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三部分


本站公告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段是教我们布施的时候不能执着,包括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简单讲,一切身、口、意的布施都不能执着,不住于相。这段文字并不困难。「其福德不可思量」,为什么呢?因为不执着于相,心不执着,等于零一样。譬如日月禅寺在授三坛大戒,我们有十四位法师在人家那里吃饭,就布施一万元打斋,如果我们不执着于相,就是一万除以零,你看等于多少?犹如虚空!因为你不执着嘛,你看看功德有多大!要是布施出来后就到处宣扬:我布施了一万哦!一万除以一万等于一。如果是个爱吹嘘的人:我今天拿一百万去打斋呢!一除以一百,只剩零点零一。说明说得愈多就愈没有功德,愈吹嘘就愈没有功德,这个用数学就可以证明。要是无所著,那就无穷大,譬如布施一万元,除以0.0000……001,不执着嘛,数量就无量无边,用数学就能证明。

    所以对我们个人来说,真正懂得生命的人,首先他能够摆平内在的世界,令心无所执着,这样日子就好过了。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怨恨、没有嫉妒,无怨无悔,有勇气接受这个世间的痛苦,完全了解这是因缘果报,一点都不怨叹。记得师父有句话:「这个世间并没有冤枉事,谁造恶业谁就要负因果。」假如你看到一些不幸的事,或者一个恶人,或者非常可怜的人,我告诉诸位,这些并不冤枉。为什么?因缘果报是逃不掉的。所以,我们若是对于一切境界都能有勇气和欢喜心来接受,那么一切都无所谓。

    我们人的痛苦不只是身体上的。我当初还没有学佛的时候,喜欢过一个人,当投入感情的时候,却不懂得收回,会放不会收啊。我那时候奇怪啊,我是这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你要辜负我?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母亲也反对,说我像矮冬瓜,又嫌我身体差,说我活不过三十岁,很早会死……算是无缘的丈母娘啦!所以我就伤心哭泣,很痛苦,那时候还没有学佛嘛。所以说我听到佛法后很珍惜,我今生的生命是佛陀救回的,我愿意牺牲我的生命,把这么好的佛法分享给大家。因为你一直挣扎在世间的感情上不晓得怎么办,认为不能够结婚就是世界末日到了,几乎要把自己置于死地。受到别人的欺侮我们就很气愤,或者看到没有良心的人,我们很生气很痛苦……啊,我们现在知道了,这就是娑婆世界!而且我们若是懂得了佛法,了解了无常观,就会比较看得开。我那时在读高中三年级,整天就是想打电话去,又不敢打,担心打过去被人家说我没人格,怕人家笑,想想不妥又挂上,不打又很痛苦,所以一支电话就这样拿起来又挂上……那时候要是有学佛,虽然是还没有定力,但是也会比较看得开,一定会比较看得开,就不会那么痛苦。所以我们要是有了佛法就不会矛盾,像我现在,哪有可能会恍惚失神、茫茫然或者怎样(笑)?稍微用智慧观照就很清楚了,哪有可能说会跳不出来?

    现在我们讲到了「应无所住」,我告诉诸位,这句话就是开悟的诀窍,你要大彻大悟,就是这四个字:应无所住。所有一切都随缘的意思,如如不动。你如如不动,看它会怎么样?假设你今天得到了他,那你明天也许就会失去他,你冷静、再冷静,时间总会过去的。我从前没有学佛法,就是*这一句「时间总会过去」度过生命中最痛苦的那一段时间,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那时候没有研究《金刚经》,买的是美国Mountain博士所著的《青年人应有的思想》这本书,又去买哲学书来反复看,看Philosophy(英文「哲学」),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那时候没有看到佛经。后来第一次去寺庙,第一次的翻阅的佛书就是斌宗大师《心经》的注解。这本《心经》看不懂,完全不知道在写什么,第一次到寺庙去,有一本注解我把它拿起来念:班-若-波-罗-密-多-心-经,还念得很大声,因为不懂啊。旁边人都笑我,我也对他们笑一笑。

    佛陀的伟大实在让我感动,所以我愿意牺牲我的生命,无怨无悔地出家,绝对不后悔。我宁可牺牲我的生命,也一定要把佛法传扬出去,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啦),这是我们应该尽的责任。所以,我现在向佛陀报恩,只在尽我的责任,没有什么伟大不伟大。你若是有了佛法,感情、金钱、任何的逆境前来,都可以迎刃而解!即使今天你跌落到生命的最低谷,佛法一句话就可以令你重新振作,你会得到很大很大的快乐,比赚一百万、一千万都来得快乐!有佛法的人,才有真正的生命。我自己鼓掌(笑,众鼓掌)。

    「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菩萨于法者,总标一切空有之法也。应无所住者,一切之法,应当无所住着也。法华经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谓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谓言心外即别有法,遂生执着,住于法相,此同众生之见解也。』」

    执着,简单讲,修学佛法最大的障碍就是一个字,就是「执」。这句话你一定要记住,有执有痛苦,无执少烦恼。执,就是放不下,强烈的得失观念叫做「执」,怕失去些什么。其实在这个世间,到了生命终了,你什么都带不走,就算你再执着也照样无法挽回这个世间,没有用的!所以在大学里讲演的时候,我常常对大家讲到一个假设。像我以前念研究院的时候,到成大(注:台南成功大学)讲课,我讲了一个观念,成大很多同学都很赞同,我跟成大的同学说:你明明知道,你追求到最后,就是死亡,就是一副棺材,一定会死,只剩下一个臭坏的的身体的躯壳,那你为什么一定要浪费你的生命在错误的追求里面?很多成大的人听了都觉悟:嗯!就是如此!哲学家告诉我们说: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和时间,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所以哲学家也很伟大。比如你酗酒、抽烟、打牌、赌博、玩女人,或者杀人、放火……你明明知道有一天你一定会后悔的,那你为什么不现在就停止呢?我们不要浪费我们的生命和时间,在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地方!这个说得太棒了!所以我们要节省时间,专注于佛法,这样才能解脱我们的生死。

    【龙济和尚颂曰】「行于布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

    布施即普遍布施。

    「谓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烦恼妄想、取舍憎爱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内破一切执着,外即利益一切众生。」

    破除我们内心的执着。

    「菩萨布施,皆应无住。不见有我,为能施人。」

    不认为我在布施、我是能布施的人。若是有这种观念,我们就会痛苦,为什么呢?有了这种观观念,我布施给他,假如以后他稍微有一点点对不起我,我就会大大地抱怨。我们众生布施就是希望得到回馈。皆应无住,简单讲,就是不见有「我」为能施者,就是不希望回馈。布施是我们修行佛道的必须课程、本职的工作,并不比较「伟大」,因为我们是三宝弟子,护持师父、护持三宝是本份的责任。不应该说我来到这个地方,一定要师父对我怎么样好我才肯布施,那样就不配为三宝弟子了。

    「不见有他,为受施者。」

    不见有别人接受我们的布施。

    「不见中间,有物可施。三轮体空,住无所住。清净行施,不忧己乏。」

    不忧己乏,就是不担心自己会缺乏。包括拿生命布施,都不会觉得有一点可惜。

    「不望报恩。」

    如果希望别人能报我们的恩,那么有求就有苦。《金刚经》整本经典所说的就是讲这一句,有求就有苦,无求就快乐。《金刚经》简单说就是讲空的思想,讲有求必有苦。

    「不求果报也。」

    不求果报自然就得到大果报。

    「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这个意思很简单。布施若是常挂在嘴上,就没有功德了。举个例子来说,你对一个人很好,施舍给他,却一直在大众面前抱怨:当他正在落难的时候我是怎样怎样对他好、照顾他,现在他又是如何如何地没良心,竟然这样对我!――这就是世间人,换了我不会这样。别人若是感谢我,我会告诉他:我应该感恩你才对,因为你接受我的布施,使我完成布施之道,是你更伟大!接受他人布施的人,很善良,也很了不起,他是在成全我的布施之道,否则我去布施给谁?这样一来我的想法是他更伟大,他的想法认为我比较伟大。所以我布施的话,我不会总向人讨恩情,而且老是到处宣扬,说到最后变成没有功德了。为什么?人家的心里会反感。我们如果真正有恩于人,沉默就行了,这样更能感人肺腑,深入地感动一个人。不要挂在嘴上说个不停,别人听了会反感。确实对他人很有恩惠,不需要一直夸自己,不需要讨人情。如果对他人稍微有些恩惠就动不动自我宣扬,说我如对你何掏心掏肺,而你现在这么没有良心,这样人家会反感。

    如果有人说:师父你对人很好!我没有,不是这样!那是别人对你比较好,我对你谈不上好,这是我的责任,能否成就是你们自己的问题,我布施、你接受,那么有了成就是你的。有很多人布施令对方成就了就把功德据为己有。错了!今天你布施给我,我若是不打拼,要怎么成就呢?试问:你今天布施给我,我自己不努力,自己没有志气,又怎么成就呢?所以布施虽然很好,可是能否成就还要看对方。因此我们不要讨恩情、讨人情,把布施一直挂在嘴巴上,这样很不好!我最不喜欢这样子:哎呀!我对某个人多好多好,他却这么没良心!这是希求果报、希求福利,烦恼马上就来了。《金刚经》说,有求必有苦,你只要有所求,绝对痛苦,所以我们要无所求。

    【张无尽曰】「不住色布施者,谓智慧性照见一切皆空也。梵语檀那,此云施。」

    【傅大士曰】「不住声者,清净无挂碍也。梵语尸罗,此云戒。二乘之人,意谓从声色起,遂向声尘中分别。闻乐则喜,闻悲则哀。欲舍此声,而取无声,名之为戒。」

    「菩萨无声可舍,色若是有,声从是生。」

    譬如,音响是色法,接通电源,它就会产生声音。

    「色既本空,声从何起。」

    一切皆是幻相。聪明的人会把世间的种种、刹那间变化当作演电影,电影演完,只剩下一个银幕,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人到死时闭上双眼,就像是演电影,演完结束什么都没有,而我们在里面却是喜怒哀乐历历可见,而实实在在只有一个银幕而已,银幕表示空的意思。如果一个人能把眼、耳、鼻、舌、身、意感触的外境当作看电影一样,知道这些都是假相,就可以生也不喜,死也不忧,生死无所挂碍,无所喜亦无所悲哀。

    「若能如是悟者,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在在处处,心常清净。」

    拘,拘束。染,染污。在在处处,随处。

    「(中略)不住香者,谓见色清净也。梵语羼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

    二乘之人,还有一个忍辱的观念。

    「唯恐贪着,欲行远离,故名忍辱。」

    恐怕会贪着,所以他要控制。就是用意志去控制,叫做忍辱;用本性去忍辱,叫做忍辱波罗密。两者不一样,后者还要「到达彼岸」(波罗密)。用意识去控制:「我要忍耐、我要忍耐。」这样的话你忍耐的功夫还不够。要到连忍耐的观念都没有,一切事情都回归到空,无量、无边、无所住,才是忍辱波罗密,才是佛法「中道第一义谛」的思想,这就是《金刚经》真正本来的精神。

    人们常说:「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到有一天会爆炸的」或者:「我已经忍耐很久了,你要适可而止哦」若是高僧大德就不会这样,就算你一直糟蹋他,他也会就说:「我又有机会上一课忍辱了,现在考试了,看看我的功夫够不够,继续考!」简单来说,大彻大悟者就是永远保持如如不动,无论境界是怎样的喜怒哀乐,经历怎样的伤害、攻击,他永远都安详,连忍辱的观念都没有。因为一切法皆空,要忍个什么呢?无境可忍!这个境本就是虚妄的东西,哪有什么要忍辱呢?如果还有一个忍辱的观念在,那还不能到波罗密;直到没有忍辱,才称得上真正的忍辱。

    「正是舍色取空,不了中道也。」

    舍弃物质现象境界而执着于空,是二乘人。

    「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萨忍亦无忍,辱也无辱。须是自性清净,不生起灭之心,方始悟明心地。不住味者,谓众生性,与如来性,无所分别也。梵语名毗离耶,此名精进。了知舌根本空,为不住味。故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

    食、衣、住、行都是简简单单的,不管怎样都自在。我有这点修养,不论到哪里,我不会抱怨人家准备的食物不好,只要你很诚意的,有一碗荫瓜我也吃得很好了,很简单就解决了。饮食上我很看得开,只不过我的肠胃不能吃冷的,这不是因为挑剔,而是吃下去会让肉体痛苦,就不能好好弘法利生。所以这个不是分别,而是因为不得已,饮食要调和嘛!「受诸饮食当如服药」,要当作吃药一样。这个观念很重要,意思是不要贪著。

    「或好或弱,不可生憎爱也。」

    憎是恨,爱是执着。

    「不住触者,谓心无取舍也。内无菩提可取,外无烦恼可舍。」

    菩提是不可取、不可得的。而烦恼是自己无明妄生的东西,哪有什么真正的烦恼有所施舍呢?

    「梵语禅那,此名静虑。二乘之人,认触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离诸触。色身既本无,诸触何曾有。」

    二乘人认为色身和外境有所接触。若是有实有色身,那么我们就能说色身与触可以相离;然而色身本来就没有,所以不必离也不必即。

    「又云:了触即无生,不住虚分别。一切诸万法,本来无所动。」

    触当下就是无生。

    「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

    【六祖曰】「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

    要是能这样那就不得了了!就成为世间最富有的人!不住法者是世间最富有的人,一切法都不能束缚你,富有也解脱、贫穷也解脱,健康也解脱、病苦也解脱。

    「诸法属意,意属识,此识是妄。」

    诸法属于意识。

    【金刚三昧经云】「所见境界,非我本识。」

    这里要记下来:本识,就是究竟的意识。简单讲就是我们的本性,这个本识不是第八意识。佛学中的名相,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是不一样的,唯识学里讲的本识是我们的第八意识,但此处本识是指究竟的意识。然而本来是没有意识的,意识本空,所以究竟意识名本识,也即本性之意。

    「二乘之人,分别诸相,皆是妄识。本识又何可得也!菩萨了知本识,究竟故无分别。」

    妄识,虚妄意识的分别。然而菩萨知道无分别。

    下面是黄檗(音bo)禅师的注解。黄檗禅师很厉害,很了不起,是一位伟大的禅师。「成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就是黄檗禅师的感言,意思是必须放弃恩情,达到无为时,方才是真实的报恩。所以他过了三十年禅者的生活,却从来不曾回过俗家探望亲人。据《高僧传》的记载,他出家之后,母亲由于伤心过度,把眼睛哭瞎了。由于禅师左脚上有一大痣,他母亲发愿替出家人洗脚,希望凭万分之一的洗脚机遇,认出谁是她的爱子。一次参访途中,黄檗禅师不自觉回到故乡,他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但在母亲帮他洗净右脚之后,第二次还是放右脚进去,就是不希望跟母亲相认。之后虽然难舍难离,还是忍痛起程云游。邻人不忍,告诉了母亲真相,她便不顾一切去追赶,结果不幸失足落水而死。黄檗禅师看到后非常痛苦,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恸哭说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语。」并火葬母亲,说偈超度。此时乡人都看到他的母亲由于超度升空而去。当然这必须得是有修行的得道高僧啦,才能够「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像我们念十遍也见不到什么异象,只能尽量求佛菩萨而已。

    【黄檗禅师曰】「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这句话是根据《楞严经》而来。本是一精明,就是本性是相同的。我们本来就是只有一个本性而已,眼睛看外境,没有分别心,就是用本性在看。恶也不会痛苦,善也不会羡慕,保持善恶不着。见,本来是一种分别,没有分别叫做见性。闻,有分别叫做闻识,没有分别叫做闻性,闻的本性。本性能见、能闻、能嗅、能觉、能触,但是不生分别。本性在六根当中放光动地,清清楚楚,不隔一毫,不离当下,都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只是我们眼睛看到后加以分别,就变成见执――见的执着。没办法,我们凡夫就是这样,眼睛看、眼睛就执着,耳朵听、耳朵就起分别,口说、口就生是非……所以我们都一直被对立、放不下所束缚。但本性不是这样,本性是一,通于六合。我们的本性完全通于六根,通于眼根叫做见性,耳根不执着叫做闻性,通于舌根叫做味性等等。无论什么境界,都是平等的。

    「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

    意识就是法尘落谢的影子。

    「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

    中间生出六种分别,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六根、六尘、六识,就是十八界。

    「若了十八界无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为一精明。」

    六和合就是六根攀缘六尘变成六识。一精明,本来就是一个本性。所以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如果一个人了解了我们本来清净的心,大地上一切天地万物都不复有,没有所谓的土,没有所谓的境界,境界都是我们唯心所造,一切法皆空。境界完全归纳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唯心所造。

    「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荡然清净。」

    只有我们的本性空荡荡,无一切法。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李文会曰】「菩萨应如是布施者,谓舍除一切烦恼憎爱之心也。然烦恼本性,皆是妄见,有何可舍?经云:『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

    下面这句话要注意看了!这句话就是功夫。

    【逍遥翁曰】「夫见性之人,十二时中,凡遇逆顺境界,心即安然,不随万境所转。一任毁谤于我,我即不受,恶言谤黩,返自归己。所谓自作自受者也。」

    一任毁谤,不论如何诽谤我。黩就是「亵渎」的渎,污秽的意思。就是说冒渎圣人,诽谤他人,反而伤害了自己。

    「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终不可得。」

    比如有人拿著火炬去烧天,然而天空是烧毁不了的。所以,对诽谤最好的处理,就是不闻不问,不跟他对立,不需要解释,也不去跟他一般见识。就是任凭他谤,让他自已疲劳。我常说,要写东西攻击别人,这也不简单,因为他得编一套理由,还要编得让别人肯相信;要去找全台湾省的寺庙,还要去copy(英语「复制」)、影印,折好之后得拿去邮寄,要花邮票钱,还要动用人工,一张一张散发出去……这也是不简单的人物!要是我,我没有勇气做这些事,也没有那个时间。所以这也不是普通菩萨来的,他们做这些事是来要成就我们的道业。我们学佛的人,任何时候不可随万境所转。

    师父讲过一句话:对师父有信心的人,你好好地稳住,师父保证自己绝对是正知正见,绝对没有邪知邪见。因为我是依法而说,依法不依人,按照这本经典在讲,要是会下地狱,也是跟着六祖一起下地狱,因为这是六祖写的嘛。那么对我没有信心的,那就对不起,没办法!你对我没信心的话,就算我叫你来你也不会来,所以你也安住你的岗位,我也安住我的岗位,所以「诸法不相到」。「诸法不相到」就是说,你也没有来,我也没有去,不来也不去,本来面目。恰正是:你没有来,师父也没有去,这正是本来面目。

    所谓自作自受,要记得――诽谤别人的恶果、痛苦比被诽谤人的因果超过一百倍!你要记住师父的话,聪明的人绝对不诽谤别人,因为造的是自己的恶业嘛!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想烧天,这样举着会烧到自己嘛!

    「故古德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优。」

    这句话也很有意思。给你们介绍本好书,师父写的《佛心慧语》的第一册、第二册都出来了,里面有很多禅的句子都很棒!真的啊,若是要修禅的人,想对本性上的事有所了解,把这两本书请回去看。等会儿下课后,没钱的就自己拿,不要紧,我也不差这一百元,有钱的就多少贡献一些,这样我也很欢喜。

    心随万境转,你虽然随着一切境界转动;转处实能幽,转处,随缘一切所转的地方;幽就是解脱,幽本来是树木阴凉的地方,这里指心随一切万境,但却仍然很清凉。在这个世间,你转身口意,运用触境之处,转来转去,秒秒都是安详,每一秒都是清凉,你不会被妨碍,它也无法妨碍你。随流认得性,随着外境,认识了清净的本性,你就会无喜亦无忧。无喜亦无忧才是大喜,才是真正的大喜大舍。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李文会曰】「不住于相者,非但见色是相,一切种种分别,皆名为相。如是之相,皆从因缘而生。应知一切分别,皆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诸相;法相既本无,故言不住相。』」

    可是法相本来没有,你执着什么?这就是师父刚才告诉你们的:这个世间追求到最后,一定是空。无论你多么漂亮,买多好的衣服,到最后也一定不是你在穿的。比如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的夫人伊美黛,她就没有学佛。伊美黛拥有多少双鞋子呢?三千七百五十双鞋子。她的衣服,比一座supermarket(超级市场)或一个百货公司整栋楼的衣服加起来还多。伊美黛盗用的公款有几十亿美金。而学佛的人,「一钵千家饭」,出家人托一个钵就能走遍天下。

    说到我,我的东西都是人家送的,我反而布施不完。信徒多也很烦恼,有的送衣服,有的寄维他命丸,有人寄绿藻,有人寄巴参粉,还有寄药粉,还有从日本寄来的……我是众生的小树苗,当然给我最好的喽。(众笑)所以说做一个法师,收到的东西很多,我还要拿出来,请法师帮忙吃,东西太多太多了,没有办法。然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东西。

    「既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

    那福德就更大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

    你的意思如何呢?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第一个不字念「否(fǒu)」,是疑问词,所以后边用一个问号。第二个字念「不(bu)」,表示是否认。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维就是空间,四方上下的空间。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常常有人问:师父!到底要如何修行,我怎么都不会修行?佛陀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叫你心如虚空,无所住,答案已经很清楚了,还整天问师父,真奇怪!《金刚经》里写得很清楚了,每天都在读,却还要问师父怎么修行,经是怎么读的?难道读假的吗?经里已经告诉你心要放大,心量大如虚空,要无所住,你的福德就很大,这不是清清楚楚的东西吗?但是讲归讲,执着照旧执着,还是老样子,没什么改变。

    【李文会曰】「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谓虚空我思量之,实无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觉悟,心无能所。即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岂更有可思量。但应如所教住者,乃谓诸学人,当依佛教,住无所住,必得悟入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我将这段解释一下。佛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是怎么样、你的看法如何呢?能够用我们这个无常的色身见到清净的本性吗?「如来」此处就是我们的本性。「如来」同时也可以指佛的法身,那么意思就是,佛是否有一个身体的外相可以见到呢?可以把如来理解为释迦牟尼佛。两种解释都可以。我们能够用有相的身体,来见到如来之身(佛的法身)吗?

    须菩提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来是无相的,你用这个身体,要怎样得见如来呢?佛所说的身体,就不是这个身体。

    【李文会曰】「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者,须菩提谓色身既有相,法身即无相。色身者,地水火风,假合成人。法身者,即无形状相貌。色身即是凡夫,法身即是如来。须菩提以凡夫但见色身,不见法身。故答是语。」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者,非者无也。」

    因为一切法皆是空的东西。

    「凡夫谓色身是有,执着修行,所以不见佛性,生死转重。如来法身无相,故言所说身相非身相也。」

    【华严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

    法就是智慧、福德、真理,佛以此为身。智慧无形,福德无形,真理也是无形的。

    【云门大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者,此大乘先觉之人,遣疑破执也。」

    一棒打死他(佛陀),拿去喂狗吃。大乘先觉之人,指开悟的圣人。开悟的圣人教你要「解黏去缚」。解黏就是这些执着统统要放下。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对须菩提说:所有相,包括六根、六尘、六识,都是虚妄的东西,不实在!非相就是无相。若见诸相无相,如果能够见到诸相是无相的东西,没有确实一定的相,这样即见如来,因为自性本空啊。这个「如来」不是指释迦牟尼佛,而是指我们的本性。意思就是说,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东西,你若是悟到人空法也空,一切都是非相,一切都是无相,那么我们就见到我们本来的面目,这就是菩萨,观空有二相都如虚空。

    【法华经云】「一切诸相,皆悉空寂。」

    一切相的当体就是什么都没有。不见一法,不见一人,不见有一众生可度,不见有法可施舍,说法者无法可说,求法者无法可求,悉是空寂,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当体就是空性的东西。既然当体就是空性,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同学们,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令心空荡荡,无一尘可染。这是我们世间最大的财富,念佛的人若不能有这样见地,真是悲哀!

    (又云)「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

    什么是无二相呢?无善恶相、无空有相、无是非相。不以二分法来看这个世间。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晚辈对长辈说话称为「白」,长辈对晚辈说话叫做「告」。这一段的意思,看以下注释。

    【李文会曰】「『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者。」

    生实信不,也就是他能不能相信这个道理呢。

    「须菩提谓前说无相行于布施,即是因深。得见无相如来,即是果深。既谈因果,切恐如来灭后,浊劫恶世之中,无人听信,故有是问。」

    【傅大士曰】「『有持戒修福者』:不着诸相,即是持戒。心常空寂,无诸妄念,即是修福。此人不被诸境所惑,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以此为实,指确实能够得到利益。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一劫是千佛出世,我们种植善根,世间种种的善事,种下的善根非常多,因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嘛。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广种善根,才能「闻是章句」,听闻到此章句。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你的起心动念,佛陀都了解。下面看注解。

    【法华经云】「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随宜方便事,随著一切因缘,了解一切的权巧方便。无复诸疑惑,这是因为了解了一切都是空性,一切皆是不可得法。所以心生大欢喜,自己知道自己一定能作佛。

    【李文会曰】「『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谓凡夫于诸法中,起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种种妄念,不能生净信者。菩萨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清净,听信其法,故言一念生净信也。『得如是无量福德』者,此谓如来知见众生,无诸妄念,心常清净,敬信其法,所得智慧胜妙功德,不可测量。」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为什么呢?修行的众生,了解《金刚经》的道理之后,不会再有种种相。简单讲,我相就是我们自己,人相就是一个人,众生相就是外在一切众生,譬如种种畜生。无我相、人相,就是没有一个我,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等等。寿者相是一期的生命,无寿者相是不执着一个寿命的长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各注解中有很多种说法。

    无法相,没有一切法的真正的相。非法相,用笔记下来:非法相就是对空的一种执着,无非法相就是亦无对空的执着。法相就是有,非法相就是空。无非法相,就是不能执着于空。简单讲,无法相就是不能执着一切法的有;无非法相就是不能执着于空性的非法相。

    【李文会曰】「『无复我人众生寿者相』者,谓不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精进持戒,轻慢贫*愚痴懈怠破戒之流;无能所知解之心,无苟求希望之心,言行相应也。」

    苟,就是一点点,微少。无苟求之心,连一点点想要得到什么的心都没有,简单说就是无所求了。言行相应,口说与行持的相同。

    「『无法相』者,经云: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心既清净,诸法皆空。故无取舍、一切善恶凡圣等见、诸法相也。」

    哪有什么善恶呢?

    「『亦无非法相』者,谓不着能知解心。」

    你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但是连这个不可得的心也不可以执着。

    「不作有所得心,无人无法,内明实相,外应虚缘也。」

    随缘。

    【圆悟禅师曰】「伶俐汉,脚根须点地,脊梁要硬似铁。」

    伶俐汉就是说聪明人,脚跟须点地就是说要脚踏实地、清清楚楚。意思就是我们要有空性的思想,一下手就斩断一切烦恼,不可藕断丝连。脊梁要硬似铁,是说要顶天立地矗立,而不被境界所转。既然了解空性的东西,那就什么都难不倒你了。佛教导我们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唯有这条路能够成佛。那么我们就要按照佛的话去做,包括念佛也是如此。

    「游人间世,幻视万缘。」

    万缘,虚妄的东西。我这种人很不喜欢拍照,出门的时候都是别人帮我拍。照片这些都是虚妄的东西,是幻影,如幻如化,不是实在的。将来我往生之后,可以留作纪念,拿出来回忆:这是民国几年的时候法师的相片。(笑)其实我很怕拍照,因为人长得丑,会担心。可是有些人很喜欢拍照,长得也不是多漂亮,英俊的人都没在拍,丑人反而喜欢拍照。

    「把住作主,不徇人情。」

    徇,音xun,顺从的意思。顺从人情就会造业啊,受牵制啊!像师父中午要休息,下午三点多才下楼来接见众生,有时候众生突然来了,不论这时候是早上还是晚上都要求见面――「对不起!我们已过见客的时间,让师父休息一下,三点多后再来。」有些人来见不到面就不高兴,认为师父很大牌。其实我哪有那么大的能耐,不间断地接见众生?即使见一个人只要五分钟,一整天下来,人很快就昏倒了!所以,为了更多的众生,为了在弘扬佛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些,身体一定要保持好。当然不是说会见众生令身体不好,而是浪费很多时间、顺从人情是行不得的。

    还有信件。哎哟,信件实在是好多好多,只要一星期就堆积如山,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了个办法,像李炳南老居士,从前回答「佛学问答」,到年事已高就不再回信了;所以我以后也要来写一张启事:「敬启者:慧律法师年迈多病,气虚体弱,人之将死。为让法师颐养天年,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不要再吵他了!」从此以后就不用回答问题了(笑)。总之信件真是多到吓死人!还有从马来西亚寄来的,干脆也不写信了,用录音带。有一个妹妹寄来一卷录音带,整卷都是问题,答也答不完。比如说她怎么学佛啦、念佛不得力啦、觉得好像是为谁而念的啦,问题很多很多,这个妹妹不是读高中就是读大学。所以说了解内情的人就知道,做一个法师有多少苦衷。法师是要众生共同来保护的,每个人来都要见法师的话,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还有信徒们的信,实在太多了,如果要我一一亲自回复的话,书都别想看了。有的人写信一写便是十张,像作文一样。回过信的法性法师知道,厚厚一大叠,国内、国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的都有,实在是很麻烦,不小心出名就带来这么多麻烦。所以要不徇人情。这就要看情况啦!

    你们比较不会难做人,我就很难做人,怎么都不会圆满。看到师父的人就很高兴:「我今天有看到慧律法师呢!」就像今天去戒场打斋,竟然被当成稀有动物了:「喂!慧律法师来了,快来看!」(众笑)连刷牙时也有人抢著看,好像四川的熊猫一样,可怜!因为我两、三年没有出来了,见到的就喊来一大群人,趴在窗户上探头猛盯著看:「是慧律法师耶,快点来看!」这实在是像看熊猫一样,真糟糕!然后坐在那里,包一万元去准备供养;要是再多坐一会儿,拿出的供养就全收回来了,反而能倒赚一笔了(众笑)。出名也是有好处,红包可以收很多,(众笑)但是这些对我没有作用,再怎么吃也是两、三餐而已。

    「截断人我,脱去知解,直下以见性成佛、直指妙心为阶梯,及至作用。」

    截断人我,除掉人我。阶梯及至作用,事情一下子就解决了。

    所以我告诉诸位:如果说修行难也确实难,如果说修行不难也确实很简单――只要直接了当的放下,能做得到,就很简单!能放下,一念之间而已。说修行很难,什么原因?要明心见性。本性的功夫没有,修行百千万劫也不会成佛。记住师父的话:佛成道不是用意识心修行。想成佛作祖,绝对不要用意识心态,绝对不要强制自己,绝对要*放下、空、不执着、无所住,内外统统以虚空的胸量过日子。

    「外应虚缘,不落窠臼。」

    虚缘,就是说外缘是不实在的,缘起缘灭嘛。在外假借外缘。落窠臼(音kējiu),就是因沿旧制,不能别出心裁,就是没有创新。不落窠臼,不能以前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这句话就是说,不会落入以前的束缚。在内明心见性,在外应付一切因缘,而不落入束缚,被保守、旧有的观念所控制。

    「办一片长久守寂淡身心,于尘劳中透脱去,此乃善之又善也。」

    内在的功夫,要很长久地能够保持一片的清净、守著寂淡的身心,世间没有什么嘛!尘劳,在五欲六尘中透得出去。我们的本性若是显示出来,就具足圆满功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取,执着。若心取相,我们的心若是执着。若取法相,若是执着外在一切法的相。法相就是映现在我们六根前的一切相,就是十八界。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非法相,非就是否认,否认法相就是空掉法相,就是空相。若是执着于非法相,执着一个空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执着人我。简单说就是,法相不能执着、非法相也不能执着,有不能执着、空也不能执着。

    【李文会曰】「心若取相,即取妄念,故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心执着于相。

    【黄檗禅师曰】「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

    唯止一心,都是一心。乖,就是违背,违背了本来面目。动到一个念头,就违背了本来的面目。

    「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研究《金刚经》的人,修养都很好,为什么?度量很大啊!研究《金刚经》的人不解脱百分之九十至少也能解脱百分之五十,烦恼就少了。所以研究《金刚经》非常好,度量会一直放大,重复强调无所著、无所著……使令心如虚空,那么样样事情都能解决。

    「惟此一心,即便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

    求之转失,愈求愈遥远。

    「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无所得。」

    使佛觅佛,我们就是佛,你又要你驱使这个佛另外找一个佛,骑牛找牛的意思。将心捉心,你本来就具有本来面目,还要另外找一个本来面目。错了!

    「不知息念亡虑,佛自现前。」

    息念亡虑就是说,你只要放下,而不要求。你会说:我要明心见性,我要追求道理。其实呢,说法者无法可说,求法者无法可求,是名说法。放下一念执着,常存清净的念头,无量的方便,善巧的智慧,这就是本来面目。但明心见性不是像死人一样,不是什么作用都没有,而是一切都作用,但又一切都放得下。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不添就是不增。「遇缘则施,缘散则寂。不假修证,本自具足。」

    就是不用追求,本来就具足。这些大德的话,每一句都是从本性流出的。

    「若不决定信此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为什么呢?因为意识心不是成佛的根本,明心见性才是成佛之根本,煮沙是绝对不能成饭的。

    「取法相者,谓言心外有法,故着诸相也。」(中略)「造恶造善,皆是着相。」

    造恶的人要赶紧停止,因为作恶会遭恶报。造善的人也要无所著,因为这只是福啊。要恶不能碍,善也不能缚,否则造善、造恶都是著相,都不是清净心。

    「着相造恶,枉受轮回。」

    我们现在就是冤枉在受轮回。

    「着相造善,枉受劳苦。都总不如便自认取本心。」

    着相为善,枉费劳苦,总不如找出自己本来清净的本性。

    「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

    此心当下就是法,当体就是放下。

    「将心无心,心却成有。」

    将心无心,你若是说拿这个心空掉,还有一个空掉的念头,那么就变成有。你一直讲「我不执着」、「我不执着」,就又有了「我不执着」一个念头。

    「一切在我默契而已。」

    一切都在默契当中。

    「『若取非法相』者,谓有取舍善恶凡圣等相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不能执着法,也不能执着非法。这个非法,不是不如法。不应取非法是说,我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于是我的观念里面就有了不可得的法,但是也不可执着于有这样一个不可得的法。要弄清楚!把非法解释成不是法、不如法就错了,不如法指不是佛法。不应取非法,就是说你已经知道一切法皆空,所以不会执着这个法;但是你也不能执着于你了解了佛法是空的这个观念,要连空的法这个观念都除掉。如果不除掉法空的观念,仍然是执着,执着于还有一个法可以空,便是「取非法」。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者,此谓有无俱遣,语默双亡。若取法相,即有法执。若取非法相,即有空执。有执则烦恼炽然,无执则信心清净。」

    若是取法相,你就有法执;若取非法相,就变成对空的执着。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以是义故,因为这种道理。筏,船,竹编的小船。喻者,用船来比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管法相、非法相,全部要舍。

    因为这种道理,所以如来常常说:你们这些出家众(这里比丘当然指包括在家人的一切修行人啦),应该如何修行呢?知我说法,要知道我所说的法,可以用船来比喻。若是已藉由这艘船渡过彼岸,那么船就要放下了;不可以我已渡过抵达彼岸,还要把船扛在肩上,这样只能增加负担。

    船是藉以渡过河的工具,不是用来扛在肩上行走的。法也是如此,法是要来方便运用的,不是要让你执着的。船就表示般若的智慧的法,法是让人从痛苦中解脱,不是让人执着它的文字和外相的东西。在藉着船由此岸渡过彼岸后,就要把船放下。你用无相法渡过彼岸,法当然就要放下。更何况,法都要舍离了,何来执着非法呢,那个空的东西更是不可以执着的!

    【李文会曰】「执有说空,因何用筏?有执既丧,空说奚存?」

    丧,就是亡。奚,就是何。有都不存在了,哪还需要说什么空呢?所以要记住:空,不可以离开有来讲空。意思是说,你执着有来说空,那么何必用到船的存在呢?有执既丧,对有的执着若是破除,哪还需要说空的存在呢?也就是说,若破除了有,空当然就不存在了。

    「既已渡河,那更存筏!」

    已经渡过彼岸了,何必再把船扛在背后呢?

    【傅大士曰】「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净,就是舍一切法,无所住。当净,就是意识里面不住一切法。

    「外无一法而建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乎。」

    所以师父告诉你:若是整天都看别人的过失,你的烦恼就很重。早就告诉过你们这个道理了,二十四小时中只要检讨自己就好了。为什么?一切法不可得嘛。你若看外在、执着外在,内心的生命就会惭惭消失。所以学佛的人,最基本的修养一定要有,就是要先学习身、口、意清净。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说: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如来是不是真的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如来有所说法吗?如来就是释迦佛。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如我解佛所说义,指就我所了解的、佛所说的道理。无有定法,也就是说,佛针对每一个众生的根机,说不同的法。

    【法华经云】「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诸根,众生的根机,有利根与钝根、精进与懈怠的区别。众生能接受什么法,佛菩萨就为他们说什么法。

    「是故法无定相,迷悟悬殊。若未悟时,似无所得。若悟了时,似有所得。」

    迷跟悟的差别是很大。

    「得与不得,皆是妄见。但不可执着,自契中道,岂有定法可说耶?」

    自自然然会契合中道。意思就是无有定法可说,对这个人说的法,对另一个人的根机却不一定契合,所以无定法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为什么呢?如来所说法的语言都不可以执着,我们所要悟的是其中的道理,不是语言,所以「皆不可取」。文字是假借来让我们解脱的,不是要要去执着的。所谓不可说,是恐怕我们执着佛所说的文字,不能了解佛教我们的悟入无相之法,所以才说「皆不可取、不可说」。

    「非法非非法」,非法就是没有定法,佛所说的都没有定法,没有一个永久性的东西,只是暂时藉著声音、文字来显示道理,所以叫做非法。非非法,第一个「非」意思是不能说:不能说没有法,不能说无法可说。非法是没有真实法;非非法是不能说非法,不能说空的法,即不能说「无法可说」,因为「说非法」也建立了假有的前提,所以也不可以否认法。

    【黄檗禅师曰】「法本不有,莫作无见。」

    法本来是没有的东西。无,就是断灭、否认的意思。这句意思是说,当你透视法的时候,可以说是无,但是你不能否认法什么都没有。

    「法本不无,莫作有见。」

    又不能说没有佛法,因为它的妙用清清楚楚。虽有妙用,但却是不可得、不可即的东西。

    「谓无即成断灭,谓有即成邪见。」

    说无就成了断灭语,说有就变成邪见。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无为法,就是平等法,每一个人若能证得法身平等,个个都是证悟到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在空性的法身平等法上建立差别,犹如虚空,到处都平等,但是其中就有楼房的高低、有男女、有东西南北,有种种的对立和差别。也就是说如来的法性平等,但是每个众生的业有深浅、轻重的不同,因此所展现的智慧就有高低,根机有利钝。因此有的人喜欢学深法,有的人喜欢学浅法。既然有差别,就没有一个定相可说。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