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生命


本站公告

    虽然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一例存在外星生命的证明,但就是最保守的科学家,也未怀疑过浩翰的宇宙中有另外的生命存在。外星生命一直是科幻作品的主要题材。而拥有智慧的外星人,更是这类题材的重中之重。

    本章首先介绍无智慧的外星生命。在科幻作品里,直接描写外星生命的作品远不及外星人多,它们大多是作为背景,出现在外星人故事里。然后,我们介绍形形色色的外星人。接着,介绍一下外星人社会。从社会学而不是生物学角度描写外星人,或许这才是科幻作者们的重点。最后,包含在外星人故事里的,还有“生命大同”思想。它有别于很低级的,打打杀杀的星战故事。

    第一节:外星生命

    有些科幻作品,谨慎地描写外星生命。在《全面失控》中,火星上面出现了地衣状的绿色植物,它们改变了火星大气,使之拥有能够支持人类呼吸的氧。在绿色植物中,竟然有荧火虫般的动物,以食腐为生。

    也有些科幻作品放开来地描写异类生命。在《沙丘》中,我们可以看到长达数百米的“沙虫”。它们是巨型蠕虫,游走在沙漠间。所到之处是阿拉基行星重要出口物香料的出产地。

    与无智慧的外星生命发生冲突,最普遍的要算外星微生物了。在《X档案》中,石油状的外星微生物感染人类,是许多集故事的主题。在克莱顿的《安德洛莫达品系》(又译《死城》)中,一颗卫星将外星病毒带到某小镇,导致大批居民死亡。

    与较高等级的外星生命的冲突。这类故事中最有名的非《异形》(Alien)莫属。这个系列电影共拍了四集,吸引大量观众。“异形”是一种单性生殖的生物,象昆虫那样,由一个母体大量生殖。成熟的异形与人的体形差不多,当然力气要大得多。并且,异形的体液是强酸,可以腐蚀许多层金属。

    这还不是异形最可怖之处。幼年异形破卵而出后,必须要借其它生物之腹成长。在人类宇航员发现它之前,就有一群不知来历的外星生命受害。

    第二节:形形色色的外星人

    “外星人”这个题材,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卢奇安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里。时间是两千年前!在这篇讽刺小说中,主人公从地球上被一阵风刮到月球,遇到月球人和太阳人战斗,为的是争夺“启明星殖民地”,助战的还有“南极星座军队”。在托勒密天文学时代,众星不过是镶在透明轮盘上的光点。能够幻想出一个个生活着人类的星球,简直是天才。

    十六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科幻小说《梦》中,假设了月球上生活着巨大的人面蛇身动物。它们日间在月球表面活动,长夜里则躲到月球深处的洞穴里。一七五二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更在他的一篇著作中,描写了分别从土星和天狼星来的两名外星人。他们高达十二万英尺。而且不仅身材高,智力也比人类高许多。

    现代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形象,源出自威尔斯的经典名著《宇宙战争》(TheWaroftheWorlds)。这部小说中的火星人类似章鱼,头上有三只眼睛。但他们不适应地球的环境,被细菌感染而死去。在这部科幻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远远高于地球文明的外星人科技力量。人类军队在火星人的武器面前不堪一击,甚至完全没有打胜过一仗。

    在这部小说里,火星人几乎没有真正出现过,出现的只是火星人造成的残垣断壁。而在《月球上的第一批人》里,威尔斯直接描写了一个外星人社会。作者笔下的月球人社会是一个类似于蚁类的文明。地球上的蚁类因分工不同而形体各异。月球人也是一样:月球王有巨大的脑袋,月球工人有发达的肢体,通讯月球人则奔跑如飞……

    那个年代里,“火星人”是科幻作家笔下的至爱。美国科幻作家巴勒斯在一系列火星人故事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火星人。其中的绿人族身高达三公尺,有四条胳膊和满嘴獠牙,眼晴则长在一对触须之上。此外还有文明的“红人族”、强盗般的“黑人族”、以狩猎为生的“黄人族”,无头族、吃人族等等。他们在火星上为争夺地盘彼此战斗不休。

    一九三四年,科幻作家温鲍姆又在《火星漫游》中,塑造了驼鸟般的火星土著。他们象印弟安人那样诚实得可爱,却受了地球人的欺骗。有趣的是,这种外星人以硅为生命基础。他们呼出二氧化硅,也就是沙子。

    不过,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火星在科幻作家们的眼里未免太近了,没什么悬念了。科幻作家把外星人的来源,设定在更远的宇空里。一九三八年,坎贝尔在短篇《谁赴那方?》中,描写了二千万年前抵达地球而僵冻了的外星生物。它们冬眠在南极冰下,苏醒后混入南极科学基地。只要吃下什么生物,就会慢慢变成那个生物的样子。结果基地里的人彼此怀疑对方是外星人,互不信任,争斗到死。这部小说两次被搬上银幕。今天我们能够在音像制品店里买到的是八十年代的新版。比起单纯作为“外族”存在的外星人,这种能够潜入人身的外星人,无疑诡异恐怖了许多。

    一九五一年,海因莱因发展了这个题材,写下了长篇《傀儡主人》。这部书里的外星人仿佛小小的变形虫,寄生在人类的脊椎里,并渗透到他们的中央神经系统中去,操纵寄主的思想行为。

    海因来因塑造的另一个外星人经典形象,就是《星船战队》中的虫人。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同名电影里,虫人都毫无人性可言。它们与人类之间只有战争,无法沟通,无法谈判。海因来因正是想借此塑造出一种冰冷的族群关系。后来的美国科幻片《天煞》也描写了这么一群毫无道理可言的外星人。

    一九五五年上演的的科幻片《躯体掠夺者》中,一些像巨型豆莱般的外太空植物降落到地球上。这些植物不单可以控制附近的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体内复制出与原形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英国科幻作家奥尔迪斯创作的《唾液树》则写了一群能够分泌超级唾液的外星人。他们的唾液可以把人类的家畜变成糊状,再去吸食!

    在《2001年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中,克拉克都描写了这种神龙不见首尾的外星人:他们从不出现,人类只能接触到他们制造的超级科技产品,并且挤尽脑汁也不知道他们要作什么。克拉克的理由很简单,外星人如果真有那么高的文明,哪是小小的人类可以理解的。

    如果在一部科幻作品里,出现了不只一种外星人,那么肯定有善恶之别。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这个区别,那么只写一种外星人不就行了。所以,在科幻大片《黑衣人》、《第五元素》等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到“善良”外星人与“邪恶”外星人之间的斗争。

    也有一些外星人,无所谓善和恶,他们在地球上扮演着冷静的观察者角色。在日本科幻作家矢野彻的《纸飞船传说》里,和人类一模一样的外星人潜入人类世界,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了几百上千年,与世无争。即使到了现代仍然过着隐居的生活。

    某些科幻作品里,规模庞大的外星人本身就是天体。这方面的代表作,要属小说《暗黑星云》(丹麦福瑞德。霍尔著)。在这个故事里,暗黑星云本身就是智慧生命。当它接近地球时,反射的太阳光使气温超过四十度,热浪杀死了七亿人。当它越过地球包裹住太阳时,人们在白天也无法看到太阳,只能看到暗红色的光辉。夜晚更是有惊人的奇寒。

    但后来科学家们却发现,黑云原来是一种生命形式,而且具有高超的智慧。黑云并不想危害地球,反而想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人类,但双方智力水平相差太多,最终无法沟通。人类中的智者为了和他沟通,最后发疯死去。

    在前苏联科幻作家德涅波罗夫的《沙漠奇遇》中,外星人的生命节奏更是慢得出奇。四十年代,一个苏联科学家在沙漠里遇到两尊奇特的“雕像”,不知用什么材料制成,便从上面敲下一小块回去研究。许多年过去了,这个科学家又找回原地,发现男性“雕像”的手臂直指前方,女性雕像的姿势也变了,这才醒悟,原来这两位都是“活的”,他们身体受到伤害的信息刚刚传到大脑里。

    人类生活在一颗行星上,所以科幻作家笔下的外星人多半也生活在某个行星上。但也有更为大胆的设想。福沃德在科幻小说《龙蛋》里,描写了一群生活在中子星上的高等智慧生物!这颗中子星的表面引力是地球重力的六百七十亿倍,磁场是地球的一万亿倍。大家可以想象,那是一种多么致密的生命呀。他们身高约半毫米,直径约半厘米,体重却有七十公斤。而且他们的生命速率是人类的一百万倍!

    当然,也有不少外星人完全象人。倪匡笔下的“蓝血人”除了身体里流着蓝色的血液外,与人毫无差别,也没有什么神通,反而总是哀求卫斯理帮他回家。大概是这个外星男人的形象太窝囊了吧,被改编成电影时,编导毫不客气地换了一个法力广大的美女。

    前苏联科幻作家斯特鲁格斯特的名著《作神难》中,外星人也与人类无异,只是晚进化几千年,当人类可以宇航到那里时,他们只达到中世纪文明水平。所以,人类科学家可以混在外星人群里生活。在这部小说里,人类成了外星人中的“神”。

    描写人类成为外星人之神的科幻小说,还有中国科幻作家柳文扬的《解咒人》。在这部长篇科幻里,外星人生活在一个公转几乎等于自转的行星上。在一个半球上,每隔十万年白昼才与黑夜交换。对于一个文明来说,这么长时间的几乎就是永恒。所以,那里的智慧生命自然划分成“白昼人”和“黑夜人”,他们彼此不接触对方,只在传说中知道有对方存在,并且不拿对方当“人”。在两者的中国地带则生活着“黎明人”,于两大势力中起着互通有无的作用。不过,在白昼人和黑夜人的宗教里,都提到了未来将会有一个“解咒人”降世,消除横亘在两大种族间的“魔咒”。结果,一个和他们长得一模一样的地球宇航员成了“解咒人”。

    在女科幻作家的笔下,外星人另有一番性别上的特色。著名女科幻作家勒吉思在《黑暗的左手》中,塑造了一群变性的外星人。他们拥有两种性别。每月末随机地变成雄性或者雌性。于是他们也就经常在丈夫和妻子的角色间互换。

    亲自与外星人见面,打交道,甚至谈情说爱什么的,这些情节接近我们的常识,但却不怎么接近科学。外星人这么容易见到,怎么今天还不现身呢。于是,某些科幻作家便把与外星人接触写成了异常艰难的过程。

    1961年,著名英国天文学家霍耳和作家埃利奥合作,为英国广播公司编写了科幻电视剧《仙女座来鸿》。故事里,仙女座(离地球一百多万光年!)里的外星人发来无线电讯号,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少女的基因数据。人类通过基因孕育了这个少女,但她什么也不知道,只生活了短短时间就死去了。后来,在同类题材的科幻片《异种》里,外星人传来的遗传密码则由人类还原成了一个怪物。它不停地与人类交媾,以便在地球上产生出下一代。

    在美国科幻作家萨根的长篇小说《接触》中,科学家们费尽千辛万苦,最后只获得了外星人传来的一个“时空旅行器”的设计图。人类耗资巨万,终于建成了时空旅行器。但主人公乘坐旅行器出航后,却无法在时空变化中留下任何记录,凭自己的口述又不能令科学家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

    在冈恩的《聆听者》里,人类建立了收听外星文明信息的基地。结果花了整整一百年时间才如愿以偿。在这部小说里,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不是外星人,而是一百年都不破灭的希望。

    还有信息量更少的接触。在美国作家本福特的《底片》中,惟一证明有外星人存在的证据是一张天文照片。这张照片里的天象是从完全不同于地球的角度拍下来的。外星人将它通讯无线讯号的方式传过来,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人类天文学家就是为了搞清这么一张底片的奥秘,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在这几部作品里,外星人不是不愿意来,而是无法跨过漫长的宇宙空间,只能用这种间接方式与人类接触。这样描写,似乎更接近现实一些。

    中国科幻作家何宏伟的《光恋》,则将人类与外星人接触置于绝望的境地:男性人类与女性外星人相见、相识并相爱,但就是不能接触,因为外星人是由反物质构成的!与正物质的人类接触便会大爆炸!

    中国科幻作家徐久隆在《倪妹魍魉》中,也幻想了一种低耗能的外星人。这个外星种族生活在天狼星的伴星上。那是一颗白矮星,没有光,只发射宇宙射线。那个外星种族便靠宇宙射线为生。他们拥有六边形的扁形身体,末端有隼槽,不同外星人之间可以通过末端拼接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建筑。看上去几乎就是我们给孩子买的智力玩具。这种外星人不吃饭、不住屋、不避风雨,能耗极小。

    当然,小说归小说,科学归科学。在科学家眼里,“外星文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科研课题。科学家们将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文明分成几个等级:地球属于最低级,只能运用本星球的能量。能够运用整个星系能量的,方达到第二等级。最高等级的文明,可以跨越本星系,运用银河系各个地方的能量。显然,与人类同级别,甚至处在第二等级的文明,根本无法和人类接触。而处在最高等级的外星文明能来到地球,但人类又无法理解它们。就象我们可以观察猩猩,而猩猩无法研究人类一样。

    那么,外星人到底在哪里呢?或许,真正的“外星人”就在我们心里吧。下面这段话是美国评论家施奈德曼讲的,可供参考:神话思维时代结束以后,是民间故事、传奇之类叙事作品继承着神话的幻想作用。现代以来又有了科学幻想小说继续发挥着神话般的职能。科幻作者们同神话讲述者一样,只能构思一种充满矛盾和悲伤的世界。在那里,和平与合谐只是瞬息即逝的偶尔。那些怪异的外星生物无非是人类灵魂的镜像而已,正如古人所构想出的神灵不过是人的变相投影。外星生物和古代神祗对于人类想象力来说,都是要确认超人的可能性,其内在动因都在于超验的渴望。(引自《文学与治疗》28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

    当然,人们喜爱幻想外星人的理由,或许不用这么复杂和隐晦。香港作家李伟才在《超人的孤寂》一书中写了这么一段话,正好可以作本篇的结尾:“然而,私底下我还有另一个理由,那就是我深信外太空的生物若真的到访地球,那将是震撼整个人类社会的划时代事件,世界很可能因此完全改观。到时。也许我再用不着天天上学读书,也无需日以继夜地埋首温习,以应付那无休止的各种测验和考试……因此,你可以想见。我於考试期间瞧窗外望的次数特别多,心情也特别殷切!可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愿望每次都落空。”无独有偶,中国科幻作家金涛在《月光岛》里也描写了一群隐士般的外星人,他们在地球上化身为一群默默无闻的渔民,躲在月光岛上,旁观着人类自己的疯狂举动。

    外星人这个题材,似有“怪力乱神”之嫌。所以比较看重科学原则的中国科幻作家长期不敢碰它。六十年代童恩正的《石笋行》,是中国大陆第一篇外星人题材的科幻小说。八十年代初,吴启泰的《耶稣的光环》和程嘉梓的《古星图之谜》都是关于外星人的科幻长篇。不过这些作品都没有直接描写外星人,而把外星人当成一个科学探索的对象,写的是科学家寻找外星文明的过程。今天看来过于写实了。

    真正“直面”外星人的中国科幻小说,当属八十年代宋宜昌的《祸匣打开之后》。小说讲的是几十万年前,一对寻找殖民地的外星人驾飞船来到地球,生命枯竭。死前留下十几个冷冻胚胎。二十三世纪时,一场地震触发了南极大陆冰盖下的外星人飞船,冷冻胚胎迅速发育成个体。开始操纵先进武器,发动毁灭人类文明的战争。世界各国团结起来投入抗战。最后在友好外星人的帮助下打败了侵略者。小说里战斗场面层出不穷,十分过瘾。可惜今天的科幻爱好者只能从图书馆寻找这部佳作了。

    所谓智慧生命,重要的无非就是智慧而不是身体。外星人如果比地球人更智慧,还需要一副臭皮囊吗。中国科幻作家绿杨在短篇科幻《天演》里,就描写了一种进化到无机体形态的外星人:汉密尔顿博士和鲁文基教授在一颗小行星上发现了一个对称的金字塔形物体。鲁文基经过推导,认为这就是智慧生命,便用数字“6”与之沟通,终于建立联系。智慧生命告诉大家,宇宙中生命的发展过程,都是由高能耗低效率的机械运动方式,向低能耗高效率的智能运动方式演化。

    早期,外星人一直被当作“侵略者”来描写。在国外科幻界,到了五十年代以后,外星人才慢慢变得可爱起来。在《地球停转之日》里,外星来客仿佛耶稣一样降临在美国,要求人类停止战争和仇杀。当人类不听话时,外星来客就运用超级能力,使地球上的所有电力供应中断,用“地球停转之日”来警告人类。八十年代初,斯皮尔伯格的《外星人》风靡世界。在这部片子里,外星人完全成了孩子的玩伴,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与“大人们”周旋。当然,更有“超人”那样伟大的外星人,简直是外星来的“大侠”,在地球上扶危济困、锄奸惩恶。

    在《星际过客》中,作者陈浩(赤色风铃)设计了一种“电子星人”。那是一颗没有恒星的半金属质行星,围绕一颗脉冲星公转,脉冲星强大的电磁波有规律地扫过电子星,结果就在电子星表面上感应出一个个交变电场。在这些电场的作用下,硅矿石从最原始的PN结开始,经过亿万年的漫长历史,最终进化出了强大的智慧生物――电子星人。

    由于电子星的地表充满电流,在电子星人紧贴大地的双脚之间便产生了一个跨步电压,电压推动电子流过他们的身体,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和物理反应,为他们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电子星人主要就靠这个电场生存。在他们的体内还有一个蓄电器官,可存贮一定数量的电能,以备不时之需。

    由于这种奇特结构,电子星人先使用电,后发现火,而且由于不缺乏能源,文明发展速度极快,成为宇宙中最强大的势力。

    第二节:外星人社会

    单纯从生物意义上描写外星人,当然不是科幻作家的重点。描写外星人社会,似乎更符合文艺作品的主流。

    论及外星人社会,老舍的《猫城记》不可不提,那部佳作的核心便是塑造出一个猫人社会,以此影射当时的中国社会。猫人衰弱、自私,城市毫无规划,人人服食“迷叶”,青少年只知道斗老师,各种政治派别都依附于其它星球上来的人。

    美国作家特里。卡尔在科幻小说《变换者和三个朋友的波舞》中,描写了一个面具笼罩下的外星人社会。在那里,人人要戴面具生活。面具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而且是交流的方式。

    在《月球上的第一批人》里,威尔斯细致地描写了昆虫状态的外星人社会。在鸿篇巨制《沙丘》中,作者赫伯特以阿拉伯文化为素材,创造了一个植根于沙漠中的“亚拉基文明”。

    当然,在太空剧式的科幻小说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外星人社会。不过,它们多半只是人类社会的扩展,没有特色。故不在此介绍了。

    第三节:“生命大同”思想

    “会看门道的朋友,自然都看得出一点寓言的意味──时代在进步,人的眼界在拓宽,若干年前,张家村和李家村的结合,已经是十分严重的事,渐渐地楚国和赵国的结合,才会使人吃惊,再接下来,不同文化不同种的结合,也逐渐为人接受,时至今日,应该可以讨论星际混血儿的心态了。”这是倪匡写在科幻小说《血统》前面的一段话,因为小说里面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地球人和外星人的混血儿。在外星人题材中,生命大同思想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

    超人、神明、魔鬼……这些都包含着种族间不平等的色彩。人类和外星人之间,一定要分出高下吗?早在五十年代,这类“众生平等”的外星人观念便出现在西玛克的《中继站》里。在那部小说中,银河系里大部分智慧生物已经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宇宙组织。人类属于尚未开化的种类,一时半会还不能接他们加入银河联盟。这个联盟便在美国的某处农村里建立了中继站,方便过往外星种族。一个地球农夫幸运地获得了看守中继站的任务。这个中继站的长远目的,正是引导人类进入“宇宙大同”的文明体系里去。

    到了科幻巨片《星球大战》中,“宇宙大同”的观念彻底建立了起来。五部“星战”系列影片里,出现了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外星人。他们和人类一样,是银河国家体系的一员。或者更准确的说,人类只是各种智慧生命中的一员。无论在银河议会还是在杰迪武士会中,人类都混在各个智慧种族之间,没有高下之分。电影里人类角色之所以比较多,完全是为了拍摄上的便利。

    美国素有文化融炉的称号,一些科幻电影更把这个特点反映到人与外星人的交往中,把人类社会当成外星文化的融炉。科幻片《黑衣人》(Backinblacs)系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影片里,来自许多星球的外星人隐居在美国政府的保护下。政府专门安排“黑衣人”作为特殊的执法者,保护这些和平的移民。

    与偏重特技效果的《黑衣人》相比,科幻电影《浴火重生》对文化融合的探讨更深入一些。影片中,二十五万外星奴隶乘一艘飞船偶然地降落在地球,最后被归化为美国国民。五年后,他们已经融入美国社会。但是,一部分美国人反感他们,成立了“纯洁人类组织”,试图用基因武器杀死他们。而外星人中,也有一些人宣传坚持自己的传统,不愿融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