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宋襄公对重耳的重托


本站公告

    公孙固陪同重耳,缓步向宋国天元宫的寝舍走来,介子推捧剑随行在后。宋襄公勉强地靠着锦衾,坐在了病榻上,太子王臣肃立病榻前。

    重耳趋步向前,行跪拜大礼:“重耳拜见宋公。”宋襄公摆手:“公子请起,不必行此大礼,寡人伤卧病榻上,空耗时日,实在惭愧。”

    重耳起身:“说惭愧的是重耳。为子不能尽孝父亲,为臣不能尽忠朝廷,人生的好时光,在走国中虚度。”

    宋襄公:“公子过谦。公子走国,为的是社稷安宁。公子在在狄国、在齐国,名声赫赫。”

    重耳:“君侯理解重耳,重耳十分感激。重耳经过卫国、路过曹国,挨饿受欺辱的酸苦,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

    宋襄公慨叹地:“寡人何尝不是这样?公子说的,寡人深入有体会。人受到挫折,如果不消沉下去,必定能干成大事。”

    重耳:“重耳敬佩宋公,想到教诲,不管遇到何种险阻,定会奋然前行。”点头的宋襄公,与重耳客气着,一双眼睛,不时地扫向重耳身后的壶叔,伸长脖子,急欲看个仔细。

    重耳转身,从介子推手中拿过剑,上前几步,双手呈着:“‘王者之剑’,请宋公过目。”

    “‘王者之剑’,寡人看到了、看到了。”宋襄公眼里放出神采,颤抖着伸出双手,接过“王者之剑”观看着,抚摸着,大颗的泪珠掉到“王者之剑”上。

    宋襄公双手捧着“王者之剑”,向前伸了伸。重耳接过,握在手里:“剑无剑鞘,有份缺撼。重耳不才,定要两者相合,不负‘王者之剑’。”

    宋襄公长出了一口气,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公孙固上前一步:“君主,公子是来辞行的。”宋襄公注目着重耳:“重耳,谢谢你满足寡人的心愿。你应该走,走国才能有更好的出路。走国长见识,这种见识,竹简上不会记载的。归国掌政为明君,号令诸侯的是公子。公子襟怀坦荡,大有霸主之气。这种霸气,齐桓公在世也不具备。

    重耳:“多谢宋公抬爱。宋公虽然不能出宫,重耳却敬重宋公争强求进的精神。重耳落魄滞留贵国,得到宋公盛情款待,感激不尽。点滴之恩涌泉相报,他日返国,重耳忘不了宋、楚间的怨仇,忘不了宋国的厚遇。”

    宋襄公:“寡人悔不听大司马劝告,以至如此。公子返国为君主,必能集诸侯之力,与荆楚抗衡,寡人的国仇有待公子去报。”重耳:“重耳如愿,一定替宋公血耻。”

    宋襄公喘息着,费力地拉过太子王臣的手,放到了重耳的手中。重耳握着太子王臣的手:“宋公嘱托,重耳全力以赴。”

    宋襄公的头无力地靠在锦衾上。重耳躬身施大礼:“宋公保重,重耳远行他国,就此告辞。”

    宋襄公:“大司马、太子,代寡人给公子饯行。” 大司马公孙固与太子王臣抱拳:“臣遵命。”

    重耳凝视着宋襄公,双目塌陷,形销骨立。重耳的眼里迭印着:高飘的宋国旗帜,护送太子昭回国的宋襄公威风凛凛。

    泓水大战,挺立中军“仁义”大旗下的宋襄公,意气风发。重耳发自内心地:“宋公欲霸诸侯,以小国君主的能力去争夺侯伯,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学习。可在荆楚面前讲仁义,兵败国损,教训又是惨痛的。”

    宋襄公喃喃地:“公子,霸主,寡人与你相见太晚。继齐桓公而起的,不是宋国,更不是寡人。应该是晋国,是公子。宋国,寡人拜托给你,就像当年齐桓公把太子托付给寡人一样。”

    重耳庄重点头,重耳与宋襄公的两双手攥在了一起。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