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本站公告

    第三回 背古诗 生吞活剥出笑话

    学外语 强拉硬扯元气伤

    诗曰:   鼓是鼓来锣是锣,世间万物如星河。

    金光闪闪相辉映,所见雷同请勿说。

    小金科的死,顾剑老师的反思。那么,症结在哪里呢?别的不说,就讲那二十四个小时的学习安排吧。不要说是一个孩子,就是成人也是不可能承受得起的。有人会说,成人不同。成人会歇气,孩子可就难办了。然而,也不要小看孩子,孩子自有孩子的绝招。

    我们别的又不说,就拿小金科背古诗和学外语来说吧。这些事情看起来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其实,这里面的绝招,也是不得不让人加以琢磨和思考的。

    为了条分缕析,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小金科所背的诗歌吧。就背诗歌而言,毋庸置疑,这本身是一件好事,是小孩子非常喜爱的事情。因为古诗词除了整齐美外,还有抑扬美和回环美;除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外,也还有一气呵成的唱和味道。所以,它不但可以满足小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让小孩子享受到娱乐的味道。但是,我们如果不能从小孩子的好奇心与娱乐出发,而是机械地强加;小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强力作用下,那只能是无奈的忍受,其结果,所得到的收获,也只能是事与愿违了。我们的小金科所背诵的诗歌,也就是这种情况。

    有人会问,怎样见得呢?不要着急,容我慢慢说来。

    小金科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的顾剑老师不是给我们的小金科设计了一套完美的成才计划么?在这套完美的成才计划当中,其中一条,就是安排了无数的诗歌背诵。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小金科还是挺有兴趣的,因为那太新鲜了。但是,一段时间,每天的下来,都是精疲力竭。这样的事情,只要稍微想一下就会知道,有谁能够吃得消呢?又有谁能够不生厌呢?不要说是一位小小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大人们,也是不可能不生厌的。然而,我们的小金科确实不凡,虽说有所厌倦,但也还是能够强忍着,坚持每天背诵诗歌。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这也是我们的小金科过人的地方。因为小金科是一位很会想问题的孩子。他不但想到顾剑老师的鼓励,更想到他每背出一首诗歌后,人们的赞赏和周围所有人的青睐情形。有了这些快慰的满足,所有的厌倦,很快地就成为了一种乐意的煎熬。这种煎熬的目的性,不用说,也是非常清楚的了。至于其它的方面,自然而然地也就很难保证其本来面目了。

    当然罗,话讲到这里,又有人会说,这又怎样见得呢?不错,我们不反驳,我们还是用一个事实来说明一下吧。

    那也是小金科还在幼儿园时候的事情。因为努力,再加上自己天生的聪慧,我们的小金科,确实能够背出不少的古代诗歌。这时,人们都纷纷地投以羡慕的眼光,都叫他叫做小神童了,甚至连电视台也三番五次地来采访他了。在这样的大红大紫面前,我们的小金科醉了,我们的顾剑老师也高兴了,也以为这是成才的开始了。但是,这成才的里面却是暗含着几分可笑的成分呢。

    有一天,刚下课,小同学们都来到操场,三三两两地自由活动去了。这时,一班小同学,屁癫屁癫地跟着小金科,向小金科围笼了过来,要小金科背古诗给他们听。小金科停下脚步,横扫一眼,得意地看着这班渴望的小同学,兴致来了,精神抖擞地给大家背起诗来。小金科背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只见他低眉张口,形有所思,缓缓道来,声情并茂。那才真的是诗家的风范,英才的遗风。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人人如痴如醉。小金科一口气背完了,小同学们好像意有未尽,还想再听。这时,一位小同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向小金科询问起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当然,这样的问题是难不住我们的小金科的。因为,有关这些问题,书上是有现成的。所以,我们的小金科,大有不屑一顾的神情,有些鄙夷似的看看提问题的那位小同学,不冷不热地说了一个无头无尾的词:“思乡!”说完这个词,小金科有点不高兴的样子,就想一走了之。

    在场的小同学全然没有注意这些,大都有点傻了似的敬慕他那无头无尾,“思乡”的解释。但是,还是那位小同学,他似乎有点钻起牛角尖起来了。他好像有点难解似的,接着询问道:“为什么是思乡呢?”

    这一问,确实有点难,也真的把小金科给问倒了。因为这样的问题,小金科不但没看到过,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这可是一个学术问题啊!我们的小金科,怎么能够解决得了呢?小小年纪,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本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这就像圣人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而,我们的小金科却不然,他却偏偏要装出一副精通的样子来。因为这时的小金科,不但是人们称之为小神童的人,就是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也是一个超凡不俗的人。这时的他,不顾别的,好像非常懂得顾及面子似的,心里想着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不给他们答案,自己也就没有了面子,这是何等的难看啊。于是,我们的小金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一种不学自通的方法,一种害人害己的“湖弄人”的方法,就这样在这神童的脑海中萌发出来了。

    大凡的人们都知道,这“湖弄人”的方法是很有效的。因为世界上的人几乎都一样,都是任人湖弄的。他们只要遇见一件新鲜的事情,在知之者与不知之者之间,就有一条鸿沟,那就是圣旨与听命的两块领地。即使知之的人只是略知皮毛,只要他们肯使用湖弄的方法,在人们面前一湖弄,人们不但没有半点鄙视的神情,不但不去寻根问底,反而会趋之若骛,大加赞赏。这便是凡人的劣根性,是让湖弄人的人赖以生存的根基;这又是不知者的本来无知,这些人只会要求对不知事情有一个说法,而全然没有要求对这件事情说得合情合理。在这些人们当中,如果有一个人能够说得出理性,或者能够听得出理性,那么这个理性便是一门科学,这个人便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了。否则便是伪科学,伪君子。

    然而,我们的小金科面对的这一问题,虽说萌发了“湖弄法”,但是我们决不能把他与伪科学、伪君子相提并论。因为在小金科的主观意愿里,并不像伪君子传播伪科学那样,故意去湖弄人,至而达到残害人的目的;而这时的他只是觉得,他如果不这样稀里糊涂的湖弄一下这班小同学的话,他不但不能神气,就是这班小同学们,也会扫兴的。于是他鼓起了十二分的勇气,但还是底气不足,不敢用眼睛正视大伙,怯怯的说:“看见月亮就思乡呗!”

    小金科的这一说法,大多的小同学们,并不去管他的底气,也不去管它的理性,只是歆羡地喊着:“好!好!”

    然而,还是那位钻牛角尖的小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说:“我昨天晚上还看见了月亮,我为什么不思乡呢?”

    这一尖锐的问题,把歆羡的孩子们从喊“好”中拉了回来,一时间,引起了大家阵阵的“哈哈大笑”。

    这时,小金科有些难堪起来了。确实的,李白的这首诗,说他看见月亮就思乡,而人们的多少时候,看见月亮,却不思乡。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的小金科所能解释得清楚的,就是我们的多少书籍,也同样是含混地说了一通。所以,我们的小金科,难堪虽说难堪了;但是,他在人们的眼里,他还是高居他人之上的。因为书上就那样含混,我们的小金科又为什么不能这样含混呢?有了这样的理论根据,我们的小金科也就从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也就这样含混地过来了。

    这就是小金科背诗歌的效果。人们试想一下,这难道不是一种笑话么?背诗歌尚且如此,那么,学外语又会怎样呢?不可否认,学外语也是一件好事。这是我们国家、民族学习其他国家、民族先进科学文化的途径之一,也是小孩子们好奇的东西。但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去学,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语言的本质特征只是一种工具性,并不是功利性。人们都知道:“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人们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与人交际都必须使用语言。它是我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东西,又是我们一辈子不能脱离而又不断学习的东西。人们随着生活与阅历的不断深入,就会更娴熟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所以,语言与生活是不能相互脱离的,它们必须以生活为基础。这是我们在生活当中,作为语言的一般表现形式。如果要把语言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上升为理论来认识,那就更复杂了。因为,上升为理论的书面语言,需要具有理性的精确无误,否则就会大相径庭。所以,如果把学习语言看作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是读读背背就能完成,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的小金科学外语,如果讲理性,那当然是谈不上的,因为年龄还小,阅历也不深,再加上连自己的母语,汉语都无法上升为理性,更何况外语呢?同时,我们教母语和外语的多少的教师,其教法只是停留在咿咿呀呀的教读上,从来没有与生活联系起来,更不用说上升为理性了。这不是害死人么?一个缺乏生活基础,而又无法上升为理性的东西,我们却一味地去学,而且又有如此的市场,那又是为什么呢?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一点,就是一个“奇”字。从心理学方面来说,人们的普遍心理,就是以奇为美。在这奇异的驱使下,人们的“怪”,“哗众取宠”,甚而至于连会打几个“洋屁”也认为是美的。因为是洋货,大家不懂,人们好奇,谁懂了一点,也就奇了。正是这种“奇奇”相加的蛊惑性,我们的多少人便昏了头,有的人甚至于连自己的母语也不在乎,而在乎外语起来了。我们的小金科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为了赢得一个虚无的“奇”,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一项事倍功半的学习。其结果呢,大量的时间花去了,虽说“奇”了,却不能上升为理性,就是连自己的母语也是含含湖湖的,写一篇作文,逗无逗,点无点,思路混乱,乱措其词,如果要问其内容及结构,连最基本的也无从知晓。这难道不是一种可悲的事情么?这难道能使我们的民族振兴么?

    感叹之余,我们是不是要面壁一下呢?

    一种没有生活基础的东西,我们硬要晚辈去学,这能上升为理论么?即使能,我们也不知道要花会多少成倍的时间呢;而一种有生活基础的东西,我们却只是去敷衍一下,不去深究,这也能上升为理论么?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一种不能上升为理性的东西,是科学的么?不能成其为科学的东西,又有多少价值呢?我想破了脑袋,也无法得出一个完美的答案。这难道还不是一种可悲的事情么?

    同时,我们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都知道,所有的科学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说,科学就是认识生活的结晶。没有那一种科学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如果说没有,那只有伪科学了。

    我们学习别人好的东西,学习别人先进的科学,讲得明白一点,就是学习别人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要总结出这些科学,就必须深刻地认识生活,这是最最的基本点。我这样讲的目的,不是说不要学别人的东西,而是说怎样去学别人的东西。别人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当然要去学,而且要下功夫去学。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走捷径,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学得较多的东西。这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跟着别人后面,别人有,我们就学一点;别人无,我们便不学,不去深入研究,不去联系自己的生活,这不成了一个传播器,成为一个落伍的人么?如果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国家如此,那又将是怎样的呢?不需要我说,凡是有理性的人自然都会明白。

    我们要发展,我们要超越别人。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总结出来的科学,更要自己创造和发展科学。然而,自己连自己身边的生活就不去认识,不去熟悉,不去研究,连自己的母语就不熟悉,又哪来的创造与发展呢?所以,我们的多少人花了大量的时间,鼓动我们的少儿去学习外语,其实是一种蛊惑,是一种害人的东西。从长远的的观点来分析,它不但不能振兴我们的国家,振兴我们的民族,反而是毁灭我们的国家,毁灭我们的民族,是一种可悲的事情。

    这种学表面,讲新奇,其实不是我们小儿们的独创,而是我们的政府官员,以及我们的成人们传递给他们的。这样的现象,不仅中小学生是这样,就是我们的多少大学生,甚至于我们的多少研究生以及多少在职的高级知识分子,也莫过如此。他们追求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全然不顾真实性的有无。这是因为,我们制定政策的国家机关和掌握政策的国家机关,其政策和执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要求的便是一种形式,一种表面的现象。如今我们的现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有了表面现象就有了文凭,有了文凭就有了工作,有了工作就有了职称或荣誉,有了职称或荣誉就有了高层的工资。这样轻而易举能够得来的好处,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多少年来,一些人们,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想尽办法作弊,也要抢购一纸文凭;哪怕坐牢,也要行贿送礼,找一分好的工作;就是臭名远扬,也要扒窃造假,争闹一个高级职称。如果成功了,国家承认了,自己就喜气扬扬起来了,就安安然然地去享天福了,去住洋房,去乘轿车,去泡小妞。至于国家、人民的利益全都靠边站吧。国家的,人民的,拿来我用,才是第一的。当然,也有祖坟不冒气,把事情弄砸了,丢了官,坐了牢,那就自认倒霉吧。但是,有一条祖训是必须要传下去的,那就是:“国家的东西,不要白不要。想尽办法,要得了,便是光荣的。”

    看到这些,如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能不寒心么?国家的希望与现实当中的一些现象,完全相反了啊!这种情形一演再演,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势头。作者才粗学浅,无法推演出将来的结果,像这些有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情,还是让那些大人物去考虑吧。我们发发牢骚可以,也只是来一个杞人忧天罢了。

    话又说回来,还是来关心我们的小金科吧。小金科学外语,既然缺乏生活,又无理性,学到的只是一点表象,显而易见,我们顾剑老师的这些过于强加,那就是一种“迂”的表现了,其结果就必然是邯郸学步,把自己最根本的东西丢了又得不到新的东西。这难道不可悲么?小金科往后发展的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不但如此,小金科的后来,甚至连命都搭上了。这就更可悲了,这就足以证实,这种强加力的行为,是“迂”的行为,是害人的行为。

    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考虑顾剑老师成才理念的“迂”的问题了,不得不考虑这种强加力的致命性,从而彻底摧毁它,决不能让这种害人的东西再存在下去了。

    当然,有人可能不肯相信,认为一个人只有灾祸病痛才会死亡,哪有动动脑筋会导致一个人丧命的。关于这一点,在这里,我不想多加陈述,因为顾剑老师在他的《夭折与懊悔》一书中,虽说没有直接批判,但所举的许多例子,无不是在证明这种强加的高压力,是使小金科的心理与身理严重受损的证据。

    所以,如果想知道顾剑老师所举的例子究竟如何,请看下会。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