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劝降东州人,忠义巴蜀君上


本站公告

    汉中,乃是凉州、大散关入川之屏障,此地的重要性,堪比大散关之于关中、南阳之于荆州、东郡之于兖州、丹阳之于江东,以及苍梧之于交趾。

    而如今,益州门户汉中,已然被卫将军叩开。

    然而…

    迥异于江东士族看待孙策的态度,益州士人们,震恐归震恐,不安归不安,但他们对卫将军赵旻,实则并无太大恶感。

    原因同样很简单:

    赵旻那部《卫将军文集》,同样被黄衡印制了上万册。

    尽管赵旻已尽力压低竹纸价格,却仍无法避免,继许都纸贵、宛城纸贵和邺城纸贵之后,3蜀3巴之地,也同样变得纸贵。

    恨别2赋固然极受欢迎,但赵旻搬运来的其他古文,也同样广受好评。

    文起8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文公,其思想深度冠绝当代。

    所以,非止恨别2赋,便连《原道》、《原毁》及《马说》等文,1时间热度也极高。

    甚至连带着,先秦古文的文风,渐渐压制住了这时代已然冒头的华而不实、无病呻吟之文风。

    得益于此,带起天下复古文热潮的卫将军赵旻,俨然有成为1代文宗之势。

    有这层光环加持,赵旻还怎么可能被益州士人们厌恶?

    益州士人们,倒是极希望赵旻能在益州各郡公开授课解惑。

    而随着赵旻在文坛名气提升,其人那首提前搬运过来的《孔雀东南飞》,也成了市井、民间传唱度极高的爱情诗。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4句诗,不知感动了多少春闺少女…以及少妇。

    甚至,原本对儿媳颇有些刻薄、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婆婆们,迫于邻里“此乃焦仲卿母”的舆论压力,也对儿媳们宽厚不少。

    至于正牌的刘兰芝本人…

    咳咳…

    此为后话,后文自会交待。

    总而言之,恨别2赋,思想深刻的古文,再结合这首通俗、贴近民情的《孔雀东南飞》,居然使腹黑皮厚男、苟哥、稳如老狗的赵旻…

    立起了有情有义、感情丰富、有血有肉、兼资文武的1代名士人设。

    赵旻本人若得知此事,1定会对此哭笑不得。

    然则,抛开赵旻名士身份不谈,其人相对于益州而言,终归为异乡人。

    而益州自中平5年(西历188年)刘焉、张鲁入川时起,至今已经闭塞十余年。

    刘焉、张鲁2人,曾先后多次封堵、破坏凉州、荆州入川之道路,所以,益州是真正意义上的闭塞。

    在此期间,造成天下百姓动荡的董卓之乱、李郭之乱、兴平之乱,甚至去年的官渡之战,似乎皆与益州无关。

    而如今益州的闭塞,随着卫将军攻下汉中,变成了门户大开,这便使得这些苟活于益州的士人们,心中极为惶恐不安。

    他们已经预感到,益州恐怕即将变天。

    是以,3蜀、巴中、巴东这5地之中,士人们35成群,皆对此争论不休。

    悲观者认为,益州若重新纳入大汉朝廷统治,恐怕将会加税。如此1来,税率本便偏高的益州,百姓们负担将进1步加重。

    乐观者则认为,崇尚孟子之道的卫将军,决无可能施暴政。益州的前景,或许比如今还要好。

    而客观者则笃定,无论如何,益州如今的固有格局势必将被打破。士族、豪强与客之间的关系,也1定将发生剧变。

    由于刘璋对士族豪强以宽济宽,所以益州没有自耕农,只有各种大小地主及各类身份的客。

    实际上,自数十年前的桓帝刘志时起,天下便几乎没有了自耕农的立足之地。

    至汉灵帝刘宏倒行逆施后…

    这天下,别说自耕农,便连中小地主,亦即所谓的庶族和单家,也都已渐渐破产。

    如此东汉,岂能不亡?

    益州同理。

    张鲁、刘璋,实则是同1类人。

    总而言之,因益州闭塞之故,益州士人们,并不知赵旻已在中原、关中推行新政。

    自始至终,益州士人们关心的,惟有他们这1群体阶层的切身利益而已。

    在这种争议的环境中,赵旻即将与赵韪汇合,并已向刘璋发出了最后通牒。

    今日,已是赵旻离开大散关后的第十日。

    这1日,毫无疑问,刘璋再次召集自己麾下巴蜀、东州两大集团,商议是战是和之事。

    1番撕逼大战之后,刘璋无奈地派出东州代表吴懿、益州代表张肃,前往广汉郡雒城,与同为益州人的赵韪谈判。

    于是乎,刘璋使臣与赵旻所率大军,便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地在雒城城外相遇。

    今日是巴蜀难得的晴天,且惠风和畅,1扫巴蜀连日来的潮热难当。

    在雒城城外的茂密青翠竹林中,赵旻诧异地望向己方对面的使团。

    黄衡适时凑到赵旻身畔,压低声音道。

    “卫将军,身材昂藏、3十余岁者,乃陈留吴子远也;身材矮瘦、4旬出头者,乃蜀郡张君矫也。此2人皆为刘季玉幕僚。”

    赵旻颔首后便拍马上前,抱拳朗声道:“某乃常山赵从文也!对面何人?”

    赵旻担心张肃听不懂北方话,所以,其人说的是地道巴西方言。

    相貌颇为俊朗的吴懿,闻言立即下马,遥遥向赵旻深施1礼。

    “陈留吴子远,参见大汉卫将军!”

    其人说的,乃是1口地道陈留话。

    张肃却极为倨傲地在马上作揖。

    “刘使君麾下、蜀郡张君矫,见过卫将军!”

    赵旻先向张肃微微拱手示意,旋即下马行到吴懿身畔,扶起其人,同样以1口地道陈留话道。

    “子远兄免礼,兄有所不知,旻去年之所以可侥幸胜袁本初,乃托陈留之福也。”

    腹黑皮厚男果然会套近乎。

    吴懿闻言,登时对赵旻大生亲近之感。

    其人起身后复又躬身抱拳。

    “卫将军,某已有多年未返故土,不知陈留今如何?”

    于是乎,2人理都不理兀自高傲的张肃,聊起了陈留的近况。

    因赵韪之故,黄衡与张肃属敌对关系,自然不可能主动上前攀谈。

    至于赵旻麾下、张鲁等人…

    张肃既对赵旻如此倨傲,这些人又怎么可能惯着张肃?

    所以,1时间,张肃颇为尴尬。

    这边厢,赵旻与吴懿越聊越热络。

    “子远兄如有意,亦可返乡任职也,你我既同为汉臣,理应互相照顾。陈留周边诸郡,兄可任选1郡任太守。”

    吴懿原籍为陈留,那么按照3互法,其人不能在陈留为官。

    但陈留周边之梁国、东郡、陈郡、济阳郡等,吴懿皆可任职。

    赵旻对东州人的策略,便在于此。

    法正、孟达为右扶风人,可在凉州做两千石;

    费观费祎这对江夏郡族父子,可在9江任职,正好将梁习替换出来。

    南郡董允董和父子,可在沛国、南阳等郡任职。

    要知道,这些历史上蜀汉重臣的才能,皆不在梁习等人之下。

    吴懿在历史上,还曾打赢郭淮,最终拜车骑将军。

    费祎、董允更是先后做过季汉尚书令的大员。

    在东汉及魏晋,尚书令是实际上的宰相。

    法正是迎刘备入蜀的第1功臣。

    建安十6年(西历211年)到建安2十4年(219)刘备耀兵西境的关键8年中,法正是其头号谋主。

    诸葛亮曾言:“法孝直就是刘备的翅膀。”

    亮答曰:“当斯之时,(先主)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

    摘自《蜀书7》。

    法正身死时,刘帮主险些哭晕在厕所,1如庞统故事。

    法正被追谥翼侯,成为先主时代唯11个有谥号的大臣。

    注意:就连关羽、张飞都没有这等待遇。

    明年(220)卒,(法正)时年4十5。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

    摘自《蜀书7》。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

    摘自《蜀书6》。

    【作者题外话】:汉中之于益州,确实相当于魏郡之于冀州、东郡之于兖州。

    兖州东郡是后世聊城、濮阳、鹤壁1带,是兖州北大门,冀州魏郡是后世安阳,以及除邯郸市区、西部县之外的邯郸大部分地区。

    这两郡就隔着1条黄河。

    邯郸市区及西部县,在两汉时期是赵国。

    所以,太史公称,荀子是赵国人,意为荀子是邯郸人。

    邯郸是我们华夏神州自古至今,唯11个从未改名的地名。

    注意:赵国,在两汉是与郡同级的王国,邯郸城,是赵国的1个邑,也就是县城。

    您问两汉赵王姓啥?

    当然姓刘!

    刘邦子孙、刘氏藩王难道还能姓赵不成…

    且慢!

    这个还真有可能…

    但是!刘邦又没被赵旻绿!

    那么问题来了…

    咱们是如何从汉中扯到赵王姓啥的?

    言归正传。

    前文曾提过,《孔雀东南飞》的女主角刘兰芝,极有可能是刘勋的千金。

    刘勋…就是本书中被伏雅嘁哩喀喳的那个宗室,其人还曾是刘晔的故主,曾任庐江太守的那位。

    庐江是后世安徽6安…

    不能再扯了…越扯越远!

    东州人,在原本历史上十余年后,都是季汉,也就是刘帮主的重臣。

    其中,法正更是不逊于诸葛亮。

    好了,云某终于又扯到刘帮主和孔明头上了。

    继续为您说。

    咱们来说1说,“结好孙权”与“跨有荆益”的深层冲突。

    《隆中对》的关键1环便是“结好孙权”。

    这是保障“出秦川”与“向宛洛”能够同时实现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变“霸业”为“帝业”的现实基础。

    遗憾的是,“出秦川”的前提是蜀汉占据益州;

    “向宛洛”的前提是蜀汉占据荆州。

    益州在长江上游,荆州在长江中游,而孙权所据的扬州恰恰在长江下游。

    这便意味着1旦刘备同时占据了荆、益2州,那孙刘联盟的均势便会遭到瓦解。

    因为东吴君臣不可能长期容忍1个强势的军事集团在自己的上游横行。

    可知“结好孙权”与“跨有荆益”注定无法同时实现。

    虽然吕蒙袭杀关羽发生于建安2十4年(219)。

    但时常被忽略的1条史料,便是孙权在建安2十年(215)便已派鲁肃、吕蒙发动过1次讨伐荆州的战役。

    虽然此役以孙、刘平分荆州(即湘水之盟)而暂告1段落,但也充分显示出东吴方面高涨的战争意愿。

    (建安)2十年……(孙)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0陵、桂阳3郡……(刘备)与(孙)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0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蜀书先主传》

    如果注意到刘备攻占成都的时间节点是建安十9年(214),便会发现刘备占据蜀中仅1年(215),孙权便寝食难安,不宣而战。

    而临时敲定的“湘水之盟”并不能减少孙权的恐惧。

    因此4年之后(219),孙权再度出兵,袭杀关羽,且封锁巫峡,截断了荆、益的水6通道,与刘备集团彻底决裂。

    (建安)十9年夏,雒城破,(刘备)进围成都数十日,(刘)璋出降。--《蜀书先主传》

    6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吴书吴主传》

    东吴君臣对荆州的战略地位是有充分认识的。

    就连受学较晚的吕蒙,都知道“(关)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

    吕蒙作出如此判断的核心依据,即在于刘备集团在地理位置上居于东吴的“上流”,因此双方的和平态势注定“难久”。

    在吕蒙的设想中,东吴的战略目标是“征虏(孙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

    其本人则“为国家前据襄阳”,这样方可保障东吴的领土安全。

    (吕)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曹)操,何赖于(关)羽!”--《吴书吕蒙传》

    其中,襄阳在江北,为曹操所据;

    白帝城在巴东,隶属益州,可知东吴不仅想要吞并荆州全境,还要彻底封锁出川的水6关口。

    事实上关羽死后,孙权曾遥署周泰为汉中太守。

    可知吞并益州、“竟长江所极”,1度被纳入东吴的战略考量,但因曹魏的潜在威胁而未能成行。

    (孙)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周)泰汉中太守。--《吴书周泰传》

    在此环境下,谈论“出秦川”、“向宛洛”的宏伟构想,便不免显得书生意气。

    因为在刘备占据益州的1刻起,便注定了孙刘决裂进入倒计时。

    若要“出秦川”,便不可能“向宛洛”!

    刘备在荆、益2州中只能取其1!

    对刘备而言,这是1道单选题;

    对孙权而言,这是1个根本没有选项的死局。

    孙权是个富有权欲的野心家,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刚愎、猜忍的特质愈发明显。

    早在建安十3年(208),孙权面对极端不利的战争环境,便敢于发动军事冒险,阻击曹操,目的便是维护其“南面称孤”的权势。

    其贪狠、果决的秉性足见1斑。

    (若)与(曹操)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1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江表传》

    在此背景下,刘备占据荆、益2州,便意味着东吴的上游安全不复存在。

    刘备也从东吴的盟友迅速转变为1个比曹操更加可憎的强敌。

    这是东吴君臣、举国上下的共识,东吴方面参战将领的名单便充分证实了这1点。

    (吕)蒙据江陵……6逊别取宜都……(孙)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2月,璋司马马忠获(关)羽及其子(关)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吴书吴主传》

    (6)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3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吴书6逊传》

    注意:孙吴是授兵制,所以有将必有兵!

    因此,虽然《隆中对》中不吝笔墨,先后提到“可以为援”、“东连吴会”、“结好孙权”的政治主张,显示出诸葛亮对东吴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

    但这1设想却注定无法实现。

    因为维护个人的生命、财产、地位安全,是写在人类基因之中的代码,是无法被外力所左右的。

    尤其是,孙权早已怀有“南面称孤”之野心。

    刘备想要成就“霸业”,想要兴复“汉室”;

    孙权也想要“南面称孤”,想要“永终天禄”;

    甚至就连周瑜、鲁肃等人也希冀通过辅佐孙权,实现“攀龙附凤”的政治抱负。

    事无对错,立场使然。

    所以说,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也不是非善即恶,有的,只是屁股决定脑袋、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

    逼急了以后的,上马提枪,去干他娘的勇气和决绝。

    所以,有了长坂坡之战,有了赤壁之战,有了逍遥津之战。

    当关公水淹7军、威震华夏之时,吕蒙不亦甘冒奇险,白衣渡江了吗?

    (周)瑜谓(鲁)肃曰:“……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指孙权),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吴书鲁肃传》

    退1步而言,即使孙权能够矫情忍性,坐视刘备集团“跨有荆益”,乃至“出秦川”、“向宛洛”…

    然则,在刘备统1江北大地之后,东吴又将何以自处呢?

    孙权能否避免遭到刘备吞并的下场呢?

    答案是显见的。

    对孙权而言,他没有选择,唯有背盟1战。

    此事同样无关对错,立场使然焉!

    总而言之:

    《隆中对》旷古奇篇,虽有微瑕,不掩其辉。

    考虑到诸葛亮彼时仅有2十7岁且缺乏政治实践经验,那么这篇策论便尤显奇伟。

    按《诸葛亮传》,传主自出山之日,便渐次推进《隆中对》的构想:

    先出使江东,实践“结好孙权”的政治主张;

    又“督0陵、桂阳、长沙3郡,调其赋税”,发挥荆州“用武之国”的战略地位;

    后“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实现“跨有荆益”的军事目的;

    最终“率诸军攻祁山”,践行“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伟大宏愿。

    天下有变,则命1上将(指关羽)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蜀书诸葛亮传》

    正是由于诸葛亮的不懈奋斗与身体力行,《隆中对》提出的种种构想才得以成为现实。

    刘备这个“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的失意武人,才能够“信大义于天下”,成为昭烈皇帝,标榜青史。

    这篇策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对政治、军事形势的敏锐洞悉,更在于其蕴含的宏图壮志与功业追求。

    令人动容之处,是在最初的构想中,“出秦川”的领军之人本应是刘帮主。

    然而…

    彼时斯人已逝,诸葛亮遂承其遗志,回报先君与故人的知遇之恩。

    此诚所谓: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9死其犹未悔!

    孔明为《隆中对》,在5丈原的秋风之中,燃尽了自己生命中最后1抹余晖…

    云某每思及此,总忍不住泪满衣襟。

    此刻…同样泪如雨下,不知所云。

    云某窃以为,这,大概才是3国虽满是诡谲、黑暗与血腥,却犹让人欲罢不能、直至品读出其中那股浩然之气的原因吧!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