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惶惶作何念,匆匆去复返终


本站公告

    赵旻带这两个孩子进入书房后,略1思忖,便取出数卷《国语》。

    以这俩孩子的年龄,相比于《左传》、《论语》、《尚书》,《国语》以对话为主,叙事简单、幽默,更适合他们去自行揣摩、体悟民为本、忠君崇礼等儒家思想。

    这些思想比较贴近汉末这个时代。

    汉末3国,刚好处于上古、中古时期的过渡期。

    赵旻认为,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

    然而…打脸总是让人猝不及防。

    “先生,植与2兄皆已读过《国语》,其中出彩处,植尚可背诵。”

    赵旻悚然1惊。

    这时代的小毛孩儿如此了得?

    老子上小学时,读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都觉得晦涩难懂。

    然而那可是稗史通俗!焉能与官修史散文《国语》相提并论?

    赵旻看向曹彰。

    曹彰作揖道:“先生,彰已读过《左传》,请先生勿要藏私!”

    赵旻只觉自己的脸火辣辣得疼。

    爷爷的!老子居然被小毛孩儿鄙视了!

    赵旻试探道:“阿彰,阿植,你2人可曾读过《大戴礼记》?”

    《礼》被秦始皇1把火烧了,所以汉末流传的《礼记》,实则是《大戴礼记》以及《小戴礼记》。

    当世大儒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又多次讲解,所以《小戴礼记》目前渐渐流传开来。

    这时代的教育委实太难普及,正因此,才造成了士族对知识的垄断。

    得益于赵旻,袁绍顾不上折腾郑玄,所以老头儿仍在老家著书讲学。

    赵旻家藏书中刚好有《大戴礼记》。

    由此可见,常山赵氏祖上曾出过文化人儿。

    虽然赵云文化水平不低。

    俩毛孩子既然读过《国语》、《左传》,那么他们就到了该学习后世5经中的《礼记》的程度。

    《诗经》赵旻暂时不准备传授,这俩孩子尚未束发,而《风》中的小黄诗又不少,不能把这俩孩子教坏。

    不信?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请问这首诗该如何向俩孩子解释?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敢问这4句撒娇调情之言,又该如何向俩孩子解释?

    赵旻总不能递过去1卷诗经,却把其中的小黄诗都河蟹掉吧?

    去掉了那些精髓,那还能叫《诗经》吗?

    咳咳…

    言归正传。

    万幸,曹彰、曹植尚未学到《礼记》。

    赵旻效仿北宋关洛学派,将《大学》那1篇单独择出来,为俩孩子讲了1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站在历代先贤、无数巨人肩膀上的赵旻,讲课方式新颖又接地气儿,因此俩孩子听得津津有味。

    赵旻心中吐槽曹操:这俩孩子基础太好,真不好教!曹公您学问这么高,咋就不专注于治学呢?玩什么政治啊!

    《大学》这1篇内涵极为丰富,短短1个下午是肯定讲不完的。

    所以,赵旻给俩孩子留好作业,将他们交给自己老娘逗着玩,便1溜烟跑进了后宅。

    赵大娘早就想抱孙子,如今有俩半大小子陪她闲聊,多少也算给她1些慰藉。

    赵旻早就想自己的小娇妻张凝了。

    张凝,毕竟是赵旻在这个时空的初恋女友。

    赵旻对张凝,同样怀有非同1般的情愫。

    遑论张凝之姿色,可用倾国倾城形容。

    赵旻进入自己与张凝的房间时,佳人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

    赵旻定睛1看,心中登时感动至极。

    因为,画中人正是他自己,而且那画中人仿佛有自己的灵魂1般,极为鲜活生动。

    张凝正在做最后的点缀,可想而知,这幅盈丈长的巨画,倾注了佳人多少心血。

    赵旻屏住呼吸,默默看着佳人画上最后1笔。

    画中的赵旻,立于皓月下的兰舟之上,雄姿英发,逸兴遄飞,似在高歌。

    而这,正是赵旻初遇张凝时的场景。

    1时间,悔恨、自责、亏欠、愧疚…万般滋味涌上赵旻心头。

    百花争艳、繁花似锦即便再美,又哪里有与娇妻白头偕老更美好?

    赵旻忍不住轻吟:“愿得1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张凝娇躯1颤,登时羞不可抑。

    她掩住俏脸,以微不可闻之声道:“夫君羞煞妾也。”

    小娇妻这诱人至极的媚态,让赵旻看得目不转睛。

    赵旻再也忍不住,不管不顾如今暮色未临,以公主抱将小娇妻抱到卧榻上后,便情难自禁地吻住了张凝如红樱桃般的美唇。

    床帷很快被放下来,随着1件件衣衫被丢出来,娇吟声愈来愈大,卧榻也渐渐有节奏地晃动起来…

    当晚,夫妇2人未再出房门。

    急欲抱孙子的赵大娘,当然不会对此有意见,遑论她还有俩半大小子可逗弄。

    直至子时初,阔别近两个月的新婚夫妇方才云销雨霁,相拥而吻。

    赵旻轻抚着小娇妻平坦光滑的小腹,心情有些复杂。

    老子命中率竟然如此低?

    当然,为避免小娇妻伤心,他轻声道:“乖宝儿又显清瘦。”

    张凝不知腹黑男的真实想法,闻言偎入爱郎怀中撒娇。

    “夫君1走近两月,妾日日思君而不见君,又焉能不瘦?夫君何时接妾入京?”

    赵旻陡然间心虚至极。

    想起小娇妻那用心画了许久的画,他心中自责不已:老子可真渣啊!

    万幸他将情绪隐藏得极好,他叹道:“乖宝儿,许都如今极不太平。待入冬后局势稳定下来,我必接你去许都,你我今后便长相厮守。”

    张凝幽幽道:“孙氏又当如何?”

    赵旻大感头疼。

    孙氏?那大小姐就是个被惯坏的熊孩子!

    赵旻拥紧娇妻,脉脉凝视着佳人俏脸,他越看越喜欢…

    于是…

    然而…

    张凝轻轻拍了1下爱郎作怪的手,撒娇道。

    “夫君…!”

    她这1声撒娇,让赵旻骨头瞬间全酥。

    张凝轻轻扭动着娇躯,娇嗔道:“子山先生之族妹,夫君可曾见过?”

    赵旻瞬间警惕起来。

    “何人?子山从未提过。”

    赵旻心中哀叹:不会是那心机贼深的绿茶婊步练师吧?

    赵旻却不知,伏梦心机之深,犹在赵旻所说的那个绿茶婊之上。

    张凝满脸狐疑。

    “夫君当真不知?”

    赵旻用力摇头。

    张凝娇甜1笑,又将赵旻的手放回作怪之处。

    “妾近日便为其人择1佳婿,夫君请继续。”

    赵旻暂时没了兴致。

    他只是拥紧娇妻,柔柔道:“乖宝儿,明晚、后晚,你我泛舟济水如何?”

    张凝瞪大美目,又惊又喜:“夫君又有新作?”

    赵旻用力颔首。

    张凝登时来了兴致。

    其人娇躯陡然变得滚烫滚烫…

    于是乎,床帷轻颤,卧榻摇晃…

    接下来3日,赵旻白天教徒,酉时便与娇妻泛舟济水,3杯两盏,清饮小酌,低吟浅唱。

    夫妇2人兴致来时,便舟楫…

    赵旻总算偷得3日闲。

    到第4日正午时,赵旻依依不舍地与娇妻起床共浴、共进午饭后,1步3回头地向许都赶去。

    赵大娘舍不得曹彰、曹植,所以这俩孩子将随鲁肃、步骘2人晚1两日进京。

    这几日间,赵旻暂时忘记了伏梦,心中惟有娇妻张凝。

    赵旻已收到陈矫加急发回的军报。

    在日夜兼程之下,他们已抵4百里外的谯县。

    陈矫不日将与张飞1起赶赴许都。

    没错,张飞不知何故,始终未去投奔刘备。

    所以,张飞可先赴许都,接受天子授予其人的后将军任命。

    与此同时,许都发生的1切,丝毫未出乎赵旻预料。

    刘协雷霆震怒!

    虽然于事无补。

    关于此事,赵旻已抽空与鲁肃、步骘商议,3人皆对此嗤之以鼻。

    刘协活该!

    【作者题外话】:《东周列国志》确实挺有意思,但因为其中志怪、灵异以及演义…1言蔽之,封建迷信的内容太多,所以未被列为名著。

    云某便是因小学时,读过爷爷留下的那本繁体版《东周列国志》,才喜欢读《国语》和《左传》。

    《诗经》中的小黄诗俯拾皆是,毕竟“风”为民歌,遑论“郑卫之风,靡靡之音”乎?

    如今既然提到了曹操家眷,咱们便聊1聊曹操早期经历吧。

    这1章,咱们先聊1聊曹家和夏侯家。

    云某郑重宣布:曹操就是姓曹,他祖宗的确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

    罗先生为何将曹氏、夏侯氏混为1谈,也不是罗先生不研究历史,而是因为:

    曹氏、夏侯氏、世为婚姻。--《魏书9》

    陈寿将诸曹、夏侯氏合传;

    而曹操父曹嵩又以“未能审其本末”直言。

    所以自魏朝始,就不断有传言,说曹氏本夏侯氏,曹嵩是被大宦官曹腾从夏侯家抱养过继的儿子。

    这种言论千年来未曾断绝,直到2013年被复旦大学研究专题组推翻,经过3年(对曹氏后人dna)研究,明确证明:曹氏与夏侯氏非同祖,2者父系来源相异。

    神州研究《3国志》,与日本汉学家的侧重点截然不同。

    神州侧重点在忠孝,在正统分析。

    所以,历朝历代对曹操的血缘皆争议不断。

    言归正传。

    其实,如果仔细读过3国志及裴注,便可明确得知曹氏、夏侯氏并无血缘关系。夏侯氏之所以“亲就肺腑,贵重于时”,恰好是因为与曹氏“世为婚姻”。夏侯氏实际是魏初之“外戚家族”,并非皇室宗族。

    先来看谯县曹氏。

    曹氏为沛国谯县大宗,夏侯氏并为谯县强宗。两家世代交好,曹操原配丁氏,其妹嫁夏侯渊。曹操与夏侯渊,按今法是“连襟儿”。

    渊妻,太祖内妹。--《魏蜀9》

    曹氏自权宦曹腾始,便平步青云,1路发迹。

    曹腾兄弟曹褒(曹仁祖父),官至颍川郡守。

    注:颍川,传说夏都,东周时为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及登封市)。

    曹腾侄曹鼎(曹洪父),尚书令。曹腾另1侄(史书失其名,曹休父)为吴郡太守。

    尚书令,尚书台首领,副官为尚书仆射。

    前文提过,东汉3公9卿逐渐虚职化、秩阶化,尚书台权力急速膨胀,1般用“录尚书事”代指总揽朝政。

    尚书令大约相当于总揽政务的丞相。

    吴郡,东汉末治所极大,横跨今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等地。

    至于曹腾养子曹嵩,历任司隶校尉、大鸿胪、大司农、太尉。翻译成现代汉语,依次对应:

    相当于棒子国的检察总长(司隶校尉)、外交及民族关系部长(大鸿胪)、农业部长(大司农)、荣誉军方1把(太尉)。其中太尉1职,竟是曹嵩花费1亿钱购买的。

    桓灵时代朝政腐败至极,曹嵩买官,也被时人传为笑谈。

    (曹)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1亿万,故位至太尉。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后汉书卷7十8》

    曹氏1门,传至曹操,实际是权宦和官僚们勾结在1起,形成的畸形产物。

    曹操仕途之顺利,包括被人传为美谈的杖毙权宦蹇硕叔父,哪是什么铁面无私,纯粹是阉党间党同伐异——背后倚仗宗族势力,完全是权贵2代间的事儿。

    若没有曹腾、及曹嵩兄弟辈(曹操的1众从叔伯)的庇护,早年的愣头青曹操早被阉党们捏死了。

    以上,便为谯县曹氏简介。

    再来看夏侯氏。

    夏侯氏能与曹氏联姻,必是地方强宗,汉末门阀之间,很少跨阶级通婚。娶亲必选宗族地位相匹者。晋宣帝司马懿,出身司隶校尉河内,同郡山氏也为河内旺族。司马懿正妻张春华,生母便出自河内山氏。结果司马懿见到丈母娘的侄孙子【山涛】,竟然嘲弄道:“你们家是小门小户啊!”

    卿(山涛)小族,那得此快人邪?--《世说新语》

    本书中,赵大娘看不起张绣出身,所以不同意2人婚事,此事极为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司马氏与山氏同出河内,差距并没有司马懿说得那般大;只是司马懿权势熏天,自觉高人1等后的戏谑之语。但侧面也反映了东汉末期门阀通婚标准之森严。

    这里必须谈1谈夏侯渊。

    夏侯渊和曹操是连襟,2人同娶丁氏姐妹。

    曹操年轻时犯了大罪,夏侯渊2话不说、就替曹操蹲监狱,吃牢饭。

    曹操父曹嵩是巨贪(买太尉1职就花了1亿钱),花钱把连襟赎了出来。

    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魏蜀9》

    太祖居家,按魏书武帝纪,当为光和末黄巾起(184)之前。

    曹操当时已经官至顿丘令和议郎:

    在外是县级市1把,在内是朝官;加上宗族强盛(参见前文介绍的曹操父辈及诸叔父),竟然有刑狱之灾。

    可见,他1定是闯了滔天巨祸,可能是非常严重的刑事案件,今已无可考证。

    而夏侯渊敢直接替太祖蹲号子,应该是做好了舍命的觉悟。

    夏侯渊的从兄弟夏侯惇,是曹操起兵之初,士众离散(还剩不到5百人)、兖州之叛时(旧将皆投吕布、曹操仅剩3城)不离不弃,追随始终的勋贵。

    曹氏起兵之初,夏侯氏的态度最为坚定,几乎与曹氏等同。很难想象这是单纯的朋友关系,宗族间大概率存在亲戚关系(姻亲)。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4千馀人。--《魏书武帝纪》

    可见,曹氏和夏侯氏在曹操之前应该就有通婚关系,即陈寿所谓“曹氏、夏侯氏,世为婚姻”。两族应该是世代通婚,不仅限于曹操发迹之后;如果此论点成立,曹氏和夏侯氏,应属表亲(仅为猜测、待考)

    按3国志记录,列举曹氏和夏侯氏的姻亲关系:

    (1)曹操与夏侯渊为连襟,同娶丁氏姐妹

    (2)夏侯尚取曹真姊妹,生夏侯玄。夏侯尚,夏侯渊从子;曹真,曹爽父;夏侯玄,曹爽堂弟。

    (3)夏侯懋娶清河公主。夏侯懋,夏侯惇子;清河公主,曹操女。

    (4)夏侯衡娶海阳哀侯女。夏侯衡,夏侯渊子;海阳哀侯,太祖弟,失其名(疑为曹德,与曹嵩共死徐州兵祸)

    这些仅仅是3国志有列举的,未录入史册的必然更多。

    曹氏与夏侯氏婚姻关系极为密切,侧面也反映出曹氏与夏侯氏父系来源不同,否则曹操应该会很担心子代基因问题。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

    注:蕃,繁也。繁殖、繁盛之意。

    在此解释1下,两汉常见的“从兄弟”与“族兄弟”含义。从即同祖(后称同堂、唐以后演化为今天之堂亲),族即同曾祖。如同父,就是亲兄弟。用英文表示,亲兄弟是sibling,从兄弟是(first)cousin,族兄弟是sedcousin。就这样。

    在此再纠正几个常见误区。

    (1)曹仁和曹洪不是亲兄弟,是从兄弟;曹仁亲兄弟是曹纯(虎豹骑督);

    (2)夏侯渊和夏侯惇不是亲兄弟,是族兄弟,血源更远。

    (3)夏侯尚生父(失其名)与夏侯渊是从兄弟,也就是堂兄弟,夏侯尚与夏侯惇血源愈加疏远。

    以上便是曹氏和夏侯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1言以蔽之,夏侯氏是曹氏妥妥的外戚。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