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姑臧分利益,万骑定河西3


本站公告

    使赵旻1惊的原因,不止是因为原本极为宽敞、约十丈见方(长宽近2十3米)的大堂此刻人满为患;

    也不止因为,除了汉阳3郡、武都郡各望族士人之外,堂内还有为数不少的武者…

    尽管那些武者皆手无寸铁,且此刻皆老老实实站在大堂两侧的壁旁。

    显而易见,这些武者都是凉州望族们的部曲。

    真正使赵旻震惊的,是那些凉州士人们,脸上都带着夹杂着悲怆、毅然决然的复杂神色。

    苟哥几乎在短短1瞬间,便反应了过来:

    这些凉州士人,恐怕皆以为他们将有去无回,所以带来这些部曲为他们收尸…

    苟哥心中哭笑不得。

    老子又不是那残暴不仁、且缺大德的曹孟德!

    你们至于如此嘛!

    军人出身、又有至高信仰的赵旻,当然不可能像曹老板那般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但赵旻百战百胜、用兵如神,也是不争之事实。

    更何况,凉州因距关中极近,因此凉州士人对赵旻的能力有更加直观的认知。

    去年赵旻1夜尽诛关中8贼将、两万贼兵在前,卫府精骑1朝全歼万余休屠各骑兵在后,这些凉州士人们而今畏赵旻、卫府如虎,又哪里敢与赵旻为敌?

    盖因赵旻杀人狂魔的形象,已经深入凉州士人人心。

    他们实不知,赵旻之所以尽诛关中8贼将及其部曲,是因为那些人都是食人魔,赵旻怎么可能允许那些毫无道德底线的食人魔生还?

    而卫府之所以全歼休屠各骑兵,更是为了1战吓住休屠王和韩遂,此所谓:杀戮是为了和平。

    赵旻虽不可能准确把握住凉州士人们的细微心理,但这并不妨碍其人洞悉凉州士人们的心态。

    所以,其人不再犹豫,大步流星走进大堂。

    其人径自走到主位,抱拳环顾4周。

    “诸君不必紧张,更无需忧虑,我遣韦休甫、姜伯奕、杨义山等召诸君至此,乃为共商振兴凉州之大计也。

    我可保证,纵然诸君与我道不同,我亦决不会为难诸君,诸君大可安然离去。然则…诸君在听我1言之后,必不会坐失此天赐良机也。”

    赵旻说完后,便不再开口,默默观察众人反应…

    然后,苟哥便在1群大老爷们中,看到了清丽脱俗宛若出水芙蓉1般的王异。

    倒不是苟哥好色,而是因为王异这名天然去雕饰的出尘女子,立于1众男子之间,委实有些醒目。

    赵旻心中虽对此有些疑惑,但其人的目光并未在王异身上停留。

    赵旻入目所及,见到的是1张张带着迷茫、疑惑、不安、惶恐、惊疑不定等多种表情的脸。

    不言而喻,这些凉州士人们,根本不信赵旻的话。

    赵旻对此颇感无奈。

    哦,老子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竟然如何可怕?

    万般无奈之下,赵旻只好请荀攸出马。

    “公达先生,有劳你为诸君解释1番。”

    此刻,苟哥只想感慨1句:

    在路演之时,创业讲师何其关键!

    荀攸早年间,也曾在关中与老贼董卓、李傕郭汜2贼为5,所以凉州士人皆对荀攸不陌生。

    这里不得不插1句:

    荀攸与董卓、李郭关系和睦,又与贾诩关系匪浅…

    那么可想而知,李郭2人利用刘协这个因果律大杀器,疯狂策反关东诸侯、挑起天下纷争之计…

    其背后,未尝没有荀攸的影子。

    以是故,荀攸才会在赴益州上任益州牧之时,驻足于荆州南阳郡数年。

    至于在此期间,其人是否与贾诩1同归入张绣麾下,便不得而知了。

    总之,直至建安元年(西历196年)曹操挟天子迁都许县之时,荀攸仍在“观变蜀汉”,不肯接受征召,可见他仍未放弃入川割据的念头。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荀)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

    摘自《魏书之荀攸传》。

    综上所述,荀攸前出仕于董卓老贼,且与老贼麾下,凉州名士周慎之子周毖(bi),以及姑臧人贾诩交好,加之荀攸又在长安居住达56年之久,因此凉州人对荀攸颇觉亲近。

    是以,荀攸便极适合做路演的讲师。

    只见荀攸微微躬身作揖,以1口颇像那么回事的西府话侃侃而谈。

    “诸君想必皆曾闻荀某之名,荀某可保证,某家主公所言非虚。卫府上下此番至凉州,实则为解凉州士民倒悬之苦而来也。

    诸君,自中平元年(西历184年)至今凡1十7年,凉州已有数次大乱,以至于白骨盈于野,千里无鸡鸣。

    是以,今中原甫定、朝廷初兴,某家主公便迫不及待赶赴凉州,欲收复2关、重设西域都护府,再开西域至凉州之商路。

    此外,为便于西域、凉州、关中3地之货殖往来,某家主公有意于武都郡、汉中郡沔阳城兴建工坊。

    兼且,某家主公欲使其规模如汉阳3郡之工坊1般,汉阳冀城赵氏可有人在此?”

    冀县是汉阳郡郡治所在,便是如今的天水市甘谷县。

    冀城便是冀县县城,在秦汉,通常称之为邑。邑人,便是同县老乡。

    荀攸话音甫落,便见1名方面宽额、鼻直口方、相貌堂堂的弱冠男子,从人群中大步走出。

    赵旻看到,那如出水芙蓉般清丽脱俗的妙龄女子,也随那男子走到大堂中间。

    荀攸含笑作揖。

    “郎君乃汉阳冀城赵氏子弟?”

    那男子正是赵昂,其人订婚未过门的妻子王异,则紧随于其身后。

    赵昂作揖道:“公达先生,某乃汉阳赵伟章也,某久仰公达先生大名,今日得睹尊颜,幸何如之!”

    旋即,其人又为荀攸介绍王异。

    “公达先生,此乃拙荆王氏。”

    苟哥瞪大了眼睛。

    赵昂?王异!马超死对头啊!且慢!

    此时王异不应该是个垂髫小丫头吗?啊这…

    这妹子真清纯啊!

    赵昂命真好!

    荀攸不知自家无良主公心中的龌龊思想,其人向赵昂作揖还礼。

    “既如此,你可否为诸君介绍1番冀城工坊?”

    赵昂此时心中已大定,而且他已清楚,自己此时应该做什么。

    因为,他们汉阳赵家,是第1个与满宠合作的凉州望族。

    冀城工坊虽由卫府控股,但无论是地还是匠人,都由赵家提供,何况赵家占了3成半股权。

    甚至,赵家对股权这个概念心悦诚服。

    1言蔽之,冀城工坊可以视为是卫府、赵家共同所有的产业。

    于是乎…

    赵昂向同伴们行礼后,侃侃而谈。

    “诸位兄长、贤弟想必清楚冀城工坊,此乃凉州、大散关至关中货物之出产之处也。”

    说罢,赵昂看向众人。

    见众人纷纷颔首,赵昂笑了。

    “诸位兄长、贤弟,实不相瞒,得益于此工坊,汉阳赵家近3月之间,已通过车马行获绢近百万匹。”

    近百万匹绢,大约相当于后世的3亿软妹币。

    尽管赵昂确实是实话实说,但赵旻等卫府中人还是忍不住想给赵昂点个赞。

    太上道了!

    这是在汉末凉州,资源贫瘠、生存不易的内卷之地凉州。

    所以,赵昂如此1说,平时与汉阳赵家和睦的汉阳姜家、杨家、阎家和任家,其子弟皆惊呼起来。

    姜叙、杨阜更是连连追问。

    “伟章,此话当真?某等先前曾数次问世伯,世伯大人皆未曾出此言也。”

    这对表兄弟说的,是赵家当家人、赵昂的父亲。

    赵昂含笑作揖。

    “2位兄长,家父唯恐伤你我几家之和气耳,工坊实则可谓日进斗金也。”

    赵昂的父亲,显然深谙闷声发大财之道。

    这也难怪,凉州毕竟是天然的内卷之地…

    虽然实际上凉州资源极其丰富,但怎奈何此时代的土著不懂如何开采。

    别的不提,单说如今1半归陇西郡、1半归武威郡的白银市,大汉人谁能想到,在其地下,埋藏着丰富的金银铜矿脉?

    【作者题外话】:本书中,苟哥确实算是1将功成万骨枯。

    所以,如今的苟哥正在慢慢转变风格。

    关于荀攸的早期经历,云某之前提过…

    再加深1遍印象吧。

    荀攸早年曾在长安朝廷中沉浮起落,并多次谋求外出割据,表现出十足的枭雄色彩。

    从这1点来看,荀攸与刘晔有些相似。

    这与其人史书中“算无遗策”的军师形象,判若两人。

    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荀彧)之仁,荀军师(荀攸)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傅玄《傅子》

    出于为尊者讳的需要,《魏书》对荀攸的描述主要围绕其仕宦曹魏的事迹,对其早年经历的记载并不详细,其中又夹杂进诸多隐讳之辞。

    其中杜撰痕迹最明显的,便是谋刺董卓之事。

    这1问题前人学者已有留心,但影响有限,并未引起太大关注。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5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魏书荀攸传》

    另外《魏书》又刻意淡化了荀攸与长安朝廷的联系,并对荀攸多次谋求割据的事迹语焉不详,为客观了解这1历史人物制造了许多障碍。

    《荀攸传》称传主客居长安时,曾密谋行刺董卓。这也是《荀攸传》中最大的逻辑漏洞,可信度成疑。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5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1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魏书荀攸传》

    从现存史料推断,很难相信荀攸曾参与过此事。

    以下从诸多方面加以分析。

    (1)董卓对待荀氏的态度问题

    与1般印象不同,董卓入京之后(189)对待京师名流是相当友善的。

    当时以司徒王允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均与董卓持合作态度。

    王允“每相承附”,而董卓“亦推心,不生乖疑”,因此“臣主内外,莫不倚恃”。

    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王)允。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后汉书王允传》

    除了以2袁、曹操为代表的少数野心家出走关东,煽动诸侯起兵叛乱;绝大多数士大夫都跟随董卓西入长安。其中也包括了荀攸。

    就连《后汉书》作者范晔也承认,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比如荀彧的叔父、荀攸的叔祖荀爽,便被董卓征召。

    (董)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

    荀爽初拜平原相(2千石),又升光禄勋(9卿),再迁司空(3公),位登3司。自征召之日算起,前后不过9十3日(1作9十5日),因此荀爽也被称作百日3公。

    董卓辅政,复征之。(荀)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3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9十5日。--《后汉书荀爽传》

    与荀爽待遇相似者,还有陈留名士蔡邕。

    蔡邕“3日之间,周历3台”,旋即被董卓擢为侍中,充当文胆。

    早在在荀爽被董卓征召之前,荀攸便已受到何进征召,入宫充当黄门侍郎,即1种清贵冗散职务。

    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荀)攸等2十馀人。攸到,拜黄门侍郎。--《魏书荀攸传》

    董卓入京之后(189),受困于关东诸侯的威胁,初平元年(190)先将献帝迁入关中,2年(191)又焚毁洛阳,率领剩余文武入关,正式迁都长安。荀攸也在随迁之列。

    从待遇上看,颍川荀氏颇受董卓厚待,双方并无构衅迹象。

    (2)董卓的遇害时间与荀攸的下落

    荀攸西入关中之后,并无异常举动,1直安安稳稳待到了初平3年(192)。

    然而《荀攸传》却称传主串联何颙、郑泰、种辑、5琼等人行刺董卓。

    诡异的是,在“事垂就而觉”(即功败垂成)之后,荀攸等人受到的惩罚竟然仅仅是“下狱”。

    事垂就而觉,收(何)颙、(荀)攸系狱。--《魏书荀攸传》

    更令人疑惑的是,荀攸下狱不久,董卓便被王允、吕布等人刺杀。

    之后荀攸竟然得到赦免,继续做官。

    (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董)卓死,得免。--《魏书荀攸传》

    如此荒诞的记载,无异于天方夜谭。

    考查荀攸党羽的下落,可知郑泰南走武关、投奔袁术(见《后汉书郑泰传》);

    荀攸下狱之后又获赦免(见《荀攸传》);

    何颙在狱中自裁(见《荀攸传》)。

    种辑的处理结果不详,按其卒年(200衣带诏事发)推算,似未遭此事牵连(见《先主传》)。

    事泄,(何)颙等被执,公业(郑泰字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后汉书郑泰传》

    (董卓)收(何)颙、(荀)攸系狱,颙忧惧自杀。--《魏书荀攸传》

    其中5琼的记载最为悖谬,他早在初平元年(190)便已被董卓处死,根本没有进入长安,遑论与荀攸合谋(192)。

    莫非与荀攸合谋的,是5琼鬼魂?

    (初平元年)2月乙亥,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免。庚辰,董卓杀城门校尉5琼。--《后汉书献帝纪》

    前人学者已经注意到这1问题,黄山便表示何颙自杀“必以他事”,绝非因为谋刺董卓。

    实际就董卓处理政敌的残酷手段来看,周毖、李旻、张温、5孚等人皆“死不旋踵”。

    如果荀攸、种辑等人真的试图谋刺董卓,早已死于非命,绝不可能仅仅“下狱”而已。

    夫以(董)卓之暴,诸将言语蹉跌便戮于前,5琼、周珌(即周毖)、李旻、张温、5孚皆死不旋踵,苟知(何)颙谋杀己,将必立致之死,何暇下之狱?--黄山

    另1处显著佐证,便是李傕、郭汜重夺长安之后(192),荀攸、种辑等人并未遭到清算,反而在长安度过了3年太平时光(192-195),甚至还再度出仕。

    考虑到王允、王宏、宋翼等人“皆见诛害”的悲惨下场,便可知凉州将校对待行刺董卓之人的处理手段十分残暴。

    (李)傕乃收(王)允及(宋)翼、(王)宏,并杀之。允时年5十6。长子侍中盖、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见诛害。--《后汉书王允传》

    换言之,荀攸在初平3年(192)“因罪下狱”或许确有其事,但绝非因为“谋刺董卓”,而是另有缘故。

    只不过荀攸下狱的时间与董卓遇害的时间极为接近,纪传体史书又有“专美传主”的写作传统,因此史官便把荀攸等人也归入谋刺董卓的义士之列。

    《荀攸传》中存在1处十分隐蔽的笔法,即荀攸出狱之后的下落。按记载,荀攸“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

    会(董)卓死,(荀攸)得免。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魏书荀攸传》

    乍看之下,荀攸弃官,似乎代表着他离开长安。

    但“复辟公府,举高第”又代表荀攸重新接受了汉廷征辟。

    那么董卓死后(192)的东汉朝廷在哪里呢?

    当然还是在长安,而且这种局面1直维持到了兴平2年(195),即献帝东归之前。

    换言之,荀攸“弃官”之后,根本就没有“归乡”,而是走了1个过场程序(辟公府,举高第),就重新在长安继续出仕了。

    《荀攸传》记载,传主再度出仕之后,“迁任城相,不行”。

    这个不行,当然不是男人的那个问题…

    翻译过来,即荀攸被任免为兖州任城国的国相,但没有前往赴任。

    (荀攸)迁任城相,不行。--《魏书荀攸传》

    荀攸为什么没有前往兖州赴任呢?

    因为彼时(192-195)的兖州被曹操占据。

    长安方面任免的兖州刺史金尚,抵达关东之后也被曹操轰走,被迫投奔了袁术。

    因此荀攸这个任城国相,自然是无法上任的。

    金尚,金兆人,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部,而太祖已临兖州,尚依袁术。--《典略》

    当然,这也侧面佐证了《荀攸传》中的“弃官归”是何等荒谬。

    《魏书阎温传》引《魏略》记载,“建安5年,关中始开”。

    可知在建安5年(200)之前,关中诸将1直实行闭关政策。

    建安5年,关中始开,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魏略》

    当时如果没有关中诸将的允许,荀攸连函谷关和武关都出不去,又如何能够回归颍川故土?

    至于《荀攸传》的相关记载,只能视作遮丑之辞,实难置信。

    荀攸在赴兖州任官未果之后,又打起了益州的主意。荀攸认为“蜀汉险固,人民殷盛”,因此“求为蜀郡太守”。

    (荀)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魏书荀攸传》

    人所共知,初平(190-193)、兴平年间(194-195)的益州被刘焉父子占据,而蜀郡的郡治便在成都。

    在此背景下,荀攸怎么会突然想到要去做蜀郡太守呢?

    他就不怕重蹈金尚的覆辙,被蜀地的刘焉父子撵走么?

    其实荀攸“求为蜀郡太守”存在极为特殊的时代背景。

    兴平元年(194)刘焉死,益州将校发动叛乱,刘璋之位险些不保。

    会焉卒死,荆州别驾刘阖,(刘)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英雄记》

    在此背景下,长安朝廷1度认为可以借机吞并益州。

    李傕还煞有介事地先后任免扈瑁、牛亶为益州刺史,同时征召刘璋为9卿,想把益州收入囊中。

    (刘)焉死,子璋代为刺史。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英雄记》

    汉朝(指长安朝廷)闻益州乱,遣5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征(刘)璋为卿,不至。--《献帝春秋》

    其中扈瑁是颍川人,也是荀攸的同乡。扈瑁能够出任益州刺史,应该离不开荀攸的运作。

    牛亶无传,亦不详其籍贯,此人仅在《英雄记》中被提及1次。从姓氏上看,牛亶大概是董卓女婿牛辅的同宗。

    董卓遇害时(192)牛辅屯兵弘农陕县,死于兵乱。

    李傕等人自关东归来,与牛辅军师贾诩相遇于陕县,合兵西进。

    因此牛亶很有可能是牛辅宗族中的幸存者。

    (董)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贾)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魏书贾诩传》

    换言之,兴平元年(194)益州内乱时,荀攸也希望能够趁机分1杯羹,跟随扈瑁、牛亶1起入川,割据蜀中。

    可惜世事难料,刘璋在东州集团的帮助下成功镇压了叛乱,因此荀攸入川的计划再度失败。

    当时荀攸已经打点好行装车马,正式出发上路。

    《荀攸传》称传主在赴任蜀郡太守时,因“道绝不得至,驻荆州”。

    (荀攸)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得至,驻荆州。--《魏书荀攸传》

    由此可知,荀攸从长安入蜀,并没有取道汉中,而是南走武关入荆州南阳界,做了1次折返。

    昔日(188)刘焉赴任益州牧时,也是经由荆州界入川。从地缘环境推断,荀攸的路线应该是自长安出武关,进入南阳,再南下南郡,经水路入秭归、巫峡,溯流西上。

    (刘)焉受命而行,以道路不通,住荆州东界。--《汉灵帝纪》

    这里需要解释1下荀攸入川,为何会取道荆州。

    初平3年(192)董卓遇刺,李傕为了拉拢天下诸侯,曾以汉帝名义擢拔荆州刺史刘表为荆州牧,加镇南将军,封成武侯,假节钺。刘表也投桃报李,遣使供奉,因此双方维持了1种有限合作的态势。

    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刘)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魏书刘表传》

    及李傕等入长安,冬,(刘)表遣使奉贡。--《后汉书刘表传》

    而且刘焉与刘表虽然同为宗室,却违戾不和,2人在州牧任上还多次上表弹劾对方僭越,甚至爆发过几次武装冲突。

    (刘)焉意渐盛,造作乘舆(指皇帝)车具千馀乘。荆州牧刘表,表上(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蜀书刘焉传》

    比如兴平元年(194)益州叛军头目甘宁、沈弥等人战败之后,便东奔刘表。

    荆州别驾刘阖,(刘)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英雄记》

    在此背景下,刘表也希望能借长安朝廷的力量(牛亶、荀攸),削弱益州方面的实力。

    至于荀攸从长安入蜀,为何没有走汉中,而是南下荆州绕远路,是因为刘焉父子割据益州之后,遣张鲁“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因此长安方面无法经由汉中入川。

    (刘)焉遣(张)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蜀书刘焉传》

    李傕最初派遣扈瑁入汉中,而扈瑁之后不见记载,很可能便是被张鲁阻挠。因此荀攸入蜀,只能东走武关,绕道折返。

    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英雄记》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荀攸出武关之后(194),益州的局势已经稳定。

    翌年(195)关中诸将又因乏粮而自相混战,因此荀攸进退失据,被迫驻足荆州,观望时变。

    诸将争权,遂杀(樊)稠,并其众。(郭)汜与(李)傕转相疑,战斗长安中。--《魏书董卓传》

    从时代背景推断,荀攸进入荆州南阳之后,很可能还依附过刘表或张绣。

    只是《荀攸传》对此语焉不详,因此难于定论。

    直至建安元年(196)曹操挟天子迁都许县,荀攸仍在“观变蜀汉”,不肯接受征召,可见他仍未放弃入川割据的念头。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荀)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魏书荀攸传》

    曹操“素闻攸名”,遂致信荀攸,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又以汉帝名义招诱,经过1番艰难运作,终于成功征辟荀攸入朝。

    自此之后,荀攸遂成曹操谋主,转战天下,并以“算无遗策,经达权变”的美名留于史册。

    综上所述,荀攸在关中时,与关中诸将关系皆和睦,所以,曹操绝不敢派荀攸入关中…

    因为,若当真那么做,荀攸1定会割据!

    也因此,闻苟哥1夜尽诛两万关中贼兵…

    荀攸彼时1定吓到连夜做噩梦!

    更因此…

    咱们下1章再说曹操和宋家、以及曹操早年改变立场之事…

    考虑到皇甫谧《列女传》成书时,正值西晋朝廷造神运动(他们造的那所谓2十4孝简直不能信)兴起之时,王异之事难辨真伪,所以云某不列举那极不靠谱的《列女传》记载。

    剧透1下:

    苟哥和王异后面有故事。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