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一回 西湖


本站公告

    祝枝山问:“你怎么知道的,跟哥哥说说啊。”

    唐伯虎道:“上次和他喝酒,那我是啥都不知道。这一次一见面,我就觉得,他的脸瘦瘦的,长长的,就那么眼熟,使劲想想起来,我在紫禁城见皇上的时候,也看到这么一张脸。”

    祝枝山被吓了一跳,问:“你什么意思啊?你说他是皇家的人?”

    唐伯虎道:“但我也不敢肯定啊,天底下长得像的人也很多,所以做诗的时候,上来就一句‘朱门公子’。再看他,神色就变了,本来兴致勃勃,突然就有点蔫儿,接着还问我是不是见过什么大人物,我心里就有了八九分底了。”

    祝枝山“哦”了一声:“那他可能是皇家的人,我说一个打鱼的老爷爷,气宇谈吐不凡,一张嘴全是道理。这就不一般啊。那他到底是谁呢?”

    唐伯虎笑道:“大明开国有一百五六十年了,这期间皇家丢过的人有几个?”

    祝枝山一愣:“你小点声行吗?再念叨就又该进监狱了。”

    原来这明朝朱元璋称帝之后,太子朱标死得早,皇位就传给太孙朱允?了,年号建文。谁知道北京的燕王朱棣不服气,和小朱叔侄两个闹翻了脸,打了起来。最后朱棣打到南京,小朱就人间蒸发了。对外,朱棣声称小朱在皇宫里烧死了,可坊间却传闻,小朱是跑了,躲起来了。这段故事,祝枝山也是知道的,因为他外公徐有贞在朝廷里当过大官啊。

    只是这件事情,只敢私下偷偷议论,公开说就有性命之虞。再想老爷爷的言谈话语,什么“要懂帝王之术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之类,可不是暗含着自己当过皇上,后来又没当下去么?张嘴评点当今皇上,也完全是用长辈的语气。想到这里,祝枝山汗就下来了,看着唐伯虎说:“那他可有一百多岁了吧?”

    唐伯虎摇手道:“我可什么都没说啊,他没准还是刘基刘伯温呢,据说老刘也人间蒸发了,学曹操搞七十二疑冢……没准一个都不是真的。”

    祝枝山叹了口气:“真是高人啊,我听我家老人说,后来朝廷费尽心机想找建文,都没找到。原来他就藏在眼皮底下,典型的灯下黑。不过啊,我想我们是再见不到他了。他肯定觉得行藏已露,说不定现在就远走高飞了。”

    唐伯虎说:“喝酒吃鱼吧,趁着还繁华,咱们好好享受。”

    两个人推杯换盏的,就又喝了起来。一条鲥鱼,吃得也就剩骨头了。正打算叫店小二拿这鱼骨鱼汤再做两碗面,就听得外边一阵嘈杂。

    祝枝山和唐伯虎心里就是一惊,还没等站起来呢,雅间的门就被推开了。看外面站了几十个大兵,张嘴就问:“你们两个,是唐寅和祝允明么?”

    两个人心里暗暗叫苦,难道是老爷爷被逮住了?那就事儿大了,闹不好就是谋反。一想到这里,腿就打起了哆嗦,尤其是唐伯虎,心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吃个鱼还要被人抓。

    倒是祝枝山还稍微镇定点,看见这几个兵,是苏州曹知府手下的府兵,心下稍安。要是落到老曹手里,这事儿没准还有缓。就打着哈哈说:“诸位什么事啊?曹大人找我们,带个话就成了,干吗这么兴师动众的。”

    那府兵道:“急事,你们去了就知道了。”

    接着一挥手,大家不由分说,架着唐伯虎和祝枝山就出去了。祝枝山心里还想呢,难怪店小二坚持吃鱼先收钱,原来早就知道可能有这么一出。

    出了门,外面却是辆带轿子的马车。两个人被塞进轿子里,一声吆喝,就飞似的向苏州城去了。唐伯虎颤抖着问:“胡子啊,这回可真完了,不是功名和江山的事儿了,却是性命的事情。”

    祝枝山摇摇头:“别慌别慌,你见过拿轿子车抓犯人的吗?”

    唐伯虎心下稍安。祝枝山说:“这些人不是锦衣卫,是曹叔叔的手下。反正咱们也是要给曹叔叔送行的,去见一面,正合适。”

    说罢,就冲外面喊:“几位啊,到底是什么事情啊?”

    外面的兵回答道:“别问了,我们也不清楚,反正是出事儿了。”

    走了大半天,终于到了苏州府衙门,府兵们推着这二位就进去了。一进院子,就见祝庆在院子里站着呢,冲两个人挤眉弄眼的,显然,曹知府也派人去过祝枝山家里,把祝庆给带来了。要不,他怎么知道到哪儿去找这二位游侠去啊。

    到了大厅里,就见曹凤阴沉个脸,正在溜达来溜达去。唐伯虎和祝枝山战战兢兢,叫了声:“曹叔叔。”

    曹凤转过身,看见他们两个,立刻数落道:“你们这群不懂事儿的孩子,呃……也不是孩子了,都老大不小成家立业了吧?还是那么爱招事儿。我都要走了,你们还给我招事儿,你们说,这该怎么办?”

    这话说得唐祝二人摸不到头脑。祝枝山问:“曹叔叔,到底怎么了啊?最近我们两个,消停得很啊。”

    曹凤从桌子上拿起一份公文,往祝枝山手里一递:“你们自己看看吧。”

    祝枝山接过来一看,却是浙江的杭州知府杨孟瑛写来的。原来,这杨孟瑛是刚刚到任的,新官上任么,总想干点什么事情。一到杭州,转了一圈,发现西湖附近好多老百姓围湖造田,开旅舍,建楼堂,弄了好多违章建筑。那湖水越来越小,好多景点都快没了。杨孟瑛心说这还行,要这么下去,再过几十年,那西湖不就干了么?于是一声令下,要进行大规模拆迁,把西湖周边那些乱七八糟的酒馆啊、旅店啊全铲平了,三千多亩田也不要了。他打算征召民工,把这些地方全挖开,重新变成湖水。

    当然这是个大工程,好多老百姓也不愿意搬,这杨孟瑛也不好用强,就派人挨家挨户地劝说。这一劝耗时可就长了,折腾了好几个月,愣没一家听他的。杨孟瑛这叫一个发愁,正坐在府里唉声叹气呢,就突然听说有个小孩儿要求见他。

    杨孟瑛心里好生奇怪,就把那小孩叫上来,也就十几岁的年龄吧,但长得齿白唇红,煞是可爱。杨孟瑛就问了:“你找我啥事儿啊?”那小孩儿说:“我看你杨大人遇见难事了,没人听话啊,你这知府要当砸了。”

    杨孟瑛心说,这小崽子哪儿窜出来的?就问:“你是谁啊?不好好读书,跑到这里来干什么?”

    那小孩倒是一点不怯场,说:“你先别问我。我要是给你把主意想出来了,你得怎么谢我啊?你不仅能保住这个官,还能青史留名呢。”

    杨孟瑛越听越好笑,就问:“你想要什么?先说出来听听吧。”

    小孩说:“我要的也不多,我要钱,越多越好。一百贯的宝钞,给我来上三十张可以么?折合成银子也成,好带。”

    这话一出来,杨孟瑛就起了疑心了,心说这么个小毛孩子要这么多钱干什么?还要到我头上来了。心里嘀咕着,脸上却没露出来,依旧笑嘻嘻地打着哈哈,说:“那你倒是讲讲你有什么主意,要是主意好,这点钱算什么,我还可以给你更多呢。”

    小孩果然是好哄,说:“杨大人你知道么?没人听你的话,是因为大家都想挣钱,你让人家把酒馆客栈啥的都搬走了,不是砸人家饭碗么?那还有谁愿意搬啊,除非你派兵强拆民宅。可这一强拆,要是让大官知道了,到皇上面前参你一本,你就完了。”

    杨孟瑛连连点头,这小屁孩懂得还挺多。

    小孩接着说:“你不如跟那些人说,这饭碗你要是不砸,也有别人来砸,换句话说,肯定是砸定了。”

    杨孟瑛一愣,问:“此话怎讲啊?”

    小孩一乐,说:“你想啊,大家在这地界捞钱,靠的是什么?还不是靠的这西湖?要是过些年西湖没了,大家还挣个屁钱啊。所以,这饭碗你杨大人不砸,他们自己也会砸掉,西湖这个大金碗,捧不了几年了。”

    杨孟瑛眼睛转了转,觉得这小孩儿的话有点意思,便说:“那我该怎么办?”

    小孩儿道:“你应该跟他们说,拆房子挖西湖,不仅不是砸饭碗,反而是为了把这饭碗修得更结实、更金光闪闪。不就是晚挣几年钱吗?可西湖要是修好了,挣钱更多,更长久,对不对?杨大人你规定个期限出来,半年内自己主动搬走的,等西湖修好了,率先挑地方开店。一年内搬走的,那就得挑别人挑剩下的……要是一年后还不搬呢?别怪官府不客气,以后这西湖边上,也没他的份儿了。老百姓就怕半哄半吓唬,这么一来,心就不齐了,他们心不齐,杨大人你的事儿不就办成了么?”

    杨孟瑛不得不对这孩子刮目相看,这孩子聪明啊,他说的这办法,没准还真成。

    聊到这里,杨孟瑛脸上就露出笑容来。随口就问:“小家伙,你家住哪儿啊?你有功名没有?你要是有功名的话,干脆就跟我干得了。”

    小孩听到夸奖,不仅得意洋洋起来,说:“我家不住杭州,住苏州。我叫王宠,字履吉。我还没考功名呢,其实我就是到这儿来,想拿这个主意换点钱。杨大人你觉得这主意行,咱们就交个朋友吧。”

    杨孟瑛刚漂上来的笑容又沉下去了。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子,大老远的从苏州跑到杭州来做什么啊?

    他拉王宠过来,说:“好孩子,你跟我说说,你遇到什么难事了?说不定本府我也能帮到你呢。”

    王宠就把自己为什么来杭州跟杨孟瑛说了――这一说,就说出件惊天大事来。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