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七部分


本站公告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因大陆宏杰法师在坐,故师开场云:昨天是对大专生讲,用国语,今天要用台湾话讲,那就对你(指宏杰法师)很抱歉了。我们的宏杰法师很了不起,今年才二十八岁,就已经讲过《菩提道次第广论》。他是浙江温州人,在闽南佛学院教过书。我非常地敬佩他,从第一次见到他就很恭敬,非常赞叹!他是在大陆,年轻出家,现在在美国的皇后学院念书,专攻英文。他才二十八岁就这么发大心,我四十了,比他多十二岁,却仍然一事无成(师谦词)。我跟宏杰法师讲,大陆我是什么亲戚也没有啦,将来要是有机会回大陆,麻烦他照顾一下。他说要做我的侍者,其实不敢当、不敢当!所以今天我讲台湾话实在对不起宏杰法师了。}

    我们一直在问:「师父!要怎么修行?」你注意看这四个字:「离相」、「寂灭」。所谓寂灭,不是死气沉沉。简单讲,离相寂灭的意思,就是直截了当,就是说诸佛菩萨要修行,一定要离相。什么叫做离相呢?离相就是染著不了他。我常常用一个比喻,譬如说苍蝇,到处飞来飞去的,飞到黏蝇纸上时,就黏在上面飞不走了。著相的人就是这样,染著五欲六尘就脱离不了,振翅欲飞,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离相就不一样了,离相就像「脚底抹油」,虽然他也同样停在上面,你却沾染不了他。内在方面,我们的内心若是运用智慧透视,即相离相,这才是诸佛菩萨真正用功的下手处。

    简单来说,你常常问善知识应该怎么修行?其实不困难:你若是离相,你的心就永远安住在寂静的状态。就是这么简单!而离相不是离开这个相,而是即相离相,名为离相,意思就是面临这个现实的社会而超越,用现代话来讲就是面对这个现实,当下超越这个现实,也就是现实的东西不能束缚你,这就称为离相。寂灭,你的心马上就得到安详,安住在一种非常非常静的状态,这个静不是没有智慧的静。简单讲,寂灭就是透过智慧,透视每一种相都是假的,虽然同样处于一般日常生活当中,可是却没有一种相能妨碍他,这就叫做离相。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

    因为须菩提听到这部经典之后,了悟到人空与法空,得到了中庸之道,所以就感慨:实在是非常希有!涕泪悲泣,就是感动。

    我们人的哭泣有很多种,要让男人哭的机会比较少,要是说到让女人哭,那就容易了,讲不到几句话,心里感动她就会哭。像今天差不多来了十几辆游览车,有人一见到师父就哭了,很感动地说:「我今天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只要能见到师父一面,我死都甘愿。」你看我多么有魅力,竟然让人说死都甘愿!我说:「你讲得太严重了!」这人说着说着便哭起来控制不住,边哭还边诉说:「幸好我见到师父了。」我说:「我还没有往生。」(众笑)真是爱说笑!我还没有往生,一定见得到我的,怎么会见不到呢?所以说让女众哭的机会很多。

    若是要让须菩提哭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只有佛陀,佛陀说法令人感动哭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地方:涕泪悲泣,解空、解悟空性第一的人也一样会哭泣?既然一切相都是无相的东西,须菩提了悟人空、法空,他哭什么?简单讲,一个圣者,他一样有感情,但是他这种感情是会入本性的东西,是纯正因悟道而生起的慈悲心。

    世间人讲「爱」,爱的升华是博爱,国父(孙中山先生)所讲的博爱;博爱的升华就是慈悲;慈悲的升华,就是大慈大悲,所以佛也会流泪啊。你看须菩提,既然悟到人空、法空,照理说一切诸法皆空,不需要哭泣,何必要哭呢?然而,悲心的流露,一样不离世俗谛。所以,从外相看起来,圣者跟凡夫一样,同样有感情、有理性;但是圣者是透过理性与智慧,他能保持中道。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希有,太难得了!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过如是之经。】

    从昔来,从过去到现在。须菩提过去得到慧眼,但却是在空有当中悟到的,还不曾听佛陀讲过这么深的经典,因为这是讲中道、人空法空的道理。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须菩提说:「世尊!若是有人能够听到这本《金刚经》,信心清净……」要做到信心清净,没有那么简单。这里的信心,不是指一般的信心,而是更进一步,坚固不坏的信心,不退道念的信心。比如,称自己对三宝有信心,这是毛道众生的信心,谈不上「信」字。就像你单纯地说对某个人有信心,有一天你一样会对他失掉信心。所以在《大乘起信论》里把众生叫做毛道凡夫,他的信心就像空中的轻毛一样飘过来、飘过去,随风飘荡,心行不定。若是有人讲师父很好,他就一窝蜂地涌来;若有人说这个师父如何不好,他又会离开。来来去去,心不能定,他是依人不是依法。若是一个有了智慧的人,透过他的智慧,了解师父所说的法是正法,依法不依人,因此才能信心不退。所以我们要得到信心不退,不是那么简单。

    信心清净,清净就是一尘不染。空一切相,入一切相,空跟有当下达成中道,即生实相,也就是马上就产生实相。所以实相是无相,当下亦是无不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为什么是第一希有?因为诸佛菩萨以悟明实相为智慧,我们若是悟明实相,当然就是成就第一佛道。

    【李文会曰】「『信心清净』者,信本来心,无法可得。」

    烦恼是自性本空,菩提也是自性本空,其实没有烦恼、也没有一种菩提的东西。菩提是相对于烦恼来说,才是菩提,菩提也是一种执著的东西。但是佛要说法,不得已而藉名相来说。如果你执著有一个菩提可成,那又就变成烦恼的一种,变成法执。所以,没有烦恼可得,当然也就没有菩提可得,烦恼除掉,本性就显现,所谓拨云则日现,不必另外见到一个太阳。简单来说,本性是本来就具足的东西,烦恼除掉,本性自然显现,好比拨云见日,不必重复,另外寻找本性,多此一举。所以这句的意思就是,你信本来的心是无法可得,表示空一切相了。

    「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

    这里要做笔记。心常空寂是什么意思?如果用我们现在的名相来解释,就是说心理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负担;既不怀念过去,也不盼望未来,当下就达成佛道。心常空寂,简单说就是没有负担,对这个世间不盼望、不怀念,当下圆成佛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反复地听经,也都重复地用功,但是答案早就很明显:我们都不能完成佛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都不肯用我们真正的本性来修行,都是拿事相来傲视他人。经典看得稍微多一点,有了点智慧,就拿这点智慧来傲视别人,这是一种法执,变成障道。所以,心常空寂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挂碍,没有负担,没有梦想,没有颠倒,完全在当下这一念完成清净的实相。

    你们说修行很难,我却认为修行很简单:心常空寂,烦恼障碍不了他,也染著不了他。以前我在台湾大学上课的时候,跟台大同学讲过:如果要用体力修行,人一天顶多只能拼四、五个小时;但是若是用心地修行,二十四小时都能用功。用体力修行,比如拜佛,每天拼命拜啊拜,也只有身体强壮的人才能坚持较长的时间;若是年高体弱的,像广钦老和尚那样,我每次去都看他坐在藤椅上,也没见过广钦老和尚在拜佛,若拼体力,广钦老和尚怎么比得上你?不过我们爬山就赶不上广钦老和尚了,他爬山很快。若是用心地、用心灵、用智慧来修行,二十四小时都能用功。

    所以禅宗里面讲「不起于座,还得本心」――不用离开座位,就得到本来面目。一个大修行人,不起于座即悟本心,他坐在那个地方,只要放得下,他就什么都具足。所以六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么是我们的本性,本自具足,你能体会出来吗?譬如说我恨你,而我恨你的时候我自己也很痛苦;但是我只要一念放得下,慈悲心就产生了,对他的恨没有了,恨变成了慈悲,这就是你本来就具足的东西。本来就具足的慈悲,只是因为你放不下才被无明盖覆,对不对?

    我们每天念佛或是念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渐渐地对这个世间不执著了,智慧渐渐生起来了,这时候,你认为自己渐渐有智慧了。――不对!智慧本来就有,只是你舍不得用、你不肯用啊!所以坚持离相的功夫一直做下去,做到最后,无法可得,无佛可求,无烦恼可干碍,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么是我们的本性?智慧也具足,慈悲也具足,只要不执著,你就样样都具足。

    所以说学佛的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学习不执著而已。若是执著,任何事你都会很痛苦。所以,没有智慧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佛陀说过:「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这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要知足。为什么能知足?他有智慧,有智慧他就会观照,其实到最后连观照也没有,有能观、所观就有无穷的过患嘛。连能观都是当下即为空性的东西,哪有什么能、所?都是方便说。能观、所观都是空,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本来面目」,其实本来的面目大家当下都具足,只是不会运用、舍不得用。

    「『即生实相』者,豁然了悟,万法由此净心建立,是名实相。」

    天地万法都是由这个清净心建立。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

    「悟」字就是心字加一个吾字,吾心是悟,就是说我们本来的心是跟佛一样是悟的、觉的意思,是觉悟的,可是我们现在迷了,所以烦恼。

    「生佛道齐,无法等比。」

    齐就是平等,众生跟佛在道上都是平等的,不分众生道、佛道,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所有众生的道当下就是佛的道。无法等比,意思是不能建立对立法,不能够产生对立的观念,立对立法就不能完成佛道。不管是善恶、是非,一切法当体即空,当下就完成了佛道。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须菩提现在要为我们解释,什么叫做实相呢?实相者就是非相,就是空一切相,一尘不染。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切法了不可得,名非相。这个非相不是否认的意思。譬如说杯子,我可以说这里有杯子是相,但不能说拿走杯子就是非相;拿起杯子叫做无,没有杯子,仍然是有相,因为还有有无的观念。非相的意思是,这是一个杯子,但它是无常法,它不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没有实体的东西,不是永久性的东西,所以称之为非相。非相就是不离有相,若是离开有,就谈不到非相。因为连「有」都没有了,那就成了断灭、顽空的东西,不存在「有」,又怎么去谈非相呢?所以非相是不离事相。

    简单讲,菩提不是离开烦恼,烦恼充满于一切心,这是「有」;而你悟了道,同样还这个心,只是烦恼转变成智慧而已,并没有两个心。这个张开的手掌是手,握成拳头也是手,都是一样的。手掌和拳头虽然都是一样的,但是又有变化。事相的变化,当下就是本体的东西,你不能离开相而另求实相,那就变成了不可得的东西。简言之,生活就是菩提。什么是佛法?生活就是佛法,不离当处,不离开我们的行住坐卧,一切相都是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因为实相不可思议,不能以言语宣说,所以只有用非相去形容。非相就是空一切法,简单说就是要离一切相。这样以后我们修行就简单了!我们若是丢了钱,整夜睡不着觉,我们要想:师父说过、佛陀说过,我们要离一切相,已经成为事实的东西,就要直下承担,以免抱怨,痛苦无穷。我们学佛的人要直接接受,不要再动第二个念头,因为这是因缘果报,是一定要受报的。若能这样想的话,就直接会入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是什么?本来面目就是放下。放下是什么?放下就是放下……你若是重复一直问下去的话,就变成不能放下。所以只要你著一相,就不能成佛。

    【李文会曰】「『即是非相』者,实相无相,故言为非,不是无实相。」

    非相就是无相的意思,不能再多说一个「无实相」,实相是有的。实相是指无相,是有,不过这个「有」是无相的。

    「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不说无龟毛兔角。只说实相无相,不说无实相也。」

    龟的毛、兔子的角你们见过吗?龟怎么会有毛呢,龟要是有毛,很快就会被拔得一根不剩了,兔子也没有角。所以我们只说「龟无毛、兔无角」,而不说「无龟毛兔角」。一说龟毛免角大家都知道了,明白是表示龟无毛、兔无角的意思。如同实相就是无相之意一样,不必再表白,不能加一个「无实相」,就像说「没有龟毛兔角」一样。所以龟毛兔角就像实相,它们表示空一切法的意思,所以不能加一个「无」,变成「无实相」这样是不对的。「只说实相无相,不说无实相也」,不能说无实相,这个道理并不是很困难。若是再加说明实相无相是「无实相」,那么实相就变成有相了。

    【达摩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

    若是了解实相,就见到非相。所谓见,不是用眼见,是用心去悟,放得下,这叫做见道。见非相,就是放得下,见到非相,就是悟道,悟到实相。

    「若了非相,其色亦然。」

    了,就是悟到,彻彻底底悟到非相。色相也是一样。

    「当于色中,不生色体。」

    为什么呢?因一切色法无相,当体是空性的东西。

    「于非相中,不碍有也。」

    什么是于非相中不碍有呢?非相,是透视,空一切法;不碍有,你不必把「有」除掉,空掉不会妨碍事相的存在,透视天地万物并不需要移动任何东西,也不用除掉任何东西。所以「圣人除心不除境」,除掉任何东西,不是实相,不是非相,那是一种执著,也是「有」。

    你可以对这个杯子说「有」,但把拿走杯子就叫做非相则错了。因为说「无」也是执著,无是相对有来说,有是相对无来说,同样都是执著,只不过一个执著有,一个执著无,二个都是「有」。所以「于非相中不碍有也」,意思就是于空一切法当中,不要去改动任何一个事相,无论事相如何变化都没有妨碍,当下就是非相。

    「正犹水中盐味,色里胶青。」

    盐味就是咸咸的味道,胶青是调和颜色时加上的物质。

    「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此之谓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李文会曰】「但止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常令空寂。」

    心无取舍,取也不可取,舍也不可舍,本性的东西你能取什么、能舍什么东西呢?心哪有什么取舍呢?常令空寂,常常令心空一切法。简单讲,你的心充满了智慧,透视一切,一切宇宙万物都不会障碍你。

    「是名信解受持。」

    你看,信解受持有多难:要心无取舍,了悟人空、法空,这才是真正称为信解受持。当然须菩提听闻这部经典,信解受持是不足为难的。

    「如来慈悲方便,化导迷人。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若能了悟万事皆空,以药对病,以悟对迷,以善对恶,以静对动,以慧对愚。种种修行,只是对治。莫作诸恶,勉力为善。依此修行,纵横自在,又且何难。」

    我一直告诉诸位,修行哪有什么困难?你总说修行很困难,难、难、难!若是我就说易、易、易!很简单。心若无挂碍,吃水果也不要紧,吃饭也不要紧,行住坐卧皆安详。你注意看,从一个大修行人嘴里说出来的话,句句都是好,他不会答不好,不好就有障碍了。当然若是有人要造恶那就不行了。「法师!我去做某件事好不好?」「好!」「我去泡米麸好不好?」「好!」「我明天不来听经了好不好?」「不行!」(众笑)不听经你要做什么?不能样样都答好,要对是非善恶清清楚楚,而不执著。我们能答应别人的事就答应别人,这才是慈悲。你若是空一切法,即使对一件事不能慈悲,你也不会有障碍,当然就不会跟他人起冲突,也不会想要报仇,自然一切法就具足。哪有悟到空性的人还整天打架、争吵、讲人坏话,哪有这种事?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

    也就是后五百年。

    【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

    听闻并受持《金刚经》。

    【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

    为什么呢?

    【我相即是非相。】

    这里直接告诉你,你所执著的我,当下就是空相,本来是无的东西,我相是你的错觉。

    我们人都是生活在痛苦的日子里面,这个痛苦来自于两种错误的观念,世间就是这两种观念带给我们最大的痛苦:第一个错误是无明和错觉,第二个错误是假设。错觉就是人生、宇宙的种种现象,本来就是一种不实在的东西,就是无明,无明让人产生了错觉。就像男人一生都拼命追求事业――有事就愈有业,大事就大业,无事就无业。(师语双关,业指业障)所以要是有人说:「师父!我在做大事业。」我会说:「哦!对啦!」所以我说佛陀讲经,还有中国人在翻译,把它翻译成「业」,实在是厉害,太高了!我们人最痛苦的就是活在错觉当中,是名可怜悯者。

    人类因为生活在错觉中而一直不能觉悟,然后藉着错觉去假设他的生命观,那更糟糕!我们人都把自己设立为标准,就像数学里X轴、Y轴、Z轴的原点,由假设一个zero零点,我们建立了自己三度的空间,这都是由假设来的。但佛法就不是,佛法是要让我们了解,我相是零,当下就是无的东西。所以任何时间、空间都不能束缚他,他就没有我相,连零都没有,那么一切由座标轴衍生出来的都是错误的东西,因为它无立足可言。既无立足可言,所以我相即是非相。

    而我们人都生活在什么当中呢?生活在假设当中。什么叫假设?因为我们不了解佛性是清净、智慧的,所以每一天都生活在不断的假设之中。一个本来很要好的朋友,忽然不打电话给我了,我们就开始猜测:「可能是不理我了!」或者某天有信徒跟师父打招呼:「师父阿弥陀佛!」若是刚好师父在忙,又碰上尿急要去上厕所,或者师父眼近视没看到他,于是没有跟他打招呼就上楼了;这样他回家后又开始猜想:「师父怎么不理我了?我有送水果去啊!」(众笑)自己就假设,并且开始痛苦。

    人类就是生活在这两种桎梏当中。桎梏就是强烈的束缚,把自己关在假设里。所以,错觉和假设,是我们人类的致命伤,两者构成了疑心病。如果我们人一直生活在假设当中,他就会衍生出痛苦和困扰。而有智慧的人不做任何假设,不追求假设,也不必要去假设。今天我们若是能平平安安过一天,能够平安度日,「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这样就不得了了,我相就慢慢地破除了。

    我相正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为什么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排在我相之后呢?因此前三者比较容易破除,我相是最难破除的。我相就是一种我执,任何事都以自己为原点来推论,这是痛苦的根本。「我相就是非相」,须菩提尊者告诉我们,对一切事情,我们每天都在说着「我」这个东西,然而「我」本来就是空,缘生缘灭的东西。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我相最难破除,排在前面;烦恼比较少的、比较容易破除的排在后面。冷静地想想看,我们每天所说的话都是:「我」怎样怎样,「我」如何如何……数数看,一天当中「我」字要说多少遍?总共说了多少句「我」?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后面这一句,就是整本《金刚经》整个修行的重点,三藏十二部经典,所有一切法都在讲这句话:「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你若是问:「师父!佛是什么?」佛就是离相。无所著、放下,不会遇到一点小事就鸡肠鸟肚。宏杰法师你知道此地方言中「鸡肠鸟肚」什么意思吧?就是指气度狭小像鸡仔的肠、鸟的肚子,比喻很小的度量。而诸佛菩萨离一切相,度量很大很大!我们人中,胖子不一定度量就大,肥胖反而会因为脂肪比较多一点,将肠子压迫得变小了。反而是像我们这种矮个子的度量比较大,不过也不一定,矮个子也有脾气很暴躁的。总之度量的大小不由外表的胖瘦来决定,所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我常常说,众生读经典、读《金刚经》,但是都不曾注意,只是一味有口无心地照念:「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等儿子来烦他时就开骂了:「再吵就等着挨打!」离一切诸相,他完全没有,他是念归念、执著归执著,经义对他没有作用。「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他每天都在读,每天都念《金刚经》却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哪有离一切相呢?

    不过这句话你要用对,要运用得当,要是用错了就很吃力了!像我上次说的送葬的花车女郎,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车上跳得起劲。假如你骂她一句「不要脸」,若是她回敬你:「离一切诸相,即是诸佛!(众笑)我都不执著,我都敢让人家看了,你怎么会不敢看呢?」那就不是这种意思了,差别就很大了。所谓「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也不必到那种程度;就算于任何境界都能离一切诸相,何必一定要到这种程度才是离一切诸相呢?这样也还是著相嘛。若是她出去之后再说:「这是慧律法师讲的: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清清净净,本来面目。」那就太厉害了,吓死人了!(众笑)再说下去就真像大彻大悟的人了。「本来面目」,没穿衣服就用这种话来辩解。

    【李文会曰】「『即是非相』者,前言无相,即是灭色以明空义。」

    灭就是除,灭色以明空,即是说为了要显示空,就把色法除掉,这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说,色相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这样才对。在这里,透视它叫做灭,不执著叫做灭。所谓「善待你的敌人,你的敌人自然会消灭。」善待你的敌人,不要除掉你的敌人,除掉了他还是敌人,因为除掉他,他更恨你了。善待敌人,他自然会消失。你彻底了解了色法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它就障碍不了你,你也不必除掉它。

    「复言『非相』,即是了悟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本来不生,故名实相。」

    复言非相,后面说非相。本来就无生,所以名叫做实相。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者,此谓悟实相者,更无等比。当知是人,不著二边,不处中道。」

    二边就是空和有,不著空、不著有,不处中道,因为中道不可得。中道是假设的名词,没有所谓的中道。路有左、右两边,才会说到中间,如果连左右两边都没有,连空和有都是当体即空,哪有什么中道可谈?中道是假设的名词,放下了空、有,不执著空、有,就叫做中道,并非真正有一个中道。譬如说八正道,其实没有真正的八正道,而是相对八邪道才说八正道,连一切法都不可得,哪有一个「八」?一都没有,何况有八!所以,要破除时才讲对立,如要解脱,连破除都不可以有!这就是不住中道。

    「一切无住,即名为佛。又云:离相清净,解悟三空,契合实相,究竟涅盘。」

    三空,就是人空、法空、空空。空空就是连那个空的也要空掉。

    「三空之义,初即人空,次即法空,后即空空。」

    空空,第一个「空」字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就是指连那个名词性的空的观念都要除掉。

    「三世如来,同证此理,故名为佛。」

    简单来说,就是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今天有人拿一张相片给我看,说拍的是西方三圣放光,是在阿里山拍到的相片,我叫他都拿去烧掉。那都是大妄语!到底是什么人制造出那种相片来,实在是犯大妄语!诸佛菩萨放光,哪有放这种乱七八糟的光?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人,佛的放光你真的能拍得到吗?那种光根本就是拿照像机拍了回去合成的,混淆视听,根本不是真的佛在放光。你照相机照成这样,真的还是假的?所以说用这种手法,虽然他的发心是正确的,固然是要让众生有信心,认为见到佛了,但却是造大妄语!所以高僧大德都没有人喜欢讲这些东西。

    有一次忏公在打佛七,他的顶部放出一片光明,拍摄之后被人曝光,那张相片就被杂志刊登出来。相片见报后,全国的人都知道了,大家都很赞叹忏公,直呼不可思议。有人便拿报刊给忏公看,忏公说:「大妄语!不睬它!」就不理睬它,这是大妄语嘛。所以很多相片声称照到佛光什么光的,有的是真的,但却不能执著于此。不要执著,不需要执著这种东西。我认为,修一切法,离一切相。这是讲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可是众生就不同了。有一次我去员林讲经,有一个信徒的父亲往生了,过世之后躺在棺材里,拍摄出来的照片上看到有一道光射出来。这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也许只是曝光啦。因为我们学习了空的道理,就知道不必执著这种东西,但他要来跟我请教,说这是真的,很欢喜的样子。当然他的心境我了解,他是希望师父能告诉他,这个光是真实的。不过我若是告诉他这个光是真实的,会增长他的傲慢,他会拿这张照片去宣扬:「慧律法师说这是真实的!」于是我变成了始作俑者。因为他拿来给我印证啊,我们是重量级的法师,如果跟他讲这是真的,那完蛋了!连台湾的最有名的法师都讲认可是真的了,那我变成了始作俑者,岂不是要下地狱?但是又很难做,下课的时候,大家都很忙,都纷纷拿红包来供养,我正在忙(师故做收红包状),他却一再拿着相片问我:「师父看看这张相片是真的还是假的啊?」我说:「不必执著这个啦!」他马上就摆张臭脸了,摆臭脸就是翻脸的意思,不高兴。他不高兴的意思就是想:「那个做师父的人那么不慈悲,我问他这个光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就是不肯回答我。」其实没有这个必要嘛,《金刚经》讲「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嘛,干嘛要讨论这个?

    佛法不讲神通嘛,神通是乱搞外道的。声称拍到佛像的,有的人是拍一辆浏览车,冲洗出来结果有佛像浮现在浏览车的大片玻璃上,仔细看才知道是对面的佛像在玻璃上映现的;有时候在一个地方拍摄佛像,拍第二张时重复了,佛像印到了第二张,于是就很惊讶:怎么会有佛像?就这样大家频频认为是感应。我告诉诸位:现在的摄影技术这么发达,很多现象中有很复杂的科学道理,往往就弄假成真了;若是坚持要弄清楚这张相片到底是真是假,光是烦就烦死了,没这个必要嘛!当然也有真有其事的,我过去拍照时也曾拍到很多放光的照片啊!我去大甲念大悲咒,结手印的时候人家帮我拍照,照片冲洗出来一看,整个手印上都放光啊,我也不曾拿照片出来吹嘘――只不过刚好讲到这里才拿出来吹嘘而已(师笑)。念大悲咒结手印时放光,我也不曾说过这有什么了不起,对不对?没有这个必要,不必以此去标榜我们很有修持,这些都是执著。「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因为这句话很重要,所以在此反复强调给诸位:你一定要修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放下就是。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李文会曰】「『如是如是』者,佛以须菩提所解空义,善契如来之法意也。」

    契,就是合,善契就是很契合。

    「『不惊不怖不畏』者,心若空寂,湛然清净,等于虚空,有何惊怖?『甚为希有』者,谓上根器,得闻是经,谛听受持,永无退转,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佛说: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实相就是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只要他讲出了「第一波罗蜜」,它就已经不是第一波罗蜜了,因为第一波罗蜜是不可言说的。‘是名‘,就是方便说(第一波罗蜜)。没办法,只能方便说。

    再讲一遍,「如来说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本不可说,所以即非第一波罗蜜;只要说出来了,就不是第一波罗蜜,因为第一波罗蜜实相是不能说的。「是名第一波罗蜜」,但是又不得不说、方便来说第一波罗蜜。

    【李文会曰】「『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若悟非相,即达彼岸。实相无二,故名第一。非第一波罗蜜,了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亦无彼岸可到,何处更有第一?故云:非第一也。『是名第一波罗蜜』者,悟一切法,即知诸法皆是假名。」

    无彼岸可到,因为彼岸本来就是没有的东西。

    「《法华经》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于斯了悟,能入见性之门,是名第一波罗蜜也。」

    一切都是方便。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解释一下这段的意思。佛说:须菩提,真正的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就不是忍辱波罗蜜。你若是动一个念头说忍辱波罗蜜,那就不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什么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呢?如来说就是非忍辱波罗蜜,就是没有忍辱波罗蜜的想法,没有忍辱波罗蜜的观念,没有忍辱波罗蜜的执著,佛陀才说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

    【李文会曰】「『忍辱波罗蜜』者,若有能忍之心,即是见有身相,不达我人众生寿者诸非相也。

    【圆悟禅师曰】「『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无忍辱之相,是达我人众生寿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佛便说到在过去世,歌利王支解我身体的典故。佛前世曾作忍辱仙人,有一天在仙人在树下打坐时,歌利王身边的很多?女们来到身边,忍辱仙人便为她们说法。歌利王认为仙人要诱拐他的?女妃嫔,仙人说:「我是修忍辱的人,不可能去诱拐她们。」歌利王不相信,于是就试他,割截支解仙人的身体成一块一块,忍辱仙人丝毫没有生嗔恨心,终究相好圆满,令歌利王惊怖忏悔。

    一个人要做到身体被支解,被割截成一段一段的却又不生嗔恨心,很难!一般人若是被掴一个耳光,那就不得了了!其实我告诉诸位,这都是心的问题,你信得及吗?假设有一个女众,别人在打架时,她不小心靠过去,结果不幸被误打到,虽然是很用力的一巴掌,但她知道这是不小心的,即使很痛也只能自认倒霉;可要是换作她先生,十年来两个人没打过架,一朝闹起别扭来只要她先生轻轻打她一下,那就不得了了,她就会大哭不止,她哭泣不是因为被打疼了,而是因为伤心。这也是心的问题,被别人误打时,再用力也不会哭;被先生打了,轻轻一下也受不了,因为伤到她的心了。内心怨恨,很不甘愿,毕竟这十年来她帮他生了十几个(众笑)――没那么多啦,可能是帮他生了三个啦,今天竟然打她,不甘愿。要是十年生十几个,这样就妥当了,当师父的一上台就有十几个现成的徒弟。说来说去都是心的问题。

    【李文会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者,如来设教,方便门多。若作教相言之,只是依文设教,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曾无一念嗔恨之心。」

    【肇法师曰】「五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

    头,原作「首」,将首临白刃。白刃就是屠刀。这首诗表示高僧大德的修行,达到四大皆空、五蕴非有的境界,将自己的头颅送到刀前,却像拿刀斩春天的风一样了无痕迹,没有作用的意思。

    「『应生嗔恨』者,谓色身与法身即不同也。当知割截之时,即不见有身相,亦不见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何处更有嗔恨也。」

    「应生嗔恨」,但是了解空的话就不同了。

    【华严经云】「譬如虚空,于十方中,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菩萨之心,亦复如是。」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修五百世的忍辱。「于尔所世」,在那个时候。

    【李文会曰】「『忍辱仙人』者,如来五百世中,修忍辱波罗蜜行。欲令一切众生,成就忍辱波罗蜜法,不著诸相。见一切人迷悟贤愚、贫富贵贱,平等恭敬,不生轻慢。以至恶骂捶打,皆悉能忍,反生欢喜,不生嗔恨之心。」

    捶就是敲打。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李文会曰】「『应离一切相』者,心常空寂,不生起灭,湛然清净,是离一切相也。」

    我们现在要学着挨打了也不生气。一般都是先生打妻子,很少有妻子打先生的,当然也有一些凶婆娘,很泼辣的女人,偏偏反过来打先生。为人妻者,回去之后要是被打了,就要把《金刚经》运用出来,先生打我们时,我们就读《金刚经》:「佛说打者,即是非打,是名打者。」若是先生听了更动起脚来,就读:「佛说踹者,即是非踹,是名踹者。」《金刚经》要是念出来了,那么一切相就解脱了(师笑)。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不应住色生心」,不要执著于色法,起心动念。「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法就是意识落谢的影像,叫做法尘,不住尘境生心。简单说就是,不应起心,不应动念,于一切法无所住,无所著。「应生无所住心」,整本《金刚经》就是讲在这句话。下一句是解释,正面讲之后又从反面讲:「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样就不是好的安住。即为非住,不是安住在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就是无所住,你的心若是有所著,那么即为非住。

    佛教界有些人,不管出家、在家,修行十几年了,遇到一点小事情还是大发脾气,暴跳如雷,尚不如一个学佛一年的人。他对《金刚经》的道理了悟之后,全部都放下了,能够修忍辱行,样样都不跟别人计较,他人再恶劣都无所谓,都不会生气!这个人的境界,比前者修行十几年的境界还要高,因为他对自己命终有把握。所以,你若是想要临命终时有把握念佛往生,对于「无所住相」,你要彻彻底底去实施,无所住金钱、名利、男女、感情,一切儿孙、媳妇,各人走各人的路,无所住。

    无所住不是做冷血动物,无所住是很有感情的,只不过是随缘而已。真正的诸佛菩萨都是很有感情的,哪一个大法师没有感情?当然有感情了,但感情是建立在智慧跟理性之上,当然和世间的凡夫不同,不然又如何生起慈悲心来利益一切众生呢?

    【李文会曰】「『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者,心住六尘,即著诸相,取舍爱憎,无有休期。」

    无有休期,就执著诸相,没有停息。

    「『应生无所住心』者,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消殒,就没有了。无所住,就是无所著。

    【黄檗禅师云】「『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真如之心,本无所住。若不住诸法相,即与道相应也。」

    诸位!这句话你要好好地体会,若是不住于一切诸法,你才有道可言。「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若有所著,那就不好。非住,就是安住在不好的地方,就是执著。要安住在无所住的地方才是真住。所以若心有住,即成非住。简单讲,修行人要离相才有道可说,著相的话,没有所谓的道。

    「若住于法,即违正教;既违正教,即为非住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怎样论及「如是布施」的呢?

    【李文会曰】「『不应住色布施』者,菩萨不见有身相可舍,于诸宅舍道路,逢见一切愚痴贫贱之人毁骂捶打,需索财物;若能随顺其意,令生欢喜,不生嗔恨之心,即是布施之义。」

    在座诸位!我们今天听到《金刚经》,应该生起欢喜心。以后若是左邻右舍要打我们、骂我们,或是对我们拳打脚踢,我们就离开,走远一点就是了。挨得起拳头的人就让他打几下,禁不起拳头的人,像我挨不了揍,我就要赶紧走开。有些人七、八十公斤,能抵挡得住拳头的,没关系,尽管让他来,挡他几拳令其欢喜,这样也很不错,喜舍一下。

    「若只分辨是非,顾惜物宝,阻逆其意,令生嗔恨,即不名布施也。」

    分辨是非,我们若只是强辨是非。顾惜物宝,只想保护我们的财产。阻抑其意,就是偏偏跟众生作对,阻抑有抗拒、作对、违戾三种意思。

    这里很重要,佛告诉我们:不要用抗拒的心行于世间,用抗拒的心态面临这个世间,你会很痛苦。什么叫抗拒?看什么都不顺叫做抗拒。看什么都顺才叫做学佛啦,善的也这样、恶的也这样,好的也这样、坏的也这样,是的也这样、非的也都是一样,没有是非,没有善恶,一切放得下,这就是真正的佛的本意啊!若是阻抑其意,就是常常跟人作对,令对方产生嗔恨心,即不名布施。

    【黄檗禅师云】「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不肯空心,不肯放下。

    「愚人除事不除心。」

    除事,就是希望自己讨厌的境界最好不要发生。不喜欢的境界,譬如说生了一个逆子就很烦恼,或是嫁了恶夫、娶了恶妻就很烦恼,不顾事实已经呈现眼前。如果碰上对自己很不好的公公或婆婆,那么做媳妇的就一直想要搬到外面住;若是大修行人,你就会很欢喜:这种公公婆婆专门找都找不到,我今天是何等幸运,找到这么会打我、骂我的公公婆婆!好,我就当作修行磨练一下!这是真正好的公公婆婆,他才能够施舍这种逆境给我,要不是对我们这么好的公婆,我们今天还想不到要来文殊讲堂听经,这样也很好。

    不过讲是这样讲啦,若等真的碰上了,还是希望能逃得愈远愈好。菩萨才有能力这么说,这得是菩萨媳妇才能做到这样,真的啊,否则没那么简单。我遇到做媳妇的几乎都是来哭诉的,很少来有到我这里来称赞她公公婆婆的,哭泣、受不了,要么就是被先生气得大哭,感觉很委屈。我说:你要是做法师,那你就麻烦了,像师父这样,被众生当作箭靶,光是气就气死了。你现在只不过一个家庭中的几个成员在扰乱而已,你就受不了了;而我一个人要面对几百万个众生,「内道」、外道,全部要应付,若是没有保持无所住的心境,我要怎么过日子?!我要是看到随便一篇不实的报导,随便写几句话就想要置你于死地的,那我岂不是要气得翻白眼了?

    所以说遇到境界,还是要稳住自己。而凡夫就是不肯空心,恐落于空,怕什么都没有,不知道自性本来就是空。这就是愚痴的人除事相不除心。

    「智者除心不除事。」

    除心就是说心无所著,那就什么都解决了,什么事相现前都没有关系。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贪著,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

    随方应物,物就是众生,随一切缘,应对众生。舍有大舍、中舍、小舍三种。

    「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施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

    「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舍」

    「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舍如火烛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阱也。」

    火烛在前面,便很光亮;在后面,那么就看不见坑阱。阱,就是坑陷、深坑的意思。

    【李文会曰】「『应如是布施』者,俭于自己,奢于他人,是名利益一切众生。」

    应该这样布施,自己节俭,布施给别人。奢于他人就是布施给别人。

    「若人心口相应,行解一般,是名利益于自己也。」

    心口相应,心里想的和嘴上说得一样,又做得到。行解一般,就是解行相应。利益于自己,这是世间的人。

    「所学佛法,自然广大,虽具见闻觉知,万境不能染著,即是解脱了悟之人,岂无利益。」

    所学的佛法,不但通达了,而且肯去做,解行相应,这就是自利又利他,确确实实说到最后也能自利。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意思是,如来说一切诸相,当下就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众生,因为诸相是本空的。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现在为了让大家坚定地相信,便说佛语是确确实实的。真语就是实在的话。实语就是不妄语。如语,如就是一切都是空性的东西,如就是本来一切法都是不动的,称为如语。不诳语,绝对不欺骗他人。不异语,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的完全相同,为什么不异语呢?因为一切法本来空寂,哪有什么不同呢?

    【李文会曰】「迷即种种皆妄,故不真、不实、不如、有诳、有异也。悟即一切真、一切实、一切如、不诳、不异也。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自空寂,将何为异也。」

    「不诳语者,皆得解脱」,绝对没有欺骗我们,一定能够解脱。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没有实也没有虚。为什么呢?实跟虚都是对立的东西。因为如来所得法是无形相的,若要说它实,它什么都没有;若要说它虚,它的妙用又清清楚楚。

    【李文会曰】「此法无实者,心体空寂,无相可得也。无虚者,内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

    不竭就是不尽。

    「欲言其实,无形可观,无相可得。欲言其虚,见能作用。是故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辞不及。」

    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简单讲就是不可思议。

    「其惟圣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达此法也。」

    又是讲「离相」,说来说去还是要离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现在反过来讲执著的可怕。菩萨若是心执著于有,有所著而布施,就像人进入黑暗中,即无所见。布施,不管你内布施或外布施,布施金钱或身体、一切种种。如人入暗,就像我们人进入暗室中,没有光明。即无所见,为什么无所见?本性不是能著的东西。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菩萨心不住法,行一切布施,就像我们人有眼睛一样,能见万物。「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字面的意思,你布施若是不住,就像眼睛明亮的人,看到日光普照,清清楚楚。比喻我们心若行布施道,而不住法,就能见种种法、种种色相。相比较而言,布施若执著,就像进入暗室中。

    【李文会曰】「『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者,众生之心,本自无住,无住之心,即见诸法实相,名为菩萨。二乘之人,心住于法,不见诸法实相,背菩提路,何异凡夫?如人背明而入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者,二乘之人,不见色而住色,譬如不见坑阱而堕坑阱。」

    背,违背。阱,深坑。不见色而住色,不见色就是还没有办法悟到绝对的色性空,悟到色相当体就是空;住色,所以他还认为有微细的地水火风,也就是微尘。《俱舍论》里讲的还有「方分」者,方分就是还有座标的空间。

    「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譬如不见坑阱而堕坑阱。」

    「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这里的「色」是指一切外境,指境界,不是女色,菩萨见一切境界,而不住一切境界,譬如见坑井不堕坑井。「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而布施」,你冷静地想想,眼睛所见、耳朵所听的都无所著,你看有哪一法能障碍得了他?!

    在座的诸位,现在冷静地想想这句话,学了一小时也好、学了二小时也好,你想想看,这是何等的境界?――眼睛看到外境的好坏、善恶、顺逆,完全不著!不住色布施,不见色布施,眼睛所见的一切都不执著,你想想看这是何等的境界?这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解脱的日子!何必斤斤计较,何必让自己这么痛苦、烦躁,让自己不开心?

    电视里有这样的广告词:「……烦躁!」所以,学《金刚经》比你吃什么药丸都快,对治起来样样顺遂,不会有任何障碍,如果有哪一样不顺,不可能的事!不管你哪里不顺,用《金刚经》这个无相、无所住法对治下去,一切都妥妥当当的!我告诉你,上根利智的人学二个钟头,比有些人学佛一辈子更厉害!因为你学一辈子,也同样是学《金刚经》的几个字而已:「无所住」,都一样。会用功的人,你就单刀直入,一生就受用不尽了。不会的人,回去之后还是照样执著,一心想控制,却还是控制不了。

    「一切诸法,但有假名。」

    一切诸法只有假的名字,没有实体可言。

    「二乘之人,为无慧眼,不辨真假。菩萨即有慧眼,见种种色,悉皆无相。故达摩云:『不见色,即是见色耳。』」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

    这句话是赞叹。将来若是有行善的男子、行善的女人,能够在《金刚经》里下功夫,他就是佛。受持读诵,受是完全地如法地修行,持是连续不断,受持就是真正去修行,解行相应叫做受持;读诵就是牢记不忘。这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一般都只是读而已,就像鹦鹉学舌,婴儿咿呀学语。可以学样子念一念,每天诵《金刚经》,拾人牙慧,受持却没有。每天都在执著,他怎么谈得上受持?即为如来,他就是佛。因为他如法,以无相去修持。

    【李文会曰】「『即为如来,以佛智慧』者,若人心常精进,读诵此经,即觉慧性渐开。应当了悟实相,人法二空,不被一切善恶凡圣诸境惑乱,即同如来智慧性也。」

    【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其实说无量无边也是多余的,因为本性不能说无量无边,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东西,怎么能说无量无边呢?只有这样形容,没有办法。因为我们人是生活在有量有边之中,所以对于佛性功德,只能说无量无边。其实说无量无边也不对,无量无边是对有量有边来说的,有量有边是相对无量无边说的,凡是可以形容的,统统不对。

    【李文会曰】「『悉知悉见是人成就功德』者,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了悟之人,故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诵《金刚经》功德无量,从古至今诵《金刚经》的人不计其数,因为念起来也很快。诵《金刚经》最快的是哪种人知道吗?就是到处赶经忏的人。起初还听他念「须菩提……须菩提……」等一下回来一看,三分钟就诵完了。因为诵一卷三百(元),三百、三百……很吓人的。本来还很正常地念:第一分如何、第二分如何……转身去上个厕所回来,他已经念到第二十八分了。怎么会这么快?听说是跳着念的。施主要是没看见就取巧跳着念,施主一转身,他就赚三百了;要是施主守在旁边,才肯按部就班慢慢地诵。

    说真的,赶经忏、念经,本来不是坏事,持经的功德是无量的,但若是把它用来赚钱,这事情就大了!不晓得大陆有没有在赶经忏,台湾的经忏实在是太严重了,「懂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台湾的经忏很厉害,价码很好的:你会做焰口的话,一天就几万块,不得了的!但是因果也很严重!所以,念经本来是很有功德的事情,但是我们以污染心持经,牵扯上名闻利养的东西,这就不是佛法了。经忏本身是很好的,智者大师当年发明经忏,本是为了要超度、利益众生,但是现在却沦落成这样。智者大师若是在天有灵知道经忏现在已经变质了,他老人家会哭死的,真的,经忏完全变质了!

    中国和泰国又不同,在泰国,供养都主动送到寺院,师父坐车免费,所以在泰国可以不必赶经忏,不必去为人念经。而在台湾,法师若是能够弘法利生,当然就有人供养;而一般出家人若是不靠诵经,有时候也是有他的难处,譬如想买部大藏经需要十万元,没有钱啊,不为人诵经的话,钱要从哪里来?也是迫不得已,没有办法。而且台湾有很多假的出家人,破坏了出家人的威信,所以现在众生看到出家人,不一定会供养他,除非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一些真正的出家人,走出去托钵的,早被那些假的出家人害死了。所以说真的,赶经忏在台湾也有很不得已的苦衷,也值得我们同情,因为实在是没有办法。所以如果他的发心正确,也有无量功德,人虽然在赶经忏,但他的心不是为了赚钱,那么功德也是很伟大。这就不是看诵经的形式,要看你的发心对或错。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