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六部分


本站公告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现在要来说佛的过去。如来就是释迦佛,过去在然灯佛所,对一切法有可得吗?不也,世尊,如来于然灯佛所,实在是无法可得。

    【李文会曰】「『于法有所得不』者,如来欲破二乘之人执著之心,故有此问。」

    【白乐天问宽禅师云】「无修无证,何异凡夫。」

    乐天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号乐天。诗人们常会跟禅师来往。无修无证,这样跟凡夫有什么不同呢?

    「师云: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怠。」

    真正修行的人是中道。不得勤,这里的勤,可以当作是精进,但是精进得变成一种压力,是不正常的精进,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起床的时候不起床,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人家往东,他就往西。他看起来是很精进,但是都跟别人不一样,精进得很怪异,不是正常的勤奋。不得怠,怠就是懈怠。

    「勤则近执著。」

    虽然看起来他是很用功在修行,不过他用的观念是一种执著,不符合团体的规则。他很精进,却执著于他的看法,这叫做见取见,认为自己是对的。

    「怠则落无明。」

    懈怠就落入无明,就是愚痴。

    「乃为心要耳。」

    简单说,在僧团里,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中道,别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不落入人家的口舌。人家是一我就是一,人家是二我就是二,让师父好做人,僧众也比较容易管理,当然在家人就跟师父没有什么关联啦!所以我们要精进,但不要让精进变成一种执著的方式。

    「此是初学入道之法门也。」

    要想修行,每天要保持固定的功课,然后好好地修持,心要保持无所著,不要让自己很累,也不要让自己懈怠,这个叫做中道。就像火车要缓缓地加速,不然一下子开得太快就会翻车了。

    「『于法实无所得』者,须菩提谓如来自性本来清净,而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李文会曰】「『庄严佛土』者,谓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此是著相庄严。」

    而现在《金刚经》所说的都是破相。

    「若人心常清净,不向外求,任运随缘,一无所得,行住坐卧,与道相应,是名庄严佛土。」

    任运随缘,就是随一切缘。这样才是真正庄严佛土。简单说,哪种人才是真正在修行呢?就是证果,与道相应的人。在这个世间,你看电视上有很多人在讲经,但那个不能叫讲道,因为无道可谈,那只能说是在劝善,譬如劝人吃素啦、戒杀啦等等。那不是讲道,真正的道,是内在得到大自在解脱,行住坐卧,一尘不染。所以某一些人认为他在讲经、讲道,说实在的,无道可谈,他所讲的不能令人究竟解脱,只能说他在劝善,劝人做善事。吃素哪里是道呢?道是解脱,吃素闻只是助缘啊,持戒也是助缘,般若实相才叫做道。

    释迦牟尼佛讲过:若说法者,不会归实相者,亦是外道。所有的讲经说法,如果没有会归到实相,可以说都是外道法。对菩萨来说,声闻、缘觉是外道;阶位低的菩萨对阶位高的菩萨来说是外道;菩萨对佛来说是外道。为什么?因为还不究竟了解心地上的东西。所以我们常说「讲道」,其实道是非常不容易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不是?因此,我告诉诸位,真正想庄严佛土,真正要报佛恩,就是要悟道,只有悟道的人才能真正报佛恩。因为彻彻底底地悟道了,才能够了解佛恩是什么。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李文会曰】「菩萨之心,心常空寂,无诸妄念,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即是清净心也。凡夫之心,无明起灭,妄想颠倒,取舍善恶、凡圣等见,是名浊乱心也。」

    「不应住色生心者,心若清净,即不被诸境惑乱也。」

    住色法,住就是执著,执著外境,所产生的都是烦恼。心若清净,其实唯心无境嘛。

    学佛的人,可以将一件很严重的事想得很单纯;没有学佛的人,可以将一件很单纯的事情想得很复杂、很痛苦,会被困扰,气得整夜睡不着,神经衰弱。学佛的好处不是可以用金钱、用世间的学问所能了解的。学佛的人,实在是世间大大有福报、大大快乐的人。所以说境界是有,但在学佛人看来是无。认为境界是有的凡夫,他过得非常痛苦;认为境界是无的人,了解唯心所造,把一件事情想得很单纯,那就什么事情都没有。如果别人伤害我们,我们就想:我前世害人家,所以今生要被他陷害,这很正常!

    所以,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娑婆世界生活的定义,就是磨擦、斗诤;极乐世界生活的定义就是解脱、自在。简单说,在这个世界生活就是绝对的磨擦!我们的生命里时时刻刻都在跟别人磨擦,这就是娑婆世界!来到娑婆世界的生命,一定会经历磨擦,随时都在跟别人擦撞,就是这样子。你要是比较厉害,别人定要扯你后腿;做个生意,生意上也会有磨擦,对不对?而极乐世界的生活就是解脱。因此你若是将一切事情当作是理所当然会发生的,那么你就能很快乐地接受逆境,就得到解脱。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八个字就是明心见性的关键,整本《金刚经》所说的要如何修行,就是这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简单解释,就是说应该用无所著,而生出我们本性的清净之心。生其心的「其心」,是清净心,明心见性的妙用之心。再强调一次,要想知道整本《金刚经》教我们如何修行,「应该无所执著,而生出我们本性的清净之心」,这句话就是解释。

    【李文会曰】「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触境是空,将谓世法是实。」

    不知一切境界当下就是空,认为实实在在有这种法的存在。

    「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

    便在境界当中执著。猿猴捉月,月在水中映现出来,可是猴子不了解,想要捉月亮却捉不到。病眼见花,像是有毛病的眼睛,看到空中有花。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

    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你可以认为一件事情很严重,但是要说没事也可以把它变成没事。只是我们人都忍不下这口气,要报仇,而报仇一定是走入痛苦的路线。若是遇到实在无法解决的事,真的太可恶了,可以诉诸法律,国家自然有一个公道。愚痴的人才会报复,譬如说有人对不起我,我若拿刀杀死他,我也是得死啊!他对不起我,我可以请法律制裁他,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讨回公道,报仇则是愚痴的行为。

    「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诸烦恼,譬如大空,无有挂碍。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

    【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

    这句话很重要。你说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你的心不清净,要怎么才能去呢?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频率才会感应啦。想去诸佛的清净之土,首要的工作是心就要先清净,随其心净,业才能感应,电波才能接近。

    【黄檗禅师曰】「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自然不照而照。」

    不照而照,就像我们并没有要求太阳它才照耀,不像灯光,要晚上打开开关后才能照明。不照而照就是没有经过,不假造作,自然而照。本性也是这样,不假任何造作,自然清净自在,智慧无量,所以自然不照而照。

    「岂不是省力底事。」

    这样是不是很省力呢。

    「到此之时,无栖泊处。」

    无栖泊处,就是没有稍许的停留,没有一个地方会让你想停留。简单说,无栖泊处就是无停留之处,无所住的意思,就是一尘不染,无一法可得住。

    「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净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如果有一个人的色身就像须弥山那么高大,你的意思怎么样呢?这样是不是很大呢?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李文会曰】「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广大,等虚空界,无形无相,无可比量,方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沙等恒河,就是将每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的意思。佛说问须菩提:「恒河的一粒沙又当作一条恒河,恒河中所有沙子数目的恒河,这些恒河中的沙是不是很多呢?」去过印度的人就知道,恒河沙柔细得像面粉一样。光是抓起一把,就有好几百万粒沙,那么就是有好几百万条恒河,而这一条恒河有多少粒沙,每一粒沙都当作一条恒河,其中沙的数目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光是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恒河就已经不计其数了,已经多得不得了!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尔所,那么多、等量的意思。以满那么多恒河沙数七宝布施,这样是不是能得到很大的福报呢?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得福很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为什么呢?因为你布施七宝再多,也只是获得人天福报而已;而若是受持如实知见,如法修行,则会成佛!

    四句偈,可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受持四句偈,就是彻底地观照无常,为他人说。若是彻彻底底了解这个世间无常,我们就不会痛苦,就算损失再多的钱,也不会痛苦,因为已经遇上了,就能欢喜的接受。可是我们人就是太闲了,活在太闲的日子里,就想多少玩些股票,然后多少输一点,也多多少少痛苦一些。我们辛辛苦苦地教钢琴,又无缘无故拿钱去玩股票,我不是在说陈勤陀啦!(众笑)我们人就是太闲了才跑股票市场,但却玩得愈大输得愈多,或是赢了一点钱,就想把亏损的再赚回来,这些都是错误的!

    我们若是三餐能温饱了,就要赶紧修福,若是有多余的钱,要赶紧买录音带、书籍去度众生,不停去做,一直扩大,使更多的众生来学佛,这样才能真正积功累德。真正想得财宝的人,就要弘扬佛法,而不是拿钱去玩股票。想玩股票稳赢这很难说,有些经济学家玩股票照样输到破产。所以说到福大,有了佛法才是福大。以我今天做师父的心,因为我彻彻底底了解藏经的道理,就算今天穷到没有三餐吃,生活很困难,我仍然很有欢喜心,这个肉体能挨得过就好了。若是挨不过饿死了,这也是命运,是我们的业,因为前世没有修福,没有施舍,今天才会饿死。所以一个修行人的快乐,就是他在二六时中,随时都活在知足中。所谓知足,就是最大的满足;所谓满足,就是最彻底的知足。你们知不知道这句话?一个人若是活在知足当中,什么境界都是一样。所以我们人若是想快乐,一定要学佛,学佛才能彻彻底底解决我们人生的迷茫、烦恼。

    【李文会曰】「『甚多世尊』者,谓七宝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福德甚多。『受持四句偈』者,载在应化非真分中。」

    载就是记录的意思,应化非真分详细讲了「四句偈」

    「『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者,若能说此大乘经义,化导众生,了悟住无所住心,得无所得法。」

    因此我才向诸位出家众说:出家后,你若想要求最大的福报,不用拿钱去布施,你学师父讲经说法,福德就是无量无边。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以法为主。弘法,你的福就无量无边。

    比如净空法师常常说到,在年轻时人家给他算命,都说他没有福报相,只能活到三、四十岁。净空法师就开始印经典,他印的书都是一流的,所以华藏图书馆的书都非常好,我们要效法。净空法师大量地印制经典、讲经,成为台湾有名的讲经法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赞叹他老人家。他讲过很多经典,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弘法法师,台湾省听过他讲《无量寿经》录音带的人,不计其数。你看净空法师的面相,虽然六、七十岁了,仍然红光满面呢!貌相全转变了,因为命运转变了嘛。所以只要你肯发心。你们看看我现在有没有在转变?有没有些微的光?(法师边示意面颊边笑,众笑)。我们经典也印了几百万、几千万,要效法他大量地印制经典。但是要说明的是,不能印了之后到处随意散发,也没人看一眼,这样就不行。不能浪费施主的钱,我们印的书一定要用得上,派上用场。

    「当知受持此经,无为功德,胜前以七宝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有为之福德也。」

    一者是有相,一者是无相的经法,要如何相比呢?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

    随说是经,意思是只要你遇到因缘,简单讲解这部经,即使是只解释经典里的四句偈。

    【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你看!别说是讲整本《金刚经》了,就算是从《金刚经》中抽出一段四句偈来说,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因为正法住世嘛!为什么如佛塔庙?因为是依法弘法,依佛所说的法为人演说。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受持很重要。身、口、意清净,以无相法,真正地脚踏实地去做,叫做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很多,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里有许多也是诵《金刚经》的。

    【李文会曰】「『随说』者,心无分别,理应万差,逢凡说凡,逢圣说圣也。『当知此处』者,谓此心也。」

    「『如佛塔庙』者,若人但为名闻利养,心不清净,而说是经,转堕轮回,有何利益。」

    好名之心(好,hao)。出家人若是为了名闻利养,那就惨了。名闻利养是断头的利剑。在家也好、出家也好,若是对名闻利养看不开,也就是贪著供养或爱名的人,他便心不清净。因为利用给人讲《金刚经》使人欢喜,接受他人的供养,为了贪人钱财而说法,不清净!

    「心若清净,即常空寂,不起妄念。」

    空寂,就是无一切相。

    「以此无所得心,无能解心,而说是经。」

    无能解的心,无所解的经典,能所双亡。

    「令诸听者,生清净心,无诸妄念,是名供养。即此幻身,便是法身。」

    幻身,这个身体是短暂的、幻化的身体。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会修行的人修一刹那,不会修行的人修尘点劫;会修行的人不起于座即见本心(就是本来面目),不会修行的人纵经尘点劫也没有消息(就是对明心见性不重视,不明了自性的本来的面目)。所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确实是如此。

    不了解本来心性上的东西,学法无益,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他只是在累积。所以你们看,没有在本性上下功夫的人,虽然他也一样念佛,但他参加各种法会到处奔波,一直向外寻求,就像土虱一样(土虱比喻人的烦恼重不安定,全身像虱子一样总是摆动停不下来),心又像猴子一样安定不下来。拜佛、念佛、拜忏悔、拜八十八佛,最后却还是告诉师父,自己的烦恼很重。为什么?因为你对本性的东西不了解,对无所住心、空性的东西不了解,念佛就不得力啊!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自己一个人跑到山上修行,我不骗你,你铁定会死的,因为你对无相法、中道法以及本性上的东西不了解,你对修行懂多少?你的情绪会变化无常啊!

    所以我们不了解佛法的人常会想:我也懂得一点佛法了,净土就是教人念佛嘛,我要去山上搭个茅篷修行。于是每天就坐着修行,结果是愈修愈懈怠、愈修愈烦恼,下山之后变得奇奇怪怪,跟别人不一样,古怪的个性跟别人合不来。修行哪里是这样子的?所以师父一直再三劝告:慢慢来,「师父会把最好的教给你,你是师父心中的小树苗,当然给你最好的罗!」(模仿广钦老法师口吻,众笑)不要急,急什么呢?不要动不动就说:我要离开、我要跑。我就想不通,你看出去的几位法师,现在也一样茫茫然。人就是不能听善知识的劝告,可怜!

    所以对于无相法、本性的东西,你要彻彻底底去了解。你要是没有烦恼,走到任何一间道场大家都欢迎;你要是没有本性的东西,就算走到任何一间道场人家都不欢迎!贪名图利,刚刚出家就攀缘,你修的什么行呢?这是讲「即此幻身,便是法身」。

    「中有如来全身舍利,感得天人恭敬,何殊塔庙。」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这句话是赞叹《金刚经》的伟大。我所看过的经典都没有这样说,譬如在戒律中,佛陀就说应该这样持守,或者应该那样持守……但都不曾这样说过。当知是人,「是人」就是受持《金刚经》、读诵《金刚经》的人,这个人成就最上、第一、而且又是希有之法,好到无法称说。他成就的既是最上、又是第一、而且又希有的法。对《金刚经》赞叹到极点!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李文会曰】「『成就』者,见性无疑也。」

    我告诉诸位,明心见性的人说法,绝对单刀直入,一点都不怀疑,因为他已经清楚了。若是看经典照着讲的人,他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彻底地了悟本性,只是照着经典的文字照本宣科,讲来讲去,也只能在经典的外围绕圈,因为他不晓得见性是什么。见性这种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照着注解讲出来的,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别人的注解「于我心不戚戚焉」啊,本身不见性,开口讲见性法,如盲人引众生入火坑。非见性人说见性法,如「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就是这样!

    真正地、彻底地了解悟性的人,他讲起法来面面俱到,不管你怎么问,他都能贯通,因为他对本来面目已经了解了,就是他本来心中的东西嘛!所以说:「见性人无疑」,没有怀疑!他讲经绝对清清楚楚,说法当中绝对丝毫都不含糊。如果有人来求印证:「师父!我这样有没有见性?」他马上就可以告诉来人:「你还早。」或是:「你已经有消息。就按照这样去修行。」他绝对清清楚楚!他不会摇摆不定:「嗯,可能是这样。」或者:「嗯,可能不是哦!」见性的人不会这样。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佛与众生本无差别,若能心常清净,不生不灭,无诸妄念,便可立地成佛。『若尊重弟子』者,若能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心无起灭,湛然清净,常修佛行,念念精进,无有间断,所在之处,自心即佛,是名佛子。故可尊重矣。」

    这才是真正的佛子。而我们现在只能叫做「外道之子」,心外求法嘛!

    【杲禅师曰】「即心是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心,更无别心。」

    将一切法纳归到你的心,一切唯心就对了。

    「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

    打开是掌,握起是拳,拳、掌本是一体,拳也是掌,都是同样一只手。烦恼、佛,佛、烦恼,都是一念之间而已。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我们应该给这部经安立什么名字呢?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你要奉持。

    【李文会曰】「言『金刚』者,坚利之物,故借金为喻。『般若』者,智慧也,为教众生,用智慧力,照破诸法无不是空,犹如金刚触物即碎,故名般若也。」

    触物即碎,碰到东西就能将其击碎。

    「『波罗密』者,到彼岸也。心若清净,一切妄念不生,能度生死苦海。」

    我们的心总是不清净。心中最难除的就是怀疑、猜忌,总是在猜测别人的看法怎样:「他最近都没有来,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或者「他们两人常常讲话,不知道是不是在讲我的坏话?」我们人每天都花很多时间来猜测别人的想法。要是我,我没有时间去猜测别人。疑神疑鬼,难以修行!你说搞不清楚――你何必去管别人做什么?我问你:你为什么要去管别人呢?没来就没有来嘛,你管他有来还是没来,对不对?你若是说最亲近的人没有来,没来就没来嘛,他不来我们就不去啊,这就是本来的面目啊,这样不是很轻松吗?我们现在的人就是这样,怀疑、猜想,大半的时间都用来猜测别人的想法,一直想解释自己的立场给别人听:「你不要误会我,我不是这样子,我是怎样怎样……」把自己解脱的大智慧,白白放在仓库里面不用,反而浪费生命去解释自己给别人,似乎他的生命受着别人的牵制一样。

    心若清净,一念妄想不生,这样才能够解脱。你管别人的想法干嘛?你也不必一直为你的行为解释,只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良心,别人说什么都跟我们没关系。这是很重要的一项修行。我们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整天都在猜测别人:「不知道他怎么回事最近都不理我?买冰棒给他也不肯吃?」不需要这样!

    「『汝当奉持』者,只是奉持自心,行住坐卧,勿令分别人我是非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即非般若波罗蜜」,真正的般若是不可言说,佛说的般若波罗蜜是实相无相的东西,是绝对的智慧,所以若是加上言说,就不是般若波罗蜜,但是方便可称之为般若波罗蜜。「佛说般若波罗蜜」,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就是有;「即非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波罗蜜是空,是名,是中道,是方便称名般若波罗蜜,即不得已才方便而说。

    譬如说我,「我」是什么人?我是慧律法师啊,于是就需要个称谓。假使我没有这个假名,你只能说:就是那个啦,那个在讲经的,皮肤白白的,矮矮小小的,相貌很像刘德华啦……(众笑)形容不出来啊,讲了老半天也不知道在讲哪一个。要是直接说那是慧律法师呀,全台湾省大家都认识他,就不必搞老半天了,对不对?就是这样。所以说,地图虽然是假的,但是可以让你找到目的地。我讲经的时候,常常这样来解释(师击醒木):文字虽然是假的,但是就可以让你成佛。文字也没有所谓的文字,因为道理就在文字当中,文字就是实相,实相不离文字嘛!

    【李文会曰】「『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实相般若之坚,观照般若之利,截烦恼源,达涅盘岸。」

    「『即非般若波罗蜜』者,既知法体元空,本无妄念,若无诸挂碍,何必持戒忍辱,湛然清净,自在逍遥,是名即非般若也。」

    所以说「心平何劳持戒」,就是这个意思。六祖惠能大师讲:心若平,持什么戒呢?没戒可持啦!若是平等心,哪有所谓戒的东西可持呢?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如来是不是真的有说法呢?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一切本性本空的东西,如果执著有所说法,这样还是不离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所以若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因为说法者无法可说,本性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东西,说的什么法呢?方便而称之为说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把三千大千世界磨成沙,那么这些沙是不是很多,微尘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佛说的微尘,实在不是微尘,因为它是变化的东西,方便而称为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为什么呢?心的问题、业力的问题。诸佛菩萨心清净,就说一个极乐世界;众生的恶重,十恶业重,就称为娑婆世界。所以佛说的这个世界,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世界,只是方便称为世界。为什么?因为心若清净就是极乐世界,心若不清净就是娑婆世界,所以是名世界。简单讲,就是心的问题,一念悟与不悟的问题,问题就在于这里。

    【李文会曰】「『微尘』者,众生妄念,烦恼客尘,遮蔽净性,喻如微尘。如是烦恼妄想,如病眼人见空中花,如愚痴人捉水中月、求镜中像,枉用其心。」

    「枉用其心」,诸位啊,你若是把这段句话贴在墙壁上,慢慢就会开悟了!你今天从早到晚忙到死,「生前枉费心万千,死后空持手一双」,高僧这句话一针见血啊!要把「枉费心机」这句话贴出来天天警示自己。

    譬如,希望子女有成就,一直拼命栽培他,栽培是没错,但是希望不要太大;希望事业做很大,用尽心机要赚很多钱,到最后时却是破产;用尽心机照顾这个身体,每天都是吃活的动物,杀生,照顾到最后还是一死而已。杀生食肉,我们的肚子变成了坟墓,动物的坟场。人死后葬在山上,动物则埋葬在我们腹中。我们的身体也是一座坟墓,同大地的坟墓相比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这些就是枉用其心。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切都是白费心机,到眼睛闭时什么都没有了。

    【逍遥翁云】「『非微尘是名微尘』者,一念悟来,转为妙用。前念无诸妄想,湛然清净,即非微尘。后念不住清净,是名微尘。」

    一念悟来,连布袋戏的腔调都有这样念。后念不住清净,连清净都不能执著。

    「『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若无妄念,即佛世界;有妄念,即众生世界。」

    简单说,讲来讲去都是心,哪有真实的世界呢?所以佛「非世界是名世界」,就是说没有一个真正固定的世界,都是心的问题。

    「前念清净,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净,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三十二相,就是佛的庄严相。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说真正的三十二相庄严,实质是本性的三十二相,不是外表的三十二相,所以说即是非相。名三十二相,方便而说它是三十二相。

    【李文会曰】「『三十二相』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修六波罗蜜,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也。于意根中,修无住无为,是三十二相清净行也。」

    我们的意根要定位在哪里?要定位在无住无为。当我们的心把一切法定在无所住、无所著之处,即是三十二相清净行。如来若是执著三十二相就不能得到三十二相,如来因为无所执著三十二相,所以得到三十二相。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者。」

    这就是我们的法身。

    「此谓法身有名无相,故云非相。即悟非相,即见如来。」

    法身也是只有其名,没有其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李文会曰】「譬如有人舍身命布施,求无上菩提,此谓住相布施也。」

    【禅要经云】「若于外相求之,虽经万劫,终不能得。」

    「一念见性,人法俱空。」

    我们在一念的刹那间明心见性,人空法也空。

    「即名正见。而为他人说此经典,所得净妙无相,无为功德,无有限量。」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