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回 雅饮


本站公告

    天刚蒙蒙亮,唐伯虎和唐庆就出现在码头上,找了最早一班去扬州的船上了。上船放下行李,唐庆就转了一圈,却没看到沈九娘他们的踪影。这船不绕南京,而是顺运河而上,先过镇江,便到扬州,截弯取直,快了许多。到了傍晚时分,已经到了瓜洲渡口。唐伯虎他们下了船,便在渡口找客栈住了。这一招也是跟沈九娘学的,晚上到码头先住,天明再进城,为的是守在码头,看沈九娘他们什么时候到。

    这两个人就眼巴巴地在码头看着。其实唐伯虎心里也没底,码头不止这一处,谁能料准沈九娘什么时候回来,又坐哪艘船回来,又在哪个码头下船?等了大半个时辰,天都黑了,唐庆说:“唐先生,肚子已经饿了,不如先找地方吃东西吧。”

    唐伯虎说:“你看你,就知道吃。要娶到好姑娘,一定要忍得饥饿,耐得寒暑,不怕劳苦。这样才能体现出诚心来。”

    唐庆道:“那咱们也不能傻等啊。你那个小沈姐姐有名有姓的,咱们挨家挨户去打听,都比在这里傻等着强。”

    唐伯虎摇头:“要吃你先去吃,我在这儿等。你给我买点点心带过来就成。”

    此时又一条船靠了岸,下来好多的人。只是光线昏暗,别说认出沈九娘了,就连男女都分不太清楚。两个伸长脖子,看得眼睛都酸了,也没看到人。慢慢人都散了,唐庆去问了一圈,说是今天已经没有苏州过来的船,垂头丧气回来告诉唐伯虎。唐伯虎自然失望,说:“也许她明天才回来呢?明天再来等吧。”

    说着就郁闷地转头,唐庆心说,可算是有饭辙了。正要高兴,忽然见一个小童喊他们:“前面那位,是苏州的唐解元么?”

    唐伯虎就是一愣,这地方也有人认识他?

    唐伯虎站住,看着那小童,说:“我就是唐伯虎,你有什么事吗?”

    “这个是给你的。”那小童递过一个信封来,说完扭头就跑了。唐伯虎拿着信封,却没有打开,只是若有所思地看着那个小童,沉吟着。

    唐庆说:“唐先生,你想什么呢?”

    唐伯虎道:“哎,你发现没有,这个送信的小孩儿,是个女的。”

    “啊?”唐庆吓了一跳,“你怎么看出来的?”

    “她跑路的姿势一扭一扭的,而且捣的是小碎步。”唐伯虎说,“这障眼法只能瞒瞒别人,是瞒不过我的。”

    唐庆吐吐舌头,说:“那你赶紧看看,这信里写的是什么?”

    唐伯中 文首发虎打开信一看,竟然是沈九娘写的:

    九娘已回扬州。明日午后,逃禅馆,备清茗一杯,恭候唐解元。九娘。

    唐伯虎嘿嘿地笑了起来,一边笑,一边心里狐疑,这沈九娘怎么知道自己在码头呢?他哪里知道,今天一大早,沈九娘就派人去桃花庵找他,却吃了闭门羹。哪里料到唐伯虎脚快,已经先去扬州了呢?那小童回来告诉沈九娘唐伯虎不在家,沈九娘就又打听了祝枝山的住处,派小童去问胡子,这才得知唐伯虎已经走了。沈九娘本来回扬州的路上,依旧要折往南京的,听了这个信,南京也不去了,直接坐了回扬州的船。刚才下船时,她早在船上望见唐伯虎他们两个在码头上等呢,不由得心下感慨,即刻就派了小童,把这封信送到唐伯虎手里。

    码头人多眼杂,不能多耽搁,沈九娘坐了教坊来接的小轿径直走了。只剩下唐伯虎和唐庆两个,站在河边发呆。站了好半晌,唐庆小声问:“唐先生,没人了。你怎么还不饿啊?”

    唐伯虎道:“你看是不是好险?我要听了你的去吃饭,不等这最后一艘船,不就错过了么?没准就再也见不到她了。”

    这两个人聊着去吃饭,心里却是十分高兴。沈九娘主动让人带话,让唐伯虎知道了她的去处,省却了多少麻烦?这倒还在其次,关键是,也表明了一种态度――她对唐伯虎也颇有意思,这才是最最让人高兴的。

    两个人去饭馆要了酒菜,唐庆是早饿了,甩开腮帮子胡吃海塞,再看唐伯虎,心思却没多少在饭上,只是一个劲儿地走神。唐庆笑道:“唐先生,你见过多少世面啊,怎么还会是这个样子?”

    唐伯虎问:“你等了很多年才等来的人,就要见面了,你难道还会有心思大吃大喝?”

    唐庆说:“大吃大喝不影响见面啊,不吃饱,不睡够,明天又怎么有精神呢?”

    唐伯虎一想也是,约都约了,吃饭要紧。只是吃了几口,仍然放下筷子,一心想着明天和小沈姐姐见了面怎么说,说什么。唐庆看他,心想,这读书人真是搞不明白,读了那么多书,怎么什么事都还放不下啊?

    当天晚上,唐伯虎就没怎么睡,睡一会儿醒一会儿的,不停地看天色,盼天亮。天亮了,就催着唐庆起来,收拾了行李,要搬到逃禅馆一带去住。问了店家,这逃禅馆在哪里。店家说,逃禅馆可是扬州最有名的茶楼,说是茶楼,却是一处园子,在西北郊蜀冈脚下,远远地能看见大明寺的七级多宝塔,馆里本身就是能住人的。唐伯虎谢了人家,带着唐庆雇车,直奔逃禅馆而来。

    到了逃禅馆住下,已经是中午了。匆忙要了点点心吃了,给门房留了话,说要是有人来找自己,就来唤人。这才定下神来,对唐庆说:“我们两个在园子里转转吧?”

    两个人在园子里转悠开来。这园子实际是建在山坡上,借远山为景,一条小溪流进来,两岸遍植杨柳。每走几步,就有太湖石挡住视线,转过太湖石,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唐伯虎看了,不住地称好,说:“一般酒楼茶馆,只有一处景,而这里步步都是景,每处和每处都有变化。比起苏州的园林来,这里有远山近水,又显得更大气些,只有扬州人,用景能用得这般奢侈。”

    唐庆在一旁半懂不懂地,只是点头应和。两个人走过一座小桥,前面错落有致地盖着几处小房。和一般房子不同的是,这房子门都特别大,打开就是宽敞的轩榭,凉风习习,可以观景饮茶,关上,则密不透风,私密性强,想这里就是逃禅馆的雅间了。

    中午人并不多,两个人找了最好的一间进去,正好能看到小桥。唐伯虎刚坐定,怔怔地看着门外那桥,心想,小沈姐姐,你倒是快点来啊。

    念头刚一动,就见门房带了两个人过来。仔细看,不是沈九娘,又是哪个?

    看那沈九娘,今天又是另一番光景。头上梳了通常女人家的双螺髻,穿着窄背子,腰间系着丝绦,若不是个子略高一点,就和后面跟着的小丫鬟分不出来了。只见沈九娘慢慢走到唐伯虎跟前,就要行礼,唐伯虎赶紧站起来,扶住她说:“哎哎,小沈姐姐别啊,要行礼,也是我行礼才对。”

    沈九娘笑笑,推开唐伯虎,一双眼看着他,笑盈盈的。这可不是在苏州春绣坊里的眼神,而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这一眼,把唐伯虎看得骨头都酥了,结巴着说:“那……什么……小沈姐姐……你坐啊,想喝点什么茶呢?”

    沈九娘笑道:“今天我是自己带了茶叶,正好也请唐解元看看,我的茶叶是不是最好的。”

    说着叫跟着的丫鬟从包袱里拿出一个小筒来,捧到唐伯虎面前。唐伯虎一接那小筒,心就狂跳不止。因为掂着分量,也就二两上下,这和自己倒在小徐姐姐骨灰坛里的茶差不多啊,难道是小沈姐姐替小徐姐姐来还的?

    打开那茶叶筒子,闻了一下,一股清香扑鼻,沁人心肺。再看那茶叶,弯曲着,黄绿相间伏在筒里,还带着绒毛呢,仿佛绿色的细密波浪。不由得连连说好。

    沈九娘道:“当然好,这茶是今年春天,我特意叫人去买的老树碧螺春。自从你们苏州的王鏊大人把碧螺春当了贡品,这茶突然就多了,不仅茶树种得太多了,而且地方也不讲究。好茶是要在背阴处才长得出来的,种在阳光下一晒,恐怕味道就全变了。”

    唐伯虎问:“那小沈姐姐怎么弄到的茶啊?”

    沈九娘道:“特别简单。供品茶都是做好后直接钉到木箱中,一共也就三只箱子,贴了封条,先运到南京,查验后再启程去北京。手脚就在南京做的。据说当今的正德皇帝,其实不怎么爱喝茶,也分不出好歹来。所以,换下一箱,用差一点的茶顶进去就可以了。”

    唐伯虎有点糊涂:“这也太明显了吧?不会有人看出来吗?”

    沈九娘笑了:“不是整箱换的,是把茶拿出一些来,再用差一点的,或者去年的老茶,掺一些进去。哪里有人喝得出来?就算喝出来了,谁还会一叶一叶地去甄别呢?”

    唐伯虎想到北京东院的梁老板跟他说过,自己也能从贡品里弄出碧螺春来,不由得心里感慨。本来茶树就不多,在东山被老王鏊揩点油,到了南京再抽走一箱,到北京还被东院弄一些,这皇上喝到嘴里的,指不定是什么玩意儿呢。

    沈九娘说:“不过茶好不好,还是要喝到嘴里才算的,今天我亲自为唐解元泡茶。他们茶馆里毛手毛脚,我总觉得会糟蹋东西。”

    唐伯虎连连点头,心说,小徐姐姐就够讲究的了,看来这小沈姐姐,比小徐姐姐还要讲究。

    沈九娘拍拍手,伙计会意,立刻摆上家伙事儿:一只小炭炉、一只银汤瓶、一只大竹舀子、一柄小竹勺、一只大肚子小口的大茶壶、两只紫砂小壶,加上两只紫砂小杯。沈九娘说:“皮日休曾经说过,茶具分茶坞、茶人、茶笋、茶?、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十种,加上其他人的牵强附会,茶具有二十四种呢。今天咱们匆忙简陋,就这么六七种吧。”

    唐庆在旁边插嘴道:“这还简陋啊?我煮茶都是直接拿滚水往瓷壶中冲。”

    沈九娘道:“瓷壶沏茶,最俗不过。这世上只有白定窑瓷是好的,只是一注滚水,容易爆裂,不好烫杯。不先烫一下,茶色茶味儿都受影响,上好的茶,只能泡出中等的味道来。”

    唐伯虎对唐庆说:“行了行了,你出去溜达会儿吧。”

    唐庆识趣,就要往外走。沈九娘说:“我们扬州的小点心是不错的。阿桂,你带这位小哥,去买点千层油糕来吃吧。”

    小丫鬟答应一声,和唐庆出去了。其实要吃点心,问茶馆要就有,只是唐伯虎和小沈两个心有灵犀,是想把那两个孩子支使出去。

    沈九娘把那汤瓶放在炭火上煮着,唐伯虎就问:“小沈姐姐,你也知道皮日休啊?”

    沈九娘笑笑,说:“诗书读了不少,记得住的便不多,只是他说到了茶,这个就记住了。广亭遥对旧娃宫,竹岛萝溪委曲通。茂苑楼台低槛外,太湖鱼鸟彻池中。萧疏桂影移茶具,狼藉苹花上钓筒……后面两句,就记不清了。”

    唐伯虎接道:“争得共君来此住,便披鹤氅对清风。”

    沈九娘的脸红了,低声道:“谁都比不得唐解元博学多才。”

    其实皮日休这首诗,沈九娘怎么能记不住?只是想让唐伯虎说出来而已。姑娘么,不能主动说要和别人住一块儿。

    唐伯虎话一出口,也觉得有点唐突,尴尬在那儿,竟然不知道往下该说什么好。

    沈九娘说:“唐解元,今天我没有化妆,是因为怕脂粉的香气,冲乱了咱们的茶香。”

    唐伯虎一愣,盯着沈九娘看了好一阵,说:“我倒觉得小沈姐姐天生丽质,就是没有脂粉,也比那有脂粉的强上一百倍。”

    沈九娘被夸得心里熨贴,嘴上却说了声:“唐解元说笑了。”

    唐伯虎没话找_38605.html话,看到桌上的紫砂壶,便说:“这个我知道,好像是宜兴的一个和尚做的。我以前见过一个,做成梅花的样子。”

    沈九娘点点头说:“是的,只是这手艺已经传出去,现在市面上到处都有了。造型繁杂的砂壶,现在也不时兴了,时兴的是小壶。而紫砂壶,又以一个叫龚春、一个叫时朋的做得最好。”

    唐伯虎问:“又怎能看出哪只壶是谁做的呢?”

    沈九娘笑道:“龚春做大壶,时朋做小壶,他们会在壶底留他们的拇指印。但凡用砂壶惯了的人,都认得他两个的指纹的。”

    唐伯虎立刻拿起一个小壶,翻过来看。仔细看了半晌,沈九娘问:“你看见了么?”

    唐伯虎点头:“看见了,这个时朋的大拇指,还有斗呢。”

    沈九娘被他逗得笑起来,唐伯虎看她,真是万般风韵,心里登时变得毛毛的,狠不能冲上去,一把就把小沈姐姐抱在怀里。

    说话间,汤瓶里的水已经响了。沈九娘向唐伯虎做了个嘘声的手势,仔细听水响。

    水响得稍微一急,她便起身把汤瓶拎了下来,用舀子将水舀到茶具中,一一烫了一遍,又倒掉,接着又将水舀进大肚子壶,用小勺把茶叶放入小壶,又将大壶水注进小壶泡茶。一切做得迅速准确,有条不紊。

    做完这些,沈九娘说:“泡碧螺春,要鱼眼水最好。以前用风?煮水还能看见,现在用汤瓶,看不见了,只好用听。”

    唐伯虎知道她说的是开水的程度,刚开始断断续续冒泡的,叫做蟹眼水,连续冒泡的,叫鱼眼水,泡泡连成一片了,叫涌泉水,最后开了,如同一把珠子滚动起来,叫做连珠水。要沏绿茶,最好的是鱼眼水,如果太滚,把茶叶烫熟了,就不好喝了。

    唐伯虎被小沈姐姐说得连连点头,觉得都是道理。

    小沈姐姐沏好了茶,说:“等一等就能喝了。唐解元,你刚才说到哪儿了?接着说嘛。”

    唐伯虎清了清喉咙,说:“小沈姐姐,咱们把门关上好吗?省得茶香飘出去,倒便宜了别人。”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