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二部分


本站公告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我所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六祖的注解跟其它的注解不同,他的注解均从本性流出,都是在以本性的见地做注解,这个注解非常好,很适合我们,对于想研究明心见性的人将有所帮助。

    【李文会曰】「如是我闻者,如来临涅盘日,阿难问曰:佛灭度后,一切经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闻。」

    表示是阿难亲耳中听到的,真正来自佛的言说,并非道听途闻,这样才能令众生不疑。

    「次显处所。」

    显明讲经的处所。

    「如者,众生之性,万别千差,动静不一。无可比类,无可等伦。是者,即是众生性之别名。离性之外,更无别法。」

    「是」为各种众生性的别名。

    「又云:法非有无,谓之如。」

    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

    「皆是佛法,谓之是。」

    有也是法,无也是法,非有也是法,非无也是法,非有无也是法;所以法非有无,皆是佛法。此为「是」。

    【川禅师云】「我者,为性自在,强名之也。」

    我们本性自在,才是真正的我。「强名」是勉强安立一个名字,说有一个「我」。

    「闻者,听闻也。」「一时者,谓说理契机,感应道交之时也。」

    意思是因缘具足,这时候应该宣讲《金刚经》了。

    「佛者,梵语,唐言觉也。」

    佛,buddhaya。唐,就是当时中国所处的唐朝。

    「内觉无诸妄念,外觉不染六尘。」

    觉悟到内心没有一切妄想,一切妄想唯心所造。对于外在觉悟到不要染着六尘。

    「又云:佛者,是教主也。」

    佛就是教主。

    「非相而相,应身佛也。」

    非相,是说法身无相;而相,是说感化示现。一切法本来无相,为了度众生示现应身佛。

    「相而非相,报身佛也。」

    虽然有一切相,但不是真正的相,这是报身佛。

    「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不能说有相,也不能说无相,这是法身佛。因为非相,所以不能说有相,「非」指不能说;因为非非相,也不能说非相。

    「在者,所在多处。舍卫国者,说经之处也。祗树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树。树,谓法林也。给孤独园者,给孤长者所施之园。共建立精舍也。」

    祗树给孤独园,涉及到两个人:祗树指祗陀太子布施树林,给孤独园指给孤独长者布施花园,两人共同建立精舍。

    「比丘者,去恶取善,名小比丘;善恶俱遣,名大比丘也。」

    这个解释太棒了!看了大德的注解,你会感叹真是圣人!去恶取善,意同嫉恶如仇:力图去除恶,却不知道恶的当下就是解脱的本性,还认为有恶可除、有善可取,这样的人称为小比丘。为什么叫小比丘呢?发心小,悟的道理太小。去恶取善,仍存对立,是二分法。善恶俱遣,对善也不执着,对恶人也不会诽谤、攻击、伤害,这样的人称为大比丘。简言之,悟到实相的叫做大比丘;悟到小乘法,去恶取善的叫做小比丘。告诉诸位:嫉恶如仇,只能当世间君子,不能做入位圣人。因为,恶虽然不能为,但是嫉恶如仇,仍有取舍啊!对于恶的,我们应当同情、怜悯,慢慢感化;实在感化不了,我们随缘。面对善的,能够解脱;面对恶的,也能解脱。「善恶」唯心所造,若是悟到实相法,便没有善也没有恶,所以名大比丘。

    「若人悟达此理,即证阿罗汉位,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

    六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分别心。小乘四果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佛出现之时。「世尊食时」,到了吃饭的时间,应供的时间。「着衣持钵」,搭衣持着钵。「入舍卫大城」,来到舍卫国。「乞食于其城中」,来到这个城中。「次第乞已」,为了要让贫富的众生平等施舍种福田,不能分别;所以乞食不能分别富贵贫*,不论布施食物的好坏,都要继续沿门托钵,不能有排除、取舍。所以,次第是慈悲之意,令众生平等布施,不选择贫富,表示平等心、慈悲心。「还至本处」,「本处」表面指本来的精舍,内涵是指我们的本心,本性的意思。「还至本处」就外在的事相来指回到祗树给孤独园,其实表示恢复到我们的本心。「饭食讫」,吃完饭之后。「收衣钵」,将钵洗干净、衣收拾好。「洗足已」,把脚洗干净。佛陀当的时代,比丘都打赤脚。

    在台湾,如果出家人打赤脚,会被别人说成是疯子。佛陀在世时,修行人没有拖鞋可穿,只有打赤脚。佛法传到泰国,比丘是穿拖鞋的,所以去泰国会看到,出家人都穿拖鞋,出门也穿拖鞋。所以在南传佛教里,要穿拖鞋才如法,照理说要打赤脚啦!我们中国就不一样,在台湾的话,假如我穿拖鞋出门,别人看了会觉得怪异,没有礼貌。不过,泰国的比丘虽然穿拖鞋,却很有威仪。他们不会骑脚踏车,也不会骑摩托车,比丘骑摩托车只有在台湾才能看到。太空帽(安全帽)没摘下来,谁也不晓得他是和尚!只有我们中国的出家人才有这种情形,在泰国绝对看不到比丘骑车。因为泰国比丘非常重视威仪。我不敢骑摩托车和脚踏车,虽然我骑脚踏车很厉害,从后面都能跳上去,但是不行!人家会指点:这个讲经的法师怎么这样?一点威仪都没有!一旦骑了,从路上经过,女孩子会对你吹口哨:慧律法师在骑脚踏车!拍一张照片,明天马上送给报社:「慧律法师骑脚踏车」。一定会这样,所以说不行!

    「敷座而坐」,表示万缘放下。心不动为「坐」。会看经典的人,看到这段就开悟了,经典到此为止不必再讲下去。外表看起来,搭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回来,洗净钵,收拾好衣,洗完足,结跏趺坐;实则表示佛的行、住、坐、卧,全在如如不动之中。到此经义已全盘托出,即行、住、坐、卧,都必须要以金刚般若无相的智慧观照,所以还到本处,恢复本来的面目。「敷座而坐」是表法:万缘放下,心无所著,名为真坐。

    【李文会曰】「尔时者,佛现世时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无有等量,一切世间之所尊也。食时者,正当午食将办之时也。着衣者,柔和忍辱衣也。乞食者,欲使后世比丘,不积聚财宝也。次第者,如来慈悲,不择贫富,平等普化也。洗足已者,净身业也。敷座而坐者,一切法空是也。」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须菩提解空第一,是弟子中解悟空性最好的人。此外,还有舍利佛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等等。「偏袒右肩」,佛在世时,比丘右肩是袒露出来的。「右膝着地」,是印度的顶礼方式。与我们中国不同,佛陀时代正确的礼节是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掌。双膝着地、五体投地是中国的礼仪。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佛善于教导菩萨如何护持自己的念头,不要起妄想。善就是善于教导,护念是教菩萨不要起妄念,善护念是教人不要起妄想。「善付嘱诸菩萨」,好好嘱咐诸菩萨要精进修行,不要执着、染著。付嘱是交代,善付嘱是好好地交代精进观照一切法皆空。

    【李文会曰】「时者,空生起问之时也。长老者,德尊年高也。须菩提者,梵语也,唐言解空是也。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问。」

    「空生」就是须菩提。「德尊年高」,德行具足,年龄长。

    「右膝着地者,先净三业,催伏身心,整仪赞佛也。」

    整肃威仪来赞叹佛。

    「合掌者,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万法,无可比类也。」

    「我佛性」,我们人的佛性。「无可比类」,无法比类。无可比是因为佛性是绝对的东西。

    「如来者,如者不生,来者不灭。」

    所以不生不灭就是如来。

    「非来非去,非坐非卧。」

    「非坐非卧」,因为佛性的东西,没有外表的坐与卧的分别。

    「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也。」

    因为心常空荡荡地无所执着,所以不管是坐是卧,都保持荡然无碍的清净心。

    「善护念者,善教诸人不起妄念也。诸菩萨者,诸者不一之义;菩之言照;萨之言见。照见五蕴皆空,谓色受想行识也。菩萨者,梵语也,唐言道心。」

    「众生常行恭敬,乃至鳞甲羽毛、蛆虫蝼蚁,悉起敬爱之心,不生轻慢。此佛所谓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也。」

    「鳞甲羽毛」是游鱼飞禽类,「蛆虫」是会缓缓蠕动的虫类,「蝼蚁」是蚂蚁一类。

    「善付嘱者,念念精进,勿令染着。」

    好好交代弟子们,要在每一念精进修行观照,不要分别,要放下一切。

    「前念才着,后念即觉,勿令接续也。」

    前一个念头若是执着,不要让妄想连续,勿令烦恼继续下去。

    所以如果今天听完《金刚经》后,了解了一切法皆空,无常法不可得、不可说,一切随缘,那么下面的经典就不必再讲,回去便能好好入睡,因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谓有刚断决定之心,永无退转也,发心之义。」

    发心的意思,永无退转。

    「阿者无也,无诸垢染也。」

    「无诸垢染」指无垢染、无污染、无烦恼。

    「耨多罗者,上也,三界无能比也。」

    阿耨多罗即无上,没有一个超乎其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无上正等正觉。

    「三者,正也,正见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无不遍有。」

    加被一切众生,全都悟,没有一个遗漏。

    「三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三菩提,正遍知的意思,遍知就是一切皆知。

    「云何降伏其心者,须菩提谓凡夫妄念烦恼无边,当依何法,即得调伏。」

    要如何降伏我们的心呢?下面佛就告诉他了。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如汝所说者,是佛赞叹须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进,勿令染着诸法相也。」

    「谛听者,谛者名了,汝当了达声尘本来不生,勿逐语言,详审而听也。」

    「勿逐语言」意思是你应当了达声尘,不要追逐语言,执着语言。「详审而听」意思是说对我所说的话,要了解道理,好好去悟,不要只听听声音而已。

    「应如是住者,如来欲令众生之心,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即能见性也。」

    见性,明心见性。

    【黄檗禅师曰】「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

    凡夫总是被境界障碍了心。

    「常欲逃境以安心。」

    逃境指除掉境界,意思是说只要境界不出现在面前就不会生气,只有不出现境界才能安心。其实真正不会生气的人,悟道的人,境界出不出现都不会生气,因为他已经降伏了自己的心。

    「屏事以存理。」

    屏事指除掉事相,意思是凡夫希望了解道理,依道理来做观照,却总是想把事相除掉。

    「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

    凡夫不知这是本心的问题,是自己对道理没有彻悟而障碍事相。本心若通达道理,事相境界对我们又有何妨碍呢?

    「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这一句很重要:「心空」,表示一法无所著,境界自然就没有。

    「理寂」,理上若是入了空性,一切事相就无碍。譬如对一位圣者发怒,他丝毫不会烦恼;若对凡夫发火,他则会立刻回敬你。对圣人来说,无论你怎么激怒他,他都无所谓。

    「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的意思就是,只要用心观照一切法不可得,令心空,一切境界便对你没有作用,不要颠倒用心。若想彻悟一切,请在这句话下画双线,好好地在「心空」二字上下功夫,明白了「心空」,整本《金刚经》的意思就全了解了。

    「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见自性,即无妄念。既无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

    「唯者,应诺之辞。然者,协望之谓。」

    唯然就是答应之意,遵从佛命而听讲。

    「愿乐欲闻者,欣乐欲闻其法也。」

    欣然,很欢喜。很欢喜地想听世尊是怎么讲的。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六祖曰】「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

    六祖对这段的解释与一般解释完全不同。一般的解释是说,卵生就是蛋生,像鸡啊、鸟啊等,胎生比如人,湿生好比臭水沟里的虫子,化生就是天人跟鬼,一般是这样注解。而六祖的解释完全不同,他把一切摄归到念头。譬如什么是卵生――卵就是蛋,蛋有壳,六祖解释为:无明就是一个壳,我们的无明烦恼就像壳一样,这就是卵生――这样把它摄归到念头上来。什么叫胎生呢?触境生情,产生执着,发起邪念,叫做胎生,因为被束缚着嘛!什么叫湿呢?贪、嗔、痴引起恶念,这叫湿生。什么是化生?突然来的烦恼叫做化生。六祖解释就是这样跟别人不同,和其它注解差别很大,但是我欣赏六祖的注解,因为直截、了当,完全摄归念头而说。

    【李文会曰】「摩诃萨者,摩诃言大。心量广大,不可测量,乃是大悟人也。」

    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之意。

    大悟的人,他无人相、无我相,不执着一切,他的度量当然就很大。所以说世间什么人最有钱?度量大的人。不是拥有外在的金钱就叫做有福气,度量越大的人才越会享受他的人生。我们世上的人总说:「享受人生」,「保力达B」广告词也常这么说。但真正要享受人生,就一定要度量大,度量大就不会跟人摩擦,不会去过痛苦、斗争的日子,生活得很有欢喜心。大悟的人,量大福就大。

    「众生者,谓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

    什么叫众生呢?就是于一切善恶、凡夫圣人等见有所取舍,有取舍就是制造对立,坏的除掉、好的拿来,或是恶的除掉、善的积极追求,甚至好的放弃、专门追求坏的,这都是取舍心。

    「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轮回六道是也。」

    我们人就是这样。

    「若卵生者,贪着无明,迷暗包覆也。若胎生者,因境来触,遂起邪心也。若湿生者,才起恶念,即堕三涂,谓贪嗔痴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一切烦恼,本自无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

    卵生,这里解释为「贪着无明」。我们就是被无明这个壳所束缚,「迷昧包覆」像卵的外壳一样被包裹起来。我们若是贪著(贪心、执着),就会没有智慧、迷昧。昧就是昏昧,迷迷糊糊、不清楚的样子,不晓得人生是什么。

    胎生,一般的解释,像我们人类由母腹中生出来叫做胎生。这里解释为「因境来触,遂起邪心」,因境而起邪心,名为胎生。胎生是指人被感情所束缚。《楞严经》里讲,我们之所以生生世世投胎做人,大部分都是情执很重,夫妻、母子、兄弟姊妹的感情放不开,众生有情执,就会比较容易成为胎生。

    湿生,「才起恶念,即堕三涂,谓贪嗔痴因此而得也。」湿生一般解释为,在臭水沟或是湿润、有潮气的地方,藉着湿气凝结而变成了生命。这里解释为,因为凝结了贪嗔痴的恶念而生,此为湿生。

    化生,一般所说的天人、地狱、饿鬼都是化生。这里解释为「一切烦恼,本自无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突然起了妄想,叫做化生。我们的烦恼就是这样,坐着时无缘无故就开始胡思乱想,想些杂七杂八的事,人真是很奇怪。

    有时候想想这个世间,会觉得众生实在太闲了!像在西班牙、葡萄牙的斗牛(老人的牙齿要是掉到只剩二颗,就打趣形容为一颗西班牙、一颗葡萄牙。像布袋戏的哈买二齿,只剩两颗门牙),西班牙每年都会举行斗牛表演让观众欣赏。斗牛就是把牛放出来,人跑牛追,这种斗牛很凶悍,人要是跑慢一点被牛追上,会被戳得血流如注,一片血淋淋的,连肠子都流出来。人真是不可思议,为什么闲着没事做要让牛追着跑?这有什么意义?让人感觉这实在是很无聊!还有非洲原始森林和亚马逊河流域的土著,这些土著为了逞勇敢,从几十层楼高的地方,双脚用绳子绑住倒吊着往下俯冲,到快接近地面时才突然停止下坠,然后吊在半空中来回摇晃,以示勇敢。每个女孩都想嫁给这种人,要是我,我情愿不娶老婆,为什么要这样才算勇敢、才娶得到老婆?专门搞这些花样,一旦某一次绳子断掉,就会摔得粉身碎骨,连头盖骨也裂开,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我们人因为无法降伏内在的烦恼,也就不能了悟人生。你注意就会发现,我们这个世间的事情都很肤浅,很多事情都可以省掉,但他却省不了,因为欲望不断冲动,一直要追求、要创造美好的人生,反而制造公害、污染,到头来文明变成自我束缚的代名词。

    譬如我们现在的臭氧层一直被破坏,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器如冰箱、冷气机等散逸的氟化物,分解后产生的物质能够破坏臭氧分子,使臭氧层越来越薄,直到出现空洞。在一万年以前,整个地球完全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生态循环也很正常,气候条件也很好。而我们人类的文明也不过一万年而已,却把整个地球搞得非常糟糕,生态恶化非常严重!我记得小时候,冬天相当冷,可是现在的平均温度已经升了将近二、三度。菲律宾暴雨成灾,下一场豪雨就淹死六千多人。还有滥砍森林,像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消失得很快。什么叫雨林?下雨最多的地方,一年的平均降雨量都在好几百公厘。现在由于人类不停地砍伐,却以一秒钟四个足球场的速度被破坏。将来我们人类最大的灾难是什么?我们人类的浩劫不是战争,而是所谓的文明。一场波斯湾战争美军才死四百人,而一次雨灾却死六千人。可是任凭科学家如何呼吁不要砍伐原始森林,要做保持水土,都没有用。在巴西这样很贫穷的国家,高额负债,赤字暴涨,通货膨胀……如果不砍伐木材便没有收入。通货膨胀,就是今年钱还可以买一辆汽车,到明年就只能买一只电风扇了。所以如果在巴西买一架电视机,明年他会把价钱退还给你,因为通货膨胀十倍以上。所以现在一些很贫穷的国家,又不得不砍伐砍伐森林。所以我们现在的浩劫不是战争,是整个地球的毁灭,而我已经准备好要去极乐世界了,看你们怎么破坏(法师笑)!

    若是稍有科学头脑,会看到众生的自作聪明其实是很悲哀的。这种「聪明」叫做自我束缚,制造烦恼、制造痛苦、制造破坏、制造自我毁灭。所以最后文明的定义,就是自我毁灭。

    我们地球的文明不过一万年而已,而地球距今已四十六亿年,还没有过什么浩劫,最多地壳不稳定而已;但是如今,下一场雨便死六千人!还不只是如此,如果人类继续破坏,温室效应不解决,南北两极冰雪溶化,冰山、雪山的溶水可以上涨三十公尺,相当于现在几十层楼高。所以住在平地的人,将来一定要住在几十层楼以上,否则都要被海水淹死。所以你看我赶紧买内门那一甲地,就是怕大水来(法师笑)。

    因此有科学头脑者很是担忧,但是众生愚痴却不能理解,还在拼命地造业。所以说,烦恼本来无根,而我们人所追求的全是这种东西:错误、痛苦、自我束缚,却还认为自己很聪明。

    「又教中经云:一切众生,不自具足,随业受报。故无明为卵生。」

    不自具足,因为没有智慧。什么叫做不自具足呢?就是无法完成见性,这叫不具足;若是明心见性,他就具足一切法。他不大彻大悟,无法如佛一般,当然就无法具足一切慈悲智慧。从而随业受报,所以无明为卵生。

    「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淫为湿生。」

    爱水,男女相爱在一起而有淫‘水。

    「?起烦恼为化生也。」

    ?,音xū,快速的意思。就是突然而起的的烦恼。

    「又云:眼耳鼻舌,不能回光内烛。」

    烛就是照,内烛就是回光返照。夜晚点燃蜡烛就能照得很明亮,我们若是没有内心之烛,便不能回光返照。

    「有所贪漏,即堕四生,谓胎、卵、湿、化是也。」

    贪,就是动一个念头去追求。漏,就是有烦恼,不能究竟地解决。就像一个杯子若是有漏,那么装再多的水也不能盈满;我们人若是烦恼不除尽,再怎么修行都不能成佛。

    「色声香味,回光内烛,无所贪漏,即证四果,谓须陀洹等是也。」

    须陀洹是初果,「等」包括须陀洹至阿罗汉的四果。

    【傅大士曰】「若有色者,谓凡夫执着之心,妄见是非。」

    大德的解释都是在一念之间。若有色,是指你认为看得很清楚,于是便在你认为真实的世界里追求。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因为凡夫对色法并不能透视它。色是指外境,眼睛所见都是色法。所以凡夫是以执着心,妄见是非。是也没有定论,非也没有定论,因为是与非自性本空,随缘而起,都是无自性的东西。

    「不契无相之理。」

    不契合清净、无相的道理,因为一切法不可得,一尘不染。

    「若无色者,执着空相,不修福慧。」

    有色已是执着于有形相的东西了,说无色则又执着空相,认为一切法不可得,于是就认为不必精进了,整天懒坐、懈怠,饭来张口,不修福德,简单说就是消极。执着于空相,就是对一切法消极,认为「不可得」嘛,不用太认真了,简单就好了,随缘度日,也不必精进度众生,也不必修福了。《大智度论》里说:真正了解空性的人,才真正懂得精进的人,因为他一丝一毫的福都会去修。了解了空性,就会最精进,绝对不会懈怠。

    「若有想者,眼见耳闻,遂生妄想,口说佛行,心不依行。」

    根据眼睛所见、耳朵所听到的产生妄想。我们虽然学佛,嘴上说佛行,要如何如何去做,但是心却没有按照佛所教化的去做,就是放不下。

    「若无想者,坐禅除妄,犹如木石,不习慈悲智慧方便。」

    若无想,坐禅时像木石一样无心,坐下去便一动不动,也不愿意去度众生,没有了感情。

    「若非有想者,教中经云:有无俱遣,语默双亡。」

    非有想,就是不能说有想,也不能说无想。有想就变成落入执着的状态,无想就变成如同草木。所以,非有想就是有和无统统遣除掉,但这个有无俱遣,并不是所谓的中道,而是在不得已之下,认为有也是执着、无也是执着,所以全部放下,而全部放下的这一念也是执着。语默双亡,都不讲话,这是也是执着。

    「有取舍憎爱之心,不了中道也。」

    还是有取舍憎爱的心存在。若大彻大悟的人,「有」当下就是中道,「无」当下也是中道,中道不离有无,有无不离中道。他不必要遣除有无,不必除掉有与无的观念,他当下即是中道,真正的中道,连取舍心都没有。

    「非无想者,谓有求理心也。」

    非无想,不能说没有想。

    「我者,佛自谓也。皆者,总也。令者,俾也。入者,悟入也。」

    总,全部的意思。令,使的意思,要令他悟入无余涅盘。

    「无余者,真常湛寂也。」

    无余,简单讲就是没有剩下,究竟的意思。我们的本性究竟了,当然就是真常湛寂了。湛,光明晃耀、如如不动、放光动地就是湛。寂,就是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法华经云: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涅盘者,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

    如大月轮,像月亮一样。

    「众生迷于涅盘无相之法,而为生死有相之身也。」

    迷则不明了。众生不明了不生不灭的涅盘无相之法,就会执着这个生死有相的身体。我们人就是这样,你看男众就会西装笔挺,还要打上领带、蝴蝶结。

    讲到打领带,从前我读大学时要穿大学服还要打ネクタイ(日语「领带」),我很怕打领带,因为学佛了就不喜欢打那种东西,就叫陈中兴事先替我打好,然后再拿下来。等到需要打领带时,我只要套上去拉紧就行了。有一次刚好教官看到,就说:林益谦!你这个领带像什么?怎么卷得像油条一样!整条领带扭曲打卷了。没办法,男孩子就是这样。还有游泳,很奇怪,学校就一定要上游泳课,我很排斥游泳,因为我不会游泳。因为没钱买游泳裤,上游泳课时就向别人借条泳裤,结果借来的太大了,水一冲裤子松掉下来,结果曝光,又赶紧把它拉起来。没办法!穷也很痛苦。在建国中学时,学校的游泳池发生一件事,有个同学上游泳课时因为害怕水,在鼻子里塞卫生纸,水一冲却倒灌进去,拉上来送去急救,却在途中就死亡了。所以发生这件事情之后,建国中学就再也不用上游泳课了,太好了!所以我们读到高中都没有再上游泳课,现在游泳池已经拆掉了。读大学时就不行了,要上游泳课,考试时我只要一下水就一定抽筋。每次考试还要到深水区,沉下去脚也踩不到底,浅水区是女生在游。每次都差点淹死!这个就是身相,世间有种种痛苦,所以今生要是没有解脱那就很惨了!

    「灭者,除灭。度者,化度也。」

    【李文会曰】「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者,谓起无量无数无边烦恼也。得灭度者,既已觉悟,心无取舍。无边烦恼,转为妙用,故无众生可灭度也。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攀高接贵,轻慢贫*愚迷之流。」

    轻慢,轻视别人,我们若是有这种念头就不是菩萨。愚迷,自己迷,反而耻笑瞧不起别人。简单来说,以伤害别人的手段影射自己的优点,都是愚痴的人。要伟大,大家都伟大,就像佛一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尊重一切众生。

    「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恃持戒,轻破戒者。」

    自恃持戒,自己认为自己持戒很了不起。轻破戒者,轻视这个破戒、那个没有修行。贡高我慢,这样的人叫做大破戒人都所以《大智度论》里讲:贪嗔痴不除,名大破戒人。我们整天都在看别人的过失,所以六祖教诫我们要回光返照,不要夸口自己持戒,轻视破戒者,这样就变成有我相。

    「众生相者,谓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恶。」

    众生相就是对外有追求之心。言正行邪,说的是正法,那么行的是邪道。

    「寿者相者,觉时似悟,见境生情,执着诸相,希求福利。」

    看到境界还是会产生执着。

    「有此四相,即同众生,非菩萨也。」

    我们初学佛的人,或是初出家的人,一定要有个团体来约束我们,否则易放难收。我们自己智慧不够时,一旦放出去就控制不住了,一下子就像脱了缰的野马。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