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东南重镇


本站公告

    集庆就是现在的南京,它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同时,在当时的军事位置上也非同小可,所以,杨逸之一进入集庆就将这一点牢牢的记在了脑中,他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老百姓哪管你是什么汉人、蒙古人,只要不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伤害他们,他们一般都是拥护的。因此,他召集军民,效法刘邦约法三章,表明自己起兵,占领集庆是为了替天下的百姓谋幸福,有愿意和他建功立业的,一律表示欢迎,做官的不许残暴,不许残害百姓,旧的规章制度对百姓造成不利的,一概废除。杨逸之的这一做法,深得集庆百姓的拥护,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集庆就恢复了它往常的繁荣,仿佛根本就不曾经历过战争似的。

    集庆城中的情况很快就传入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他又惊又喜,但是还没有作出反映,就听到了一个令人感到不快的消息,身在亳州的小明王韩林儿竟然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任命杨逸之为枢密院同 ,李善长为经历,过了一段时间才传来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事,顺序完全颠倒过来,此中意味,耐人寻思。

    朱元璋想来想去,感到坐立不安,杨逸之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大,而且又不在他身边,他如何放心得下,因此自己的得力部下几乎都被杨逸之借口攻打集庆要了去,身边几乎可用之人,他渐渐的怀疑起杨逸之的居心。最后,他决定派人去将杨逸之召回来,借口是要事相商。但是,事情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派出去的人很快就狼狈的回来了,据说是根本就不曾到达集庆,原来在和州和集庆的通道上盘踞着一股势力,不让任何人通过,似乎和红巾军有着深仇大恨,这让朱元璋有点措手不及,这样他虽然在名义上是杨逸之的上级,但实际上却鞭长莫及,时间一久,难保人心会变,而且小明王也会对他失去信任,因为他知道,在这种时代,一切都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朱元璋当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杨逸之预先做的手脚,那股盘踞在和州外围的势力正是陈野先的侄子陈兆先的队伍,杨逸之故意没有将他消灭,让他们留在集庆和和州之间,这样,就可以阻挡朱元璋对他下达命令,以后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了,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只要隔断地面上的联系,所谓的命令就形同虚设了,难道真的要靠飞鸽传书吗?那就成了小说家之言了。

    不说朱元璋如何烦恼,却说杨逸之也没有闲着,他以朱元璋的名义向小明王建议在集庆组建地方政权,小明王当然乐意自己的势力进一步扩大,虽然自己并不能真正统辖这股力量,因此他也顾不得去辨真假,欣然同意杨逸之在应天建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又设立了江南枢密院,以汤和掌枢密院事,冯国用为都御史,又设置前后、后、左、右、中五翼元帅府,再置省都镇抚司、提刑按察司、兵马指挥司、营田司等一系列机构。当然,杨逸之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而朱元璋仅仅得到了一个安慰性质的大元帅称号,显而易见,小明王是要把他抛弃了。不管如何,一个组织完备的地方政权在江南诞生了,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杨逸之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江南行中书省虽然名字好听,但实际上只是以应天为中心,西起滁州到芜湖,东起句容至溧阳这么一块狭小的地盘,在这群雄并起,互相蚕食的的时代,要想生存下去,都是不容易的,更不用说发展壮大了,但是,杨逸之并不胆怯,因为他对当前的形势了然于胸。

    现在的应天四面受敌,随时都有被吞掉的可能,它所处的位置是这样的:东边有元将定定据镇江;西面徐寿辉的势力已达池州;南边元将八思尔不花扼守徽州和宁国;东南张士诚占据平江、常州和浙西地区;东北边青衣军   占据扬州;浙江的大部分要害地区仍在元军手里。可以说杨逸之的形势不容乐观,但他却看到了一线生机,并且能够借此发展。

    因为没过多长时间,张士诚就在平江开府设置了百官,并且很快就向浙江的元军发动了进攻,摧枯拉朽般的席卷了大半个浙江,元军望风而逃。徐寿辉的势力也开始向北边蔓延,同时刘福通的大军兵分三路,正式向北方元军展开了进攻,元朝已经处在了疲于奔命的地步。杨逸之觉得机会来临了!

    但是他还需要过一关,那就是朱元璋并没有给他下命令,虽然自己可以大胆的按照所想的去做,不过,朱元璋在名义上毕竟还是他的上司,如果自己自作主张,定会给人于口舌,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就能攻击他了,小明王还算不上是一个明君啊!穷极之下,杨逸之想出一条计策来,他派了一个心腹手下携带大批金银珠宝,秘密的买通了小明王身边的一个重臣,托他向小明王呈述应天的情形。

    那重臣拿人钱财,自然替人消灾,于是在小明王的耳边加油填醋的说了一番杨逸之的好话,说他是小明王的得力部将,将来打天下就是要靠这样的将才,而现在的应天却处在危险中,如果不寻找出路,就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小明王目光短浅,立刻大吃一惊,急忙询问解救方法,于是那重臣就建议让杨逸之迅速趁元军无暇应付时,扩大地盘,言下之意就是下一道命令给朱元璋,让他直接要求杨逸之出兵。小明王权衡再三,觉得此议非常有理,于是二话不说,立刻命令使者去见了朱元璋。

    杨逸之对这一切当然看在眼里,他暗中让那使者安全的到达了和州,然后就在应天静静的等待朱元璋下给他的命令了。果然,过了几天,朱元璋的使者到了应天,陈兆先的势力自然没有阻挡这使者的脚步,杨逸之早就替他开通了道路,这一切只有朱元璋仍然蒙在鼓里。

    朱元璋的命令下得有些勉强,他要杨逸之肃清应天外围的敌人,其实就是命令他攻取镇江、宁国等地,其次要他解决军队长期的粮草供应问题,安定军心和民心。杨逸之得到这样的命令后,认为师出有名了,于是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军政大计。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