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归途生变故,数日返许都9


本站公告

    在众目睽睽之下,赵旻这个苟哥不敢公然回应卞夫人那…

    说不清道不明、似蕴含着极复杂情感的媚眼儿。

    赵旻只能再次行礼告退,与夏侯渊、曹仁走出曹家大院正厅。

    8月底的凉风迎面吹来,苟哥的酒意瞬间醒了1大半。

    其人俊脸含笑,却暗自心惊:

    老子如今已有亲儿子,所以卞夫人的温柔陷阱,老子绝对跳不得!尤其是…

    绍叔如今1直在找老子的把柄!老子决不能给绍叔任何出兵的理由和借口!

    于是乎,苟哥自然而然地开始装醉。

    “妙才兄,子孝兄,旻不胜酒力,如有要事,明日再谈如何?”

    曹仁对此并无异议。

    “从文,便如此,你且安歇。”

    然而…

    渊哥却不这么认为。

    “主公,某家元让兄长、子廉皆有意助主公战袁本初、为孟德兄报仇,稍后某家兄长、子廉当前来与主公商议此事。”

    苟哥暗暗松了口气。

    不管是夏侯惇还是曹洪过来秘议都无所谓,只要卞夫人不夜袭就好。

    此刻醺醺然的苟哥,绝对抵抗不住卞夫人这醉人熟妇的诱惑。

    遑论苟哥此行的主要目的,正是将曹家、夏侯家1众英雄招至麾下,次要目的才是拜祭曹老板。

    于是乎,苟哥欣然颔首。

    “既如此,便有劳子孝兄送旻至书房如何?”

    曹仁也是个妙人。

    其人在听闻夏侯惇、曹洪有意投效赵旻之事后,虽然未做任何表态,但其人也并未拒绝苟哥的请求。

    “从文请随某来。”

    少顷,3人便在仆客陪同之下,走进位于2进的书房坐定。

    曹仁令仆客把守门户,其人亲自用小炭炉烹煮热汤,等待夏侯惇等人到来。

    另1边厢…

    卞夫人唤来仆客,送2子回房安歇…

    卞夫人的长子、曹老板的次子曹丕仍在为老爹守孝,不宜出来会客,所以卞夫人并未唤曹丕来前院。

    俩孩子走后,曹家如今实际上的家主卞夫人,俏脸变得肃然起来。

    “诸君,阿旻此番前来,除拜祭孟德公之外,想必亦有意征辟诸君出仕,曹家、夏侯家当何去何从,诸君不妨直言。”

    卞夫人此言1出,厅内众人便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夏侯惇。

    夏侯惇眯起眇目,也就是独眼,似笑非笑地看向故兄之妻、嫂嫂卞夫人。

    “嫂嫂既已胸有成竹,何必再多此1问?”

    卞夫人本来肃然如寒霜的俏脸,骤然绽放出如冰河解冻、百花盛开般的笑容。

    “如此说来,元让对此并无异议?”

    夏侯惇霍然起身。

    “嫂嫂,锦上添花远不及雪中送炭,便如此!”

    其人复又看向曹洪、曹纯这两个同辈兄弟。

    “子廉、子和,你2人以为如何?”

    曹洪也长身而起,哈哈1笑。

    “元让兄长所言极是!天下大势不可睽违,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袁本初纵然实力雄厚,亦难违此浩荡大势、人心所向也!”

    话已被他们2人说尽,曹纯只好抱拳。

    “2位兄长言之有理!”

    卞夫人含笑颔首。

    “甚善!然则…诸君,妾尚有1愿也。”

    言罢,卞夫人檀口轻启,说出1番话来,厅内众人闻言…脸色登时1变。

    曹家大院书房内,苟哥正向夏侯渊、曹仁2人分析天下大势。

    “妙才、子孝,若我此番定荆州、安江东之计可成,则袁本初欲营造之合围之势,便不攻自破也。

    若明年袁本初不对我兴兵,我再趁机设西域都护府、彻底安定益荆2州,则勉强可与袁本初匹敌。然则…

    袁氏雄踞幽、冀、青、并4州,且鹰扬河朔,其人麾下带甲岂止十万、精兵良将如云,是故此战必将持久,我当以守御为主,再徐徐图之方可。”

    官渡之战中,袁绍损兵折将、消耗粮草辎重无数,但仅仅1年不到,其人便复又生龙活虎,由此可见,袁绍实力、底蕴之雄厚。

    原属袁绍麾下、并熟知袁绍实力的夏侯渊曹仁2人,听得连连颔首。

    就在这时,书房外传来1声长笑。

    “从文勿忧!袁本初实力虽强,亦难敌大势、人心也!”

    苟哥闻言大喜。

    因为在房外长笑而发豪迈之言者,不是他人,正是夏侯惇。

    当年夏侯惇为了曹操在袁绍阵营中的地位稳固,曾多次无惧生死、立下汗马功劳无数。

    司马炎登基后曾公开感叹:“夏侯惇是曹魏开国元勋,功绩可永留史册”。

    (晋武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

    摘自《晋阳秋》。

    而夏侯惇的功绩之所以被王沈、陈寿河蟹删减,9成9的可能,是夏侯惇所立大功,都与其人助战河北有关。

    夏侯惇的这些功绩1旦被载入史册…

    那不是明摆着告诉后人,曹老板1开始其实是袁董手下吗?

    所以,为了保留恰饭的家什儿,不留下碗口大的伤疤,陈寿便果断将夏侯惇的功绩删而不载。

    综上所述,我们如今看到的《3国志》,便只剩下惇哥做老农的记载…

    于是很多小学生误以为惇哥徒有虚名。

    苟哥当然不这么认为。

    他老叔赵云,在官渡之战时曾将惇哥视为大敌…不亚于关云长的大敌。

    夏侯惇的实力,由此可见1斑。

    苟哥恭恭敬敬地请惇哥、洪哥、历史上虎豹骑首任骑督纯哥进来。

    就在这时,苟哥心中突然1动:老子何不趁机组建虎豹骑?

    以夏侯惇之勇、夏侯渊之速,由其2人率虎豹骑,1定可…

    但其人很快便将此想法甩到1旁。

    苟哥的当务之急,是招纳曹家、夏侯家的1众良将名臣。

    待众人坐定后,苟哥便迫不及待开口。

    “元让兄长、子廉兄长、子和兄长,旻自去岁入许都以来,始终恪守臣道、奉主上以从民望,秉承孟德公1统天下之遗志而征战4方。而今…

    旻侥天之幸,总算为皇汉收复益、凉2州,使朝廷掌握兖、豫、徐、司隶、益、凉6州,及并州上党、荆州南阳、扬州9江3郡。

    旻今可谓勉强收复皇汉近半皇土,使朝廷拥中原腹心之地、巴蜀天府之国、西域货殖之路,假以时日,皇汉复归于1统可期也…”

    夏侯惇笑呵呵地打断了苟哥的话。

    “然则…袁本初虎踞河北、拥4州之地,实力雄厚,从文纵然百战百胜,恐亦非袁本初之敌手也,然否?”

    苟哥对此毫不避讳、重重颔首。

    “正是!元让兄长可有何妙策?”

    夏侯惇捋须而笑。

    “从文于白马城筑坚城,复于延津渡修堡寨,后又请刘玄德坐镇东郡濮阳城,以扼守大河南岸,此计甚妙也!

    今泰山羊衜才能虽远不及刘玄德,然羊家于兖州素有名望,羊衜此人德行亦素卓,是故东郡虽乏良将镇守,1两年内亦无忧也。”

    东郡治所前后迁移数次,最终由东武阳迁至濮阳县。

    东郡太守,如今是泰山士人、悬鱼太守羊续之子、蔡琰亲妹婿羊衜。

    羊衜能力1般,其人防御袁绍,所依靠的是赵旻官渡之战后修筑的坚城固寨、东郡士民上下1心,以及…

    苟哥挖空心思、克己复礼、百战百胜之威所营造出的短暂和平环境。

    然则…诚如夏侯惇所言…

    于是苟哥不假思索,长身而起,在这1刻,其人犹如刘帮主附体。

    “旻恳请诸位兄长助旻1臂之力!”

    没错。

    苟哥缺的是可独当1面的大将。

    苟哥麾下,其实不乏大将。

    但赵云必须坐镇许都,否则苟哥出征时心里难以踏实…历史上的刘帮主,就是这么用的赵云;

    程昱程老头儿将来可继续坐镇鄄城,抵御袁绍1方青州方面的攻势。

    但如今颜良坐镇成都;于禁坐镇阳关;张绣坐镇宛城;徐庶坐镇玉门关;满宠都督凉州、西域。

    这些大将都不能挪窝。

    次1些的大将…

    渊哥莽起来恐怕连其本人都害怕;张辽目前还做不到独当1面;徐晃要与甘宁互补防御…;李典年纪太轻难以服众;

    马超、庞德在中原毫无根基,甚至遭中原士人歧视,他们更适合征战4方;至于乐进…

    进哥哪儿都好,就是话太少。

    进哥更适合做无坚不摧的尖刀、出其不意的奇兵,而不是坚守防线的守军。

    总而言之,苟哥缺的就是1个夏侯惇,外加曹仁、曹洪、曹纯等猛将。

    诸君须知,夏侯惇在袁绍军中,至今仍颇有威名。

    当然了,夏侯惇等人,要的就是苟哥这句话。

    锦上添花,哪里有雪中送炭更好?

    是故,夏侯惇等人哈哈大笑起来。

    夏侯惇抚须笑道。

    “从文,某等投效于你并无不可,然则,从文需以国士待某等方可!”

    苟哥大喜之余,也习惯成自然地讨价还价。

    “诸位兄长愿助旻1臂之力,旻自欢迎之至,然则,即便诸位兄长助旻破袁本初、1统皇汉天下,立下泼天之功,亦不过世袭县侯耳。”

    这已是西汉开国功臣的待遇…其中曹参、夏侯婴正是曹家、夏侯家的老祖宗。

    夏侯惇等人对此欣然应允。

    夏侯惇想起卞夫人之愿,复又道。

    “可也!此外,从文尚需许诺1事。”

    【作者题外话】:在讲卞夫人上位之事前,咱们提到,为何孙策东渡之初,要沿着长江南岸1路向北扫荡,而不是返回老家富春。

    因为彼时(195)接壤丹阳北部的广陵地区,应该已有吴景势力的分布。

    理由显见,广陵郡同时接壤淮南(袁术)与丹阳(刘繇),吴景与孙贲的渡江时间又早于孙策,在广陵占据桥头堡,并不奇怪。

    故此,孙策才会选择如此进军路线。

    咱们来看1看,周瑜的立场问题。

    周瑜曾被袁术胁迫,返回寿春,在袁术死亡的前1年(198)才再度出奔江东。

    周瑜是跟随孙策渡江的元勋,从其本传记载看,周瑜“还镇丹阳”时,刘繇主力已经被击溃。

    但《周瑜传》有1处十分隐蔽的记载,即周瑜还镇丹阳不久,袁术便遣堂弟胤代周尚(周瑜叔父)为丹阳太守,而周瑜与周尚,则被召还寿春。

    刘繇奔走,而(孙)策之众已数万矣……顷之,袁术遣从弟(袁)胤代(周)尚为太守,而(周)瑜与(周)尚俱还寿春。--《吴书周瑜传》

    孙策当时已经控制丹阳北部,自然不可能重归袁术麾下,遂驱逐袁胤,自署徐琨为丹阳太守。

    之后周瑜便不见记载,直到建安3年(198)才借着“为居巢县长”的机会,出奔江东,再度归附孙策。

    (袁)术欲以(周)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3年也。--《吴书周瑜传》

    换言之,周瑜被召还寿春之后,长期处在袁术的软禁之下。

    其人大约被禁锢了两年左右(196-198),才重获自由。

    这里有必要探讨1下周瑜的身份变化问题。

    首先要看到,周瑜家族避难淮南寿春,依附袁术,那庐江周氏的宗族子弟,自然便成为袁术的“质子”。

    庐江周氏为地方冠族,累世公卿,成员1定不少。

    (周瑜)从祖父(周)景,景子(周)忠,皆为汉太尉。父(周)异,洛阳令。--《吴书周瑜传》

    换言之,即使周瑜想投奔孙策,碍于宗族安全,也会投鼠忌器。

    这就是为什么袁术1纸书信,便能将“身在丹阳”的周瑜直接召还。

    再谈1谈建安3年(198)周瑜重获自由的原因。

    从时间背景上看,建安3年(198)是袁术称帝的第2年,也是袁术死亡的前1年。

    袁术在该年中连续遭遇曹操痛击,在豫州地区的兵马属地尽数丢失。按照《后汉书》记载,袁术彼时山穷水尽,到了“大将死,众情叛,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的绝境,翌年(199)夏季便呕血暴死。

    (曹)操击破斩(桥)蕤,而(刘)勋退走。(袁)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后汉书袁术传》

    换言之,周瑜重获自由时(198),袁术的健康状况应该已经很糟糕了,地盘也被孙策、曹操等人不断蚕食,甚至连刘备也敢趁乱踩上1脚。

    (袁)术因欲北至青州从袁谭,曹操使刘备徼(截杀)之,不得过,复走还寿春。--《后汉书袁术传》

    因此周瑜求为“居巢县长”时(198),袁术已经无力控制,只得听之任之。

    居巢县属庐江郡,庐江郡在袁术大将刘勋手中,也是彼时袁术残存的地盘之1。

    (孙)策攻(6)康,拔之,(袁)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庐江)太守。--《吴书孙讨逆传》

    只不过袁术没有想到,周瑜离开寿春之后,并未如约前往庐江赴任,而是渡江投奔孙策。

    当然,按袁术当时(198)的身体状况来看,他即使预料到周瑜叛变,也无力阻止悲剧发生。

    孙策听闻周瑜重获自由,大喜,亲自接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授兵2千,骑5十”。

    (孙)策亲自迎(周)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2千人,骑5十匹。瑜时年2十4。--《吴书周瑜传》

    “兵2千,骑5十”的规格,是孙吴授兵制度的最高级别,与程普、韩当、吕范等人的待遇完全相同。

    由此可见孙策对周瑜的重视程度。

    兴平2年(195)孙策东渡,奠定了3分天下的历史基础。

    关于孙策东渡的具体时间,记载纷纭。《魏书武帝纪》、《吴书孙讨逆传》、《蜀书许靖传》、《后汉书献帝纪》与袁宏《后汉纪》记载莫衷1是,从初平4年(193)到兴平2年(195)皆有。

    按《资治通鉴》考订,确定为兴平2年。

    田余庆在《孙吴建国的道路》1文中,也明确支持司马光的观点。

    就诸书记载来看,孙策东渡,事在兴平2年(195)毫无疑问。

    孙策东渡之事,历来被读者关注;

    我们另辟蹊径,以微观问题入手,从丹阳太守变迁、孙策进兵路线、周瑜身份变化等角度,进行探究论述。

    通过阐释自己所读所想,勾稽串联背后逻辑,拼凑完善事件始末,如此,相信会对诸君有所裨益。

    范晔在评价袁术时,称其“日失忠信,变诈妄生;苟4行之,其以欺天”。

    贬斥之意,跃然纸上。

    谋不可得之事,日失忠信,变诈妄生矣。况复苟4行之,其以欺天乎!虽假符僭称,归将安所容哉!--《后汉书袁术传》

    从历史发展来看,袁术“变诈”东汉,而孙策“变诈”袁术;

    袁术欺天,又被孙策所欺。

    如此,可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下1章,咱们聊1聊孙坚。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