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


本站公告

    《悟真篇》是内丹术的主要着作之一。北宋熙宁八年(1075)张伯端撰。全部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其中七言律诗一十六首,绝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以及歌曲三十二首。

    七言律诗一十六首为总论。以‘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等来说明光阴易逝,利禄无常,劝世人‘修功积德,力行大道‘。大道者何?‘学仙虽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强调惟有修炼内丹,才是唯一途径。并以‘人人自有长生药,自是愚迷枉摆抛‘等语来坚定修炼者的信心。最后阐述内丹修炼种种方法与要点,以为达到‘玄珠成象,寿永天地‘的目的。

    绝句六十四首为分论。内容虽与总论有所重复,但详略主次不同,且每首诗中各有一二句为重点所指。其一,概述丹功的全过程。指出:‘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

    ‘药‘即‘真种子‘,亦即‘精、气、神‘三宝。‘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告诫世人须善用‘三宝‘,切勿枉自抛丢。又以‘竹破须将竹补宜,覆鸡当用卵为之‘的原则,强调修炼之始,须以先天真一之气同类之物补足已耗损的精、气、神(称‘炼己‘或‘筑基‘),然后循序渐进,进入‘炼精化气‘阶段。其二,记载该书思想渊源。‘《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并谓自身‘尽从此处达真诠‘。

    如取《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归根复命‘、‘祸福互变‘之论,以‘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阐发顺行万物化生,暗示逆行归原丹法。又取《阴符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生死互根‘,‘恩害互变‘之理,强调内丹修炼重在领悟真诀,适时动机,则阴阳施运,脏腑安宁。书中沿用《参同契》术语,排斥旁门小术,否定外丹烧炼,认为只有‘群阴剥尽丹成熟‘,‘金丹只此是根宗‘。其三,阐发丹经要点。首论火候进退。强调‘火候‘的重要性,严防太过和不及。调其中和,知其‘止足‘,如知进而不知退,知作而不知止,则反受其害。次论‘性命之学‘。虽是‘性命双修‘,但在功法步骤上要‘先命后性‘:‘始于有作人无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性、命本不相离,但‘有作(指命功)‘是根基,‘无为(指性功)‘由之发展而来。‘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谓希夷大道,本出清静无为,而性命双修,可巧夺生死之权,故云我命在我不在天。本篇多讲‘炼精化气‘阶段,但亦多处涉及‘炼气化神‘阶段功法。如‘四象会时玄体就,五方全处紫金明,脱胎入口身通圣,无限龙神尽失惊‘。谓内丹之妙在‘和合四象,攒簇五行‘,精、气、神凝为纯阳之体,达通神入圣境界,此诗即概括了‘炼气化神‘全过程。

    五言一首总括全部功理:‘女子着青衣,郎君披素练,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恍惚里相逢,窈冥中有变,一霎光焰飞,真人自出现。‘谓阴阳交感,先天真一之气于‘恍惚‘、‘窈冥‘之中‘无中生有‘,霎时之间,内丹成就。

    《西江月》十二首,也多是重复律诗八十一首之意。

    书成之后,张伯端认为其中对‘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阶段的传统‘命功‘阐述较详,而对‘炼神还虚‘(体现‘本源真觉‘)的‘性功‘发挥得不够。因此进而深研佛禅之学,然后形成《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附之卷末,专门阐发‘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无为‘境界。

    《悟真篇》与《参同契》齐名,被道教推为内丹术之正宗。

    北宋后,道教之主内丹者,莫不祖述《悟真篇》。张伯端四传弟子白玉蟾于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创金丹派南宗,也奉之为祖经。该书广泛流布后,注家蜂起。据元工部尚书张士弘称:‘前后注释可见三十余家。‘直至明清,此风不衰,蔚然成为一家之学。传世注本甚多。收入《正统道藏》或《道藏辑要》的有宋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释》《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宋夏元鼎的《悟真篇讲义》以及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的《悟真篇注疏》和元陈致虚的《悟真篇三注》、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等。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