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襄阳诣刘表,暗中使阴招3


本站公告

    若苟哥得知刘协欲立太子…

    其人1定会竭尽全力打消刘协的想法。

    原因还用说吗?

    苟哥身为大汉卫将军,却让天子产生皇位不稳、甚至会被嬗代的想法,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

    所以,不言而喻,在刘协身边,1定有袁绍的细作!

    撺掇刘协立太子的捣鬼人,当然不可能是伏寿和步练师,这两个妹子避嫌犹恐不及,又怎么可能主动掺和进来?

    您问袁绍这么做的原因?

    这种问题还用问?

    袁绍挑唆刘协、赵旻失和,他好寻理由出兵攻许都嘛!

    清君侧也好、为太子站台也罢,总之,只要袁绍找的这个理由足够高大上、伟光正即可。

    因为袁绍要的,是其人每1个儿子都能继承1州之地,区区1个汝南郡…

    赵旻你打发叫花子呢?

    袁绍目前实际割据的地盘,是幽州、冀州、青州和并州大部。

    袁谭是青州刺史;袁熙是幽州刺史;袁尚是冀州刺史。

    就连袁绍的亲外甥高干,都是并州刺史…

    尽管并州上党郡归赵旻;上郡和5原郡实际归南匈奴左部:云中郡和西河郡实际归南匈奴王庭…

    好吧,这实际上是高干掌控的区域,因为南匈奴王庭之旁,必有护匈奴中郎将;

    定襄郡和雁门郡实际归鲜卑大人步度根;另1个鲜卑大人轲比能,此时犹在幽州塞外积蓄实力。

    而慕容部鲜卑,此时还未出现…何况按照苟哥如今的布局,慕容部鲜卑也不大可能西迁至河湟,成为吐谷浑部。

    1言蔽之,雄踞河北、睥睨天下的袁绍,根本不是区区1个汝南郡便能打发的。

    而且与历史不同,袁绍虽然仍事必躬亲,但其人并未发病。

    所以,赵旻的担忧,确实是未雨绸缪。

    此时,邺城大将军幕府内,袁绍也在召集幕僚、臣属议事。

    袁绍居中而坐、抚须而笑。

    “诸君不必担忧,纵使赵从文收复益、凉2州,我等亦强于其人也。”

    说着,袁绍脸上的笑容收敛、神色变得肃然。

    “然则,诸君,我等亦不可坐视赵从文壮大实力而不顾,仲治、佐治、公则,许都而今有何最新情报?”

    宠哥虽然清洗干净了许都的细作,但其人不可能清洗颖川士人,所以…

    辛评昆仲、郭图3人起身作揖。

    郭图当先开口:“明公,如无意外,天子应已召集许都重臣,商议立太子之事也。”

    辛评也不甘落后。

    “明公,天子近来常召刘叔玉入宫,或欲借刘叔玉之力打压赵从文也。”

    刘叔玉,便是刘璋3哥刘瑁。

    刘璋早欲除刘瑁而后快,但因东州士人之故,刘璋不敢、也不能对刘瑁下手。

    刘璋还需倚仗东州士人之力,对抗反叛的益州人赵韪。

    所以说,刘瑁虽主动赴许都安享富贵,但其人背后隐藏的实力其实并不弱。

    诸君勿忘,吴夫人乃吴懿之胞妹、费观乃刘焉姻亲,而刘瑁本是刘焉临终前指定的继承人。

    所以…

    袁绍闻言大喜。

    “甚善!”

    待辛氏昆仲、郭图退回座位后,袁绍看向其人麾下的河北士人、武将。

    “诸君,今秋收已毕、高粱已耕种,我等应尽速召集武将训练兵卒,以待许都生变!”

    淳于琼、张郃、蒋义渠、韩定、孟岱、蒋奇、马延、张顗、焦触、张南、何茂、王摩等武将纷纷起身领命。

    1切皆在赵旻预料之中。

    尽管颜良反叛,文丑、高览、韩猛等猛将先后阵亡,但袁绍还是很快能再次征召1批武将。

    苟哥恨曹魏史官恨到牙痒痒,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袁绍是当今天下实力最强的诸侯,没有之1。

    苟哥始终坚持避免与袁绍为敌,这个策略没有任何问题。

    袁绍见自己麾下武将众多,心中不由得意至极。

    其人颔首:“诸君且安坐。元图、子远!”

    这个“子远”,当然不是吴懿吴子远…

    逄纪、许攸2人站起身。

    “明公!”

    “你2人速速启程,携书信、厚礼赴南郡,与刘荆州商议结盟之事!”

    逄纪许攸2人躬身领命。

    “正南!”

    审配起身作揖。

    “明公!”

    “你速至黑山,与张燕共商结盟之事!”

    审配正欲领命,沮授便站了出来。

    “且慢!”

    沮授向袁绍躬身作揖。

    “明公,愚以为暂不可与赵从文交锋、而宜苦谏天子立太子也。”

    袁绍本以为,沮授仍是如前番官渡之战前1般,想劝自己不要南下攻许都…

    结果…

    沮授之言,深合袁绍心意。

    袁绍遂含笑颔首。

    “公与所言极是!我虽因昔年对抗董卓老贼之故,与当今天子失和,却与太子无冤无仇。故而…”

    袁绍复又看向审配。

    “正南,你便借拥立太子为由,与张燕商议结盟之事!”

    审配笑着作揖。

    “明公英明也!”

    沮授捋须而笑。

    “明公,某有1计,待赵从文返许都之后,必可使其人进退两难!若其人举止不当,某等便可借此兴兵,以拥立太子为名,讨伐大汉逆贼赵从文也!”

    袁绍大喜。

    “公与,计将安出?”

    沮授微微1笑,从容说出1番话来…

    于是乎,满堂皆惊。

    袁绍拊掌而笑。

    “甚善!某等便依此计行事!”

    沮授之计…后文自会详细说明。

    总之,这计…嘿嘿,1言难尽矣!

    暂且不提许都之博弈、袁绍之诡计,我们再看向苟哥。

    沿江水顺流而下4日后,在午时初,赵旻那遮天蔽日的艨艟船队,顺利抵达鱼复城这座白帝城。

    新任巴东太守赵韪,早已得到斥候打探来的情报,因此,其人已经恭候于码头。

    赵旻自高两丈有余(5米)的艨艟船舷上1跃而下后,向瞠目结舌的老狐狸赵韪抱拳。

    “赵府君,别来无恙?”

    赵韪回过神来,向赵旻深深1揖。

    “托主公之福,老夫1切安好!恭喜主公为皇汉收回河西4郡、2关!”

    赵旻心中微微1凛:

    赵韪既然已知此事,那么想必如今天下诸侯皆已知情。

    所以…老子必须尽快见刘表!

    于是乎,本打算在白帝城停留1日、查看1番巴东郡大致情况的赵旻,只是与赵韪畅谈半日后,连晚饭都未用,便再次登船启程。

    赵旻对赵韪这个老狐狸的心理拿捏得极准:

    前者将星相师张裕去年观星相时的记录,拿给后者看了看,后者脸色便当场大变。

    因为,张裕的记录中提到两点。

    1是今年5月,赵韪攻成都城时因军中倒戈而亡;

    2是紫微垣异芒骤现,赵韪命格大变,其人东行后将安享富贵、寿终正寝。

    这两句谶语还用解释?所以,赵韪对赵旻感激涕0。

    酉时中,船队再次沿江水顺流而下。

    实际上,赵旻的最佳路线,应是在南郑城直接坐船,沿沔水(即汉江源头)直抵下游的襄阳。

    但由于夏侯渊行军速度极快,给赵旻预留出足够时间,所以赵旻方可从容赶到成都城,再经江水(岷江)顺流而下至襄阳。

    襄阳不在长江畔,而在襄水之北、汉江之西。

    赵旻的路线是至江陵县后,折向北,逆汉江而上至襄阳。

    所以…

    “夕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1夜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苟哥在经过3峡时,将这首好端端的千古名篇,改为了这个鬼气森森的样子。

    诗鬼李贺若知此事,1定会向苟哥献上自己的膝盖。

    是故,苟哥这首“鬼”诗无人叫好,其人自讨了个没趣。

    在船上,赵旻复又开会向众臣属强调了1番,针对刘表之策。

    3日后,船队顺利抵达襄阳码头。

    【作者题外话】:李贺是李唐最让人扼腕叹息、唏嘘哀叹的大诗人,没有之1。

    这1章开始,咱们聊1聊刘表父子。

    刘表拥兵自保,受人诟病;然而处处掣肘,又谈何作为?

    刘表是汉末枭雄,割据荆州近2十载(190-208)。

    客观评价,刘表堪称1时雄主。其颇擅借力打力,利用荆襄门阀来牵制江南宗帅,从而巩固统治。在位时北结张绣、南征张羡,还利用刘备策动了数次北伐战争,可谓志存高远。

    但史家对刘表的评价却相当糟糕。

    王沈骂其为“自守之贼”;范晔则干脆称刘表“蜗居江汉,却梦想君临天下”,可谓无情。

    (曹)公云:“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王沈《魏书》

    刘表道不相越,而欲卧收天运。--《后汉书刘表传》

    刘表“保境自守”的原因有2:

    其1是刘表个人的谨慎与狡诈。即其本人确实有“鼠首两端”的观望特性。

    其2是荆州士族对北伐的抵触。土著豪强更倾向归顺曹魏,从而攫取更大的政治利益。除刘备等少数将领,大多数荆州豪强对北伐均不热衷。

    1刘表的谨慎与狡黠

    刘表出身兖州山阳,本是汉室疏宗。其出镇荆州,是因为袁术盘踞南阳(荆州北大门),孙坚又杀荆州刺史王叡、南阳太守张咨,导致江汉倾覆。

    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后汉书刘表传》

    换言之,刘表割据荆州,实际是东汉朝廷“死马权当活马医”的错进错出。

    因此其上任之始,亦不免坎坷。

    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表初到,单马入宜城。--《战略》

    正是因为“单马入宜城”的窘迫,刘表的统治,展现出极强的投机色彩。如果没被逼到绝境,通常不会主动出击,而是迁延观望,以待时变。

    换言之,危亡之际,刘表可以“意气奋发、多谋善断”;但太平时节,刘表便“鼠首两端、乍前乍却”。与袁绍非常相似。

    关于刘表的“谨慎狡诈”,略举数例。

    (1)封丘之战与官渡之战

    因为袁术、孙坚曾经“阻兵鲁阳”,又试图攻打襄阳。因此刘表极端仇恨袁术集团,遂与袁绍联合。

    封丘之战(193),刘表配合绍军断术粮道,打得袁术“迸走流离、几至灭亡”。

    4年春,(曹公)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太祖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魏书刘表传》

    但在袁术逃离中原、亡走扬州(193)之后,刘表对盟友袁绍,也便逐渐冷淡。官渡之战时(200)居然安坐江汉,兴致盎然地观看袁曹血斗。

    虽然彼时因为刚刚平定张羡之乱(198-200),荆州方面可能存在厌战情绪。但官渡之战前后打了1年有余(199-200),刘表却始终蜗居不出,且以此为能。

    刘表还美滋滋地对治中从事(高级州吏)邓羲讲:我1方面尊奉汉室(曹操),1方面不背盟主(袁绍),这是天下的大义啊!

    (刘)表达(邓)羲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大义也。”--《汉晋春秋》

    刘表此举,可以说是丧心病狂式的偏安了。

    (2)作书解斗

    建安7年(202)袁绍死,诸子相残,日夜不休。

    袁谭、袁尚兄弟鏖战正酣(202-205),袁尚竟舍老巢邺县于不顾,跑去平原郡跟袁谭厮杀,前后长达5个月。直到曹操决堤灌城,袁尚才惊慌失措地回援,兄弟携2到这个地步。

    在此期间,刘表曾在刘备的鼓动下,发动了1次北伐战争(202),打到了叶县与博望(南阳北侧)。但刘备偏师众寡,很快撤退。

    (刘表)使(备)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1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蜀书先主传》

    高干之乱时(205),刘表曾声援张白骑(张晟),最终却也不了了之。

    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魏书杜畿传》

    除上述两次小规模军事行动,在曹操与血战河北的5年间(202-207),刘表始终安坐荆州。不仅不肯支援袁家诸子,反而分别给袁谭、袁尚写信,劝2人罢兵。书信载于《魏氏春秋》,辞采可观。

    值得注意的是、刘表在书信中丝毫不提“北上援助”,反而如儒士1般讲述忠孝节义,隐然展现出年轻时的“8顾”风采。

    (表)姿貌温伟,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为“8顾”。--《后汉书刘表传》

    最可笑者,是刘表在信的末尾,居然声称“袁谭、袁尚若不罢兵,那荆州便要解除同盟之约”。

    (刘表曰)冀闻和同之声。若其泰也,则袁族其与汉升降乎?如其否也,则同盟永无望矣。--《魏氏春秋》

    实际彼时荆州能够安享太平,恰恰得益于袁氏兄弟牵制了曹军主力。若诸袁覆灭,那荆州也便岌岌可危。

    按历史发展,曹操在剿灭袁尚之后(207),便立即袭击荆州(208)。但彼时的刘表,就是假装看不到,自欺欺人。

    而袁谭兄弟,对刘表的书信也都嗤之以鼻,不以为意。

    (袁)谭、(袁)尚尽不从。--《魏氏春秋》

    不难看出,刘表的谨慎,晚年已经呈现出病态,不能再以常理度之。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