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单于夜遁逃,大雪满弓刀4


本站公告

    杨修有个猜测:

    这匈奴当户谈吐既然如此不俗,那么其人或许与蔡琰相熟。

    要知道匈奴人中,有文化者可不多。

    那匈奴当户闻言,面色果然1变。

    其人打量杨修1番后,狐疑道:“郎君莫非为幼年时便名动弘农之神童杨君?敢问郎君大名?”

    杨修可以肯定,这人与蔡琰关系不1般。

    于是他肃然作揖:“某贱名修也。敢问将军,蔡氏阿姊是否在此?”

    蔡琰比杨修长两岁,勉强算杨修同龄人。

    杨修此言1出,1众匈奴人皆1脸茫然。

    显而易见,除这匈奴当户之外,其余在场的匈奴人,都不知蔡琰就是他们家左贤王的阏支。

    那匈奴当户叹道:“难怪大人上次居然肯放杨君离去。杨君且在此稍候,俺等这便为杨君通禀。”

    言罢,其人挥了挥手,1众匈奴汉子便调转马头,疾驰回营。

    始终冷眼旁观的夏侯渊有些懵。

    “德祖,昭姬当真在此?主公何以得知此秘辛?”

    杨修不知该如何回答。

    难道杨修要说:主公乃神人也?

    杨修最清楚,自己妹夫并非神人,其人实则是腹黑皮厚有底线、却又稳如老狗的苟哥。

    蔡琰为左贤王所掳,大概是赵旻洞悉兴平之乱始末后,所做出的推断。

    杨修曾多次目睹自己妹夫之智,因此杨修对此并不意外。

    于是杨修笑道:“妙才兄,主公之智,远非兄与修2人所能及也。”

    对这1点,夏侯渊深以为然。

    因为甚至直到半年前,夏侯渊都不知赵旻何许人也。

    夏侯渊甚至不知,半年前,自己连襟儿曹操的地盘,仅剩颖川1郡。

    赵旻在2月白马之围时,方才因救下颜良而崭露头角,彼时谁又能想到,短短5月中,其人便已完成曹操筚路蓝缕十年的创业成就?

    见夏侯渊陷入沉思,杨修提醒其人道。

    “妙才兄,此番有如此重利相诱,左贤王必将意动。某等尚须拖延时间,以便大军部署就绪。”

    夏侯渊当即会意,其人自马鞍后抽出1面卷好的令旗,将其展开后,向里许之外的赵虎打起旗语。

    少顷,随着赵虎的旗语传回,夏侯渊和杨修分明看到,赵虎阵列后,1众斥候向4面8方疾驰而去。

    左贤王虽尚未至此,但杨修已明白,己方的第1步计划,已可宣告顺利完成。

    接下来,就要看荀攸和刘晔的战略布局能力,以及诸位猛将的战术执行能力。

    从现有人员的配置来看,这两点,不应该存在任何问题。

    如今战场上,谋士自不必赘言,现有武将中最弱的1环,或者说是短板…

    此刻正跟在杨修身边,那人名夏侯渊,字妙才。

    没错。

    与袁绍麾下原头号大将颜良、历史上季汉5虎上将之1赵云、历史上曹魏5子良将中3人相比,莽夫夏侯渊确实是在场主将中,最弱的那个。

    夏侯渊在此次决战中的作用,是护卫杨修安全、以及…

    若事有不谐,其人要带着杨修4处逃窜。

    单以行军速度而论,夏侯渊不是针对谁,在场的都是乐色。

    就在夏侯渊和杨修等待左贤王、以及赵旻1方全军行动起来之时,那名与蔡琰相熟的匈奴当户,终于疾驰至左贤王的王帐前。

    “报!大人,弘农杨君携重金求见。”

    端坐于胡床上的左贤王先是1惊,旋即大怒。

    其人霍然起身,须发戟张。

    “杨德祖还敢至此!欺人太甚!来人!为俺拿下此鼠辈!此番无论何人求情,俺都定要斩其人首级,以泄俺心头之恨!”

    不言而喻,上次必然有人为杨修求情,加之夏侯渊跑得太快,所以左贤王最终忍下了这口恶气。

    万幸通禀之人,乃是那口齿便给的匈奴当户。

    “大人息怒。杨君称,此番其人不但已备齐大人要求之金饼、蜀锦,且为呼厨泉备下厚礼。杨君及其人随从,先行携5百金求见大人。”

    看在金灿灿的金饼份上,左贤王决定暂且忍下这口恶气。

    于是其人扬起手:“且慢动手拿下杨德祖!”

    其人看向那匈奴当户。

    “你是说,汉家卫将军确实有意贿赂俺侄儿呼厨泉?”

    那匈奴当户顿首行礼:“正是。大人,杨君称,厚礼俱在其人营中。其人欲将厚礼赠予呼厨泉,以求呼厨泉助汉家卫将军,共抗袁本初。”

    左贤王不但怒气全消,反而笑出了眼泪。

    “荒唐!荒唐!呼厨泉始终依附于袁本初,又焉敢对其人出手?”

    那匈奴当户当即邀功。

    “大人,俺已为杨君解释此事,其人或有将此厚礼转赠大人之意。”

    左贤王捋须笑道:“甚善!你且退下,俺定不会亏待于你。”

    待那当户离去后,左贤王唤来其人麾下两大万骑长左大将、左大都尉…也就是先前那哼哈2将。

    “你2人点齐兵马,随俺去取厚礼…咳咳,见杨德祖!此番俺等必不可使其轻易逃走!”

    这两个万骑长虽名为万骑长,却可各率两万、1万5千骑兵。

    当然了,此刻时间紧迫,2人来不及点齐麾下所有兵马,便各自带上78千骑兵,浩浩荡荡向上1次那辕门处疾驰而去。

    饶是如此,当左贤王率众抵达彼处时,也已近午时。

    看在金灿灿的金饼、刺绣精美的蜀锦份上,左贤王笑呵呵地拍马上前,如许久未见的老友1般,向张修、夏侯渊2人抱拳。

    “德祖,这位将军,2位别来无恙?”

    夏侯渊有些懵;

    杨修却仍云淡风轻。

    “某等参见大人!方才大人麾下当户称,令从侄呼厨泉与袁本初沆瀣1气,然否?”

    左贤王呵呵1笑:“诚然!是故,若卫将军有意讨伐袁绍,不妨与俺结盟!”

    杨修心中冷笑起来。

    然则,受其人妹夫影响,其人表面却无比恭谨。

    “大人,实不相瞒,某主上卫将军欲先定凉州,再讨袁绍也。”

    左贤王笑得更加开心。

    “原来如此!德祖,凉州无论羌人,亦或氐人,皆不足为虑也!至于韩遂老儿,俺更不放在眼中!”

    左贤王这番话,信息量有些大。

    由这番话可知,其人对凉州形势洞若观火。

    杨修登时后怕不已。

    阿旻神人也!若非阿旻先攻匈奴左贤王,恐怕…

    杨修高估了赵旻。

    其人只是1时脑洞大开,真正深谋远虑者,实际上是荀彧。

    若荀彧积极为赵旻出谋划策定凉州,赵旻才真正算是如虎添翼。

    杨修心中念头纷至沓来,但其人仍是微微1笑,作揖道。

    “大人所言极是,大人愿助某主卫将军定凉州、伐袁绍?”

    左贤王呵呵笑道:“德祖,俺若收卫将军厚礼,必当助卫将军定凉州,然则,袁本初终非韩遂之辈也。呵呵…”

    左贤王的意思是,你要想让老子替你家主公讨伐袁绍,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得加钱!

    这下,连夏侯渊也听懂了。

    想起荀攸和杨修的警告,夏侯渊勉力忍住1刀砍下这匈奴左贤王首级的冲动。

    杨修这下再也没有心理负担。

    汉末时期,无论匈奴、鲜卑,还是羌人、乌桓,都是见钱眼开之徒。

    没办法,他们的生存环境确实过于恶劣,生产力又严重低下,不如此做,日子着实难熬。

    李唐对这些异族,采取的是恩威并施之策。

    虽然在中后期,李唐因武德衰微、藩镇割据而被曾经的小弟们欺负百年。

    这导致残唐的疆域,甚至还不如北宋初期。

    但这个策略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

    历史上,汉末3国诸侯对异族,则采取迁徙、收编之策,这直接导致异族集中于并州河套之地,抱团取暖反特么的。

    杨修望了眼左贤王身后那无边无沿的骑兵,心中冷笑连连。

    “既如此,便请大人随某至营中!”

    【作者题外话】:在汉末魏晋,别说匈奴人,便是汉家人都几乎全民文盲。

    知识垄断、武人夺权,催动了门阀的诞生。

    若有谁如黄巢1般针对士族豪强…

    还真有!

    公孙瓒、孙策和孔融!

    所以,他们都没得善终。

    若非孔融及时抱住刘备大腿,也不会有好下场,但其人也只是苟延残喘数年而已。

    曹操、刘备前期同样如此,所以后来他们学乖了。

    他们对待士族,是既用且防。原因很简单:

    知识垄断!

    新兴诸侯们要治理地方,不用这些士族用谁?

    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奴客?还是只知道杀杀杀的武将?

    蔡昭姬之事争议极多,奈何汉末非母系社会,3国志几乎无载,后汉书列女传中也语焉不详。

    综合诸位名家的文献,云某采用汉灵帝熹平2年(西历173)为蔡琰的生年。

    云某欠曹仁、曹纯1个详细介绍,趁这几章没有需要特别解释之处,便介绍1下这亲哥俩的早期履历吧。

    毫无疑问,因事涉曹氏宗室,所以他们同样语焉不详。

    曹仁是魏国柱石,功勋彪炳。然而关于其早年履历,陈《志》则语焉不详。

    更可怪者,是仁弟曹纯,记载更加简略。靠裴松之的校补,才勉强拼凑出模糊的轮廓。

    虽然陈寿、王沈等人对曹仁的过往竭力回避,但透过散碎的史料,依然可以窥见其背后故事。

    谯沛曹氏是东汉末期的新贵。其发迹滥觞,始自“入宫为宦,历仕4朝”的阉人曹腾。

    在与曹操平辈的“诸夏侯曹氏”当中,曹仁是唯1的异类。

    谯沛的诸夏侯曹们,或者“谆谆好学”、或者“家富于财”、或者“事亲至孝”,大抵处在“暴发户向门阀”的转化阶段。

    梳理曹氏宗人与外家,其早年履历大致如下:

    (1)夏侯惇

    夏侯惇尊师重道。

    早年因为“人辱其师”,其人便抽刀斩之。

    其人成年后“身在军旅、迎师受业”,得到时人的交口称赞。

    (惇)年十4,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魏书夏侯惇传》

    (2)夏侯渊

    夏侯渊事亲至孝。

    早年逢兖、豫灾荒,渊弃幼子,而养亡弟孤女。

    时兖、豫大乱,渊以饥乏,弃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魏略》

    不幸的是,夏侯小姐未及成年,便被张飞掳走强娶。

    (3)曹洪

    曹洪豪富,史不绝书,乃至文帝“求绢不得而衔恨”。

    曹操在世时,谯县稽核每户家产,称曹操与曹洪“家资相等”,曹操大笑,自嘲远不及子廉之富。

    谯令平(曹)洪赀财与(曹)公家等,太祖曰:“我家赀那得如子廉耶!”--《魏略》

    而且曹洪仗着伯父曹鼎为尚书令,年纪轻轻便步入仕途,官至蕲春县长。

    (4)曹纯

    曹纯与曹洪相似,家富于财且年少发迹。童仆门客百余人,十8岁入朝为黄门侍郎,特为清贵。

    (曹纯)承父业,富于财,僮仆人客以百数。年十8,为黄门侍郎。--《英雄记》

    (5)曹邵

    曹邵至忠至孝。豫州牧黄琬追杀曹操时,曹邵以身殉死,护佑曹操脱险。

    因此,其子曹真,特受武、文2帝宠爱。

    豫州刺史黄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曹)邵独遇害。--王沈《魏书》

    除上述与曹操平辈的诸夏侯曹氏,《魏书9》还记录了两位曹操的子侄辈,即曹休与曹真。

    曹真即曹邵子,幼年被曹操收养,不论。

    曹休则“事母至孝”。宗族流散时,独负老母,渡江至吴,又流徙荆州,转归中土。母薨,曹休“形容憔悴、水米不进”,时人嘉之。

    (曹)休丧母,至孝。(文)帝使侍中夺丧服,使饮酒食肉,休受诏而形体益憔悴。--王沈《魏书》

    由上可知,曹操发迹时的“诸夏侯曹氏成员”,均具备了“至孝”或“豪富”等特征。

    唯有曹仁,脱离故乡,独自跑到扬州庐江、9江1带去做马贼;还聚集了千余强盗,打家劫舍。

    其人之举止,与谯沛宗族大相径庭。

    (仁)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魏书曹仁传》

    因此,便有必要探究曹仁的行为动机。

    次子曹纯,赢家通吃;

    长子曹仁,却1无所得。

    按《魏书》记载,曹仁与曹纯是同父兄弟;

    按《英雄记》所载,2人还是同产兄弟(即同母兄弟)。

    (曹)纯字子和。年十4而丧父,与同产兄(曹)仁别居。--《英雄记》

    可怪之处,是弟弟曹纯“承继家业、豪富多金”,哥哥曹仁却“流徙淮泗、落草为寇”。

    (曹纯)承父业,富于财,僮仆人客以百数,纯纲纪督御,不失其理,乡里咸以为能。好学问,敬爱学士,学士多归焉,由是为远近所称。--《英雄记》

    既然曹仁与曹纯同父同母,可知均为嫡子。

    仁为长、纯为幼,完全没有“嫡长子吃土、嫡次子吃肉”的道理。

    可知曹仁因为某些缘故,丧失了继承权。

    按曹纯“年十4丧父”,而“同产兄曹仁别居”的记载看,曹仁应该早已被曹炽逐出家门。

    注意:曹炽即曹仁、曹纯生父。

    (曹纯)与同产兄(曹)仁别居。--《英雄记》

    按制度规定,父母不死,兄弟不准“别居”(即分家)。

    即使在明清时代,如父母尚在,而子女胆敢未经准许而别居,上告县官是要受杖责的。

    可知曹炽死前,曹仁便已离开父母与弟弟,另立门户。

    因此弟弟曹纯继承全部家业,也就能得到解释。

    同时,可以从《英雄记》、王沈《魏书》与《3国志》的记载中,大致推断出曹仁被逐出家门的时间范围。

    按曹纯“年2十随太祖赴襄邑募兵”,可知彼时当在中平6年(189)。则曹纯生于建宁3年(170)。

    注意:古代讲虚岁。

    (纯)2十,从太祖到(陈留)襄邑募兵。--《英雄记》

    冬十2月,(曹操)始起兵于(陈留)己吾,是岁中平6年也。--《魏书武帝纪》

    从黄初4年“曹仁卒年5十6”可知,其生年当在建宁元年(168)

    仁时年5十6。--王沈《魏书》

    换言之,曹仁和曹纯的年龄,仅仅相差两岁。

    因此曹纯(年十4)丧父时,曹仁不过十6。

    曹仁年未弱冠(满2十)、便分家别居。

    考虑到彼时其父尚在,可知曹仁应是遭到驱逐。

    《曹仁传》中提到的“仁少时不修行检”,应是“别居”的诱因。

    可惜,未详何事。

    仁少时不修行检。--《魏书曹仁传》

    曹仁身为曹炽嫡长子,丧失了财富与地位的继承权,也丧失了入仕的机会,甚至连合居的权利都被剥夺。

    也不难理解为何《曹纯传》写得如此粗率简略(220字)。

    因为弟弟的早年履历,完全是哥哥的黑历史。

    哈哈,到底有多黑呢?

    咱们下1章再说。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