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技制作(二)


本站公告

    现在,就直接谈一些对中国科幻影视的希望吧。首先,中国影视界为什么要拍摄科幻片呢?

    一、国内电影市场的开拓。

    目前中国电影创作的出路在于商业电影。商业电影的主体是类型电影,它对经济机制有必然的依赖性。就商业运作来说,类型电影有对普通观众选择权的承认和尊重。(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郝建,引自《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22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如果盘点这两年的国内电影市场,如果除去张艺谋的两部电影,国产电影的票房会下降几十个百分点。盼望张艺谋下一部武侠电影出来拉升国产电影的票房,或者盼着一部其它武侠片出来担当这个功能,似乎都已经不大实际。那么,为什么不试试科幻片呢?

    事实上,在中国,科幻片的市场早已成熟。科幻影视市场在中国有现实的观众和潜在的观众。一部美国科幻片能够随便在中国收取几千万票房,为什么一部中国科幻片不能在本土制造这个成绩呢?

    “如果中国电影市场能够得到再造,20年以内,我们有把握将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成为全球除美国以外的最大电影市场。”(湖北电影公司郭曲波,摘自《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35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界的朋友有如此宏愿,中国科幻作家们也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手中有大量的原创佳作,可以提供给影视界的朋友们改编。

    二、出征世界电影市场的需要。

    各国电影人对好莱坞电影心怀恐惧,并不是因为它们在美国有怎样的票房表现,而是因为这些电影在“客场作战”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打败“主队”。以至于世界电影市场都可以简单分为好莱坞电影和各国本土电影两类。

    其它国家我们不去研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的多元化方面,中国是一个有着“天赋使命”的大国。中国文化产品必然能征服世界,也必须去征服世界。否则,愧对于二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建立的良好物质基础。对在世界树立“中国”这个品牌建树无多。好莱坞电影绝不仅仅是商业片,它也是美国国家形象的一部分。中国也需要这样的国家形象:一批进入各国电影市场,并占据相当份额的电影。

    而就好莱坞的经验来看,能够输出到世界市场的电影,极少会是反映民族文化,或者反映本国现实问题的电影。它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人类情怀,必须直击人类的基本情绪,而不是有特质的文化。事实上,反映中国现实的电影,极难走出国门。当然,在电影人的小圈子里获奖是另外一回事。

    在中国,武打片曾经执行过文化输出这一使命,但它的题材狭窄,特别是不能反映中国强大起来的现实,是它的致命缺陷。魔幻片受限于政策,仍然没有大规模拍摄的可能。而科幻片正是一个有力的新片种。

    三、建立新的电影类型片体系。

    中国影视人如果拍科幻片,实际上意味着他们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技术体系。那绝不仅仅是“特技”加“投资”这么简单的问题。从服装、道具、美工、外景地、到演员、导演、摄影,甚至,到影评家的写作,科幻片都有自己的规律。

    人们一直很难理解,为什么屏幕上出现那么多武打片、宫庭片。除去人们分析过的各种原因外,我认为“路径依赖”也是个主要原因。拍武侠片、宫庭片,影视界有现成的外景建筑、现成的服装道具、美工师们操作得很熟练。导演和演员对这类题材也很习惯。还有发行商。一部由武侠经典改编的影视作品,至少是不赔钱的保证。这一套现成的体系摆在那里,一个投资人如果想从影视方面挣到钱,以保守的投资方针而言,拍这类片子是很正常的。

    但是,对于中国大陆来说,这一套现成的体系,也并不是从来就有。中国电影界直到1987年才正式提出“娱乐片”的概念。至于“武侠片”、“宫庭片”、“室内剧”、“贺岁片”等等类型影视的成熟,更不超过十年时间。所以,花几年时间打造一个新的类型片体系,也并非不可行。

    在下面三节里,笔者分别介绍科幻电视剧、科幻小片,科幻巨片的有关构想。它们基本上都是原创改编影视。笔者选择这些原创,不仅因为它们从科幻角度讲很优秀,而且更符合现阶段中国影视业的状况。在这个名单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原创科幻作品,但眼前缺乏改编的可能性。](电影)产生会受到以下五种权利关系的制约:投资方和企业的管理层要求电影的商业性;创作人员强调电影的艺术性;国家政府看重电影的政治性;观众需要电影的娱乐性;社会伦理要求电影的道德性。《银幕叙事圈:中国电影》,264页。何建平的这段话,笔者引用在此,作为选择原创素材的标准。

    具体到科幻方面,还要理解这个类型的特殊性。比如电影的商业性,要求未来的科幻影视剧有情节张力,曲折回转,能抓住观众。所以,笔者选择的多是情节丰富、悬念色彩的作品。没有选择抒情的、散文化的科幻小说。比如韩松的科幻小说,从艺术的角度很出色,但作为一种散文化科幻的代表,很难被搬上银幕。

    在艺术性方面,中国影视制作者习惯于现实主义叙述方法。所以,笔者选择的这些原创作品,时空背景与现代、与中国相去不远。叙述手法容易靠近传统的现实主义。接近他们讲故事的传统。比如,柳文扬的《解咒人》,在构造外星世界方面,可以与《日暮》和《重力的使命》媲美,但显然不适合推荐给中国影视界。

    在科幻影视的政治性方面,不能选择有“末世论”倾向的作品。如刘维佳《高塔下的小镇》,或者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另外,不能选择会引起“*”误解的作品,如刘慈欣的《西洋》、《全频道阻塞干扰》等等。

    在电影的娱乐性方面,目前中国纯粹的科幻迷群体过小,消费能力有限。所以,适于改编科幻影视的原创必须要能够引起大众话题,吸引公众注意。《后天》是个典型的例子。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演后,笔者听了听各方的意见。纯科幻迷多认为它是平庸之作,创意无奇,但社会反映很强烈。因为“环境污染导致天气异常”,这是一个社会大众能够理解,并且关心的问题。是他们能够议论和咀嚼的话题。而象“虫洞旅行”、“碳铁文明”之类纯科幻圈的话题,暂时没有搬上银幕的可能。

    在电影的道德性方面,由于中国电影尚未分级,涉及性的作品,如《解读生命》、《伊蛾卡斯达》,或者比较边缘和反叛的题材,暂时也是不能推荐的。虽然科幻在性的方面并不及其它类型作品那么大胆,但社会大众可能不会这么认为。

    第二节、科幻电视剧创意把科幻电视剧放在前面,是因为中国电视剧市场价值链已经基本形成。大量社会投资涌入期间。正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在生存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电视剧制作人愿意探索新题材,寻找新创意。笔者的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四年间便触过两次电,先后被两家影视公司看中并进行改编。虽然都无疾而终,但从中能看到,电视剧制作人选择科幻题材,已经是“现在进行时”了。

    除了符合前面五点要求外,具体到科幻电视剧,还有一些特殊要求。如前所述,科幻电视剧宜搞系列剧,不宜搞连续剧。应该以创意为第一推动力,用创意制作悬念,从而抓住观众。事实上,中外科幻小说已经积累了大量新奇创意。即使是那些资深科幻迷看来没什么新鲜感的题材,对社会大众来说仍然是陌生的。

    现实生活中,科学工作内容复杂,范围广阔,但如果作个最根本划分的话,无非“发现”与“发明”两类。自然或社会环境中存在着某些秘密,剧中人去探索、破解。这属于“发现”。而“发明”,则是剧中人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制造新奇产品,最终影响了环境。下面两个科幻电视剧系列,分别以“发现”和“发明”为核心展开故事。

    一、《神秘世界》系列《神秘世界》是一家大型杂志社。以现实中的《奥秘》、《飞碟探索》为原型。它专门刊登介绍各种自然之谜、社会之谜的文章。与原型不同的是,该杂志社组织了一个小组――“神秘事件调查组”,对读者报料的“神秘事件”进行调查:它们真得存在吗?如果真的存在,原因是什么。这样便构成了一个个悬念故事。

    《神秘世界》系列可以说是中国版的《X档案》。它最大的改动,是把《X档案》主人公的身份从官方变成民间,变成媒体记者。这样两者的工作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政策界限也触及较少。“神秘事件调查组”当然不象莫德、斯卡利那样拥有搜查证,可以使用武力,并且有强大国家机器支持。但他们作为民间人士,又享受前者没有的自由。

    “神秘事件调查组”成员不是专业科学家,但拥有一定科学知识,并且有科学精神。他们要将种种“怪力乱神”的表象剥离开来,最后获得自然的、科学的解答。这几个人介于斯卡利和莫德之间,既开放又严谨。

    当然,具体调查组由多少人组成,他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这是具体到策划阶段要考虑的。

    每个“神秘事件”构成一到两集故事。最长不宜超过两集。故事采用改编和原创相结合的方式。改编范围涉及中外科幻小说。

    二、《专利局》系列现实生活中,躺在专利局档案中的发明创造,绝大部分都沉睡着,直到发明人无法、或不愿支付专利费,成为“过期专利”为止。科幻电视剧《专利局》正是以这种“沉睡专利”为线索讲故事。中国专利局中某位人士独具慧眼,辞职下海,组织人力,审查那些睡眠专利的价值。他挑出其中那些有商业前途的专利,以极低价格从发明人手里买到,再转卖给商家进行开发。让这些发明从纸面上进入现实。

    如果仅止于此,这只不过是一个商业策划。构成《专利局》的故事,必须是那些能够引起戏剧性结果的发明创造。它们能够改变世界,但其后果却不见得是积极的,正面的。科幻小说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科学怪人”,他们以手工作坊的方式,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搞出许多稀奇古怪的发明创造:“反重力器”、“永生粮”、“导致性格分裂的药物”、“表情控制器”、“隐身术”、“物质――信息传输器”……,凡此种种,可以列出一个接近四位数的大名单。这些科幻小说都是本剧改编时可以考虑的对象。

    《专利局》中的许多发明人都是这类人物的缩影,只不过要把他们改成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他们狂热、自信,有创意,但与人沟通不良。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的发明推销出去。许多人为了发明创造搞得经济困难,生活落迫。当然,这也是他们要廉价出卖发明的原因。他们多半是现实的失意者。本电视剧主人公和他的中介公司则成为讲述这些发明故事的引线。以笔者所见,用“专利”作为引线来讲这类故事,在国外科幻电视剧中尚未出现。

    《专利局》系列不仅悬念迭出,娱乐性强,政治和道德上都没有多大问题。在提倡创造力,呼吁掌握“核心技术”的今日中国,它也更容易引起社会共鸣。

    第三节、十部“科幻小片”原创素材在第四章里。笔者单纯从艺术角度,谈了“科幻小片”的价值。抛开艺术,“科幻小片”在经济效益上也永远有其价值。诚然,科幻小片无法创造票房纪录,所以我们很难从只重视票房绝对数量的娱乐新闻里看到它们的名字。但是,假如一部科幻小片投资五百万,票房两千万;另一部科幻巨片投资一个亿,票房一亿五千万。哪部片子更能赚钱?这对于投资人来说,是个极简单的算术问题。

    再从投资风险的角度来看。投入巨资拍一部电影,投资人永远要先把赔钱的可能考虑进去,而不会只考虑到怎么赚钱。投资一个亿的科幻片,和投资五百万的科幻片,如果赔钱,哪个可能赔得更多?这个算法也是很简单的。所以,很多大片半途夭折,随时会在策划、编剧、筹资、拍摄、发行等任何一个环节里死去,而小片却总能够过关斩将,闯到银幕上。

    小片拍好了,也可以直接靠续集的方式转化为大片。这方面,第四章里已经举了很多例子,就不用赘述了。

    由于中国电影市场仅有潜力而尚无实力,所以,如果小成本电影从市场中获利,电视电影是个不错的途径。江南大学文学院庄若江女士传述了导演郑大圣的观点,并加上自己的点评。导演郑大圣认为,一个国家本土的民族电影业遭受很大危机的时候,它的电视电影往往会异军突起。电视电影有一点像水库,会保存这个国家电影制作的一部分有生力量,等一拨新电影出来的时候,这个水库里已经容纳了很多东西,包括人才、包括风格样式的储备。笔者窃以为是,即使在美国本土和欧洲,低成本的电视电影也是一种对抗好莱坞庞大电影工业的重要策略。《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

    一、倪匡《极刑》故事大纲:某蜡像馆里展示中国古代酷刑的蜡像。有受宫刑的司马迁、遭斩首的岳飞、被凌迟的袁崇焕等形象。这些蜡像过于逼真,甚至流出的血液还能验出血型!这便引起了冒险家卫斯理的怀疑……

    推荐理由:以笔者所见,这部小说远比《蓝血人》等等更值得搬上银幕。它完全秉承中国传统士人的价值观。对于科幻片的中国特色来讲,《极刑》是非常突出的例子。并且,倪匡在原著里也提供了丰富的恐怖片元素。

    二、叶永烈《黑影》故事大纲:一个叫做“鬼山”的地方,路人经常看到莫明其妙的黑影。他的行踪远远超过了物理极限。叶永烈创造的系列科幻侦探主人公金明、戈亮必须去解开这个秘。

    推荐理由:这是八十年代引起巨大争议的一部小说。叶永烈在这部小说里体现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小说本身拥有悬念片的主要元素。在发表不久,珠江电影制片厂就曾经计划把它搬上银幕。今天,它仍然可以成为一部优秀悬念科幻的题材。不过,毕竟时过境迁,现在再把它搬上银幕,原著主人公的遭遇和愤世嫉俗的心理状态可能要作新的设置。

    三、王晋康的《死亡大奖》(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

    故事大纲:偏僻的北阳市里,某公司开办了一个彩券。获奖者得到巨款后,都会被神秘的白光焚身而死。身体周围的物品却不受影响。只拥有普通办案经验的当地警方不得不努力侦破这个高科技色彩的迷案。故事结尾处,凶手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角色。他那奇特的作案动机应该从未出现在任何一部中国影视作品里。这本身就拥有足够的新奇感。

    推荐理由:王晋康是深受中国科幻迷喜爱的一位作者,但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小群体作者。他的作品多选择自传统的科幻题材,和科幻圈以外的社会大众交集过少。《死亡大奖》是不多的例外。这部电影将“遗传疾病”作为主题,估计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另外,王晋康在这部长篇里,很追求现实主义手法,背景就设置在自己的家乡,小说中的“北阳市”无疑就是南阳市。时代背景也就是当代。甚至,人物语言都有地方风格。故事本身又是一个悬疑片。原著在情节方面有一些漏洞,最为惊人的作案手段――高温自焚,具体方法最后也没有交待。但笔者估计,那只是作者创作时间苍促的原因。如果提供充分时间的话,作者会把这些漏洞补好。

    四、绿杨的《基因幽灵》(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

    故事大纲:中东某独裁者希望训练一只无敌特种兵部队。欧洲学者霍罗德趁机推销一种奇特的技术:激活人体中沉睡的基因片断,使人恢复各种低等生物的机能。由于这项技术并未成熟,必须花大量时间实验。而该独裁者又受国际制裁。最终,霍罗德的手下选择中国海南岛一家不为人知的综合医院实施这一阴谋。于是,某些病人身上出现了无法理解的情况……

    推荐理由:在医生眼里,与死亡抢时间的医疗本身就是极好的惊险题材。医学知识和悬疑风格的极好结合,又极其贴近现实,可以将任何一所大型医院当背景。而《基因幽灵》中“人工诱变返祖”的科幻点又很有独创性。这是笔者选择这篇小说的理由。绿杨也是一位深受科幻迷喜爱的作者。但身为专业医生,这部《基因幽灵》几乎他唯一以本行为题材的科幻小说。所以显得内容充实,情节基础扎实。

    五、徐久隆的《倪妹魍魉》(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

    故事大纲:一个专门搜集奇异事件的《怪谭ABC》杂志副总编,一个不知是否真有特异功能的“倪妹”女士,一些不可理解的古代文献,构造了一个幽默谐趣的故事。最后,外星人事隔千年再次来到地球。不过,却是降落在巴蜀大地上。

    推荐理由:作者被称为中国的阿克曼(美国著名科幻迷)。拥有大量科幻图书和影视作品。收藏量恐怕冠绝大陆。但作为作者,他第一次创作长篇,就在《倪妹魍魉》中展示了不凡的功夫。外星人题材并不新鲜,但把小说写出地方特色,并且富于机智,是很不容易的。

    六、王麟的《纳米杀手》故事大纲:一个跨国恐怖组织利用中国地方政府急于召商引资的心态,在太行山麓某小城市里建立起工厂,秘密研制纳米武器。其中还混合有“人蝠合体”、“人脑控制”等科幻构思。最终,专门负责高科技犯罪案件的“铁鹰奇案组”解决了问题。

    推荐理由:几个理由使它适合于搬上银幕:反恐题材、中国中西部背景、逐渐流行的纳米技术。生长于太行山麓的作者把故事背景写得很真实,也很符合目前中国电影人的制作习惯。当然,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悬疑类故事。

    七、何大江的《读心机》故事大纲:一个被包养的寂寞女人遇到了一个科学疯子。后者极尽心智,发明了读心机,可以阅读对方的内心世界。于是,三角关系、加上对新发明的掠夺,构成了一个惊险和感情丰富的故事。

    推荐理由:作者是长期浸淫于主流文学中的《科幻世界》的编辑。这个双重体验,使得《读心机》既是标准的科幻小说,又是成功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也是一个悬疑风格的佳作。除了“读心机”外,还写出了成都人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以及当代中国富豪阶层真实的生活状态。这都降低了编导和演员的适应难度。如果制片人没有跨出国门的野心,选择这部小说在国内便极有可能赢得票房。

    八、赵海虹《宝贝宝贝我爱你》故事大纲:“我”是某个软件公司的工程师,老板交给的任务是设计电脑娃娃,供无子女家庭慰藉感情。然而“我”又是一个真正孩子的父亲。职业压力使得“我”把主要时间交给一个假孩子,而不能关心自己的真孩子……

    推荐理由:这篇小说曾入选《2002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入选理由是“本年度女性色彩最浓郁的一篇科幻”(该书177页)。实际上,可能也是中国科幻史上未有先例的女性主义作品。这篇小说如果能够获拍,将给男性色彩偏重的科幻片染上几分异色。

    九、柳文扬《断章、漫游杀手》故事大纲:一个充斥着警察、怪人,异客,黑、白、黄各种肤色杂居的世界。然而,那只是个虚拟的游戏世界。人们戴上虚拟现实面具,便能够进入游戏世界,一逞英雄。这中间最神奇的角色是一个漫游杀手,虚拟世界中的人都在努力地寻找他的真面目。

    推荐理由:柳文扬是笔者很欣赏的科幻作家,但也是过于典型的科幻作家。他的《星海迷踪》和《解咒人》完全够得上大片的素材,可惜只能推荐给好莱坞。《断章、漫游杀手》是他早期的一个短篇。那个时候,网络生活在中国尚未普及。柳文扬极好地把握了网络生活的某种负面影响:几个主要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平庸无能,形貌萎缩,只好在网络里用化身逞英雄。这是许多网虫双重生活的共同写照。如果它被搬上银幕,或许也是它能引起共鸣的基础吧。

    十、郑军的《梦境长存》故事大纲:人类在梦境中仍然能够进行信息加工,只不过出于下意识,效率不高。心理学家肖西光发现一种药剂,可以延长睡眠,使梦境中的信息加工便得可控,高效。但他争取不到很多研究经费,城市家庭又不愿意让孩子作这种危险实验的被试。肖只好寻找一个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作被试。实验看似成功,孩子几个月间便掌握了几年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然而,他真正掌握的远远不止这些……

    推荐理由:这篇小说如果搬上银幕,几乎不需要特技,但一定要找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角色,心智上已经和成年人无疑。但他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必须隐瞒这一点。躲在天真烂漫的外表下向成人世界攻击。悬念和表演便可以表达片中的全部科幻构思

    第四节、十部科幻巨片原创素材拍摄“科幻小片”既有艺术价值,也有商业价值。但笔者仍旧希望,中国影视界能够制作科幻巨片。原因何在?

    首先,“巨片”和“小片”在科幻艺术规律方面有不同的价值。前面谈过,科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通过人物和情节展示环境。而非象主流文学那样,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也就是说,科幻的读者和观众主要欣赏那个舞台,而不是演员。在科幻电影中,巨片更能够体现这类特色的,因为只有巨片才能全方位地展示一个与今时今处完全相异的世界。

    在“小片的魅力”一节里,笔者介绍了许多小成本科幻片。它们大多是在现实背景下展示一个幻想的故事。象《THX1138》和《杀人狂潮》那样主要展示幻想环境的“科幻小片”不能说没有,但成功极为困难。从经济角度讲,不用制作幻想环境,这也是科幻小片成本低廉的重要原因。

    而在科幻影视的美学基础中,笔者也用一节来分析,巨片更能体现环境特色。可以说,如果科幻影视里没有能够展示未来环境的科幻巨片,那它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丢失了它的主要特色。

    其次,“巨片”是中国电影业的阿波罗工程。“巨片”和“小片”一样都要符合电影艺术的一般规律,但对于整个电影界的拉动作用无法相提并论。投入一个低成本电影的钱,基本可以视为纯费用。而投入一个“巨片”的钱,相当一部分要购买设备,或者搭制大型外景,实际上属于固定资产投资。象《水世界》的人工外景,现在还作为旅游项目产生着收益。这些设备和人造外景,以后可以作为固定资产,投入更多的影片拍摄中。而服装道具等物也可以存入库房,提供给新的科幻片使用。

    一部巨片制作过程中,从编导、演员、美工师、摄影师,直到发行、放映、甚至影视评论家,整个环节方方面面的人员所受到的磨练,更非小成本电影可比。甚至,许多新技术要在巨片拍摄中发明出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极少有“巨片”传统的中国电影业来说,一部巨片的拍摄不亚于阿波罗工程对美国科技界的拉动作用。更何况,“阿波罗工程”是美国的形象工程,本身是纯消费,而一部巨片是有回报可能的。

    再次,“巨片”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1986年春天,笔者正读高三。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中,同学们突然排队去买票,观看刚刚上演的美国科幻片《超人》。一时间,教室里到处都是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赞美声,而话题的核心就是:美国太发达了!太先进了。尽管《超人》的特技水平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但当时给予国人的震撼确实十分巨大。

    快二十年过来了,笔者也知道了“软实力”这个词。好莱坞电影人未必是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角度拍摄这些巨片,但它们确实在全世界宣传了美国的发达,美国的高科技。并且给其它各国电影人带来一种压抑感,一种挫折感,一种似乎无法超越的距离感:你永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总之,它们令人惊羡。

    那么,在银幕上一显中国科技之发达,建设之宏伟,是否算是软实力的一种贡献呢?要知道,单单是曼哈顿那一片楼,就在美国科幻片中出现了无数次。它们被外星人炸毁、被哥斯拉踩踏、被地震、洪水摧跨、被流星命中,或者,被超人和蜘蛛侠当成自己的舞台。那座金门大桥,曾经在美国影片中被地震击毁、被太阳幅射烧毁,邦德在那里和狂人格斗。尽管百分之九十几的美国人不生活在那片楼里,不生活在那座桥边,但至少在科幻片中,美国电影人愿意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最发达的部位。

    虽然我也很认为,应该仅从艺术角度谈张艺谋的某些电影。但毕竟它们向全世界普通观众展示着中国落后的一面。普通观众不是艺术评论家,他们不懂多少美学概念,只会直观地从那类电影里看到中国的落后、贫困、封闭和保守。

    实际上,目前的中国虽然不是世界上科技研究水平最发达的国家,但在科技应用方面,世界第一已有不少。不光是三峡工程、磁悬浮列车这些著名项目。还有世界上最大的煤变油项目,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阵列,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桥,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等等。科幻片里经常会出现现实中的科技产品,那么,把中国最近这些年取得的成绩展示在里面,似乎也可以记上一功。

    香港科幻片《飞鹰》里,为了展示未来式的幻想环境,拍摄了大量后现代风格的建筑。其中也有陆家嘴商务区的镜头。只不过,由于故事被安排在虚拟的“太阳国”,导演不敢让镜头写实,只展示了那些建筑的基座部分。如果有一部科幻片以2020年的上海为背景。制作者按照真实的上海市政规划,将未来的上海展示在银幕上。极尽可能衬托它的宏伟、辉煌、先进,类似这样的“形象工程”,难道完全没有意义吗?

    谈到中国科幻片,人们常说,中国电影人制作不了那么好的特技效果。诚如斯言。但在电影人才全球化的时期,中国电影投资人也完全可以直接雇用经验丰富的美国电影工作者为自己服务。虽然大导演、大明星不大可能请到,但技术方面的人才,价格上就另当别论了。《英雄》的视觉特效策划者是有着16年的从业经验,曾在ILM公司工作十年,为《侏罗纪公园》、《黑衣人》、《绿色奇迹》、《星战前传》等多部电影制作过特技的EllenPoon.她是美国DFZ特效制作公司的创始人和CEO.(《银幕叙事圈――中国电影》47页,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所以说,技术其实不是问题,艺术才是问题。

    下面这十部巨片的题材,差不多每一部都能够提供宏大的视觉效果。有一些还超过了好莱坞现有巨片的题材范围,即使拿到世界影坛上都能够赢得新奇感。

    一、凡尔纳《约拿丹号历险记》故事大纲:十九世纪末期,一艘运载着殖民开拓者的船在南美南端火地岛遇险。船上有来自许多国家,各行各业的上千名普通人。智利政府为了吸引他们留在火地岛开发,答应将那里变成他们的自治区。于是,他们必须选择政府、建立国家。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形形色色的人们把这个小天地变成了舞台……

    推荐理由:把一部外国人的小说摆在巨片推荐题材的第一名,足够令人惊讶吧。笔者认为它有十足的理解。如果你读了这部作品,你几乎会怀疑,这是凡尔纳乘坐时间机器,来到二十世纪末,看到中国社会几十年间的悲喜剧后写成的。由于凡尔纳早被出版商定型,这部真正体现他创作实力的小说几乎被遗忘。但谁都能够遗忘他,中国人不应该遗忘。从这部著作里,你可以看到计划经济建立、大饥荒、文革、土地私有化等一系列情节。我说的是中国?还是凡尔纳的虚构世界?都是!

    中国影视人组织大批外国演员出演一部电影,在今天已不是难题。影片主人公“柯勒吉”被设定为俄罗斯王子,因此,更可以和俄罗斯电影工作者一起改编它。毕竟对于小说中的一切,他们也有类似的感慨。这一题材尤其推荐给富有历史使命感的第五代导演。

    二、黄易《上帝之谜》故事大纲:主人公凌渡宇是国际游侠组织“抗暴联盟”中的高手。他受命前往非洲中部的黑妖林,寻找南非反抗组织失落的武器。而南非情报人员也赶到同一地点。凌渡宇一踏入密林,便感觉自己被一种神秘力量所监视……

    推荐理由:这部小说发表时,南非还没有实现种族合解。不过,今天要把它搬上银幕,也可以改变背景。因为那不是主要的。小说主要的科幻构思是“植物感觉”。以及人有没有可能和植物在感觉上沟通。影片结尾处,整个森林成为凌渡宇的感觉触角,伸向四面八方。这一构思宏大无比。作为畅销书作家,黄易也给小说里留下了足够的悬念和惊险场面。足够改编者吸取。

    三、倪匡《地心熔炉》故事大纲:南极深处,一个外星人留下的秘密基地。在那里,他们可以控制整个地球的内部结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凭借简便的操纵,令融岩从地表某处喷发。外星人为什么谋而不动?卫斯理如何找到这一基地,他有没有抵御巨大权力带来的诱惑,倪匡层次分明地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

    推荐理由:在倪匡笔下,卫斯理周游世界,而不限于香港一隅。这是这个系列可以称为科幻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真正的科幻作品要淡化地域色彩,塑造全人类的英雄。在这部小说里,卫斯理深入南极,最终拯救了世界。如果它能够搬上银幕,许多已经厌倦了总由美国人拯救世界的科幻迷,可以换换口味了。

    四、郑文光的《战神的后裔》故事大纲:这是一个极具现实主义风格的宇航故事。未来时代,人类已经在火星上移民。但等待着他们的是艰难困苦,而不是鲜花和掌声。小说结尾处,一个宇航员失事,飞入太空,成为火星的“第三颗卫星”。由于火星在西方被称为战神(玛尔斯),于是,他的遗体便被称为“战神的后裔”,供后人凭吊。

    推荐理由:郑文光以《飞向人马座》而留于中国科幻史册。但以笔者所见,《战神的后裔》是他艺术水平的最高代表。只不过这部小说发表不久,中国科幻便迎来了一次低潮。它的影响力无从开发。身为天文学家和科幻作家里文笔最佳的几个人之一,郑文光这部作品无论科学上还是艺术上都很丰满,值得搬上银幕。

    五、叶永烈《腐蚀》故事大纲:一颗卫星坠毁于中国西部沙漠,从太空中染上了强烈的腐蚀性细菌。科学家们既要面对自然界的腐蚀,又要面对科学界腐败现象的腐蚀。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中国版的《死城》。但由于它直面了科学界内部的腐败风气,所以拥有超越时代的保留价值。到今天,科学中的利益成份越来越多,《腐蚀》更可以作为某种警世片搬上银幕。当然,今年的社会背景远不同于二十年前。要作一定的改编才行。

    六、杨道永《与烈日擦肩而过》故事大纲:在一个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年,各国都停止深空探测的时候,一艘中国飞船冒险出发,试图抢先登陆火星。途中被陨石毁损。宇航员们生存的唯一希望,是降落在一个“掠日彗星”上,被它带到地球附近。而这颗彗星的轨道离太阳极近,最近处,竟然从太阳冕中直穿过去……

    推荐理由:尽管环境被设置得如此极端,但原著作者完全处理好了技术细节,使得人类与“烈日擦肩而过”变得真实可信。“神舟号”载着杨利伟上天后,便有人撰写文章,研究中国科幻搭乘这艘飞船“升空”的可能性。笔者也同意这个观点。但那需要一部技术、情节、情感俱佳的作品,而不能是一个应景之作。

    七、刘慈欣《地火》故事大纲:一个名叫刘欣的矿业专家提出设想,控制煤层在地下燃烧,制成煤气引到地面。使得采煤业导致的死伤降为零。当然,这个技术必须要有大规模实验。而第一次实验是失败的。它几乎烧毁了整整一座城市……

    推荐理由:刘慈欣和王晋康、柳文扬、何宏伟等一样,是深受广大科幻迷喜爱的科幻作家,但同样也是过纯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难以引起非科幻迷的兴趣。《地火》是罕见的例外。这几乎是他最接近“现实主义”风格的科幻小说:煤矿事故、下岗工人、老工业区改造,等等。作者工作单位是一家电厂,是采煤业的“下家”。所以,他对煤矿的描写可触可及,生动形象。尤其是对“地火”(煤层自燃火)的描写,不仅真实,具体,而且有很多视觉元素可以挖掘。以笔者所见,似乎还没有涉及“地火”这个题材的科幻电影。另外,虽然情节本身是悲剧,是灾难,但结尾又是光明的。因此在政策上也可以接受。

    八、王晋康《生死之约》故事大纲:一个基因专家改造了自己的基因,使自己拥有极长的寿命。但他担心这项技术为奸人所用,从不外传。由于他整整一个多世纪都保持青春,所以必须每几十年就更换一次身份,在另一个地方生存下来。一百多年后,他那奇特的身世终于引起了警方的怀疑。……

    推荐理由:这也是王晋康一部能够与社会大众产生交集的小说。长生不老,可能是最古老的梦想之一。王晋康将它与基因科学相结合,成为故事的主线。《生死之约》本身的情节并不大,集中在主人公一个人的命运上。但由于主人公跨越两个世纪,他身边的背景要逐渐从“现代”到“后现代”。这是这部电影成为巨片的理由。类似影片可以参考《两百岁人》。机器仆人安德鲁为主公家几代人服务,他本身相貌基本不变,而周围的环境越来越超现代。

    九、星河《残缺的磁痕》故事大纲:每隔百万年左右,地球的南北磁极就要倒转一次。这是地质学上的事实。但在此以前无数次倒转中,并没有智慧的人类生存在天地间。那么,下一次地磁倒转发生后,人类是毫发无损,还是能够毁于灭顶之灾?作者为我们研讨了这个奇异的可能性。/推荐理由:推荐这部小说的最大理由,就是从未有人把地磁极倒转作为灾难片的题材搬上银幕。它体现了中国科幻作家在题材方面的创新能力。

    十、郑军《海与人》故事大纲:反感国营科研体制的海洋科学家甄涛辞职下海,慢慢成为投资巨头。他用巨款打造了“郑和一号”。以领先世界的技术开始深海资源开发。他的对手是深海中存在了亿万年的不明生物。体积巨大到可以击毁核潜艇。另一个对手是国际上的极端生态主义者。他们认为,现在应该制止中国人为了开发资源而破坏环境了。影片最后,自然界和人类的两股力量合在一起,向企业家展开了挑战……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人类深海科研的史诗。片中涉及的矛盾:市场经济与生态保护,在中国本身已经逐渐激化,而尚未有影视界的人士关注这个并不太遥远的问题。小说中那艘比泰坦尼克号还长一百米的世界第一海洋考察船,以及如梦似幻的深海景色,算是给中国电影人的一个挑战。也是他们展示自己能力的一个舞台吧。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