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


本站公告

    两次行星战争中巨大的资源消耗,加速了两地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建立新移民地的需求越发迫切。就在这时,人类远太空移民的努力突然显出了一丝曙光。双星历140年,火星的马林博士有了重大的研究成果,那就是“质能螺旋谱线”的发现。

     早在公元1905年9月,艾尔伯特·爱因斯坦教授就在《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有的能量有关吗?》的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联系方程E=mc^2,阐明质量是m的物体蕴藏着mc^2的能量。

     当然。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那之后的几百年,人们也没有找到将物质完全转化成能量的方法,而只停留在部分释放能量的层面,直到双星历79年的时候,火星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的波里马洛夫博士才发明了“有时成功的”完全的质能转换方法。

     说是“有时成功”并不是实验不够精确,而是量子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在那以后的六十多年来,质能转换完全是沿着单方向进行的,也就是把物质转化成能量。至于从能量转化成物质,尽管理论上完全可行,却从来没有进行过成功的实验。

     马林博士的研究成果,使人类在这个领域终于又前进了一大步。

     以往认为,质能转换后产生的,是无差别的巨大能量。但马林博士经过对五千次以上的质能转换过程的研究之后发现,物质转换成能量之后,如果把伴随着能量产生的惰性中微子的辐射方向连成一条线,就会成为有规律的螺旋线结构,而在这种结构中,记录着质能转换前物质的所有信息。

     这就是“质能螺旋谱线”。

     马林博士穷其毕生的精力才发现了“质能螺旋谱线”,而谱线中信息的破译工作,则在34年后,由他的学生魏玛格诺尔完成。

     魏玛格诺尔在质能物理学中的贡献,甚至被公认超过了他的老师马林博士。他不仅破译了“质能螺旋谱线”,并且第一次成功的完成了质——能——质的转化实验,把一只茶杯转成为能量储存在库勒板(双星历21年,由地球的物理学家库勒发明,在理想状态下,每一平方毫米的库勒板中可以储存超过2亿兆瓦特的能量)中14天后,重新使他恢复了茶杯的形态,而且之前茶杯中残留的茶渍依然如初。

     后来,这种能量转化成物质的方法就被命名为马(林)魏(玛格诺尔)转换。

     历史中总是出现有趣的巧合,几乎在同一时期,天文学领域也有了令人振奋的发现。一种后来被命名为“信门”的通道被实际发现,“信门”允许惰性中微子通过,而且通过高维度的空间与远在数万光年的宇宙星系相连。仅从双星历141到150年十年间,在太阳系……

之中和附近的星际空间内,就发现了6个“信门”,分别以他们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

     马魏转换的发明和“信门”的发现,使人类向远银河星系移民的前景突然光明了起来。然而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而这个问题,使人类跨越“信门”的时间又推后了一百多年。

     那就是质能转换后形成的的带有物质信息的惰性中微子束,穿越了“信门”之后,如何还原的问题。人们早就发现,当惰性中微子跨越额外空间的时候,会产生能量,这种能量,与质能转换时产生的能量相等。

     然而问题在于,马魏转换需要的仪器不可能在“信门”的另一端以物质的形态存在。而如果不能从能量态还原成物质态,移民的行动就不可能进行。

     (可能有的读者要说,在“信门”的另一头提前放置装置就好了,仔细再想想……就知道错在哪了)

     这个问题终于在双星历255年,被天才的火星物理学家何彦鑫解决了,而这个解决方法看上去是如此的简单。那就是在带有物质信息的中微子束穿越“信门”的同时,再发射另一股中微子束,两股粒子束(其实也是一种波)穿越“信门”之后,将发生干涉,而这种干涉将引发能量态转化为物质。当然,这种方法后来也被命名为“何氏方法”,而利用“何氏方法”穿越“信门”的过程,叫做“何氏跳跃”。

     然而“何氏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具体到每个微粒子,他们干涉后的状况是一个概率而并非是确数,这无可避免的导致出现干涉后“质能螺旋谱线”被完全无序打乱的状况,后果将是导致能量转化回物质的过程彻底失败。而这个概率又非常高,会达到了66%,换句话说,用“何氏方法”穿越信门的成功概率只有三分之一。

     要提高成功率,只有采取“修正波”技术,就是穿越“信门”之前发射的中微子束不是一束而是多束,通过多次的干涉进行补正,实现这种技术,需要超级的计算能力,幸好,人类拥有量子计算机(关于量子计算机,请大家查阅相关资料,这里不再累述)

     尽管“何氏跳跃”被一再的改进,成功率不断的提高,但直到双星历270年第一次远太空移民开始的时候,成功率也不过提高到879‰左右,换句话说,这种移民的行动是带有极大的冒险性的。

     然而,当时火星连同三个移民卫星的人口已经激增至110亿左右,行星的生态状况完全不允许移民计划的再次延迟。在这种情况下,移民卫星火卫Ⅳ携带着10亿人向着南三角星座α星的第三行星进发,他们成为了人类远太空移民的先驱。

     火卫Ⅳ于三年后重新回到了火星的轨道,标志着人类第一次远太……

空移民的成功。

     之后,人类又进行了数次远太空移民,而那三个原本是为了作为移民目的地的移民卫星,也成为了承载着人类未来命运的方舟。

     双星历302年,第六次远太空移民进行,目的地是南冕座θ星的第四行星,就在这次移民的过程中,人类遭受了有史以来空前的灾难。移民卫星火卫Ⅲ连同十亿人在质能转换中失败,成为了永远漂流在浩瀚星海中的一抹闪光。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一场灾难。

    

     长久以来,“何氏跳跃”的技术一直把持在火星国家的手中。而地球方面却一直无法实施远太空移民计划,当时的地球人口已经超过了250亿。迫于这越来越严重的压力,地球联合政府于双星历320年撕毁了“火卫Ⅳ和约”,发动了第三次行星战争,以图夺取远太空移民技术。而这一次战争,最终导致了火星上的人类全部撤离,地球政府终于掌握了“何氏方法”。

     由于火星方面的政策,第三次行星战争的规模远没有前两次大,仅仅进行了两年即告结束。但这次战争却使得地球和火星彻底决裂,地球政府决定于战后第二年停止使用双星历,恢复公元纪年,也就是后来的蓝色历。而“火星人”继续保留双星历,也就是红色历,只是他们把原本以一地球年为标准年的计量单位改为了以一火星年为一标准年。于是,原本的双星历323年变成了红色历172年。

     红色历172年,蓝色历2414年,人类“红色的时代”结束。在这个时代里,爆发了三次行星战争,而在星际移民尝试中发生的许多事故,给人类留下的痛苦记忆,或许还要超过战争吧。

     在这个时代里,有超过二十五亿的人,他们生命的银线在一瞬间被死神的镰刀粗暴的截断。

     与其说那是一个以火星那橙红色沙漠命名的时代,倒不如说它是一个被人类的鲜血染成红色的时代。

     但是,那也是人类真正开始踏入银河,踏入宇宙的时代。

     在红色的时代之后,人类进入了又一个新的时代……

     我们可以回顾历史,但无法预测未来。

    

    

     也许我应该早一点去世,

     或者迟一些出生,

     因为这是一个分裂了的时代。

     人类和宇宙都被分成了两半,

     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

     站在银河的交点,

     我渴望着蓝色的时代里海水般的平静与安详,

     我憧憬着红色的时代里火焰般的热情和理想。

     即使人生只是一场梦幻,

     我也想在那里构筑我的水晶家园。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时代里,

     我依然有信心的生存着,

     因为我站在我怀念的时代的未来,

     而我仰视着的未来正从现在开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