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诡谲难揣度,豪壮终得获5


本站公告

    陈矫有些懵。

    于是他躬身作揖。

    “主公,阎行何故行刺?”

    满宠笑道:“韩文约欲称帝自立,却忌惮主公之威,故而欲行刺主公以挑起许都大乱。”

    已缓过神来的杨修摇摇头:“此措辞不当也!”

    满宠微笑:“不知德祖有何高见?”

    杨修沉吟片刻后道:“愚以为,此檄文可暂时搁置,待主公见过马寿成之使,且其人见过阎彦明之尸后,再由修执笔不迟。”

    赵旻颔首:“便如此。”

    赵旻复又看向陈矫和杨修,抱拳歉然道:“让季弼兄、德祖兄受惊,旻着实过意不去。然则,阎行此獠非死不可!

    其1,阎行有勇有谋,绝非1介莽夫,若旻放任其人安然离去,则不但韩文约必反,且马寿成亦将受其人所谓秘诏所惑也;

    其2,阎行当面挑衅于旻,若旻忍而不发,文远大胜之威将焉存?故而,阎行必须死!

    其人自作聪明,妄加测度某之心意,且意欲借天子之诏,挑动凉州大乱,可谓死有余辜也!”

    阎行确实自作聪明,他不但死有余辜,而且坏了韩遂大事!

    此时的韩遂未吞并诸多小军阀,且根本没来得及推行屯田,如今羽翼未丰,根本不愿与赵旻为敌。

    韩遂遣使来许都,是想了解如今形势、以便做出最适合的决策苟下去。

    因马腾、马超和庞德之故,韩遂迫于无奈,只能派阎行强行突破马家防线进京,但阎行终归是武夫,而非谋臣。

    此时真正有勇有谋有德行之猛将,惟有关羽和赵云;再过十年,张辽才能成长为名将。

    陈矫当即释然,杨修脸色却变得煞白。

    显而易见,赵旻这番话意有所指,或者引用网络词,是在内涵杨修。

    陈矫作揖:“主公,马寿成之使、左冯翊张德容顷刻便至。”

    赵旻挥挥袍袖:“伯宁兄,将此獠之尸拖出焚之!即刻洗净正堂,卫府乃德馨之地,不可为此衣冠禽兽所污!”

    正堂内甫清洗完毕,堂外便有赵旻亲卫赶至。

    “报!少君!马寿成之使求见!”

    “传!”

    俄而,1名头戴进贤冠、着玄色深衣的文官,便缓缓而来。

    其人神色淡定、气度雍容,见到赵旻后,便深深1揖。

    “郿县县令、左冯翊张德容,奉大汉镇西将军所托,拜见卫将军。”

    郿县是马腾在右扶风的治所,镇西将军正是马腾。

    赵旻当然知道自己面前是何人:曹魏名臣、忠汉之士张既、历史上曹芳的外祖父。

    “请起!不知德容为何事而来?”

    注意:赵旻说的这句话绝非废话。

    张既自怀中取出1卷简册,双手将其恭恭敬敬高举过顶。

    满宠接过,呈于赵旻。

    只见其上泥封,赫然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大字。

    这卷简册为何物,不言而喻。

    刘协在众叛亲离的不归路上,渐行渐远。

    赵旻、张既2人神色仍平静;满宠仍是1脸微笑,陈矫和杨修2人却勃然色变。

    张既作揖:“卫将军,既虽为汉臣,然既以为,值此袁本初于河北虎视之时,卫将军不应与天子生出龃龉,而应齐心协力、1致对敌。”

    张既表面平静,双手实则已在微微颤抖。

    因为,他这番话,明显是在对屡战屡胜、威名赫赫、甚至大胜袁绍的卫将军说教。

    赵旻恭恭敬敬地将简册收起,抱拳肃然道:“德容所言极是,旻谨受教!”

    张既背上冷汗狂流,但其人表面却平静依旧…

    尽管其人袖中双手1直在颤抖。

    “卫将军,镇西将军有1问。”

    “但问无妨!”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镇西将军斗胆问卫将军,可曾忘昔日之誓?”

    赵旻霍然起身。

    张既袖中双手陡然1震。

    前者纵声高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歌罢,赵旻目光炯炯。

    “旻之志,犹如咬定青山之苍松,至死不渝!

    德容,劳驾为旻1问: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不知镇西将军可曾忘昔日之壮志?”

    张既顿觉无比轻松。

    他心中的那杆秤,准星已定。

    于是其人顿首行礼:“卫将军壮哉!既必转告卫将军之问。”

    张既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这次,堂内众人皆为之动容。

    赵旻哈哈1笑,亲自扶起张既,执起其人之手轻轻拍了拍。

    “若镇西将军志不改,德容先生便安心于郿县相候,待旻将9江收回,必与镇西将军、德容1同肃清诸贼!”

    张既激动到浑身颤抖。

    “既必当恭候卫将军大驾!”

    赵旻复又拍了拍张既的手后,将其松开。

    “德容且冷眼旁观,好戏即将上演。”

    张既作揖后,默默退到1旁。

    这时,赵旻亲卫又报:“少君!汉中张公祺之使到。”

    “传!”

    来者是名头戴鹖冠、身着绛色深衣的武官,其人神色间颇有些惶恐。

    甫1进堂,其人便“扑通”1声顿首行礼。

    “卫将军,某乃张府君麾下、南阳李子朗也。”

    李子朗,是占据汉中、巴中、巴西3郡的张鲁麾下军司马李休。

    南阳豪强出身的李休,乃张鲁心腹重臣。

    在张鲁阵营中,其人地位仅次于《3国演义》中杨松的原型阎圃,可见张鲁对赵旻的重视程度。

    赵旻冷着脸道:“有何事?”

    李休这几日始终战战兢兢,以至于夜不能寐。

    其人做梦都想不到,自己这次进宫朝贺,竟然杀机重重。

    李休哆哆嗦嗦地掏出同样的天子秘诏,如烫手山芋般弃之于地,期期艾艾道。

    “卫将军,天子神智或有不清,此绝非张府君本意也!请卫将军明鉴!”

    张既见状,眉头狠狠1跳。

    赵旻等人已经对此见怪不怪。

    当然…

    赵旻用力拍案:“大胆!此乃天子诏令!焉可弃之于地!张鲁莫非欲篡逆乎?”

    天可怜见,在赵旻这1怒之威下,李休竟险些吓尿。

    此事不怪李休,换成任何人,在了解到赵旻这半年多的大致经历后,都会战战兢兢。

    遑论张鲁内部已颇为腐朽,军队如纸糊1般。

    阎行这个武夫,功课做得极不到位。

    张既的表现,已算极为出色。

    李休露出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哆哆嗦嗦地将简册高举过顶。

    赵旻同样恭恭敬敬地接过来,小心翼翼地收好。

    “说!张鲁欲战,亦或欲降?”

    李休牙关打战,抖如筛糠。

    “卫…卫将军,某主张…张府君为汉臣…”

    “砰!”

    赵旻拍案而起,怒喝道。

    “1派胡言!张鲁盘剥庶民,以至于汉中等3地饥馑遍野、易子而食!此乃汉臣之所为?”

    张鲁虽按庶民人头征收5斗米(如今十5斤)重税,但因汉中等3地粮产较高,庶民倒也不至于如此凄惨,最多是3餐难继…

    但谁让这话是赵旻说的呢?

    “咕嘟”1声,李休狠狠咽下1口口水。

    赵旻伸出手指,指着李休喝道。

    “李休!你速转告张鲁!若其人执迷不悟,休怪我大军压境!滚!”

    李休再次顿首后,踉踉跄跄、失魂落魄走出正堂。

    “报!少君!荆州刘使君之使到!”

    “传!”

    少顷,刘先刘始宗忐忑不安地行入堂中。

    其人同样顿首行礼。

    “卫将军,某乃0陵刘始宗,今前来拜见卫将军,乃代某主刘使君表明心迹也。”

    言罢,其人双手将天子秘诏高举过顶。

    “卫将军明鉴,此必天子试探某主忠心也!”

    1旁看戏的张既,险些笑出声来。

    他见过无耻者,但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满宠始终含笑,表情从未变过;

    陈矫、杨修2人好险没绷住笑出声来。

    赵旻似笑非笑。

    “哦?始宗此话怎讲?”

    刘先高举着天子秘诏,跪伏于地侃侃而谈。

    【作者题外话】:被刘协如此欺负,赵旻即将开大招。

    历史上的马腾…上1章说马超之时便已提过,马腾根本没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他只是作秀而已。

    但无论如何,马腾愿效忠,赵旻自然求之不得。

    那位伟人、我朝太祖深得统战思想的精髓:团结1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张鲁之事,咱们下1章详细说。

    刘表及黄祖之事,待赵旻攻江夏之时再详细说。

    所以,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聊1聊,马超如此绝情绝义的原因。

    从现存的史料记载中,大致可以推断,马超的“绝情绝义”大抵来自两个原因。

    其1是边地文化差异;

    其2是马超的羌胡血统(异族文化浸染)。

    文化差异是共性,为人所熟知;

    羌胡血统是个性,往往不被关注。

    先看文化差异。

    雍凉地区处在东汉西境,彼时被称作“西州”。

    按《后汉书》记载,西州边鄙,土地贫瘠;鞍马为居,人民尚武;男不事耕稼,女不事纺织,闻风驱驰,视死如归。

    西州边鄙,土地瘠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后汉书陈龟传》

    所以,无怪东汉3弃凉州,东汉人压根儿没意识到凉州的价值所在。

    “闻急长驱,去不图反”属于典型的边地特征。彼时的西北地区,因为气候原因,无论是农耕还是桑蚕,都无法广泛普及;遂形成“男寡耕稼,女乏机杼”的尚武传统。边地士民遂将发迹的机会,寄托于“建立军功”。

    比如凉州陇西的董卓,便是以“6郡良家子”身份从军。

    6郡即凉州的汉阳(天水)、安定、北地、陇西4郡,与并州的上郡、西河2郡。

    良家子这个出身…举个栗子,刘备、孙坚虽算小地主,但他们不够格做良家子。

    曹操?呵呵。

    “臣本布衣”的诸葛亮,是妥妥的良家子。

    在汉末,良家子这个出身,绝大多数人都搭不上边,说句千里挑1绝不为过!

    有本书居然说董卓是平民出身…

    也没毛病,在汉末魏晋语境,平民指的还真就是良家子;

    因为地方大豪强在汉末,也是平民。

    汉桓帝末,(董卓)以6郡良家子为羽林郎。--《魏书董卓传》

    后世所谓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其实也是此现象的客观反映。

    并州5原的吕布,大约不具备“良家子”的要求,以“剑客”(亡命奸臧)身份仕宦丁原。

    至于幽州涿郡的刘备,因为从事商贾活动(织席贩履),丧失了“良家子”的身份;但其发迹路径,依然是通过组织流民武装,即所谓“在乡里合徒众”。

    注:良家子,即除去巫医、商贾、百工之外的子弟。大抵是士、农、兵之列。

    可见身处帝国边缘的“边地人”,由于地缘环境以及教育程度的限制,普遍困厄无知,他们无法通过“通经学”等文化途径发迹(比如曹操便以“明古学”征拜议郎),因此便将希望寄托在军功之上。

    出于上述原因,边地人(凉州、并州、幽州)实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

    比如吕布便对刘备讲“我与你同是边地之人”。

    (吕)布见(刘)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英雄记》

    更重要的是,在儒风浸染不到的边地,人民普遍缺乏忠孝之心。这并不是因为边地人“性本恶”,而是现实条件使然。

    在贫瘠苦寒的环境下,生存已然不易,遑论忠孝节义。

    没有经济基础,便不能妄谈上层建筑。

    人家连饭都吃不上,小命朝不保夕,谁有闲工夫跟你扯仁义道德?

    先活下来再扯这没用的吧!

    所以,诸如董卓、吕布、张辽、刘备、马超(包括马腾)等人的“武勇”且“反复”,其实都是“边地文化”在“边地武人”身上的直观反映。

    再来看羌胡血统与异族文化浸染

    马超具备至少4分之1的羌胡血统,因为其父马腾是个胡汉混血儿。

    按记载,马腾之父“家贫无妻、遂娶羌女”。

    (马子硕)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马)腾。--《典略》

    雍凉之地,接壤西域,是欧亚混血人种的聚居地。

    大月氏,也就是雄据中亚及高加索地区的贵霜帝国,已经入侵西域。

    魏晋时代,关中盘踞了大量的羌胡、氐胡与西域胡,从记载来看,他们普遍具备高加索人种的特征。

    比如马腾之母是羌胡,马腾成年之后,便“身长8尺,面鼻雄异”。

    (马)腾为人,长8尺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典略》

    面鼻雄异,其实就是“高鼻深目”的另1种写法。

    马腾的相貌,大约与羯胡相似,具备典型的欧亚混血特征。

    祸乱东魏、南梁的宇宙大将军侯景,便是羯胡。

    (冉)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2十余万,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晋书石季龙载记》

    马超是马腾庶子,考虑到地域因素,其生母可能为汉、也可能为胡。

    按马超“甚得羌胡之心”的记载来看,他应深染胡风。

    在马超入蜀之后,刘备也利用马超的影响力,镇抚并招募凉州氐羌。

    (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蜀书马超传》

    类似马超这种胡汉混血儿,因为成长过程中异族文明的浸染,行事风格与中原文化普遍相左。

    比如另1位著名混血儿董卓,其生母亦为羌胡,乃至被称作“羌胡之种”(见《后汉书列女传》)。

    董卓成年后“粗猛有才武”,筵席上对战俘“凿眼剖心,死者狼藉,观者失色,而卓谈笑自若”。

    (董)卓豫施帐幔饮,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未死,偃转杯案间,会者皆战栗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魏书董卓传》

    李傕这种“习于夷风”的边鄙之人,也在豫州颍川大搞“点天灯”的酷刑。

    (李)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献帝起居注》

    (董)卓获山东兵,以猪膏涂布十馀匹,用缠其身,然后烧之,先从足起。--华峤《后汉书》

    如果用汉文化来看待,董卓、李傕明显不正常;但如果用胡人的文化习俗来看,他们对待战俘,大概1贯如此。

    胡汉文化普遍相异。

    比如拓跋鲜卑,“俗重母而轻父”,乃至经常“弑父自立”(见田余庆《拓跋史探》)。

    纵观北魏史,没杀过老爹的,还真不是好皇帝。

    孝文帝拓跋宏大概就是因为没杀老爹,所以被出轨的老婆活活气死了。

    由此可见对直系父系亲属,胡人未必有如汉人般重视。

    马超弃马腾不顾,乃至认贼作父(韩遂),很有可能便出自其羌胡文化的另1面。

    总而言之。

    马超的凶暴反复,与吕布、刘备、张辽等边地武人“既相同又不同”。

    大概是因为血统与文化的作用,马超的轻狡嬗变、残暴无情,表现得更加酷烈。

    最终其人“宗族2百余口,阖门尽死”,自己也绝嗣而终。

    其人“勇而无信、强而无义”,与吕布的描述如出1辙。

    不过马超能做到的事情,吕布恐怕是干不出来的。

    比如马超认韩遂作父,性质便比吕布恶劣许多。

    当然,不能因此断定马超丧尽天良。

    因为彼时胡、汉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马超在“弃父从贼”时,身上的羌胡文化,其实压倒了中原文化。

    其实马腾当年也干过类似的事情。

    凉州刺史耿鄙(马腾上司)被乱兵杀害后,马腾不思为故主报仇,反而率部哗变,投靠贼军。

    凉州刺史耿鄙,率6郡兵讨(韩)遂。行至狄道,州别驾反应贼,害鄙。鄙司马扶风马腾,亦拥兵反,与韩遂合。--《资治通鉴》

    马腾如此,马超可知。

    既然父亲不能以身作则,也不怪儿子有样学样。

    在蜀中的晚年,马超依然在不断地出卖身边故人。

    比如当年替刘备游说汉中的彭羕,是马超为数不多的好友,结果在彭羕借酒使性,骂辱刘备时,马超立即将其出卖,导致彭羕被杀。

    (马超)闻(彭)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于是收羕付有司。--《蜀书彭羕传》

    即使依靠出卖好友表忠心,马超依然被刘备集团所猜忌,乃至“羁旅归国,常怀危惧”。

    实际上,马超是惧怕被刘备清算。

    毕竟刘先主“起于微贱,有识人之明”,且同为边地武人,对马超的心态可谓洞悉于胸。

    (马)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蜀书彭羕传》

    按马超卒年仅仅4十7岁(按今4十6),且恰好死在刘备病逝永安前夕;

    从年龄与时间背景的角度来看,实在过于诡异,甚至细思极恐。

    帝王心术啊!

    虽然书无明载,但马超确实存在很大可能,是遭到刘备的隐诛。

    长江东逝,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未知马超死亡前夜,回顾自己凶暴反覆的1生,是否会有些许悔恨?

    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云某深以为戒。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