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于言敏于行


本站公告

    讷于言敏于行

    司马牛,名云耕,字子牛,平时有多言浮躁的毛病。所以,当他也前来问仁时,孔子便对他说:“所谓仁,就是说话要有忍性,不轻易随便地讲话。”

    司马牛不明白老师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说话有忍性就叫做仁了吗?这太容易了!”

    孔子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啊,你说话能够有忍性吗?”

    言为心声,从一个的谈吐,便可窥见其内心仁的修养如何。孔子非常注意察言观仁。他说:“会吹、会掩盖、会伪装的人,很少能达到‘仁’的境界。”又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在路上听一言半语就沿途散播,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刚强、果敢、朴实、说话谨慎这几种品德近仁。”

    有人对孔子说冉雍有王者之器的话提了异议,说“冉雍这个人,挺仁德,可就是缺乏口才。”孔子反驳说:“只耍口才有什么用处?用伶牙俐齿对付别人,往往会遭到人家的憎恶。我虽然不知道冉雍是否够得上称为仁道路的人,不过,也用不着拿耍口才去要求他!”

    孔子反对“巧言”和“道听途说”,但并不主张不言,更不认为一切言辞、口才都是不好的。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孔子一再说明,他主张慎言,而不是主张不言,如说:“君子欲讷(迟钝)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自己本身)之不逮(及、达到)也。”说话要考虑能否做到。又说:“邦有道,危言危行(言与行都正直);邦无道,危行言孙(谦逊)。”就是说话做事要考虑到国家政治是否清明。再如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瞎子)。”此谓说话要考虑对象,该说的要说,不该说的不要说;对方让你说,你不能默不作声,不让你说,你不要抢着说;要考虑到对方的表情,对方正在烦恼痛苦的时候,你不要去讲得意的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