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前瞻后望的晋献公精神陡振


本站公告

    凭山而建的望姜台,飞檐高耸,“望姜台”三个大字红润鲜亮。晋献公看着望姜台的目光,逐一看着跟随的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与群臣,叹息道:“望姜台,望姜台,这三个字刻在匾上,印在寡人的心里,寡人永远忘不了君夫人。”

    太子申生:“君父对母后的深情,儿臣铭记。这情,儿臣用在尽君父,报效社稷。”

    重耳:“君父望着母后,母后何尝不在望着君父?母后是要看到君父大业的。君父,我们站在这里,举目仰看望姜台。回首远眺,能看到什么?”

    率先转身的夷吾,兴奋道:“军马场。”

    远山白云下,碧绿的草场上,一群群骏马在草地上撒着欢,或奔驰着,或啃食着青草。阳光下,骏马扬颈长嘶,异常神骏。

    晋献公脚踩着草地,边向草场走着,边看着骏马,问赵衰说:“赵卿,添了骏马戎车,我国兵力如何?”

    赵衰:“我国仅有一军兵力,对付诸戎,对付诸侯,力不从心。”

    重耳接口议论道:“兵制数量,标志着诸侯国的强弱。周礼规定,大国三军,小国一军。齐国有上、中、下三军,代天子行令,尊王攘夷。楚国有左、中、右三军,与齐国抗衡。秦国不甘落后,也有三军建制。”

    夷吾抢前几步,得意地:“晋国也建三军,我们兄弟三人各领一军。冲锋陷阵,晋国国所向无敌。”

    晋献公环视群臣:“寡人的能臣战将,马上马下,文武集于一身的不少。扩编建军,诸卿以为如何?”

    狐突:“诸侯纷争靠邦国实力,要么不动,要动必须成功。君主,依臣看,按实力、依礼制,先建两军为宜。”“老国舅之言最合寡人之意。”晋献公的脸上完全扫去悲伤哀痛,神采飞扬,踌躇满志。

    急遽的马蹄声隐隐传来。眨眼工夫,谍兵奔了过来,跪倒在晋献公面前:“禀君主,山戎抢了樊县。”又一谍兵滚鞍下马:“条戎劫了清阳邑。”

    扬起的飞尘,奔来的战马,一排谍兵跪在了地上。晋献公指着谍兵:“诸戎十二部,可恶。传报太慢,为什么不点烽火?”

    一谍兵:“狼烟烧了,我军没有动静。”

    晋献公怒道:“一派胡言。”重耳上前:“君父,烽火台年久失修,关键时候起不了作用。”

    又一谍兵奔过来,从马背上跌坐地上,喘着粗气,递上插着野鸡毛的帛卷。

    狐偃捧帛:“耿、霍、魏三国分头攻打令狐、桑泉、高梁,三邑朝夕不保,军情万分火急,请君主发兵救援。”

    晋献公忧心如焚地:“苑林清静,寡人只想陪着君夫人,说说心里话。几天工夫,竟然发生这么多的事?”

    狐突有意地:“君主在苑林陪着君夫人,为了一片情,臣等无不认为君主是性情中人。可这纷至沓来的战事,不来个了断。不要说我们不能宁静,恐怕君夫人九泉之下也不会清静。”

    重耳:“表面上看,母后是因病去世。说到底,母后是因军情走的。如果我们绛都强大,翼城就不敢兴兵,诸戎就不会捣乱,诸侯也不能日夜窥视。君父不率军出征,母后怎么能重病在身?君父不考察郡邑,又怎么能与母后说不上最后一句话。归根到底,内祸外患,祸患交错在一起。”

    晋献公的手攥成了拳头,猛地砸向栅栏杆。“咔嚓”声响,栅栏杆从中间断开:“寡人能统一晋国,就能强大晋国。”

    “君主明见,臣竭诚效力。”狐突率先跪倒。“为国效力,臣等万死不辞。”群臣忽啦啦地跪倒一片。

    晋献公双手扶起狐突:“众卿起来,有何良策?尽管直言,殿堂去议。”

    太子申生:“儿臣有话。君父,平诸戎刻不容缓,痛击来犯诸侯决不能手软,儿臣足迹到过诸戎腹地,有应对良策。”

    重耳脸带笑意,站到了太子申生的右侧。夷吾连忙上前,站到太子申生的左侧,挺起胸膛:“君父,我们和太子并肩”太子申生居中,重耳与夷吾各在一侧,三兄弟并肩而立。

    晋献公点头:“感谢姜,为寡人孕育了一个好嗣君,培养了兄弟三人。晋国大业,后继有人。”

    作者题外话:军队建制:《周礼•夏官•叙官》规定:“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晋武公受册命时,仅有一军。其子姬诡诸为君,晋献公有上、下两军。姬重耳承继君位,报施救患,出兵勤王,建上、中、下三军,后又增新上军与新下军,有五军实力。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