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八部分


本站公告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你想想看,用恒河沙数的身体来布施,百千万亿劫!下面就要较量功德了。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若是有缘众生,听闻《金刚经》。信心不逆,什么意思呢?不逆,就是不散乱,就是没有违背《金刚经》的意思。信心不逆,就是生起《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信心,以《金刚经》的智慧,产生无所住相的信心。其福胜彼,这个功德太大了!所以我才告诉诸位,《金刚经》的力量、功德不可思议,就算你只是一直口诵,不了解它的意思,同样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真实不虚。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现在人们不再书写受持,都改成印刷,所以印刷的人功德无量。这部经我们印了五千本,五千本就是十五万七千多,所以出钱印这部经的人功德无量。

    【肇法师云】云:「从旦至辰名初日分,从辰至未名中日分,从未至戌名后日分。于此三时,乃至无量百千万亿劫,舍身布施,亦不及受持是经,见自性耳。见自性者,谓深明实相。」

    见到我们本性的人,就彻彻底底了解实相。

    「人法二空,乃是大悟人也。《法华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心常精进,无有间断也。」

    尊颜,就是指佛。目不暂舍,目光一点都不曾移动。

    「『受持读诵』者,行解相应谓之受,勇猛精进谓之持,心不散乱谓之读,见性不迷谓之诵。」

    行与解相应,才叫做受。这里讲的就是我们所谓读经、诵经的意思,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为人解说』者,谓已悟人,能见自性,方便为人解说此经,令悟实相,成无上道。此为法施,无所住相,功德无有边际,胜前百千万劫以身布施功德,百千万倍。」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以要言之就是简单来说。最上乘就是佛乘。你看佛陀赞叹《金刚经》的话,令人震撼!

    这两句的意思就是:须菩提,简单来说,这本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更有无边的功德。(你看佛陀给予这部经何等的赞誉!)《金刚经》是如来为发大乘心的人而说,是为发佛乘的人而说。

    【李文会曰】「『无边功德』者,若人于此经典,了悟人法二空,深明实相,功德广大,即同佛心,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

    跟佛一样,因为他悟到的是无边际的本性,当然功德不可称量了。

    「『为发大乘者说』者,智慧广大,能见自性。」

    你若是不看这本《金刚经》想见自性就很发很困难了,所以六祖要开悟,也是因为这本《金刚经》,

    「色空俱遣,不著二边。」

    色,色法也去除,空也去除,不执著一个色,不执著一个空。

    「二边既无,即无中道可立,不染万境,即是大乘菩萨所行之道也。『为发最上乘者说』者,不见垢秽可厌,不见清净可求。」

    「不见垢秽可厌」,这里我告诉诸位:嫉恶如仇,只能当世间的君子,不能成为圣者、解脱之人。「不见清净可求」,因为本无一切法,哪有什么清净呢?不要嫉恶如仇,恶性本空,恶者我们应该同情。垢秽,就是恶的,可厌的。看到讨厌的,要慈悲对待他,不要得罪他。

    像我就是这样,过去有一个人不断向我借钱,一次次地跟我借了几万又几万,我一再告诉他该还了,一年过去了,三十万元还是不能还我。我告诉他这是常住的钱,这样不太好,可是他到最后也没有还我,我也并不得罪他,以至于他多拿了十万元,我也没有讲第二句话。跟我借钱的人,怎么都不想还我,很奇怪!(众笑)我也是本着佛陀的教化,不生气、不跟他计较,他有能力还就还,不能还也没办法。从此以后,我就尽量别借钱给在家人就好了啊。(众笑)没办法,因为众生不知道因果啊!

    所以说慈悲有时候还要运用智慧,我本来也是认为他不会有问题。而且我们了解了本性的功夫,只有放下。到现在他也没有跟我连络了,他过他的,我也没有变得比较穷啊。所以遇到这种事情,你一定要解脱,不然也没办法。同时我们以后要更加注意,保护这些众生的血汗钱。

    「无遣可遣,亦不言无遣。」

    无遣可遣,没有什么可以遣的;亦不言无遣,也不能说没有所谓的遣。因为遣跟无遣都是对立的东西。

    「无住不住,亦不言无住。」

    无住就是不住一切法,也不去讲说无住――若有一个无住的念头在,还是住。就像「能遣」,放下就是遣一切相,如果讲「我能放下」,就又变成执著。

    「心量广大,廓若太虚。」廓,就是广阔的意思。广若太虚。

    「无有边际,即是最上乘诸佛地位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若是有人能够受持、读诵,广泛地对一切众生来讲说。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不得了!佛陀对这本经实在是赞叹到极处了。要是没有本《金刚经》也就没有《六祖坛经》,因为六祖是听到人念《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开悟的。佛陀在这里说: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你看用了多少个「不可」!

    【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个人若是悟到本性,那么他就是佛,因为对于本性的东西他都清清楚楚,这个人就称为活佛,活的佛,因为你问他什么他都懂啊!

    依《金刚经》明心见性,就是活佛,西藏人讲的活佛。可是现代人所说的活佛就很简单了,活着的人就可以称为「活佛」。现在人动不动就自己称为「活佛」、「活佛中的活佛」,像卢胜彦就自称活佛了。人家西藏的修持法是没那么容易的。那一天梦参老和尚告诉我,西藏密宗里,小孩子若超过十岁就不收为喇嘛了;要成为一个喇嘛,需要二十年的显教的基础。二十年啊!在西藏地区要成为一个大成就者,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小孩子从小就要背经典。不是像台湾这样,修上二到五年的密宗,就自封为金刚上师了,闲来没事就摆出法器为人灌顶,灌顶法会让人看得头昏眼花。所以那天老和尚的开示让我觉得密宗实在是很了不起,我听了很感动。小孩超过十岁就不收了,从小就教化,正确的!一般人对密宗不了解,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老和尚说,台湾的密宗变了,不一样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台湾的密宗已经不是本来的面目。真正的密宗不是这样修的,最起码要二十年的显教基础,所以密宗的大成就者都是很不简单的。像宗喀巴大师,通达教义、教理,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十分了不起,把修行分成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阶段,他讲修行要按照次第一一按步就班而行。像法弘说要学密宗,他已经快三十了,要在西藏人家就不收了,所以我们不是出生在西藏,就大可不必不必搞这些稀奇古怪的花样,还是要实实在在地念佛。所以说密宗实在是不得了的,可以说是最上乘的了,但是台湾的密宗就不好说了,所以我们还是要老实念佛。

    「『广为人说,知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者,此谓上根器人,深明此经,了悟佛意,持此大乘经典,为人解说。令诸学者,各见自性无相之理,得见本源自心是佛。当知此人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

    【心佛颂云】「佛即心兮心即佛。」

    佛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是佛。

    「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心是相对于佛来说,佛与心都是用来形容的名词,都是名相,所以也是虚妄之物,所以说心佛从来都是虚妄之物。因为心跟佛根本就是无一相的东西,不论安插什么都不对,你要如何说什么是心、什么是佛呢?从来就是一种虚妄的东西,是方便说。这样你才了解这是真如法身佛。

    「佛佛佛,没模样。」

    什么是佛,没有一个模型,什么都没有,可是充满了智慧。

    「一颗圆光含万象。」

    就是说用一颗清净心、平等心,入于百千万亿的色相。里面一颗圆光,就是我们的本性,用这一本性入于一切事相,无体之体才是真体。譬如说我们的佛性在心,可是心却拿不出一个佛性,只能以无所著的智慧映现出来。当下如如不动,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它不是死板板的东西,也不是无妄想的东西,但却是拿不出来的东西。你若是说无,它又是有;你若是说有,它又是无。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

    无体之体,才是我们的真体。不能说是色法,不能说是空法,也不能说是不空,因为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东西。

    「不动不静不来往。」

    你要说它是动、是静都不对,它当下是不来往。

    「无异无同无有无。」

    没有不相同的东西,没有相同的东西,也没有有与无的东西,因为本来就是真如的。

    「难取难舍难指望。」

    你取不到,舍不掉,因为本来就是无一切相的。指望,就是指陈,描述、指出来什么是佛性、本性在哪里?你指给我看什么是佛性,什么又不是佛性呢?

    「内外圆明到处通。」

    到处通,于一切法无所著,内也通,外也通,境界也通,没境界也通,面临生和死也通。为什么?内通、外通、全部都通,这是一定要经过的阶段,因为无所著,从而不恐惧死亡,视死如归。

    「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

    一佛国为大,一沙为小,大的包含在小的之中。意思就是说小能容大。表示无所不通,本性的东西事事无碍。这是华严的思想,大能容小,小能容大,事事无碍法界。

    「一个身心万个同。」

    我们每人有一身一心灵,不论到哪里本性都是相同的。

    「知之须会无心法。」

    我们若要了解,就一定要领会什么呢――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就是无所住法。

    「不染不净为净业。」

    你若是被污染,当然就不清净;而你若仍然有一个净的观念,那么还是不净。所以,不染不净,这才是真正的清净业。

    「善恶千端无有无。」

    造善也好,造恶也好,在一个圣的心中,无著于善恶,所以圣人只有对众生的宽恕和怜悯。圣者每天都在讨论自己本性的对与错,而凡夫却是整天在讨论圣者的对与错,差别就是这样。

    凡夫整日论他人对错,猜想、假设他人的用心。像师父今天所讲的,人生活在两种痛苦中,第一个是错觉,第二个就是假设,这是人类最大的痛苦。圣人不会这样,他既不生活在错觉里面,也不生活在假设里面,那么什么都障碍不了他,任何境界对他都没有用,善恶对他没有影响。你注意看,凡夫就是一直在讨论,某某法师有修行,某某法师没有修行,某某可能有东西,这个法师持戒,那个法师没有持戒……整天烦烦恼恼的,结果呢?自己的生死都不顾,专门讨论别人的事情,整天都在为别人忙碌。我们哪有多余的生命整天去讨论别人?「善恶千端无有无」,没有「有」,也没有「无」。你看,大彻大悟之人说的话,句句都是明心见性!

    「便是南无大迦叶。」

    这个就是南无大迦叶,就是他的境界。

    【黄檗禅师云】「『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经解义,如说修行,广为人说无相之法,令诸学者悟明心地,能行无相无著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劳妄念,共成无上菩提。当知此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于身内也。」

    今天要讲到九点四十,何以故?因为今天心情很好!(众笑)喝点水(师举杯钦),讲得都快开悟了!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佛说:为什么呢?须菩提,若只有爱好愚钝法的二乘众(乐于小法者),那么他就是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金刚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李文会曰】「『若乐小法』者,凡夫愚钝之重,不能听信,广学无上菩提;只修福德,六道轮回因果之法。纵能强学,执著多闻,为人解说;被明眼人觑着,手忙脚乱,一场败阙。」

    觑,音qu,看到。阙,音que,败阙,就是失败、毁掉。意思就是被明眼人看到他失败、毁灭的下场,就是教我们不要虚伪。

    我告诉诸位,有些人在电视上讲经,但他不明真理,到最后一败涂地,因果是很严重的!因为他是破佛的知见。至于世间人讲经,所讲的都是劝善而已,没有道可言。道是要离相寂静才能叫做道,能令我们明心见性的才叫做讲道、弘道。如果只是叫人吃素、持戒、拜佛等等,不能让人大彻大悟,那也不能算是讲道。所以世间人长篇大论,只能说是劝人做善事,劝善而已。我曾经看到电视上有一些人在讲经,有居士、有自称法师的,但是听下来发现都是重复的东西,绕不出劝善的圈子,怎么能做到单刀直入地谈悟入本性上的东西?只能算讲善,没有道可讲。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是有《金刚经》,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为什么是塔呢?这表示,明心见性的人即等同于佛塔。即为是塔,因为这本经就跟佛一样,能使你明心见性。所以有经典之处,有因缘就会有人能明心见性,所以就等同于佛塔。

    【李文会曰】「『在在处处若有此经』者,一切众生,六根运用,种种施为,常在法性三昧之中。若悟此理,即在在处处有此经也。『一切世间』者,谓有为之心也。『天人阿修罗』者,天者,逸乐心;人者,善恶心;阿修罗者,嗔恨心。但存此心,不得解脱。『所应供养』者,若无天人阿修罗心,是名供养。」

    逸乐心,放逸的心。没有凡夫的心,没有六道轮回的心,这才是真正的供养。

    简单来说,此处是佛赞叹《金刚经》,为什么佛一直赞叹《金刚经》?因为这本经是教你明心见性,这样岂不是意味着明心见性才是成佛的根本?!你看对佛对这本《金刚经》的赞叹到了何等的程度――不可说的功德、不可称量的功德、我若具说会令你狂乱的功德……十分令人很震撼。佛在别部经典里不曾这样说过,为什么?这部经讲明心见性,这样岂不是意味着明心见性是当务之急?!你纵然不能明心见性,只一味认真念佛,对于本性的东西也还是要了解,你现在不学,到了极乐世界也是一样要学。你到极乐世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这跟本性不是一样嘛?跟佛讲的《金刚经》还是一样的。《金刚经》里的法就是极乐世界的法,佛佛道同嘛,讲本性的法门,都是相同的东西。所以《金刚经》地位之重要,正因为诸佛以般若为母,而《金刚经》正是讲般若的思想。

    「『即为是塔』者,解脱之性,巍巍高显。故云:即是塔也。『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者,当于解脱性中,开敷知见,熏植万行。」

    开敷知见,开佛的知见。熏植万行,熏为熏习,不坏事相地修行,熏植万行就是说虽然明心见性,了解本性的东西了,但是你还是要培福,还是要去修六度万行,还是要弘法利生。虽然说法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但还是要度。

    「即法界性,自然显现。」

    法界的本性,自然法界性,自然地显现。什么叫法界性?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跟福德。法界,就是我们本来的法身。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说明,今生读诵《金刚经》的人,却有病苦、贫困、下贱,这是因为前世的罪恶本该堕三恶道,今生会受人轻贱、被人糟蹋,也正是因为前世的业。而诵《金刚经》之后,他的宿业就能消灭,将来还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单而言就是,我们今生若是诵《金刚经》却还是有种种业障,受别人耻笑等等,这就是在消我们的业障。虽然诵了《金刚经》,还是受人轻视,这是前世的罪业致使的。

    【李文会曰】「此谓若人受持读诵此经,应合得人恭敬。今复有疾患、贫穷诸衰。」

    疾患,就是生病。贫穷,太穷的人,连三餐都难以温饱。人要是遭遇到贫穷,那是很悲哀的,所以佛陀说「贫穷学道难」。

    要讲对金钱看得开,说真的,目前做到的没有几个人。上次一个办杂志的人来,见到师父时顶礼,哭得非常伤心,说他现在为了办佛教杂志心力交瘁,因为佛教界都不重视文化事业,他的意思是希望师父能帮助他。我告诉他这是常住的东西,也不能随便动用。他说:「我知道!这是十方常住的钱,我一定会首先考虑这一点。」再三请求。我又去向他们的一个记者求证,看看钱借给他到底有没有问题,那人满口答应说没有问题。然后就开了借据给我,我把现金借给他。

    本来是开三百万的借据,后来偿还了两次总共一百万,可是还欠二百万的时候,他就宣布倒闭了!借钱的时候是哭丧着脸,说他是知道因果的:「我是一个受菩萨戒的人,绝对不敢侵损常住一毛钱。」讲得让你非相信他不可。佛陀常说要慈悲喜舍,何况这是为佛教文化做事,怎么会吝惜这一点钱呢?如果这几百万真能帮助他,就该拉他一把,这也是一种功德。但是事情终于没有办法,还是倒闭了!所以人若遭遇到贫穷,往往就没什么廉耻了。

    我们人有钱的时候,口气很大:我怎样怎样,我如何有志气……我告诉你,在你很穷的时候,就是有志气也伸张不起来,别人叫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根本没办法。像我读大学的时候没钱,家里一个月寄一千元来,既要买书又要应付生活,压力很大,只得去帮人家捡木柴挣点生活费。不过不是捡大木,而是捡小枝的,帮人家整理柴火。那时候我已经教书了,是帮一个学生的家里做,他们都叫我林老师。学生一家人很舍不得,他母亲受菩萨戒,对我很好,实在是非常照顾我,可是我心想:我到这里来工作赚钱,若是没有好好干,实在是说不过去,所以就很认真地做。一天一百一十元,我记得很清楚,从早上就开始去做,整理柴火一做就是一整天。

    人要是被钱逼到走投无路,再下贱的工作都会做,叫我去倒馊水我也肯去,不然怎么办?后来又去做家庭教师,很不幸的,碰到一个最难教的,脑筋有一点痴呆。我教他:「除以一百,就是等于乘以一百分之一。」他说:「老师!为什么?」我说:「还是留给别人教吧,一个月五千元我不赚了!」没有办法,人傻愣愣的,教了老半天也教不会,为赚这五千元,教得我气死了。还没把他教成功,我就先往生了。

    所以,人在得势的时候,或是有钱的时候,口气总是很大:我一定不会怎么怎么样。我告诉你:等你贫穷的时候,你就一定会怎么样怎么样了,再下贱的工作你照样会做(只要不偷不抢就好),不然能怎么办?没办法!

    你们问师妈就知道,从前我们家境最可怜的时候,台风一天过去之后,就到处去找哪里有淹死的鸡鸭,然后捡回来剁一剁,再用油炸去掉腥味就开始食用。不管是死鸡、死狗或是死猪,都是些腐烂发臭的动物尸体,照样拿来吃,不然怎么办?

    那时候还捡过破铜烂铁、捡过废纸。捡废铁时,我就看到人家养的鸭子在吃绿色的浮萍,因为放浮萍的盒子是铝片做的,虽然卖不了多少钱,但是因为捡不到东西啊,我就想:反正鸭子只会吃,它也不知道,也不会抗议。我就将浮萍倒掉,把铝盒子踩破,拿了就跑。后面就有个四十几岁的人从里面骂着追出来:「你这个臭小子!那是我养鸭子用的,你也敢偷!」我就赶紧溜掉了。所以说没犯过偷盗?其实还是有啦,没办法呀!捡不到破铜烂铁就卖不到钱,没有钱啊!

    说到贫穷的经历,真的足以演上好几部电影。小时候家里很穷,我中午就去第九水门捡废纸。先拿一个大的纸屑箱放在那里,然后再背个小一点的箩筐到处去捡。因为背不动大的箱子,就背个小的箩筐,箩筐背起来比我人还高,因为我长得矮,从后面看就只看到一个箩筐在动,看不到前面的人。没办法啊,就这样背着箩筐到处去捡废纸。后来走到中央市场的时候,时至中午却没饭吃,肚子又很饿,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开始想办法了。我的同伴中有一个阿雄,阿雄的手脚比较利落,体型跟我差不多,比我矮小了一些,不过他跑得比较快。他说:「益谦(我的俗名叫做益谦),中午怎么办?」我说:「我也不知道,你想想办法好了!」他说:「我想不出来,你的脑筋比较好,你忘记人家都叫你天才吗?」我说:「对哦!不然这样好了,你去偷一些龙眼,然后拿了就赶快跑!」他说:「这主意不错!」「我呢,就跟在你后面,你边跑边故意让龙眼掉下来,要故意让龙眼掉下来,听懂了吗?」他说:「知道了。」然后他偷了小贩一串龙眼拔腿就跑,我就大喊:「老板!他偷拿你的龙眼!」老板拼了命地追他,他跑得飞快,一路上就故意让龙眼掉下来,我就跟在后面一直捡一直捡……等老板抓到他时,龙眼已经都掉光了,被抓到时他就说,「我手上都没有了,全被后面那个人捡走了。」老板又问我:「小朋友!你怎么拿我的龙眼?」我就说:「我是在地上捡的,又没有偷拿你的。」老板想一想,这也算是地上捡来的,好啦!就给你吃好了!事实上也是从地上捡来的呀。没办法啊,没钱就要自己想法子。所以人只要一贫穷,任何招数都使得出来。也算是我脑筋还不错啦!所以说我们人是还没遇到困境,真遇上的话你根本没办法。

    那时候还经常去吃阿度仔粥,是外国人救济台湾人施的粥,我常常打趣说那是去吃阿度仔粥。在凉州街那边有一间妈祖庙,叫做天上圣母,那也算是美国人慈悲,每天中午都会把面、麦混合起来煮成一大锅,没有其它的菜,用那种养猪的面,也没有把我们当人看啦。等在那边吃饭的,都是些有残障的、流浪汉或是有家却没钱的,不然就是那些捡破烂的小孩子,一伙人聚集在那里,都是没饭吃的。因为面量煮得有限,去的人有跛脚的、断手的、凶神恶煞的,还有全身脏兮兮的、嘴巴臭的、牙齿全掉光的、眼睛斜视的,所有人排成一列队伍,就像乞丐帮一样。我总是背个袋子就去那里排队了。到时候分给每人一个碗,还不是碗公哦,差不多比碗大一点,又比碗公小一些,分一个‘碗爸‘给你――最大的叫碗公,比碗稍大的就叫做碗爸啦。排队要提早去,不然就会吃不到。吃饭的时候,不会给你盛很多,因为煮的一锅面数量有限,慢来的人想要插队,但大家都不肯让他插队。

    讲到插队,我长得矮,插队应该很厉害,可是从队伍中间钻进去,每次都被抓出来,不得已只好从后面排起,然后就端着碗,跟着队伍移动。等面煮出来,一盛上之后我又去从后面排,盛上之后立刻又去排队。他不会盛满整碗给你,都是只盛一点点,然后就换下一个了,食量少的人才刚好够吃。没有桌椅,每人端一个碗分点面就蹲在妈祖庙前开始吃了。我看他们都不怎么聪明,盛完面之后都傻呼呼的坐下来吃,吃完了才又从后面开始排队;我可就不一样了,盛到一碗之后又马上从队伍后面排起,队伍一边移动,我就开始赶快地吃,再轮到我时刚好吃完。不这样就来不及了,面就会被盛光,所以要边排队边赶紧一边吃。

    所以说到贫穷,那时实在是穷得非常彻底,真不知道要怎么形容了。所以我的胃肠病会恶化到这种程度,常常会抽筋、痉挛,用中医、西医治疗到现在还是不能痊愈,跟这也不无关系,这也是前世的业。

    「反为人所憎恶。」

    反而被人所憎恶。这也是各人前世自作的业,也不必怎么怨叹。若要论苦日子,你们的日子再穷也穷不过我。

    「世人不达先业,将谓诵经为善即无应验,遂生疑惑。殊不知若非经力,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折三途之报,速得无上菩提。」

    「折三途之报」,照理说要堕三途的。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现在要说福报的比较。佛告诉须菩提,自己过去供养诸佛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就是经过。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那是不计其数的,可以说是布施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舍身数如微尘。悉皆供养承事,供养无数诸佛。无空过者,一尊佛都没有遗漏。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千万亿分,还不只是百分之一,更是千万亿分之一。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就算用任何比喻都无法描述。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反面讲,佛说他供养无量诸佛,还不如我们诵《金刚经》千万亿分之一的功德,所以这本《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无法称说的。原因如下面所说:

    【李文会曰】「造寺写经、供养布施功德,只获人天小果,实非功德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

    首先你要受持读诵。你只有悟才有办法,要悟才能受持、读诵。若能受持《金刚经》的无相之法,你自然就没有烦恼了。

    【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狂乱,就是不相信,而不是丧心病狂。意思是说,你能受持、读诵《金刚经》,我若是说出其中全部的功德,这功德大到你听了也不敢相信。狐疑,狐性多疑,狐狸本性最易怀疑。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

    如果在「经义」中间把加两个字「般若」,变成当知是经「般若」义不可思议,意思更清楚,指这本《金刚经》的般若道理不可思议。

    【果报亦不可思议。】

    「果报」之前再加两个字「将来」,道理更明白:指将来的果报更不可思议,是能够成佛的。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