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默哀三分钟


本站公告

    让我们再退一步,假设杨广真的调戏了宣华夫人。

    如果杨广真的调戏或是强上了宣华夫人,那也不会致使杨坚下定决心一定要废掉杨广改立杨勇。立太子不是说说笑笑就能够完成的一项工程,这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程序(社会舆论便是很难控制却又不得不考虑的一项)。

    有人说了,杨坚被自己儿子带了绿帽子能不生气吗?生气是应该的,毕竟是男人嘛,但是绝对不会生这么大的气。这么说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

    在这件事情上,后世的史学家们都是站在了自己当时的立场,没有设身处地的好好学习隋唐文化。在隋唐的史书或是通俗传记中我们很少看到杨广调戏宣华夫人这段香艳的描写,而在宋、明两代或许是小说业开始发达了,各种版本层出不穷,极大拉动了人们对杨广的喜爱程度。只是他们都是作家,或者只是单纯的受到当世思想影响的史学家,对有着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没有深刻的认识。

    北宋期间出了一个伟人,一个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的伟人,那就是重要性堪比孔子的儒学大家――朱熹。在朱熹的一系列修正宣扬下,我国儒家思想产生了重大变革,也是在那个时侯,一直延续今日的一系列传统伦理道德才开始产生、成形、发展、普及。不是说北宋之前就没有伦理道德了,只是说那时的伦理道德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什么三纲五常、夫唱妇随、七侠五义(开玩笑了)等等是不同的,尤其是男女关系上。由于本书是历史小说,因此仅对与本文有关的男女关系问题上简要说明。

    宋以前,中国的男女关系是比较混乱的,当然,为了好听一点也可以说是比较开放,尤其是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由于这段时期成立的国家大都是文明程度比较低的少数民族建立(无民族歧视,就事论事而已),或者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少数民族血统(杨广、李世民都有着鲜卑族血统),在强烈的母系氏族社会思想影响下(独孤氏作为皇后参与政治,这在后世是不可想象的,还有武则天,他们都受到了母系氏族社会残余思想的影响),部落制的少数民族那种利于种族发展的生育观念一直延续下来,因此在男女关系方面比较开放。

    举例说明,后世唐代,李渊娶了个小妾名唤武媚娘,一日,太子李治看到了媚娘姑娘很是心动,而媚娘也发现了看起来身强体壮的李治(其实李治身体有病,一直比较虚),还是那句老话: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干柴遇到了烈火,那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武媚娘不守妇道偷偷给李渊带了顶绿帽子。后来李渊知道了,惩罚是什么?没有凌迟、没有诛九族、甚至没有关禁闭,只是把武媚娘送到了尼姑庵,没有附带任何皮肉之苦,李治更是没受到任何惩罚。再后来大家就都知道了,李渊死后武媚娘又被接到了皇宫并且当了皇后,再以后还当了皇帝。

    这一切在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一切皆有可能。李治死后武媚娘养了很多面首,那可不是偷偷养的,是光明正大,你们听到反对的声音了吗?没有!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现象,如同现在的有钱男人找个参加过超女的戏子做二奶一样正常。

    大体了解了隋唐时期的男女文化,我们就不会再受到那些史书的迷惑了。杨坚要废掉杨广绝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女人,女人嘛,父子同享是件很正常的事情,若是大家不相信(毕竟大家都是受过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随便找个大点的图书馆,抽出本《唐史》,里面有你所想要的一切,当然,若是能够找到有关五代的史料那就更好了,里面全都是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父子同床共枕的小事就不说了,有个节度使(忘记名字了)打仗从来不带粮食,后面马车上拉的全都是战死的尸体,他的部队就拿人肉当干粮(当时宋代的尸首文化还没有成形,现代的侮辱尸体罪还没有设立)。

    如果大家还是不能理解的话,建议参照一下现在的小日本,他们就是学了唐朝的那一套,什么三人行啊,什么母子之恋、父女之爱啊,想想就感到恶心(在这里没有侮辱唐文化的意思,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相信很多观看本书的男女老少现在都开始后悔没生在唐朝了)。文化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但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许多问题的真面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杨坚要废掉杨广的太子之位并不是因为杨广调戏了宣华夫人。既然这样,那宣华夫人被调戏一事在这段故事之中要么不存在要么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让我们忽略掉宣华夫人,进而展开我们下一话题的讨论:杨广有没有杀杨坚?

    关于杨坚的死,史学大家们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被杨广所杀,二是被杨广的爱将张衡所杀。虽说杨坚当时早已病入膏肓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但仍旧没有人认为他是自然病死,让人不禁对杨广在众人心目中的人品产生同情。但同情归同情,本书也是认为杨坚为杨广所杀,详细一点说是在杨广的默许下为张衡或杨素所杀。

    杨坚的死,很意外,很巧合,恰恰是在其发出废嫡密诏的当然晚上,这就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公元604年7月13的那天晚上仁寿宫大宝殿内到底发生了什么?杨坚到底因何而死?

    正如前文所说,我们没有穿越的好运气去观看杨广弑父的现场直播,因此也无法给出确切的有关杨坚之死的答案。但是从7月13日至21日这八天杨广的所作所为来看,杨坚十有八九属于非正常死亡。

    八天时间,比上帝创造这个世界还多出一天,想必杨广这八天做了不少事情。这八天,杨广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情便是对于杨坚的死“秘不发丧”,这也是做其余诸事的一个前提和基础。杨广隐瞒了杨坚的死讯,并利用这八天的时间做了第二件成功的事情:伪造杨坚的密诏和遗嘱。密诏是这八天时间内铲除异己用的,遗嘱是八天过后继承大统用的。

    杨广伪造的密诏有三份,一份是令大皇子杨勇自裁,彻底消除这个对他最具有威胁的隐患;一份是抓捕包括柳述、元岩在内的柳党重要成员,将朝廷变成自己的朝廷,最起码是对自己无害的朝廷;最后一份是令此时镇守并州的汉王杨谅回京议事,杨谅是目前杨广唯一的弟弟(死的死,废的废,只有独此一份了),把他召回京来,主要是安排下父皇的后事,因为此时还不能把杨坚已死的消息公布于众,因此便借用杨坚的名义和公章给杨谅发去了密诏一封。后世有人认为杨广召杨谅入京的目的是除去最后一个对他有威胁的弟弟,但事实并非如此,杨广从来不认为杨谅会对他产生威胁,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详细交代。

    三封密诏,杨勇顺利被除,被一段白绫吊死在东宫别院的歪脖子树上;柳党尽数被抓,随后或被贬官、或被放逐,失去了朝堂之上的统治地位;杨谅,出乎杨广的意料,竟然看破了密诏的真伪,没有乖乖回家,反而竖起了造反的大旗,为我们上演了一段无聊乏味类似《无极》的大片:看起来场面很大,实际上狗屁不通,白白浪费了人们的感情和下电影的时间。秘不发丧、伪造密诏、代写遗嘱,这全都预示着杨坚的非正常死亡。若杨坚真的是病死,那杨广和杨素根本不用费这么大的劲:等杨广一登基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杨广之所以做了这么多登基前的准备工作,恰恰是因为其心虚,怕中途被反对他的人看出杨坚身上的猫腻。除去了杨勇和柳述等人,剩下的或是自己心腹,或是胆小怕事之辈,即使发现杨坚属于非正常死亡的事实也只好把真相埋在肚子里慢慢烂掉,不敢说出什么不利于新皇的话来。关于杨坚的死,本书坚信不是杨广亲手所为,毕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想来没有谁能下的了手。杨坚的死也不可能如同史书记载的那样由张衡持烛台击杀,那种死法太过血腥,也不利于掩人耳目。根据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杀杨坚的场景最有可能是这样的:一位战战栗栗的小宫女在杨素的逼迫下,一勺一勺喂杨坚喝下了加料的中药,随后,杨坚暴毙,小宫女也因爱主心切投井自杀,紧接着杨广派人封锁消息,开始了继承大统前的一系列准备。这便是本书认为的杨坚之死。

    解决了宣华夫人调戏案与杨广弑父夺位案两个疑点,再让我们以本书的眼光宏观的介绍一下公元604年的这段历史。

    自仁寿二年独孤氏死后,杨广便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而杨勇的坚定支持者柳述却得到了杨坚的信任,自此,杨广的好日子便到了头。在柳述的牵头带动下,杨坚所信任的宣华夫人、兰陵公主、乐平公主(宇文?的遗孀杨丽华)齐齐歌颂杨勇批判杨广,而年老多疑的杨坚耳朵根一软,对杨广是越来越不信任。到了公元604年7月13日,杨坚在宣华夫人又一次哭诉杨广罪行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做出了再一次废太子的决定。天无绝人之路,不知杨广如何得到了这一消息,本着人类对生命和权势的渴求悍然发动了政变,依靠杨素的军事力量控制住了蠢蠢欲动的杨勇和主谋柳述,并在当晚下手将杨坚毒死在仁寿宫大宝殿。接下来的故事前面就都介绍了。这就是本书所认为的杨坚之死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杨广的表现可圈可点,在得知自己有可能遭遇杨勇一般的下场时果断出击,显示出了一位帝王的生猛果敢,在这一点上杨勇是拍马难及。而对于柳述这个早已被历史遗忘的小人物,我们更是应该给予很高的评价。毕竟以一个外人的身份参与到这场皇家内部权力争斗中来,并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下成功逆转使得杨坚复立杨勇为太子,可以说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是他的对手杨广确实够狠厉,若是遇到一个向杨勇这样思想略显单薄的人,柳述很可能就是宇文护这样的人物,再不济也是一个李鸿章,怎么说呢,生不逢时吧。至于宣华夫人、兰陵公主、杨素等等这些就都是小人物了,听着主谋的号子前进便是,没有太多的闪光点。

    杨坚死了,虽然在年老时候犯了一般帝王年老时都会犯的错误――多疑,但杨坚始终值得人们称颂。从父亲杨忠以一介白衣出道到自己篡位称帝黄袍加身,杨坚只用了两代人的时间,在那个以门第出身论高低的年代,这是一个神话,一个只有杨坚才能创造的神话。在杨坚的带领下,大隋北击突厥南伐南陈,实现了祖国的统一,完成了千万人的心愿。

    杨坚一生勤俭节约,从未享受过奢华的生活,并且一直恪守夫道,基本上没有当今男人出轨行为的发生(尉迟氏是个例外,宣华夫人是二婚),为后人树立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好榜样。杨坚对朝廷内部实行改革,并推行新的经济政策,使得大隋国库充盈异常(为什么用“异常”这个词呢,因为隋朝存储的粮食直到四十五年后还没有用完,创造了国家储备的一个神话)。大隋开创了一个盛世,一个被世人曲解的盛世,一个各项经济指标都远远超过大唐的盛世,一个让人们看到无穷希望的盛世,一个为后世留下无限财富与传说的盛世。可以说,杨坚的一生功绩之大,完全可以媲美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宋仁宗赵祯,只是由于历史原因,杨坚并没有同后者那般如此受到人们的推崇。

    杨坚死了,死在了继任者杨广的手中。人固有一死,杨坚的死重如泰山,让我们面朝山东方向,为这位创造了开皇盛世的帝王默哀三分钟,以此表达我们对他的崇敬之情。

    (求收,再次申明虽然更新慢,但本书绝对会完本的。)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