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如何为儿童和青少年写诗


本站公告

    千万不要以为,给孩子写诗要比给成年人写诗容易。你的视角和话题或许不同,但是你用以完成作品所使用的技巧是一样的,而这些技巧的精湛完全有赖于你对优秀诗歌的长期诵读和对自己作品的耕耘不辍。

    ――帕特?柯林斯

    对于年少的孩子们来说,一首诗实在是他们观看世界的一种令人满意的途径。起初由于受韵律的迷惑,他们很快就能欣赏那些涉及简单概念的诗歌。他们都喜爱嬉闹、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荒谬的东西、字谜游戏、令人迷惑的问题、出人意料的结局、拐来拐去和变幻莫测的东西。他们执迷于重复,习惯于欣赏《一头大肥猪》(玛丽?安?赫伯曼)那样的惊人效果,诗中一句“阿布拉卡达不拉”的咒语,当每一句中出现斑马的时候,就来上这么一声惊叫。

    他们陶醉于动作中的韵律,他们酷爱指头把戏,再大一点就会迷上跳绳了。就像多丽丝?奥戈尔的《快乐快乐的几月份》中的出色表现一样,通过拟声、夸张和头韵等手法的运用来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诗体。这首诗的题目里先是两个头韵,紧接着一个故意误写的“儿”(将“二月”的头三个字母误拼,译成汉语就成了“儿月”了。一一译者注),这样该诗就读成了“在儿月的第一天/我们离开了海肯赛克/我的姑姑赛尔玛,躲在一个贝壳里/远航到赛玛肯接着原路返回。”

    为这一年龄组写的诗集中大多配有丰富的插图,这不仅是对文字的一种补充,也是帮助孩子理解文字的含义。由于诗人通常是注意视觉感受的作家,所以他们常常让画家们在插图上极尽能事,甚至连想都不想这些插图与诗歌的内容是否相配。

    有一个插图与诗歌异乎寻常地相配的例子,那就是莫里斯?桑代克的配图作品《海克特耳王》与《当我穿行在水上》。诗与画合二为一,相得益彰。提示诗歌大意的词语使插图更有魁力,而许多未用言语表达的行为又惜图画得以展示。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诗歌,即使是为幼儿写的诗歌,无论押韵还是不押韵,都应该可以依赖于别的东西而自行成立。

    有时候一首诗可以作为一部图画书的整体纲要,插图则帮助阐述一个概念或故事的发展。我的一本非小说诗集《我是一名艺术家》中的纲要诗实际上是一首长诗,借助罗宾?布里克曼精彩详实的插图,书上的抽象意义被具体地提示出来,艺术就是那么一个过程,它开始于我们在自然界中的亲身经历。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处于中年级的儿童(年龄9至12岁)大多已不再为韵律着迷。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已经开始要求内容更加深刻的诗歌。他们要求作品能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作品能把他们摆在合理严肃的位置上。

    徘句,作为一种三行不押韵的诗体(在日语徘句中,这三行必须包含十七个音节),实在是一种完美的形式。用这种形式来写诗绝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举个例子,我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写出一首来:“迟暮/正悄悄缝起/夜晚的纱帐。”

    这一年纪的儿童常常为徘句的精美着迷,它那简短的形式具有不可抗拒的魁力,因而也常被这些初试笔墨的孩子拿来表现自己的想法。

    但是幽默的而憨笨的诗依然备受青睐,无论它们是采用诸如五行打油诗这类传统形式,还是什么新发明的有创意的形式。像约翰?奇亚迪的《动物园聚会》中的句子“牡蛎/是一种l没有脸的/生物”,其提供的信息可能比任何说教都更容易让人记住。

    勒莫纳?玛赫写的诗集《爱丽丝?亚奇在一年中的奇遇》也是一本这样的好书,这是一组无韵诗,每一首单独成立,合在一起又像为我们讲述了一名纳瓦霍族小姑娘在一年中的生活经历。在那一年里,她掌握了一只绵羊如何生崽的全部秘密。诗中写到“小羊羔喝着奶/矮松木在远处燃烧/妈妈就要睡着/而他鼻子上有颗黑星星在闪耀”。

    描述爸爸妈妈吵架以及爷爷奶奶奶去世的诗歌也不少,只是出于读者年龄层的缘故,这些诗通常被饰以比较轻柔的色调。有一首诗在这一方面处理得相当出色,它就是由X小肯尼迪和多罗瑟?M?肯尼迪共同编选的《拜访一颗星星》。

    语言再次为12岁左右的读者所注目。因为此时的孩子在与同伴们互换信息时,巧计和秘密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诗歌就成为他们含蓄地表达感情的最佳手段。这类作品通常满足于无意义的音响、含糊不清的意义、双重含义、韵脚,当然还有幽默,充满了瞎胡闹的奇异魁力。有时整首诗都是刻意的胡言乱语,然而却对这一年龄层的孩子有着与对四岁孩童同等的吸引力。年轻的读者似乎都已非常乐意接受刘易斯?卡罗尔“颠三倒四”式的特殊逻辑,比如说“阵风从树林中吹来/吹来的时候它闯进人家行窃”,又如“笑容满面的孩子”杀了他,当他的“刀片笑容满面!”

    但同样是这些孩子在寻找和他们一样看待生活的诗人。瓦尔特?德?拉?马赫的作品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他表达了大众的心声。他的诗集《孔雀馅饼》首次发表于1913年,却一直重印至今。我现在正忙着为亚瑟勒姆出版一本集子,名叫《运动,光荣的权力和梦想,如星星般闪耀的写诗的小姑娘》,由依莎贝尔?乔诗林?格莱塞任编辑,该集子为凯叶?星鸟的诗《亚比该》中出现的那类年轻女子的梦想和抱负提供了佐证。《亚比该》的结尾是这样的,“她妈妈说,‘不要神不守舍,’/‘要么就写写文章’,爸爸又接着说。/‘难道不能违反吗?’亚比该问道,/接着便写了本让你发狂的书。”

    青少年往往热衷于效仿某位特殊的诗人,建立起自己的激情模式,希望借此来感受历史,把握和理解不断变化着的周遭世界的途径。至此他们已经能马马虎虎地领会诗歌的一些规律和技巧,并开始试个不停。任何诗人,只要他制造的形象不是太模糊,他们都能欣赏。由于青少年已经开始感受到诸如死亡和自杀之类强烈的感情和纷乱的事件,所以他们特别崇拜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诗人,比如西尔维亚?普拉斯和安妮?塞克斯顿等。

    大多数为这一年龄层孩子写的诗歌都合集出版,诗中多涉及单一的主题,如一个城市或某个历史片断。

    我个人的感觉是,即使你写的作品碰巧备受特殊年龄层的读者青睐,你也一样可以与莎士比亚、T?S?艾略特、瓦尔特,惠特曼、埃米莉?狄金森等许多优秀的作家媲美。当然他们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孩子的精彩之作,但还远远不够。所以今天的大师们完全可以与昨天的大师们好好较量一番,而且我们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我们可以对熟悉的人说话,而他们的作品已相隔遥远。

    熟悉你的读者还只是一个开头。在为年轻人写东西的时候,你要记住的事情还有许多。千万不要以为给孩子写诗要比给成年人写诗容易。你的视角和话题或许不同,但是你用以完成作品所使用的技巧是一样的,而这些技巧的精湛完全有赖于你对优秀诗歌的长期诵读和对自己作品的耕耘不辍。你最重要的助手可能就是一副好记性和内心强烈关注孩子的意识。

    还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误会,以为任何人都可以给孩子写诗。没错,要想吃晚餐的时候喂孩子们花生、黄油、三明治,大家都做得来,可最好是多一些奶酪的花生、黄油,或者坚果数量给得合适的三明治,否则那些小东西也不一定会给你好脸色看。正因此,我们奉献给孩子们的诗就该是最上乘、最适合他们的,尤其当他们刚刚开始对语言有所意识的时候。

    另一个误会就是坚信任何一本为孩子写的诗集都一定要用的体文来写,而事实可能刚好相反。尽管也有一些例外,连一些理应是好诗的作品都不必强求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了。许多交到编辑手中的“第一”草稿几乎一致反对韵文。在此我得承认,我是在为我自己写给孩子们的处女作《我的朋友安德鲁》作辩护。回首前尘,我发现如果我可能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多少明白要把作品尽力写得明白晓畅。

    除了要做到给孩子写东西和给大人写东西一样谨慎之外,你还应该明白为了寻找兔子洞,有去无回的恶果将是什么,所以请你尽力避免如下的一切发生:

    ?那种冲着读者高谈阔论,或把诗歌当作精神或道德说教的工具的做法,除非你写得极其幽默,就像希尔?塞尔维斯坦那样,在他的作品《靠边站将何时了》中,他告诫读者“请你听听十不该”。

    ?近似韵。这种玩意阻碍了孩子跟随诗的发展,并使他们分心。举个例子就是用“狮子的”来押“无视的”韵,用“猫崽”来押“憎恨”的韵,这些例子出自海尔?萨莫斯《拜访一颗星星》中的一首诗“我的老猫崽”。

    ?过分忸怩作态,过分顺口,或过多过频的使用押韵。如“雷恩”押“思培恩”。

    ?懒于加工的意象。甚至最著名的诗也常这么干,写一些最最显而易见的意象、隐喻,或类似“像天空一样宽广”的明喻。

    ?仅仅为了押韵而押韵,而不是因为它有助于你用最生动的方法来表达。除非像路德维格?梅尔曼在他的诗集《纯属虚构》中那样。如果你用别的方法就很难把故事讲下去的话,那么,你就这么干吧。(我在写《安德鲁》时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

    ?主题不适合预定的读者年龄层,有时简直是写给家长们看的,而不是给孩子,或涉及一些孩子经历之外的主题。

    ?扭曲的步韵使作品读起来磕磕巴巴。为了避免这一点,一定要坚持大声朗读你刚写出的作品。

    ?那些用老套路写出来的平庸乏味的作品。

    ?读起来过于晦涩和含糊不清的诗。年少的读者是不大会费力来理解过分个性化的意象的。

    ?写出的诗与诗的形式不相符。稍一扩展就不成诗了,甚至连好散文都算不上。

    ?为了出版发表,一定要把诗写得像某位诗人。

    只有一个叫斯博士的人。如果他坚持要使自己成为另一个爱德华?李尔的话,我们只好忽略了他的独特的视象和音色了。如果你对你自己的音色还不太有把握的话,最好不断学习你所喜爱的作品,看看人家的步态、韵律模式和结构方法,坚持写作,直到你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心声的方法。

    瓦莱里?沃思在她的作品《所有的小诗》中,为了表现日常事物和周遭随处发生的事情,写了许多绝妙的感受和想法。如果你也想这么做的话,借用她的显微镜吧,但要配上适合你的度数的镜头,并向人展示你独到的观察和特殊才能。要记住,写一首诗非常像搭积木:你得不断地在一个词语或一行诗句之间找平衡;安排和重新安排;去掉一个词,添上另一个词,一直到整首诗开始说出你心中一直想说的东西,或在此之前你从未经历的事情。当一首诗终于完成的时候,奇迹真的发生了,这一刻永远属于你自己。你会快乐得像一个孩子,把胳膊伸向天空。

    如今,儿童诗歌市场已经与80年代时的市场大不相同了。那时,只有少数几位诗人能够早早地打进市场并不断出作品,而能够登台亮相的新手却寥寥无几。这得感谢那些专为年轻读者出书的出版社;感谢那些编辑,是他们意识到诗歌不再是小部分人的专利,因更多人的介人而日渐丰满;还应感谢教师们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正是他们的大量需求,才有了这些变化,使当今的新秀们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有不少出版社如今正非常积极地搜寻儿童题材的诗作,但他们过于挑剔,比较热衷于能够挣钱的诗人的作品,而因此忽视一些有才华的新手。

    诗歌的领域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但也有例外,就像任何艺术形式那样,那种继续把诗句随时写在纸巾或洗衣单上的诗人仍大有人在。真金不怕火炼。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