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惶惶作何念,匆匆去复返3


本站公告

    赵大娘见卞夫人极为哀戚,不但当场止息让曹氏出丑的念头,反而动了恻隐之心,她当即颔首:“曹夫人但说无妨。”

    卞夫人抽抽噎噎道:“先夫已去,然妾幼子良多,妾深恐因无人管教幼子,以致其众轻狡。

    故而,妾恳求嫂夫人,请卫将军收妾2子为徒。若嫂夫人存虑,此2子尚可变易姓氏。”

    这个时代所谓“轻狡”,通常指的是为匪做强盗。

    在《3国志》中,尤其在汉末时期的人物传记中,这两字出现的频率较高。

    卞夫人此举,也存了以2子为质、打消赵旻疑虑心思。

    身为人母,赵大娘也有过相同的遭遇和担忧。

    所以,卞夫人让赵大娘产生了心理共鸣。

    “曹夫人,改姓氏大可不必,老身代犬子应下此事便是。”

    卞夫人哽咽着盈盈1礼:“嫂夫人、卫将军母子皆高义,妾铭感于心!待先夫孝满,妾必奉厚礼登门致谢!”

    卞夫人此举,绝对称得上1举多得,对曹氏、夏侯氏有百利而无1害。

    然则,赵大娘同样不是省油的灯。

    “曹夫人,不知许都而今如何?”

    赵大娘在委婉提醒卞夫人:如今你儿子跟着我儿子在许都混,你别留下1个烂摊子!

    卞夫人盈盈1礼:“嫂夫人但请放心,曹氏、夏侯氏,今已尽皆迁离许都,阿彰、阿植2人,妾便托付于嫂夫人及卫将军。”

    卞夫人言罢,便唤来两个半大小子。

    赵大娘则喊来儿媳张凝。

    今年十2岁、虎头虎脑的曹彰,以及今年9岁、秀气机灵的曹植,分别向赵大娘、张凝顿首行礼。

    赵大娘坦然受之,张凝颇有些不知所措。

    曹彰的年龄,毕竟与不满十7岁的张凝相差无几。

    可怜张凝还未为人母,便先成了俩半大小子的师娘。

    见张凝颇有些窘迫,赵大娘只好吩咐儿媳去安置曹操的几个女儿。

    赵大娘旋即将正与夏侯惇、夏侯渊及曹氏3兄弟议事的陈矫唤来。

    “季弼,曹夫人欲留下阿彰和阿植,拜阿旻为师。”

    陈矫有些头大,其人暗暗嘀咕:

    主公而今未满2十5岁,尚未生子不说,且每日奔波劳碌,焉有闲暇教授弟子?此2子,恐将由曼才兄代为传授学问也。

    曼才兄是严畯严曼才。

    比赵云长1岁的严畯,实际上也是个老光棍。

    陈矫心中作是念,却作揖道:“主母勿忧,矫虽不才,亦略通经学,主公若无暇,由矫代主公教徒即可。”

    陈矫心念电转。

    卞夫人好算计!

    其人不但以子为质,且欲借主公之威,暗中于谯县培植势力。

    如此,便是汝南袁氏欲发难,亦不得不顾虑主公之威。

    待十年之后,曹氏、夏侯氏子弟若欲出仕,主公念在师徒情义上,焉能不信重此2家?

    陈矫细思极恐。

    其人默默后退两步,离那心机可怕的卞夫人远了1些。

    “主母,时已近午,矫吩咐后厨备饮食。”

    陈留太守衙署议事堂内。

    赵旻总结道:“许都之事,详情大抵如此。故而,子敬,子山,你2人随我返许都,陈留便有劳2叔、季行、曼才先生坐镇。”

    他2叔当然不是赵云,而是张凝2叔张琨,季行则是耿纪耿季行。

    忠于汉室的耿纪,是张绣策反的第1人。

    赵旻虽已将许都定为自己的治所,但根据地陈留也绝不能疏忽。

    天知道袁绍若再次南攻,刘备会不会偷偷放袁绍的1支奇兵,绕过东郡直接抄赵旻后路陈留。

    反正赵旻根据刘备的过往经历、历史上的表现来看,这种事发生的概率绝对不低。

    所以,赵旻将张琨、耿纪、严畯、龚都和刘辟都留到陈留驻守。

    议事已毕,赵旻刚要下令众人散会,突然又想起1件事。

    “诸君,若旻所料无误,卞夫人极可能将其人仲子曹彰、季子曹植留下拜旻为师。

    此2子天赋异禀,1武1文,来日必成大器!是故,诸君以为,旻当如何?”

    鲁肃作揖道:“既如此,主公何妨竭力教导此2子,以共扶汉室乎?”

    步骘表达异议:“主公,愚以为子敬兄之言不妥!卞夫人既以此2子为质,主公便应以质子待之,以免将来养虎为患!”

    严畯叹道:“子山此言差矣!欲为国贼者,乃曹孟德也,此2子何辜?

    否则主公何不对曹氏、夏侯氏赶尽杀绝?主公,愚以为子敬之言甚善焉。”

    耿纪作揖道:“主公,愚以为,曼才兄、子敬之言甚善!而今人才凋0,主公既知此2子可成大器,何妨加以悉心教导?”

    鲁肃向步骘作揖:“子山多虑矣。迫曹孟德赴节者,实非主公,乃袁本初也。此2子便欲复仇,亦当向袁本初寻仇。”

    赵旻长叹1声:“子山放心,旻自当教导此2子放下仇恨,为汉室贡献心力。便如此!时已至午,我等暂且用饭。”

    兵卒们的饭食好说,平时如何,今日仍如何即可,多加1份肉食,兵卒们便已欢天喜地。

    但曹氏、夏侯氏眷属之饮食,却不可如兵卒1般粗粝。

    这里毕竟是陈留城,曹氏、夏侯氏远来是客。

    万幸有陈矫在,倒也不劳赵旻为这等小事费心。

    在陈矫跑前跑后,累出1身大汗的情况下,曹、夏侯两家眷属,这顿饭吃得倒也算可口。

    饭后稍歇后,陈矫自陈留军营调出5千西凉铁骑,便率军护送曹氏、夏侯氏南下沛国谯县。

    临行前,曹氏3兄弟、夏侯两兄弟将曹彰和曹植带来,亲手交给了赵旻。

    曹洪躬身抱拳:“卫将军,此2子,皆深受孟德兄喜爱,请卫将军尽力教导!”

    赵旻抱拳还礼:“子廉将军放心,旻必视其2人如自家子侄!”

    曹洪颔首:“某等急欲安葬孟德兄,卫将军,某等告辞!”

    赵旻抱拳:“待事了,旻于许都恭候诸君大驾。”

    5人抱拳还礼后,便各自上马离去。

    赵旻远远看着夏侯惇为曹操扶棺,其余4人将他护在中间,忍不住长长1叹。

    他看向壮实的曹彰、瘦削的曹植。

    见这俩半大小子满脸凄惶,赵旻又叹了口气。

    “令尊无愧于英雄2字,惜哉!令尊既已仙去,我便代令尊管教你2人。你2人随我来!”

    曹彰略1踌躇,以变声期少年的公鸭嗓子道。

    “卫将军!家父为何…”

    赵旻扬起手打断了他的话。

    “令尊之道,与袁本初之道不同!令尊欲行者,乃定乱世之霸道!其道为抑士族豪强,而解黎庶之苦,令尊实欲厘定新规则焉!

    袁本初欲行者,则为宽以济宽,延续皇汉国策之道。2者可谓南辕北辙,令尊与袁本初初时虽志同道合,但最终不免分道扬镳矣。

    你2人须谨记,令尊赴节时,袁本初亦同样悲痛欲绝!此非某1人之过,乃乱世之错也!

    你2人若欲减少此憾事,便应发愤图强,以匡扶天下、重定规则为己任!此乃为人子之本分!”

    曹彰似懂非懂,曹植却有所明悟。

    “先生欲行先父之道乎?”

    赵旻欣慰1笑:“然也!阿植果然聪慧!然则,令尊过急,我欲缓行焉。阿植若愿学我之道,我必倾囊相授。”

    赵旻再次看向曹彰:“阿彰,天下苦乱世久矣,然仅凭文治、或徒靠武力皆不足平乱世耳。我欲授你经学、武艺为你增智加力,你可愿学?”

    可怜赵旻两世为人却无子女,如今骤然得了两个半大小子,赵旻登时生出为人父之责任感。

    尤其这两个半大小子,天资尽皆不凡。

    陈思王曹植流传千古的名篇众多,黄须儿曹彰武艺超凡出众。

    赵旻若再加以悉心指点,这2人未来的成就将不可限量。

    【作者题外话】:前文中,云某那篇编年史曾介绍过,曹操曹老板是因为不想再打工,所以才和他老板袁总分道扬镳。

    但2人对待士族豪强做法确实不同。

    袁绍是宽以济宽,纵容士族豪强压迫黎庶。

    曹操则是既防又用,同时抑制士族豪强兼并、剥削黎庶。

    赵旻收下这两个天赋异禀的徒弟,未来又多了几分期待。

    这1章,咱们聊聊曹操的癖好:好人妇。

    《魏书武文世王公传》开篇首句便是“武皇帝2十5男”;即曹操生有2十5子(诸公主不算在内),堪称繁茂。

    武皇帝2十5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宋姬生东平灵王徽,赵姬生乐陵王茂。--《魏书武文世王公传》

    然而“2十5男”的喜人数字,乃是曹操在6十6年人生中不懈耕耘所得,其早年的子嗣状况却是另1番光景。

    在兴平元年(194)即曹操4十岁时,他的子嗣可考者寥寥,唯有曹昂、曹铄、曹丕、曹彰、曹植;余者皆不可考。

    曹昂生年不详,建安2年(197)战死之前,被记载为“弱冠举孝廉”。

    丰愍王(曹)昂字子修。弱冠举孝廉。--《魏书武文世王公传》

    弱冠即士人在2十岁时行成人礼,乱世可以从权,时间往往提前。照此推断,曹昂战死时,应在2十上下,兴平年间则年龄更少。

    曹操庶长子曹丕,彼时(194)不过7、8岁;曹彰、曹植与丕同母,年龄更幼。曹铄与曹昂同母,虽有子但“早薨”,可知彼时其健康状况亦不会很理想。

    相殇王(曹)铄,早薨,太和3年追封谥。--《魏书武文世王公传》

    换言之,曹操迈入4十大关时,其子嗣中唯曹昂稍长,余子皆幼弱,且诸子健康状况堪忧。除曹铄外,卞氏幼子曹熊亦“早薨”,可知也是百病缠身。至于有神童之名的曹冲,彼时(194)尚未出世。

    这里需要另外解释曹均、曹整的年龄问题。

    建安4年(199)曹操与张绣联姻,“为子(曹)均取绣女”;建安8年(203)曹操又与袁谭联姻,“为子(曹)整与谭(女)结婚”,貌似曹均、曹整彼时皆已成年,实际不然。

    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曹)均取(张)绣女,拜扬武将军。--《魏书张绣传》

    冬十月,到黎阳,为子(曹)整与(袁)谭(女)结婚。--《魏书武帝纪》

    曹均、曹整生年均无载,而曹整“(建安)2十3年薨,无子”。古人成婚甚早,而曹整无子,当为早逝,可知与袁谭之女成婚时其年龄甚幼。

    郿戴公子(曹)整,奉从叔父郎中绍后。建安2十2年,封郿侯,2十3年薨,无子。--《魏书武文世王公传》

    曹操向汉献帝嫁女时(213),亦有“少者待年于国”的记载,如上官皇后故事(上官氏6岁与昭帝成婚)。

    秋7月,始建魏社稷宗庙。天子聘(魏)公3女为贵人,少者待年于国。--《魏书武帝纪》

    按《汉代婚丧礼俗考》,两汉女子的正式成婚年龄可低至十3,如明德马皇后故事。可知彼时(213)曹操向汉献帝进献的3位妃嫔,不乏幼弱者,因此被迫“待年于国”。皇室婚姻尚且如此,士人婚姻情况可知。

    由是选(马)后入太子宫。时年十3。--《后汉书皇后纪》

    有鉴于此,曹均、曹整等人出于政治目的而与曹操的政敌“结婚”,只代表双方通过婚约缔结同盟关系,不代表他们已经成年。按现存史料推断,在曹操4十岁时(194),此2子很可能尚未出世。

    1言以蔽之,曹老板早期,子嗣稀少。

    建安2年(197)曹昂战殁,而庶子中年龄最长的曹丕“年十岁”,不堪政事,曹氏集团竟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

    是时,年逾4旬的曹操,失去了唯1的成年子嗣。按《荀彧传》,曹昂死后,曹操“出入动静变于常”;按《魏略》,曹操临终前仍在对曹昂之死耿耿于怀,丧子之痛可见1斑。

    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魏书荀彧传》

    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假令死而有灵,子修(曹昂)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魏略》

    彼时(197)不仅曹昂战殁,曹丕也险些遇害。按其自述,张绣之乱时他虽年仅十岁,但亦随父从征,“乘马得脱”,侥幸免死。若曹丕亦战死,后果不堪设想。

    时余(曹丕)年十岁,乘马得脱。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典论自叙》

    曹昂之死的教训是深刻的。它令曹操意识到,生逢乱世,子嗣无论长幼,皆随时可能亡于非命。若想避免绝嗣之隐患,唯有广布恩幸,开枝散叶。

    从现存史料看,曹昂之死带来了1连串的连锁效应,客观上加速了曹操好人妇,广布子嗣的历史进程。

    武皇帝2十5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宋姬生东平灵王徽,赵姬生乐陵王茂。--《魏书武文世王公传》

    这便是结果。

    2十5个儿子耶!

    曹昂、曹铄、清河公主均是曹操妾室刘氏所出,其嫡室丁氏不育,遂将年龄最长的曹昂过继收养,曹昂也因此获得嫡长子的地位。

    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曹昂)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修。--《魏略》

    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魏书武文世王公传》

    杜夫人是秦宜禄之妻,有1子秦朗;建安4年(199)曹操纳之于下邳,生2子1女:沛王曹林、中山王曹衮、金乡公主。

    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衮。--《魏书武文世王公传》

    (金乡)公主贤,谓其母沛王太妃曰:“晏为恶日甚,将何保身?”--《魏末传》

    《魏略》云杜夫人又生高城公主,未详是否为金乡公主之别号;若是,则杜夫人为曹操生有2男2女。

    太祖杜夫人生沛王豹(曹豹即曹林)及高城公主。--《吊魏武文》刘善注引《魏略》

    尹夫人是何进儿媳(1作何苗儿媳),有1子何晏,入府后又为曹操生范阳王曹矩。

    尹夫人生范阳闵王(曹)矩。--《魏书武文世王公传》

    尹氏入府时间不详。按《魏略》,曹操“为司空时”,秦朗与何晏1并“随母在公家”。

    曹操“为司空”始于建安元年(196),按何晏与秦朗入府时间相近,可知尹氏入府时间大约亦同杜氏相近,也在建安4年(199)前后。

    太祖为司空时,纳(何)晏母并收养晏,其时秦宜禄儿阿蘇(秦朗)亦随母在公家,并见宠如公子。--《魏略》

    按《世说新语》,何晏随母入府时年已7岁,“明慧若神”,曹操爱之,“欲以为子”。何晏生年无考,学者多推测其生于初平年间(笔者见过初平元年(190)、初平3年(192)两种记载),亦可侧面佐证其母的入府时间。

    何晏年7岁,明慧若神,魏武帝奇爱,以晏母在宫内,欲以为子。--《世说新语》

    何晏是3国著名美男子。

    至于另有生育记载的李姬、周姬、刘姬、宋姬、赵姬等人,其入府时间当在杜夫人、尹夫人之后。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曹彪之母孙姬。

    孙姬生临邑殇公子上、楚王彪、刚殇公子勤。--《魏书武文世王公传》

    如传以母贵贱为次,不计兄弟之年,故楚王彪年虽大,传在(赵王)干后。--裴松之

    不过《魏书后妃传》称“姬”之地位在“夫人”之下,以年资序列推断,诸姬的入府时间应普遍晚于杜、尹2夫人。换言之,曹操纳妾的高峰期,确实出现在曹昂战死、丁氏离异(197)之后。

    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5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魏书后妃传》

    更不必说,曹操在6十余岁时又同“陈妾”生1子曹干。陈氏早亡,王昭仪又养其子。可知终其1生,曹操都在开枝散叶,广布子嗣。

    (曹)干1名良。良本陈妾子……良年5岁而太祖疾困(曹操时年6十6),遗令语太子(曹丕)曰:“此儿3岁亡母,5岁失父,以累汝也。”--《魏略》

    综上所述,在曹昂战死、丁氏大归之后(197),曹操开始大量纳妾,广布恩泽,最终摆脱了之前子嗣不旺的窘境,1跃成为生有“2十5男”的多子君王。

    曹操“好纳人妇”的相关记载,严重左右并误导了后世读者对此事的理解,甚至视之为曹操的特殊癖好,诚为遗憾。

    其实对曹操这种出身豪富的膏粱子弟而言,“美色”绝非其最终追求;美女对其而言,唾手可得,不过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工具。王沈《魏书》所云“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悉以赐有功”即是对曹操心态的最佳注解。

    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王沈《魏书》

    至于曹操为何要在建安年间(196-220)大4纳妾,广布恩泽,以至年逾6旬仍在辛勤耕耘,其核心原因在于其身份地位的改变。

    作为军阀集团的首脑,曹操不再是寻常乡宦,他需要替曹魏军政集团的未来负责。在乱世之中,原定继承人随时可能暴毙身死(比如曹昂),因此曹操必须保证子嗣繁茂,多多益善,此即董昭所言“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藩卫”。

    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藩卫。--《魏书董昭传》

    若子嗣寡弱,休说奠定基业,只怕身死国灭近在眼前,东汉诸少帝即为前车之鉴。

    在此背景下,已婚已育之人妇,虽无完璧之身,至少证明过其生育功能的完善,不至出现曹操原配丁氏那般的不育状况;因此不仅曹操好纳人妇,后世司马昱、刘裕等人亦好此道,且诸人在“求子”方面均取得了理想的结果。此非性癖所致,而是现实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曹操“好人妇”,便如司马炎“后宫万数”。历代学者多将司马炎视作荒淫之徒,实不尽然。

    日本汉学家通过探讨司马炎的后妃家世构成,认为晋武帝乃是欲通过缔结婚姻来笼络门阀世家,并非纯出于淫欲,此说甚有发微之意,可供参考。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