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 御驾亲征


本站公告

    八月初四登基即位,八月十六过了中秋,中枢一切稳定下来。



    这一天,应赵桓要求,中枢重臣全部聚集与御书房内。



    “陛下,朝政初上正轨,事务任然繁杂……”何栗直言不讳地说道。



    他是新任的御史中丞,负责督查百官,如今新旧交替之际,更要考察天下百官,实在是忙成了狗。



    所以,赵桓没事找事,让他很不爽。



    奈何,皇帝就是皇帝,没有理由亦可召集群臣。



    无视何栗的怨念,赵桓道:“目下,朝廷十万余大军与叛贼僵持于建康城外,战事连绵不绝,东南百姓不堪重负。



    朕意,为早日平叛,朕当亲征!”



    “不可!”



    “陛下新近登基,根基未曾稳固,如何能够擅离中枢?”



    “刘韐韩世忠等人都是忠臣良将,皆有才干,虽然未曾拿下建康,亦是未曾落败,何劳陛下亲征?”



    果然,御驾亲征的打算刚说出来,众人便纷纷表达了反对。



    “苏杭,国朝巨富之地,财赋重地也!



    今为贼人占据,此地赋税必不能收,国用紧缺已是必然。



    因此,更要早日平定叛乱。



    明教贼人意志坚定,据城坚守实在难破,朕须得亲自督阵以求早日破贼。”赵桓道。



    御驾亲征,乃是早就有的想法,肯定不能因为诸臣的反对而停止。



    “剿贼乃是臣下之事,陛下亲去,地方官员、前方大将,必然事事请示,或要耽误战机。”范致虚劝道。



    “卿之担忧,其实不必。”赵桓解释道:“朕即位前,正在征伐道州,也是经历了兵事的,其中尺度,朕自有把握。”



    郑居中又道:“若陛下亲征东南,中枢无主,政务必然滞怠,与国与民不便,请陛下明察。”



    “无妨,朝中大小事情,诸卿自可处置,或有不能决者,可快马加鞭送至前方,朕做处置。



    想来,不会耽误许多事情。”赵桓道。



    见赵桓态度坚决,杨时好奇地问道:“区区草寇作乱,地方迟早平定,陛下为何一意孤行那御驾亲征事?”



    郑居中、范致虚的理由,其实十分牵强,并不能阻拦赵桓。



    所以,杨时决定暂且不找理由,先弄清楚其中道理再说。



    赵桓道:“原因有二。



    其一,江南贼子策略高明,不抢掠百姓,只抢掠土豪士绅,行那均分土地之事,又喊出了免除税赋之口号。



    因此,百姓死心塌地,反抗剧烈。”



    “陛下,均分土地事情,中枢已经应刘韐所请,予以承认,并不足虑。



    至于免除税赋,待到明年贼人财用不足,要么抢掠百姓,要么开始征税,其口号不攻自破,百姓自然会有怨言。”罗从彦道。



    均分土地,中枢确实已经通过了追认。



    这当然让那些地主很不爽,却无关紧要。



    相对于苏杭千万百姓,几千数万地主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难搞的是免除税收的口号。



    明教口号:“追随明王,永不纳粮,进入明教,永无役徭。”



    田税徭役,一直是压在农民头上的两座大山。



    到了本朝,徭役已经转化成货币形式的税收,也是朝廷收入的大头之一,百姓的负担也是相当沉重。



    不止如此,除了商税外,明教把所有税收一并免除。



    如此,百姓当然拼了命的支持明教。



    只是如同罗从彦所言,待打大户的收入用完,明教自然难以为继。



    到时候,要么抢掠,要么重新收税,不可能有第三条路。



    商税?



    道路不通,商旅绝迹,哪来的商税?



    “话虽如此,岂能等到明年?”赵桓问道。



    众人无言。



    拖延到明年,中枢消耗太大,地方也会破坏的严重,不划算。



    “敢问陛下,第二个原因。”杨时道。



    赵桓起身,踱步走了两圈,道:“自从太宗后,历代先帝勇武日渐衰弱。



    真宗时,契丹人南下,几乎兵临开封城下,真宗惊惧不敢应对,幸得寇准等人力挽狂澜,扶真宗亲征,方得国朝无恙。



    自此以后,再无皇帝亲征,便是兵事也不再了解。



    如今,各地叛不绝,外部风云变幻,可谓内忧外患齐备。



    若朕一味居于中枢,如何显露勇武,如何为后世子孙之楷模?



    只有御驾亲征,方能彻底平定内忧,再扫除外患,定朗朗乾坤。”



    愚任起身,道:“按照惯例,皇帝亲征,当有亲王监国。



    敢问陛下,意欲以何人监国?”



    这话一出,众人侧目。



    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皇帝亲征,有可能遭遇危险而挂掉,因此要留个后手。



    这个后手,一般是储君,是故有储君监国。



    皇帝挂了,储君继位顺理成章,也没什么好说。



    只是如今,赵桓只有一个儿子,且未出月子,也未曾立为太子,实在是不好设为监国。



    “此事,朕已经考虑日久。”赵桓道:“晋封崇国公赵谌为检校少傅、宁国军节度使、宁王,立为皇太子。



    朕御驾亲征时,为保证中枢运转,设辅政内阁辅佐皇太子监国。



    内阁大臣选定七人,分为首辅、次辅等,辅佐太子处理国政。”



    “陛下,如此内阁权柄过大,若有变故,恐监国名存实亡啊。”罗从彦劝道。



    “无妨,且听完再说。”赵桓道。



    他的目的,是把皇帝的偷懒神器辅政内阁弄出来。



    原历史中,明朝建文四年设立辅政内阁,初为皇帝咨政机构,仅提出意见供皇帝参考。



    此时,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地位日益受尊崇,内阁的权力也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至此,内阁已经成了实际的行政中枢。



    但是,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对此,赵桓当然是有具体想法的。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