人高喝道:“众儿郎!速速放幕布!搭苫布!车马队何在?速至田垄抢运粟穗!”

    云哥话音未落,同样着短褐、戴帻巾、如老农1般的兵卒们,便已虽急却井然有序地忙碌起来。

    1部分兵卒往晒谷坪上已搭好的桁架上搭厚厚的麻布帘;

    1部分兵卒则有条不紊地抬着厚稻草编织而成的苫布,小心地苫盖住晒谷坪上堆积如山的粟米,并压上大石板防止被风吹开;

    如长龙般的马车队,则在兵卒们配合之下,迅速地将捆好但仍未打谷的粟穗搬进马车车篷之中;

    剩余兵卒则将提前掘好的引水壕沟掘开,并打开壕沟尽头的收水井隔板,提前做好排水工作,以防雨势过大造成晒谷坪积水,浸泡了粟米。

    云哥极目4望,眼见那些原本如老农般的兵卒们,此刻复又变为训练有素、军纪严明且行动高效的战士们,其人明显松了口气。

    当然,云哥的反应也丝毫不慢。

    其人唤来1众同僚,趁着风起云聚、天色渐渐转暗之时,齐心协力将已晒干且过好秤的粟米分装入斛,并迅速将其搬上马车。

    董昭哪里还有暇数算筹,其人小心翼翼地将算筹收入怀中后,便唤来颖川各家负责人。

    “诸君!速速腾出仓!此雨势必不小,某等须即刻将粟穗运入仓。”

    得益于众人防汛准备充分、现场井然有序、行动迅速…

    赶在1声惊雷乍响、大雨如倾盆1般落下之前,卫府众人及中军兵卒们,总算保住了许都周边收割的粟穗、以及晒谷坪上堆积如山的粟米。

    在亲眼目睹粟穗安然入仓后,被大雨淋湿的卫府众人不约而同松了口气。

    随即,卫府众人、尚书台众人及颖川各大家族的家主们,便尽皆哈哈大笑起来。

    虽因淋雨而浑不似平时之潇洒俊逸的荀彧,笑着看向同样因淋雨而狼狈不堪的赵云。

    “子龙,粟米亩产究竟几何?”

    云哥看向董昭。

    “公仁兄,算筹今何在?”

    董昭闻言悚然1惊。

    其人不顾自己身上、双手皆已湿透,当即探手入怀,待摸到安然无恙的算筹之后,其人方才大大松了1口气。

    其人正欲取出怀中算筹,却骤闻急促的马蹄声、以及“希聿聿”的马嘶之声,自仓外传来。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1名穿戴蓑衣、斗笠之人,正在仓外的倾盆大雨之中疾驰而来。

    隔着老远,那骑手便高呼道。

    “诸公!有满使君急报传至!事关凉州、西域!”

    同1时间,大散关西门处。

    不同于许都乌云盖顶、大雨倾盆之景,大散关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清风徐来。

    匈奴呼衍左大将率军驻足于西门外的官道旁,并未等太久。

    其人正仰望蓝天青山、思忖自己为何目的而来时,便陡然听闻急促马蹄声,自大散关西门内传至。

    其人下意识地循声望去,只见…

    1名头戴进贤冠、着玄色深衣的文官,与1名头戴金黄色束髻冠、着3色蜀锦袍、显得拉风至极的昂藏弱冠青年,率1彪骑兵向自己所在方向疾驰而来。

    呼衍左大将回过神来,遥遥向2人行礼,口中本能般道。

    “俺乃卫将军臣属左贤王大人麾下、呼衍左大将也,今奉卫将军之令,至此与张令君洽谈要事。”

    说着,左大将方才反应过来。

    “不知哪位大人乃张令君当面?”

    至此,这左大将终于看向了那明显是文官之人。

    那文官,也就是郿县令张既张德容,闻言滚鞍下马,向左大将躬身作揖还礼。

    “左大将,某便为大汉郿县令、左冯翊张德容也。”

    说着,张既又为左大将介绍了1番甫下马的马休。

    “左大将,此为征西将军之子、右扶风马仲温也。请左大将随某来,诸公已在大散关关城内等候多时也。”

    左大将再次向张既、马休2人行礼后,便对自己身后兵卒招了招手,浑浑噩噩、晕晕乎乎地率军随2人进了大散关。

    进关城后,左大将的兵马,被马休的亲军司马领去军营暂歇。

    而左大将则随张既马休2人,径直进了大散关衙署。

    待前者进了衙署,见到大堂内之人后,其人这才醒悟过来,为何那如天神1般的卫将军,会令自己尽速赶来此地。

    因为左大将至此,已心知肚明,自己若晚来1步,自己家左贤王大人,1定会将自己剥皮抽筋!

    同1时间,许都卫府大堂内。

    堂外依然风雨如晦、惊雷阵阵,堂内却灯火通明、其乐融融。

    所谓其乐融融,指的是在如此凄冷下雨天,没有任何事比吃热腾腾的小火锅更让人暖和、惬意,如此1来,气氛自然便极融洽。

    而之所以董昭请卫府、尚书台众人在此时此地吃小火锅…

    1是因为今日因忙于抢收抢运粟米,众人尚未来得及用午饭;

    2来,是为送信者接风洗尘。

    盖因送信者不是他人,正是本该屯驻于汉中郡沔阳城的屯骑校尉赵虎。

    赵虎在卫府之职,虽只是1名行军司马,但其人在卫府地位不1般。

    其人是如今负责卫戍宫城的屯骑中郎将赵甲胞弟,赵旻的绝对心腹之1。

    赵虎向1众高士、其人2主君赵云、及其人亲大哥赵甲敬酒后,方才放下酒盏抱拳。

    “诸公、2主君、大兄,近半月前,仆本为少君镇守沔阳城,岂知满使君竟骤然造访…”

    赵虎说出1番话后,满堂皆惊。

    让我们再回到金城县衙大堂内。

    马腾环视4周后看向贾诩。

    “文和,韩遂老狗今何在?”

    贾诩闻言,神色微微1变。

    随其1同行动的颜良、夏侯渊2人,神色同样变得有些不自然。

    苟哥俊脸1沉,蹙眉问道。

    “文和先生,前将军、妙才将军,韩遂今何在?”

    贾诩、颜良和夏侯渊3人面面相觑…

    贾诩、夏侯渊2人以眼神交流后,各退后1步,将与赵旻关系最不1般的颜良亮到了最前面。

    颜良强忍住…1刀劈死这两个出卖队友无良之徒的冲动,硬着头皮躬身抱拳。

    “回主公,韩遂老狗…已畏罪潜逃矣!”

    【作者题外话】:帻巾的大概情况,咱们前文已经介绍过。

    1斛便是1石。

    算了,不解释了…

    这章坑太多,只要稍微1解释就是剧透…

    咱们继续聊荥阳之战。

    几章之前,咱们聊了关东联军1方的参战诸侯。

    其中袁绍、张邈、鲍信、袁术、孙坚5方为主力,曹操与卫兹1起,率张邈的5千兵马参战;

    至于刘岱、张超、臧洪、乔瑁等人,应该也有各自的军事任务,绝非作壁上观之辈。

    只不过《魏书》出于突出曹操功绩、强调曹魏正统的考虑,对其余诸侯的事迹记载不甚详细、甚至刻意抹杀。

    所以,演义中的十8路诸侯…对不起,假的!

    公孙瓒、马腾参与…对不起,假的!

    刘关张3英战吕布…对不起,公孙瓒都未参加,公孙瓒麾下刘帮主怎么可能参战?

    所以,涿县3巨头没参战!

    罗先生描写3英战吕布…云某以为没有任何必要。

    还不如描写1下刘帮主的黑道发家史、讨伐张纯张举时装死…

    咳咳…

    罗先生是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儒生,不可能渲染这种东西…

    言归正传。

    我们来看看,徐荣1方的军事力量。

    徐荣是董卓麾下名将。

    其人以幽州出身,在凉州集团中1路官至中郎将,成为与牛辅、董越、段煨等人平级的高级将领,可知必有过人之处。

    (公孙度)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魏书公孙度传》

    荥阳之中,徐荣凭借1路人马粉碎了联军主力。

    其人打得关东诸侯闻风丧胆,卫兹、鲍韬等人命丧当场,连曹操的坐骑都被乱箭射死(见《曹洪传》),性命险些不保。

    照此看来,徐荣1方的兵力总数应不为少。

    虽然《武帝纪》对荥阳之战极为避讳(显而易见,这属于曹操的履历污点),刻意隐去了徐荣的兵力记载;

    但从魏尚书缪袭创作的《战荥阳》歌词中,依然可以窥知端倪。

    在缪袭笔下,战役开始阶段…

    “战荥阳,汴水陂;阵未成,退徐荣”;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

    “2万骑,堑垒平;戎马伤,6军惊;势不集,众几倾”。

    战荥阳,汴水陂;戎士愤怒,贯甲驰。陈未成,退徐荣,2万骑,堑垒平。戎马伤,6军惊;势不集,众几倾……同盟疑,计无成。赖我武皇万国宁。--《战荥阳》

    照此来看,徐荣麾下的主力是“2万骑”,他凭此冲垮了联军营垒,导致关东诸侯“势不集,众几倾”。

    按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关东联军至少在3万以上(鲍信两万,曹操加卫兹5千、还有2袁、张邈等人)。

    那么徐荣麾下的兵士数量,应该与歌词记载出入不大…

    至于这两万士兵是否均为骑兵,则有待商榷。

    袁绍经营河北十年,兼有乌丸相助,也不过凑出“骑万匹”;

    公孙瓒亦然;

    至于黑山张燕,号称人众百万(见《后汉书朱儁传》),实际骑兵数量亦不过“数千”。

    (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魏书袁绍传》

    (公孙)瓒步兵2万余人为方阵,骑为两翼,左右各5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英雄记》

    (张)燕精兵万馀,骑数千。--《魏书吕布传》

    董卓虽然久在边地,又吞并了丁原的并州骁骑,但彼时能否凑出两万骑兵尚有疑问。

    由是推之,赵旻在本书中,能凑齐近9万骑兵…

    按照常理推断,这是不可能的。

    家言,诸君请勿较真。

    再次言归正传。

    何况即使董卓真有两万铁骑,恐怕也不会尽数交给幽州人徐荣管辖。

    尤其是在董卓自有凉州心腹胡轸、段煨、李傕等人的背景下。

    初(孙)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卓亦遣兵步骑5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余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英雄记》

    照此论之,荥阳之战中,徐荣的兵士数量大抵在两万上下,至于是否皆是骑兵,则有待商榷。

    或许是《魏书》刻意夸大敌情,为曹操战败寻找借口。

    当然,这也侧面佐证了所谓的“曹操独自鏖战荥阳”乃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如果没有联军诸侯的帮助,单凭曹操与卫兹的5千人马,恐怕早已被徐荣尽数斩杀。

    所以,这便是《魏书》逻辑抵牾之处:

    曹老板如何才能逃过两万骑兵的追杀?

    总之。

    从《武帝纪》的叙事构建来看,荥阳之战可谓曹操霸业史的序幕之篇。

    所以,荥阳之战在魏朝国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正缘于此,在王沈、陈寿笔下,荥阳之战便成了曹操1枝独秀的表演舞台。

    至于2袁、张邈等人,虽然也戮力其中,但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主要是与曹操交恶),均被从历史书写中刻意抹杀,甚至被贬低为“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反面人物。

    反倒是鲍信、卫兹这类次要人物,因为从龙有功,兼后裔显于魏廷,因此地位也便被大大拔高,在荥阳狠狠露了1回脸。

    好在天机常留1线,靠着同时代诸多史料的吉光片羽,勉强揭示出荥阳之战的真相。

    同时,也方便后世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曹操及众诸侯在事件当中扮演的角色。

    如果从《武帝纪》的书写线索入手,可知:

    曹操在荥阳战后的军事建议,即“袁绍临孟津,诸将守成皋,袁术入武关”的战略安排,很有可能并非事后提出,而是事前联军的既定计划。

    比如《典论》便记载了,袁绍确实曾“引河内之甲屯于孟津”(见前文注引)。

    (曹操)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指袁绍)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指袁术)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3辅。”--《魏书武帝纪》

    可见荥阳之战,其实是囊括在大战役中的1个小环节,只不过曹操恰好参与了这个环节;所以在魏朝国史中,荥阳之战才被无限放大、并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反过来说,对袁绍而言,孟津之战当为霸业奠基之役;对孙坚而言,阳人之战无疑占据创业史的核心;对曹操而言,荥阳之战则成为立国之滥觞。

    从这个角度看,荥阳之战其实是被魏廷,不,更加准确来说,是司马群贼有选择性的、刻意保留的历史记忆,意在塑造曹操的英武之姿。

    至于同时代的其他人物列传及事迹描绘,均需要服务于这1目的。

    司马群贼之所以如此做,其丑恶用心、狰狞面目,俨然跃然纸上!

    司马群贼为篡夺曹魏之位,甚至不惜弑其君(高贵乡公曹髦)。

    而且,司马群贼在上位的过程中,其血腥、残暴、无底线之处,尤甚于掀起1场又1场腥风血雨的曹老板。

    所以,为了凸显其贼朝之正朔、正义和伟光正,群贼们惟有鼓吹嬗代东汉的曹魏是正统,此方为正途耳。

    每思及此事,云某都恨不得穿越到正始之变前,把司马群贼、乱臣贼子贾充、石苞、王凌、刘放等人统统控制起来,1举消除隐患!

    其实,还有1个明显的痕迹证明荥阳之战的真相:

    那就是荥阳之战时任峻的事迹。

    不得不再次赞叹,陈寿先生确实是草蛇灰线的高手高高手!

    下1章,咱们聊1聊此事。

    今天忙碌1整天,中午加班,晚上依然加班。

    明天亦然…

    是故,明日仍1更,云某尽量在23点前上传,请诸君见谅。

    工作是云某恰饭的保障,码字只是兴趣使然。

    云某为了养家糊口,便不得不先将工作做好,兴趣只能暂时放到1旁。

    请互相体谅。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