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


本站公告

    虚拟世界”是这样一类天地,它象真实世界那样拥有万物。大到日月星辰,小到一草一木。人们置身其中可以作各种事情,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这个世界并不存在。进入这个世界的,也只不过是人的意识。这里面发生的一切故事,都不曾真实地存在过。

    与科幻作品中其它背景题材相比,虚拟世界更富有哲学意味。何为真?何为幻?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哲人的心灵,经常也会引起凡人的疑问。几乎所有虚拟世界题材,都围绕着“真”与“幻”这对矛盾展示构思。

    最初,可控梦境是主要的虚拟世界题材。经过电脑虚拟现实技术的过度准备,出现了蔚然大观的网络虚拟现实。其它虚拟世界比较少见,但也应该了解一下。

    第一节:可控梦境

    庄周梦蝶,醒来后不知庄周梦到蝴蝶,还是蝴蝶梦到庄周。可见梦境自古便是吸引人类思考的一种虚拟世界。当然,自发产生的梦境不受控制。作为经典虚拟世界题材的梦境,必须是“可控梦境”。

    中国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便有“可控梦境”的萌芽构思。书生卢生屡考不弟,郁闷中遇到了方士吕翁,睡在他的魔枕上进入梦境。在梦里,他娶了崔氏女、进士登科、不停升迁、甚至几起几落,竟然出将入相五十年。拥有良田、甲弟不可计数。儿女都与名门望族婚配,可谓享尽荣华富贵。结果一觉睡来,吕翁在他入睡前闷的黄梁米饭还没有熟。这便是著名成语“黄粱美梦”的来历。

    与“黄粱美梦”齐名的故事,还有“南柯一梦”。源自同朝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主人公淳于棼在居室南边一株古槐树下饮酒。入睡后,梦到槐安国王招他作东床附马,后又授权他作南柯郡太守。上任二十载,经历无数事件,深得国王重视。后来与檀萝国交战失败,公主又病死。失宠于国王。经历这一番盛衰荣辱后才醒来。

    我们都知道,“真梦”回忆起来是很虚假的。而这两个故事里的梦境,并不象真正的梦境那么荒诞离奇,相反却完全象真实世界。主人公在梦境中的经历也仿佛确实发生过,反倒使梦本身显得荒诞。在这里,“真”与“幻”构成了奇妙的辩证法。

    科幻小说出现后,可控梦境也受到一些作家的青睐。不过,他们不能描写用巫术控制梦境。催眠术是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里的“可控梦境”。前苏联大师别利亚耶夫曾经写过一个烩炙人口的小短篇《身临其境》,题材便是催眠术。

    主人公“我”在山间巧遇隐士般的科学家瓦格纳教授,发现教授在自己的别墅周围建立了一个异常重力场,场中物体的分量减轻了许多。主人公被他的奇迹所吸引,进入别墅欣赏他的各类发明。瓦格纳告诉他,自己已经掌握了使地球加速转动的技术,一旦实施,世界各地的物体都会轻上许多,运输将更加快捷。

    在主人公的见证下,瓦格纳启动了秘密机器。几天后,从赤道那里传来消息:由于离心力加大,物体都变轻了。慢慢地,地球越转越快。人类在低纬度已经无法生活,只能往高纬度迁移。而大气层也由于离心力加大,飞散到宇宙空间。主人公要求瓦格纳停止实验,但后者说,由于误算,他已经无法令地球慢下来。两人只好进入地下室生活,躲避灾难。

    最后,地球疯狂旋转,一切重力都消失了,地面成了天花板,太空成了深渊。人们纷纷坠入深渊……“我”在此时醒来,发现这只不过是瓦格纳教授施加的催眠术,目的是想使“我”掌握一些物理学知识。和“黄粱一梦”故事类似的是,主人公在感觉上已经度过了许多时间,但实际时间只不过两分钟。

    九十年代初,美国科幻片《梦境》展示了可控梦境的离奇与宏大:美国总统受良心折磨,经常梦到核战争之后的惨景,精神压力极大,以致于想与苏联谈判废除核武器。联邦调查局长鲍勃想暗杀总统,以此来维持美国的核优势。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保罗正在研究一种方法,令治疗师进入患者的梦境,引导他们克服噩梦,治疗睡眠障碍。这个技术越来越成熟,以至于主人公阿历克赛可以凭意念就进入他人的梦境。最后,在总统的核战废墟梦境里,总统、刺客托米和主人公阿历克塞进行激烈搏斗,当然,最终正义战胜邪恶。托米和鲍勃都在梦中被杀死。

    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后来虚拟现实题材的一个普遍“法则”:如果一个角色在虚拟世界中被杀死,他在真实中也会死亡。后来的网络虚拟世界虽然不同于可控梦境,但也继承了这个“法则”。《梦境》的场面十分宏大,又有着梦本身的荒诞离奇的反逻辑色彩,构成了变幻无常的时空风光。

    2000年上演的科幻片《入侵脑细胞》(Thecell),是可控梦境题材的最新之作。患有精神病的杀手卡尔把抓来的女子置于地窖,在四十个小时内用水慢慢淹死,以此取乐。警察抓到卡尔后,正赶上他脑病发作,永远也不会醒来,而被囚女子的性命危在旦夕。警方请睡梦研究所帮助,女医生凯瑟琳通过仪器,进入卡尔的梦境,试图从那里找到杀人地窖的下落。

    和《梦境》一样,《入侵脑细胞》里的科学家们也是为了治疗心理疾病进行这项研究,甚至也有一位美丽的女医生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不过,它也增加了一些条件:两个人可以互相进入对方的梦境。在谁的梦境里行动,谁对事件进程就有控制权。另外,如果一个人进入另一个人的梦境,却慢慢忘记了那只是梦,误以为真实,就会迷失在那梦里。

    第二节:电脑虚拟现实技术

    计算机技术发明后,虚拟现实题材转到了这方面。菲利普。迪克在六十年代创作的《电蚁》是最早的数字虚拟空间故事之一。它比较粗糙,但却是宝贵的萌芽。

    小说里,主人公加森。普尔以成功者身份出场:公司经理,事业有成,家有贤妻……但一次车祸后,医生检查时发现,他根本就不是人,而是被贬称为“电蚁”的类人机器人。原来,公司大股东决定幕后控制企业,所以制造了加森。普尔,作为傀儡总经理。加森。普尔拥有的全部生活记忆只是电子数据,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由于他作为类人机器人,拥有全部人类的外在机能。不仅是他自己,就是他的妻子萨拉,也从没有发现他不是真人。

    加森。普尔的内心世界倒塌了。他拒绝到公司工作,把自己反锁在家里,打开身躯,研究内部结构。他发现,自己对外界的感知,全部通过胸腔里的一条打孔带。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个构思很老土,但穿孔纸带和今天的光盘、软盘一样,是计算机的标准外设。加森。普尔开始摆弄纸带。他一会儿堵上一些孔,一会将它卡住,一会将它切断。于是,在他的意识里,出现了种种奇景:飞上高楼里的鸭子、变形扭曲的房间、无边的黑暗,等等。

    在不断的实验中,加森。普尔彻底怀疑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认为那都是数字信号而已。在整个过程里,萨拉虽然已经知道他不是真人,但出于几年生活的感情,仍然陪伴着他。加森。普尔却认为萨拉也并非真实存在,只是一个信号。萨拉抱屈地解释说,我不仅出现在你的意识里,还出现在其他的意识里呀。加森。普尔却固执道,你既然只是一个信号,完全可以输入任何人的意识。

    小说结尾采用了荒诞手法:加森。普尔精神崩溃,剪断穿孔带,令自己烧毁。萨拉无法阻止他,只好看着他毁灭。但接下来,萨拉却发现,房间开始变得模糊,真实世界正在崩溃中……

    加森。普尔身为机器人,他的意识不过是产生于电脑中。于是,有些科幻作品干脆描写从一台电脑里产生的虚拟世界。在科幻片《地牢霸主》中,一台名叫考尔的计算机便能够制造出七重幻境。引领人物们从中冒险。

    王晋康的短篇小说《七重外壳》里,也创造了一个不联网的,单机版的虚拟世界。它的层次居然有七重之多,是笔者所见虚拟世界题材里层次最多的:清华大学高材生甘又明被姐夫,美籍华人斯托恩。吴请到美国,参加对虚拟现实系统的漏洞检验。这个系统以美国各地收搜的实时录相资料作为素材,随机编织起自己的世界,由于十分真实和复杂,以致于创造者都不清楚里面发生了什么。为了检测它存在的漏洞,研究者请许多人进入这个系统,声称最终能认定自己回到现实世界,并正确无误的人,可以得到一万美元奖金。甘又明因为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更有助于这种检验。

    甘又明来到实验室,穿上接近透明的传感服――外壳(Shell),进入虚拟世界里的海洋。一个叫琼的女性工作人员陪同他进入虚拟世界。按照约定,她可以和甘又明随意接触,只是不得帮助他作出判断。甘又明在虚拟之海中遇到虚拟的毒品贩子,被追杀。当枪口指向头颅时,他决定退回游戏,回到了实验室。

    然后,琼带着他到城市里游玩。不过,通过一些蛛丝蚂迹,甘又明发现自己仍然在虚拟世界里,根本没有回到真实的实验室中。于是又叫停退出。这样,甘又明退出一层又一层,始终没有回到真实世界。他的心理就在这个过程中变得焦虑、沮丧、愤愤不已。最后,他终于成功地辩认出现实世界,得到了一万美金。但他已经变得多疑,回到老家后,竟然以为自己的母亲也并非真实存在。

    这个故事其实讲了许多人都有的一个经验:梦中有梦,梦到自己作梦,但怎么挣扎也醒不过来。

    第三节:网络与虚拟现实

    网络技术诞生后,它本身就拥有真实和虚拟交替的优势。最早一批触网者里更有不少科幻爱好者。他们抓住网络生活的这个特色,稍加发挥,催生出了著名的“塞伯朋克”流派。而这个流派的核心题材,便是由网络组成的虚拟现实。

    或许有更早的网络虚拟现实小说,但《神经漫游者》无疑是这类小说的第一声响号。它出版于1984年,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Gibson(1948――)本身就有丰富的网络生活体验。在那个时代堪先驱者。在小说里,主人公凯斯可以把大脑和网络世界联系在一起,他深入网络世界,盗窃技术机密。

    小说里详细描写了人的意识进入网络世界后的情形。场面光怪陆离。从这部小说开始,“Cyberspace”(电脑空间)成为一个固定称谓,专指由电脑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不过,毕竟是探索作品,《神经漫游者》在现实世界的打斗上描写得过多,而进入虚拟世界的情节还是少了一些。

    中国科幻早期的虚拟世界故事,要算星河的《决斗在网络》。大学生“我”和一个叫齐安格的网友,戴上名叫“CH桥”的设备,进入网络世界展开游戏。和《神经漫游者》一样,这篇小说也是网下情节多过网内情节。

    1999年出品的《黑客帝国》(TheMatrtx)堪称此类题材的集大成者。并且把虚拟世界题材的魅力带到了全世界,带到了许多非科幻迷中间。有关《黑客帝国》的文章到处都是,笔者不再赘述它的情节。只总结一下它在虚拟世界题材上的创新。

    首先,以往的虚拟世界故事,人物只是偶尔进入虚拟世界冒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现实中。进入和离开虚拟世界都是自主的,内心里对虚与实的边界有着清醒认识。而在《黑客帝国》里,人们从生下来就生活在虚拟世界里,以至完全不知道外面还存在着真实世界。《黑客帝国》里有许多被“解放”的人,即从虚拟世界――母体里解脱出来,回到真实世界的人。他们前半生都在“母体”里度过。其生活经验、人格、习惯等等都形成于虚拟世界。而他们到了真实世界后,这些都还可以使用,并没有从婴儿开始熟悉世界。在这里,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间的界限已经微不足道了。

    其次,以往虚拟世界题材中,只有寥寥几个人物是自主活动的,虚拟世界里其它一切,包括其它的“人”,都是制造出来的程序,或者梦境中的记忆,只是人物行动的背景。而在《黑客帝国》中,虚拟世界里有多达几十亿个“精神奴隶”,他们彼此独立存在,互相作用,构成完整的虚拟社会。这些独立的个体意识活动甚至影响到“母体”本身,以至于母体不得不每隔若干时间就集中删除一次“非法文件”。

    在《黑客帝国》中,“母体”里的人们对自己的命运芒然无知,所以还算幸福。而在《斯克伦岛的新移民》(作者赵磊,《科幻大王》2003、九期)中,把人的灵魂放逐到虚拟世界,竟然是一种刑罚。犯人在农业社会般的虚拟世界“斯克伦岛”中永远过着“贫困生活”,但却不会死,即使自杀也马上就复活,可谓求死不得。最要命的是,他们都知道自己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却无法回到真实世界。

    有趣的是,小说结尾处,一个数字程序以人的形态进入虚拟世界大监狱,告诉他们,真实世界已经毁灭,现在只有进入虚拟世界的人还活着。

    中国作者柳文扬的短篇《断章-漫游杀手》,也是以无数人构成的虚拟社会为背景。小说里,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仿真模拟技术进入网络世界,在那里靠虚拟身份消磨时光。一些人竟然在其中充当杀手。当他从网络中“杀死”某个人时,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人就成为白痴。

    名叫“大陆”的主人公在网上化名为冒险家,到处游历,却被一个漫游杀手阻击。雇用杀手的是一个“黑巨人”。后者不满足于在网络中袭击大陆,竟然把大陆在现实生活中的地址告诉杀手,要他真地去杀人。其实,所谓杀手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个卑微的送货员,遇到真人时从不敢动手,而“黑巨人”也不过是大陆一个懦弱的邻居。在这个短篇里,一个人的性格在虚拟世界与现实间反差巨大,正是对网络生活现实的极好反映。

    《黑客帝国》第二集结尾,“母体”建造者讲了一大段玄妙的话,给人的感觉,似乎连包括“锡安”在内的世界也不真实,只是更高层次的虚拟世界。当时就有评论者写文章,提出这个疑问。不过,第三集演出后,悬念解开――外面的世界很真实。

    相比《黑客帝国》,《十三楼的虚拟世界》(TheThirteenthfloor)真的出现了两重虚拟世界。这部电影名气不大,特技也仅有寥寥几处,但在“真”与“幻”矛盾对立的探讨上,似乎更胜一筹。电影一开始,便出现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熟悉哲学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那位哲人反复思考“自我”是否真实存在后的答案。这段名言确立了电影的主题,也确立了电影的境界。

    故事开始于九十年代末,网络泡沫在美国大行其道之际。高科技企业家福勒创办了一个电脑网络公司,专门研制虚拟世界技术。他和员工们在一幢写字楼的十三层架设了许多服务器,在里面生成1937年的洛杉矶,福勒想在其中重现童年生活背景。在那个虚拟世界里,生活着许多人物,其中有几个正是以福勒、他的员工道格拉斯和为原型的。真实的人戴上传感器,把自己的意识下载到虚拟人身上,就可以代替他们在虚拟世界里活动。当真人不进入虚拟世界时,那些虚拟人并不停止,而是过着自己的“生活”。这样,“他们”的生活里总会产生几个小时的断裂。

    但是,由于自己也创办了虚拟世界,福勒洞悉了周围“真实世界”的秘密:这个九十年代的世界也是虚拟的,来自更高一层的世界。福勒被人暗杀。但他在此之前,把秘密留在纸上,放到1937年的虚拟洛杉矶,请一个虚拟人转给部下道格拉斯。道格拉斯在追查凶手时发现了这一秘密。电影里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是道格拉斯驾车驶向世界边缘。在那里,周围不复生机,一片死寂,道路尽头是绿色的电子流,在“天际”闭合。

    原来,真实的世界已经到了2024年。那时候,人们制造了几千个虚拟世界系统,供自己玩乐。唯有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出现了更低一层的虚拟世界,会破坏系统稳定。于是,真实世界里的戴维就想进入虚拟世界,关闭福勒的公司。而他的妻子由于爱上了道格拉斯,也进入虚拟世界,竭力阻止这一阴谋。

    与《黑客帝国》不同的是,在虚拟世界里死去的虚拟人,如果那时他的身体正由上一级的人占用,便会进入上一级世界。于是,1937年的一个酒巴服务生来到九十年代末,而道格拉斯更来到2024年的洛杉矶替换了戴维。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虚拟世界”和“梦境虚拟世界”的某些共同点。阿根庭作家博尔赫斯创作过短篇《循环毁灭》:主人公在梦里把自己的生命送给一个梦中人。接着却发现,自己也生活在另外一个人的梦里,也只是一个梦中人。

    影片在结束时卖了个关子:道格拉斯和他的恋人远眺真实的洛杉矶。突然画面缩成一个亮点,然后漆黑一片。这样既可以理解为影片结束,也可以理解为2024的洛杉矶仍然不真实,被更高一级世界中的人关闭了。真实与虚拟之间不仅仅有两层。

    中国作者创作的塞伯朋克作品里,查羽龙的《幽灵在线》、《幻象恶魔》(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规模最大。这是两部故事相接的长篇。描写了傅建伟、高文波等高手在网络空间里的较量。全书以“拟真网络技术”为题材,充满了似真似幻的风格。

    第四节:半虚拟世界

    所谓“半虚拟世界”指这样一类题材:环境本身是物质的、真实存在的。但它的意义被故意扭曲,使得置身于这个环境中的某些人,误以为它是另外一种环境。

    60年代早期,美国间谍影片《36个小时》(36Hours)就讲述了一个“半虚拟世界”的故事:二战中,一个了解整个诺曼底登陆计划的美国军官在行动前被德军捕获,并在被捕时昏迷。德方忽升奇计,建造了一个“小型美国军队疗养院”,把这个战俘安置在里面。当他醒来后告诉他,如今已经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已经在二战中获胜,他整整昏迷了6年。德国人希望通过这样的圈套,令这个战俘讲出入侵登陆的所有计划。

    八十年代,美国还有一部描述恐怖活动的电影,也使用了半虚拟世界的手法:一个恐怖分子带着核弹入驻纽约的豪华宾馆,在那里向美国政府发出要挟。或者答应他的政治主张,或者毁灭纽约。而且如果让他发现纽约市民在疏散,他也要引爆核弹。关键时候,美国政府派出一位谈判代表与他周旋,同时利用电视等传媒,在他周围布置了一个正常生活的假象。而在恐怖分子视野之外,纽约市民有组织地撤离了。整个故事便在虚拟与真实的交替中进行。

    获得2003年第5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欧洲影片“蓝天使”奖的《再见列宁》(Goodbye,Lenin!)也是半虚拟现实的典型故事。影片里,充满热情的东德共产党员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她的党和一对儿女,并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抚养教育他们。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德国已经是天翻地覆:柏林墙倒了,她所挚爱的民主德国也解体了。

    克里斯蒂娜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将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卧病在床的母亲,阿历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隐瞒起德共下台,德国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还依旧矗立。于是就在他们那间小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着一场民主德国繁荣昌盛的闹剧,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一番天地,但这方小世界里历史似乎停滞了,或者说儿子藉着对母亲的爱而改写、创造着历史。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更是半虚拟现实的集大成者。楚门从婴儿时期就被接入一个巨大透明穹幕下面生活。这个穹幕可以逼真地模拟生活环境:阳光、空气、海洋、小镇……不过,楚门周围的一切人都是电视台的演员,按照剧本要求扮演他的亲人、邻居,等等。这个节目被播放到世界各地,通过广告费收入赚钱。楚门成年以后,开始对这个环境产生了怀疑。试图找寻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第五节:其它虚拟世界

    除了可控梦境和计算机技术,科幻小说中还有其它一些虚拟世界的构思。美国科幻大师海因莱因(Robert.A.Heinlein)在其创作生涯的早期,曾经写过一个阴森可怕的短篇,名叫《非洲草原》。小说里面,人们都使用了立体电视。它占居一面墙,可以制造出任何幻境。当幻境出现时,那面墙仿佛不存在,人们可以直接走进去。

    有一家人,父母在立体电视中制造出非洲草原的景色。不料孩子们看电视入了迷,不听家长的劝阻。亲子之间形成对立局面。小说结尾使用了隐喻手法:父母失踪了,而在虚拟的非洲草原上,狮子们正在啃食一堆骸骨!

    在科幻电影《雷霆穿梭人》(Freejack),企业家麦克。坎德拉斯遭遇车祸,临死之前将意识输入电脑,他的手下绑架了赛车手福朗,准备把麦克的意识移植进福朗大脑,得到复活。

    在影片结尾部分,福朗和女友朱利叶进入麦克的意识环境里,和他进行了一翻斗智斗勇。在“可控梦境”中,进入的一方是清醒的,被进入的一方则以为自己在作梦。而在这部影片里,双方都保持清醒,周围环境并不是梦境,而是麦克的记忆。麦克的意识出场后,第一句话就是“欢迎你们到我的思想中来”。

    在中国,以风格怪异,笔法诡秘著称的科幻作家韩松,也创作过两篇虚拟世界题材的科幻小说。在这两个故事里,虚拟世界是由“物质波”缔造的。《逃出忧山》发表后曾经轰动一时:日本人浦岛太郎曾经在四川忧山大佛的脚背上,遇到一位同胞女子,后来结为夫妻。四年后两人感情破裂。妻子提议再到忧山那里追忆一下旧情。

    他们入住忧山宾馆的次日早上,忽然发现周围不再有一个人,水电都已停止供应,车辆、物品等一切用具却都保留在原地。在惟一能够联系到外界的一台收音机里,无论拨什么台都只能收到同一首流行歌曲。两人从街头找到自行车骑上出逃,到了晚上进入邻县,仍然见不到一个人。第二天一早,却又发现自己仍然回到了忧山,并且周围的环境也回到两人邂逅那年。

    后来妻子逃走,浦岛太郎独自一人寻找灾变根源,他看到周围的建筑、桥梁,乃至忧山大佛都慢慢倾倒,化成一种纸样物质。这一情节刻与《黑客帝国》第一集结尾,尼奥洞悉母体本质的瞬间堪有一比。最后,大火焚毁整个天地,也把浦岛太郎从幻境中带出。原来,他身处东京郊外的一个实验室里,正在作“物质波”实验。在他身边有一个模型沙盘,是忧山周围的实景,刚才自己和妻子的意识就是在这个模型里奔逃的。

    在他的另一个幽默短篇《春到梁山》中,虚拟现实的场面更大:《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已经容纳了几十万人,而梁山泊的水面更是不断扩大。在湖的尽头,有许多永远不移动的龙卷风柱,使得梁山好汉们无法离开。

    由于生活安定,不思进取,他们与外界已经许多年不交往了,以前的造反经历成了遥远记忆。大家都盼着龙卷风停下来,朝庭招安的大臣光临。更出奇的是,古代的渔船和现在的摩托艇一起在梁山泊湖面上畅游。

    自宋江以下,梁山好汉们对这些异象都混混噩噩,惟有阮小七感觉事情奚巧,到处探索奇异现象的原因。结果他发现,龙卷风柱的另一侧是又一个梁山,更远处还有许多“梁山”,里面都有一百单八将和大群将士,而“朝庭”的存在越来越飘渺。

    最后,阮小七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奇异的机器,上面有几行他不认识的字“CREATIONMACHINEMADEINU.S.A”(物质创造机,美国制造)。这意味着,整个梁山都是被制造出来的幻境。但阮小七的知识有限,无法理解到这一点,只能不停地去寻找答案。

    “真”与“幻”的矛盾永远困扰着我们。所以,在科幻小说中,虚拟世界的故事也会永远发展下去,变化下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