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本站公告

    朱向红向长江公司管理层做赴美前最后一次汇报:“根据美国斯德霖工程公司北京办事处帕克先生的建议,我们增加了中国用户对长江压缩机的使用评价。到目前为止,资料工作可以告一段落。”

    朱向红看到大家没有不同意见,就接着说:“下一步工作就是建立‘长江压缩机美国销售代理’。第一批代理确定为三个公司,一个是美国斯德霖工程公司,这个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化工装置的设计和承建,在美国西部石油化工行业有较好声誉,客户也比较多。第二个香港三鼎工程公司,这个公司专门从事采购亚洲设备向美国和其他国家出口,与许多工程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三个是美国润波贸易公司,这家公司是牛亚男的叔叔推荐的,是专门从事中国贸易的一个华人公司。虽然这个公司从未涉足于压缩机销售,但是该公司在美国华人中人脉关系极广,影响力很大,而且对促进中美贸易非常积极。我想接触这个公司的目的是想通过他们建立更多的销售渠道。”

    大家对朱向红的准备工作都表示满意,但是对于赴美代表的选择却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人认为:这次赴美代表应该是那些在准备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这些人了解情况,熟悉资料,可以向美国客户做很好的宣传工作。而且这些人都在长江公司工作多年,忠诚可靠。这部分人的突出代表就是赵东亮,史刚正似乎也同意这种看法。

    朱向红坚持:资料是辅助材料,主要是交给客户自己阅读。赴美代表是销售人员,必须要求会英语、懂外贸、有销售经验,不但能吃苦,而且要有能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朱向红建议代表团组成是她本人、牛亚男和公开招聘的一、二名销售人员。

    赵东亮问:“如果这些人到了美国不为我们工作,而是辞职留在美国不回来了,我们怎么办?”

    朱向红说:“这是招聘工作要考虑的。首先,我们要明白组团的目的,如果我们不能达到出口压缩机的目的,代表团赴美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一定要评价风险的话,那么第一等风险是不能完成出口任务,其他风险都是次等的。”

    陈东敏说:“朱总的道理无疑是正确的。只是长江压缩机公司是部管企业,虽说长江压缩机贸易公司是股份公司、不受部里领导,但是毕竟长江压缩机公司占有40%的股份,一旦发生这种事,我们的压力就大了。我有一个建议:我们将出口压缩机的计划报送部领导,其中就包括组团人员。这样就不单纯是长江公司的计划,而是部里的计划。如果发生意外,部领导和我们一起承担责任。”

    史刚正对陈东敏的建议表示同意,但是朱向红反对:“经商必然冒险,利润越高风险越大。因此,要考虑风险,不能害怕风险。另外,长江压缩机贸易公司是股份制企业,应该独立经营。如果我们这也请示、那也请示,我们的手脚就会被捆住,这完全违背了当初建立这个公司的初衷。”

    最后,大家勉强被朱向红说服了。

    牛亚男的日记:

    1999年12月1日

    朱姐对招聘新员工认真极了,她准备了三十二道考题,分成三组,说是针对不同的应聘者使用。其中有一些题古里古怪,比如:华盛顿和林肯谁更伟大?我问朱姐:‘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她说没有答案,就是看看应聘者对美国的历史了解程度。还有一道题:如果黑奴制延续至今,美国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吗?朱姐说这是考察应聘者的眼界和政治敏感度。

    朱向红吩咐牛亚男在上海电视台、电台和几个主要报纸发布招聘广告,征召压缩机国际市场销售经理。

    朱向红委托销售分公司对应聘人员初试。她对梁浩说:“凡事人为先。销售经理的选拔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中之重,你不必拘泥形式,不要考虑历史背景,只要能打开国际市场,就是最好的人才。”

    尽管招聘广告对销售经理的条件有比较苛刻的要求:大学教育、英语四会、有国际销售经验、吃苦耐劳等等,仍然有一百多名年轻人报名应聘,其中有外贸系统的职工、外贸学院的教师、海外留学归来的研究生、还有几个在中国学习的外国学生也报了名。

    梁浩陪同朱向红进行复试。第一个复试的是一名外贸学院的青年教师,叫张乐韵。他在国内外贸杂志上多次发表论文,一口流利的英语,是外贸局的特聘顾问。

    朱向红欣赏地看着他的简历问:“应聘这个位置对你是否大材小用了?”

    张乐韵回答:“我就是想把我的学问应用到实践中去,我不在乎职务的高低,我需要有一个任我自由驰骋的天地。”

    朱向红又问:“你认为中国压缩机出口的难点在哪里?”

    张乐韵毫不犹豫地答道:“主要是质量还不高,我们的经营体制还不完善,企业对出口认识不足,…”

    第二个复试的叫夏倩,在进出口公司工作。夏倩的简历很优秀,外贸大学毕业,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不但英文流利,而且多才多艺,弹得一手好钢琴。

    看着眼前这位女士,朱向红似乎看到了以前自己的影子,她斟酌地问:“如果我们选中你做长江压缩机的销售经理,你准备怎样开拓美国市场?”

    夏倩自信地回答:“我会首先调查在美国有多少长江压缩机的潜在用户,分析他们的购买时间,排出拜访计划,然后不断地走访他们,向他们宣传长江压缩机的优点。在反复做工作的基础上,我建议在美国的主要化工杂志上刊登广告,提高长江压缩机的知名度。通过长期的工作,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将长江压缩机卖进美国市场。”

    朱向红接着问:“你预计打开美国市场需要多长时间?”

    “这个嘛…”夏倩犹豫了

    第三个复试的叫约翰乔,是一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研究生。

    朱向红问:“目前中国出口的产品价值偏低,而进口的产品价值偏高,这样长期下去,对我们国家会有什么影响?”

    约翰乔回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强求一样。中国是农业国,因此,农产品是我们主要的出口产品。至于价值高低,我认为要辩证地去看,如果我们把农产品深加工出口,价值自然就会提高。”

    朱向红问:“你为什么应聘这个位置?”

    约翰乔回答:“我在英国读了四年大学,一年研究生,读书期间我在餐馆、超市中打工、我在白人家租房、我与白人交往,我相信我到美国后也不会陌生。这一切都是我的生活资本,我肯定能干好这份工作。…”

    第四个复试的叫刘刚,是工程设计院的工程师。

    朱向红问他:“你认为长江压缩机进入美国市场的突破口应该在哪里?”

    刘刚回答:“长江压缩机首先要适应美国的规范,要按照美国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制造。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突破口。”

    朱向红又问:“目前长江压缩机的设计规范和制造体制都已经与国际接轨,在这种情况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刚回答:“我认为应该与美国各个工程公司进行联络,与他们合作。”

    朱向红又问:“你有什么具体建议吗?”

    刘刚回答:“我需要在美国考察一段时间,然后研究和制定出下一步工作计划。比如:美国工程公司的分类、工程公司的人员结构和组成、工程师对压缩机推荐倾向等等。再比如:这些工程公司的文化趋向、对世界事务的看法、…”

    第五个复试的是一个美国学生,叫琼斯。

    朱向红问他:“你为什么应聘中国长江压缩机公司的销售经理?”

    琼斯回答:“我喜欢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陶瓷艺术。我想通过这份工作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陶瓷。”

    朱向红又问:“你计划怎样销售我们长江压缩机呢?”

    琼斯回答:“我计划制作一本宣传册,宣传中国的艺术,在这本宣传册上刊登长江压缩机的广告,通过传播中国的艺术,宣传长江压缩机。只要了解中国艺术的人多起来,对长江压缩机感兴趣的人就会多起来,这样打开长江压缩机在美国的销售局面。”

    朱向红接着问:“你的创意不错。如果工厂中需要和购买压缩机的工程师或者管理者对艺术不感兴趣,那怎么办?”

    琼斯回答:“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作为企业也有责任担负教育人民和传播文化的义务,…”

    复试进行了一天半。结束时,朱向红问梁浩:“你看哪几个候选人可以聘用?”

    梁浩回答:“相对而言,张乐韵和夏倩复试结果比较好。”

    朱向红又问:“如果选一个呢?”

    梁浩犹豫着说:“那就选夏倩吧。”

    朱向红沉思半晌不说话,梁浩问:“朱总的意见呢?”

    朱向红回答:“这些候选者中不乏优秀人才,但是我总觉得他们缺点什么。我今晚再考虑一下吧。”说罢,朱向红就准备回办公室收拾资料回家。

    刚走出几步,梁浩在后面叫到:“朱总,你稍等一下。”

    朱向红回过头来,梁浩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材料:“这里有一个候选人的简历,你看一下吧。”

    朱向红一边接过简历一边奇怪地问:“为什么不早拿出来呢?”

    梁浩抱歉地说:“这个…他是个残疾人,叫许wWw.渊之。”

    按照简历上的地址朱向红找到了许渊之的家,这是一个自行车铺。门开着,有一个头发灰白老人正在招呼几个买自行车的客人。

    朱向红走进去,打量这个铺子。铺子不大,也就三十平米,一半的地方排列着各种装配完毕的新自行车,另一半是装配区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看到朱向红,老人笑着打招呼:“您想买自行车?”

    朱向红抱歉地说:“我是长江压缩机贸易公司的,来找许渊之。”

    老人向铺子后门里喊道:“渊之,来客人了。”然后对朱向红说:“您进去吧,他在后面。”

    朱向红刚走到后门处,里面就传来“嗒、嗒”的手杖捣地声。门开了,显出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看到朱向红他瞬间一愣,立刻露出一脸灿烂的阳光:“朱总您好!我是许渊之。”

    朱向红有点诧异:“我们认识?”

    许渊之说:“我认识您,您不认识我。”说着便把朱向红让进后面的房间。

    虽然来之前朱向红知道许渊之是残疾人,但是看到他拄着手杖、右腿拖着地向前滑动的样子,心里仍然感到一颤。

    后面的房间用布帘隔成两半,外间是灶间,一个老太太正在做饭。许渊之介绍说:“妈,这是长江压缩机贸易公司的朱总。”然后对朱向红说:“这是我妈。”

    朱向红与许母相对笑笑,算是打招呼了。

    里间是许渊之的卧室兼书房,除了一张大床和一个陈旧的桌子,到处都是书。朱向红见过许多书房,大多配有漂亮的书架,书籍分类摆放,错落有致。像许渊之这样的书房还是第一次看到,靠墙有两个粗木书架,上面的书一直顶到天花板。床下和房内空闲处也摞着木箱和纸箱,估计里面也是书。桌子上的书堆的快淌下来了,一台老式电脑正开着,看来许渊之正在写什么。

    看到朱向红的眼神,许渊之解释道:“我的腿有残疾,用书架不方便,我的书都是按需分类,放在不同的箱子里。书架顶上的书是我看完了、暂时没用又舍不得扔的书。”

    许渊之把朱向红让到房间内唯一的一把椅子上坐下,然后自己坐在床沿上。

    朱向红问许渊之:“你怎么会认识我?”

    许渊之答:“这几年我一直为长江公司翻译资料,为了翻译的贴切,我经常去你们公司设计所和制造车间请教工程师和工人。我听他们说起你。这次你公司招聘国际销售经理,我投简历前去长江公司门口候着,门卫把你指给我。”

    朱向红问:“为什么要认识我?”

    许渊之答:“我想看看未来的老板什么样。”

    朱向红问:“什么样?”

    许渊之答:“还不错,我愿意跟着你干。”

    朱向红笑了,心想:这是谁面试谁呀。

    朱向红问:“你的简历介绍:你会英、德、法、俄、日五种语言,为什么学这么多种外语呢?”

    许渊之答:“刚开始是为了讨生活,给人家翻译资料可以多挣钱。后来我喜欢上外语了,一门一门地接着学,成了癖好。”

    朱向红问:“为什么应聘长江压缩机贸易公司的国际销售经理呢?”

    许渊之答:“觉得自己本事大了,想找一块天地试试。另外,…”许渊之犹豫片刻:“我爱人有病,我想多挣钱给她治病。”

    朱向红问:“你了解压缩机吗?”

    许渊之答:“我翻译过许多压缩机资料和规范,对压缩机不陌生。”

    朱向红看着满屋子的书问:“你都读什么书?”

    许渊之答:“书架上的基本上外文字典、工具书和一些工程类的书,靠墙的箱子里是外文小说,床下箱子里的WWW.soudu.org是古文和一些舍不得扔的期刊,布帘边上的几个箱子里是些杂书。”

    俩人开始漫无边际地谈论起书来,…

    朱向红问:“《论语》读过吗?”

    许渊之答:“读过,不过没有《韩非子》痛快。《论语》是个慢功夫,每天读一段还行。”

    朱向红指着墙边的箱子问:“这些外文小说都是你读过的?”

    许渊之回答:“读小说主要是为了加快外语学习,英文的读的多些,其他语言的不多。”

    朱向红问:“不多是什么概念?”

    许渊之回答:“也就几本吧。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朱向红说:“这些都是经典书,英文读过些什么书?”

    许渊之回答:“英文的稍多点,《远大前程》、《双城记》、《苔丝》,还有一些都忘记了。”

    朱向红问:“夏洛蒂的《简•爱》读过吗?”

    许渊之回答:“读过,不过我更喜欢艾米莉的《呼啸山庄》。”

    朱向红说:“看这些书箱,好像不止这几本书。”

    许渊之答:“其他都不是名著,属于泛读。如果消遣着读,那么西德尼的书比较轻松,其中《游戏的主人》最为精彩,《如果明天来临》也行。我最喜欢考琳的《荆棘鸟》,虽然是悲剧,但是却有尊严。你喜欢什么书?”

    朱向红说:“我喜欢阿加莎的侦探小说,不过没有时间读。只读过《尼罗河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鸽子中的猫》。你读过她的书吗?”

    许渊之回答说:“我读她的书是赌气。听说丘吉尔曾经猜到一本书的结尾,我就试试我自己。我一口气读完她的五十多部侦探小说,结果一个结尾也没有猜中,真让人沮丧。你喜欢黑利的书吗?”

    ……

    许母从帘子后面探进头来:“渊之,该给妮子送饭了。”

    许渊之抱歉地对朱向红说:“对不起,我爱人的饭点到了。”

    朱向红说:“我去看看你爱人吧。”

    许渊之犹豫了一下,点点头。

    许渊之提起许母给他准备好的篮子,拄着手杖,右腿拖着地,领着朱向红穿过后门,沿着一条小弄堂走到一扇油漆斑驳的门前。他对朱向红说:“我爱人脑子里有些钙化点,反应有些迟钝,现在吃饭要人喂。白天我岳母照顾她,晚上我照顾她。”

    虽然朱向红有了思想准备,但是看到许渊之的爱人时,仍然感到揪心。许渊之的爱人叫王菊妮,已经病了三年了。

    许渊之给王菊妮围上一条干净的毛巾,用手轻轻地按摩王菊妮的额头、颈部和肩膀。他一边细声细语地和王菊妮讲话,一边用调羹慢慢地给王菊妮喂饭。王菊妮一双眼睛直直地看着他,脸上没有表情,朱向红无法判断王菊妮是否知道许渊之是谁。

    从许渊之的岳母絮絮叨叨的话语中,朱向红了解到许渊之和王菊妮的一些往事。

    许渊之和王菊妮是从小的玩伴,因为许渊之患有小儿麻痹症,王菊妮一直护着他,谁欺负许渊之,王菊妮就跟谁打架。弄堂里有个孩子王,经常欺负其他孩子,就是不敢惹许渊之,因为王菊妮为许渊之打起架来不要命。

    因为残疾,许渊之没有能上大学。为了生活,许渊之帮着父亲卖自行车,忙里偷闲地读书自学。王菊妮从小就不愿意读书,但是却固执地支持许渊之的学习,晚上到自行车铺子里帮许渊之干活,让他能多腾出时间读书。就这样一来二去,他俩成了夫妻。

    婚后俩人非常恩爱,每顿饭抢着吃上顿的剩饭。如果剩下半碗米饭,俩人比着花样藏起来,然后自己偷偷吃掉。许渊之心灵手巧,组装一辆山地车只要二十分钟;给客人介绍各种自行车,讲的头头是道,就连自行车赛队也到他们铺子里修车。每当这时,王菊妮总是用一种骄傲的眼神看着丈夫、看着客人,那意思是说:这是我的男人!

    唯一让王菊妮不安的是婚后一直没有孩子,为了给许渊之生个孩子,王菊妮到处寻医问药,偏方试了无数个。结果不但没怀孕,还造成药物中毒,引起脑子钙化。开始许渊之不知道,后来知道了就制止她,等到王菊妮经常头晕时,许渊之赶紧送她上医院,但是太晚了。药物中毒的王菊妮渐渐地迟钝起来,虽然医生说目前还没有疗效显著的办法治疗脑子钙化,但是许渊之还是到处查找资料,托人买药、买进口药,他每天给王菊妮按摩,陪她讲话。

    喂完饭,许渊之端来一盆热水,自己先试一试水温,然后给王菊妮擦脸、洗脚。许渊之对朱向红说:“我总是幻想:一早醒来,我的妮子忽然恢复正常了。”换上干净的袜子后,许渊之像拉着恋人一样牵着王菊妮的手,把她带回车铺。

    告别许渊之后,朱向红心里非常矛盾,许渊之无疑是一个优秀人才,但是招聘他做国际销售经理合适吗?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