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本站公告

    人类最开始的时代,是蓝色的时代。

     在整个蓝色的时代里,人类生存空间的只限于一颗名叫“地球”的行星。那是一个环绕着名为“太阳”的恒星公转的蓝色星球,一个在宇宙中看去,像海蓝宝石般瑰丽的行星。

     正是在那颗行星上,人类的基因库彻底和祖先古猿类分开,成为了站在进化顶点的独立物种。又创造了最早的可以被称作“文明”的东西,并且一直把这种文明发展到核子能出现为止。

     换句话说,人类掌握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是这个时代最后的标志。接下来在科学与文明道路上的艰苦征程,则要归入下一个时代的范畴。

     在“蓝色的时代”后期,科技发展的迅猛态势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领域就是对高速度的追求,有许多在更早的蒙昧年代里被认为速度的“极限”,在这个时代最后的一段时期均被一一打破。所谓的“声障”、“热障”都被证明无非是只需抬脚就可以轻易跃过的小土堆而已。

     真正横亘在人类面前的万仞高山,是所谓的“光障”。

     物体越接近光速,相对质量就越大。如果达到了光速,则会变成无限大。这样的物理法则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把任何传统意义的交通工具加速到光的程度,因为如果那样做,就需要无限大的能量。核子能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但在“无限”的面前,“巨大”也不过是个渺小到微不足道程度的词语罢了。

     “光障”不可破,是物理基本法则决定的,这和前面那些基于技术考虑的极限有着本质的区别。并非是人类不够聪明,而是遇到这种甚至应该可以归画到哲学范畴的障壁时,本来就只有失败一种结果存在着。

     话说回来,如果不是有实际应用的需要,人们完全没必要非得突破“光障”不可。就好像“永动机”啦、“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啦,这样的东西永远没有也不会有人在乎的。

     但残酷的现实是,如果跨越不了“光障”的话,人类很可能会被逼上穷途末路,就如同白垩纪的恐龙那般,成为雕刻在进化失败者纪念碑上的名字。

     尽管核子能的掌握,使人类摆脱了能源的危机。然而人口的增长,却使得生存空间和其他必需的生存资源越来越陷入极度匮乏的境地,地球的生态系统能容纳的人数同样有极限,而这种极限,也象“光障”一样牢不可破。

     要生存唯有这一条道路,星际移民势在必行。

     对于高速度的追求,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那就是空间技术的需要。从某种角度讲,宇宙的法则实在是很不公平,它对空间比对速度宽容的多,当光速尚在人们可以想象范畴内的同时,宇宙的广博却已然超乎了一般人的……

理解能力。即便是以光速,到达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要四点二四个地球年之久,更何况人们只可能以“亚光速”进行宇宙的远征。

     不过,即使是这样,人类也还是在可行的范围内,进行了星际移民的成功尝试。移民的目标,是在那个时代常规技术唯一可以改造的行星——火星。

     在蓝色的时代里,火星并非是人类唯一可以登上的星球。但建立星际移民地的条件,是移民地最后必须可以自己供给移民们的生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移民地非但不能缓解母星的生态危机,还会加速母星的资源消耗,那样移民就失去了意义。

     而在太阳系的十一颗大行星(2030年,著名天文学家王亦良和他的小组利用伽马射线反射照像技术,在柯依伯带和奥尔特星云之间发现了太阳系中最后的三颗大行星,由近至远分别命名为“盘古”、“女娲”、“伏羲”)和诸多卫星中,只有火星具备改造成移民地的条件。

     公元2090年,火星移民地的建设基本完成,第一批移民志愿者两亿人迁徙到火星。而这一年,也正是人类蓝色时代的最后一年。

     当最后一批两百艘移民飞船起飞升空的时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高举起双手,以这种方式把某种意愿传达到太空。婴儿离开襁褓的时候或许并非出于自己的意志,或许仍然对摇篮的温暖眷恋不舍,但没有一个人会因此而回头。

     与被蔚蓝色海洋覆盖着的地球不同,火星上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橙红色的沙漠。虽然这种状况随着人类建设火星移民地的过程中,融化了火星两极的水冰极冠而发生了改善,但从宇宙空间看去,火星仍然是一颗红宝石般璀璨的星球。

     蓝色的时代之后,人类进入了红色的时代。

     红色时代的第一年是公元2091年,不过,它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双星历元年。

    

     然而,火星本来就是颗比地球更小的行星,资源也相对更加贫乏。到双星历40年的时候,火星移民地的人口已经超过25亿,移民地政府于当年宣布,从此不再接受来自地球的移民。第一次火星移民至此结束。而当时,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五十亿之多。

     在那个时候,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相当恶化。姑且不论官方对火星移民地解决地球的人口问题报有多大的希望,至少在民间,移民生存环境更好的火星已经成为了一股不知寄托了多少人希望的风潮。移民地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止移民,引发了地球上很多国家的不满,而移民地政府也以强硬的态度应对。事态的发展促使双方一步步的走向决裂,以至到双星历43年的时候,火星移民地政府宣称改名为“火星联合体”,这事实上等于宣布脱离……

地球独立。

     其实,当时的火星移民地,也已经出现了环境逐渐恶化的迹象。按照初定的计划,在移民地初建的一百年年中,应该将人口控制在二十亿之内,而事实上,在仅仅一半的时间里,移民地人口已经超编了百分之二十五。这大大加重了火星生态系统的负担,使一个尚未完全改造好的行星,有提前进入衰败期的迹象。

     在这种情况下,火星政府宣布中止接受移民,也实属无奈之举。

     在另一方面,进展却实在令人失望。地球和火星都数十次派出了空间勘探队,对木星及其四颗伽利略卫星进行了更全面的探测,得出的结论却是令人失望的,这些星体基本上都没有建立新移民地的可能。而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更是早就被认定没有希望。

     由于“光障”的存在,几乎使人类在别的恒星系建立移民地死了心。而太阳系中的天然居住场所,在这个时候也差不多开发殆尽,人类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人造天体上去。

     从双星历72年到双星历88年间,火星联合体开始了在火星同步轨道建设四颗人造移民卫星火卫Ⅲ至火卫Ⅵ的工程(火星本来带有两个天然卫星,火卫I和火卫II,由于质量太小,连大气层都没有,故无法建立移民地)几乎是同时,地球也开始建造移民卫星阿尔忒弥斯Ⅱ和Ⅲ。同时,还准备在地球和火星的轨道之间,建造人造行星“盖亚”。

     然而,由于一场意外的事故,尚处在建设过程中的火卫Ⅴ突然偏离了轨道,脱离了火星的引力圈,结果直接撞击了“盖亚”。连锁反应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火卫Ⅴ和“盖亚”撞击后的大量残骸涌向地球,直接将阿尔忒弥斯Ⅲ完全摧毁,阿尔忒弥斯II和地球本体也遭受了多处撞击。在这次灾难中丧生的人数超过了两亿,经济损失更是无以数计。

     在这次事件之后,已经开始建设的移民卫星工程并没有停止,但无论是地球还是火星联合体,都停止了继续建立人造移民天体的计划。而且,因为人造移民地建设是各自进行的,双方都指责对方应该对这次事故负主要责任,并且最终由此引发了战争。

     那就是第一次双星战争,又称为“蓝色与红色”的战争。

     战争从双星历88年持续到双星历97年,结果是火星联合体彻底战败,联合体政府解散,重新恢复了移民地的地位,地球向火星的移民从102年重新开始。与此同时,人造移民卫星火卫Ⅲ、Ⅳ、Ⅵ以及耗费了大量金钱人力才得以修复的阿尔忒弥斯Ⅱ投入使用。

     但令地球方面没有想到的是,到了双星历124年的时候,火星移民地却再次宣布独立。在第一次行星战争中担任地球军参谋总长的方仞秋元帅这一次……

毅然站在了地球军的对面。他以火星移民地最高行政长官的身份宣布火星国家的成立,同时再次停止接受地球移民。

     方仞秋元帅自己,也以82岁的高龄就任火星国家第一任总统,在他著名就职的演讲《我为火星而骄傲》中,第一次用到了“火星人”这个词。

     结果自然是引发了第二次“蓝色与红色”战争的爆发,地球军年仅三十一岁的青年总司令罗·虎克率领超过一百七十万的宇宙军远征火星,而他正是在第一次行星战争中以地球军总司令官身份和方仞秋搭档的阿伦·虎克的孙子。

     第二次双星战争的时间远远超过了第一次,从124年开始直到135年才结束,在11年的时间里,双方都倾注了难以数计的人力物力,方仞秋也在这段过程中因病去世。而结果却是两方都无力继续维持战争,罗·虎克代表地球和火星国家第二任总统莫里恩特斯在人造移民卫星火卫Ⅳ上签署了“火卫Ⅳ和约”,宣布停战。

     那一年,罗·虎克已经是42岁的中年人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