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揭贾诩毒计,定凉州大局3


本站公告

    休屠王帐内。

    徐庶缓缓讲完贾诩之毒计后,王帐内不但针落可闻,且就连空气,似乎也变得极为凝滞,使人无法呼吸。

    徐庶、孟建2人垂首不语。

    良久,休屠王方才狠狠倒吸了1口凉气。

    “贾文和不愧为毒士,此计若成,俺的确将死无葬身之地!”

    徐庶仰首望去…

    只见休屠王犹自后怕无比。

    其人骤然起身,向徐庶深深1揖。

    “此番若非元直大人,俺休屠诸部命皆休矣!”

    徐庶忙不迭起身扶起休屠王,复又深揖还礼。

    “大王不必多礼。我此来亦有两大目的。”

    2人同时起身,回到各自座位。

    呼衍左大将用力嘬了嘬牙花子。

    “俺临行前,俺家大人1再强调,令俺务必先见卫将军,其后再听卫将军之令行事。原来皆因如此!”

    徐庶颔首:“在贾文和之毒计中,匈奴左部需封堵休屠诸部向东之退路,以便全歼其众。”

    徐庶复又看向休屠王。

    “实不相瞒,大王,我本无意破坏贾文和之计,然在闻大王因购美酒而暴露王帐位置后,我方才舍身至此也。”

    徐庶揭破贾诩之毒计,使原本还颇有些意气风发的休屠王萎靡许多。

    其人怏怏道:“元直大人之意为,卫府与俺合力,重开西域商路,然否?”

    徐庶见其人意兴阑珊,忍不住笑了起来。

    “大王不必沮丧,贾文和之智,胜我何止十倍?其人在中平6年至建安元年(西历189至196年)7年之中,可谓纵横捭阖,戏耍天下群雄于股掌之中。”

    前文多次提及,演义之中的李儒,原型实则便是贾诩。

    贾诩前为董卓,后为李、郭多次献计献策,可不就是玩弄天下群雄于帷幄之中?

    简言之,休屠王被贾诩如此算计,1点儿都不冤。

    休屠王勉强笑了笑。

    他因过于自信,而不知自己已被偷偷包围并被分化、孤立,心情能好才怪。

    最让休屠王痛心疾首的,是那些背叛其人的姑臧、休屠城附近的部众。

    狡诈如休屠王,又岂能不知,那些部族已暗中被贾诩策反?

    试想,贾诩为何出现于姑臧城?

    休屠王认为,自己对族人向来不错,可这些人为何要背叛自己呢?

    由此可见,休屠王对贾诩的能耐,确实缺乏直观认知。

    他实不知,贾诩不但能使张燕克服对袁绍的恐惧,鼓起勇气对抗袁绍;

    贾诩还能让袁绍曾经的奔走之友、铁杆小弟臧洪反叛其人老大哥袁绍。

    得益于此,李、郭2人自初平3年至兴平2年(192至195),4年间根本未受彼此间争斗不休的关东诸侯们攻伐。

    所以,没见识过贾诩如何策反关东诸侯的休屠王,实在是太大惊小怪了!

    徐庶见开解不了休屠王,便转移话题道。

    “大王,我正因大王与西域商贾关系和睦,故至此与大王商谈合作。

    我此来目的有2:1是劝大王归降我主卫将军;2是欲了解西域商贾之详情。”

    休屠王强行按下心头痛苦,勉强笑道。

    “元直大人,此事说来话长,今事既已至此,俺便随你赴姑臧城见卫将军如何?”

    徐庶霍然起身。

    “事不宜迟,请大王带路,我等即刻启程!”

    此番休屠王当然不必再多带兵马,是以,众人在短短片刻间,便策马向不足百里的姑臧城疾驰而去。

    同1时间,段家大院书房内。

    赵旻确认道。

    “文和先生莫非欲效仿昔年关中之故计,先策反、分化休屠各诸部,再11诛之?”

    贾诩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必要再藏着掖着,因为1切皆已被自家主公猜到。

    于是乎,其人苦笑作揖道。

    “回主公,正是如此。休屠各诸部酋首,皆曾与西域商贾通货殖,是以,老夫以重利相诱之下,其中便有动心者。

    老夫再借主公之势、段家之名、马征西之兵,便兵不血刃收回姑臧、休屠2城。”

    赵旻闻言无比震惊。

    若论苟,这老银币似乎丝毫不逊于老子!

    老子去年…

    甚好!老子去年比这老银币的手笔大得多。

    嗯…老子念头通达了!

    贾诩当然不知苟哥在自我安慰,其人继续道。

    “由是,老夫合围之势已成。然老夫闻斥候称匈奴左贤王约56千骑兵折向西南而去,彼时老夫便已知,必是主公赶来此地。”

    按照计划,匈奴左贤王的骑兵,应该径直来姑臧城,或助贾诩攻城,或助贾诩施展合围之计,总之,绝不应先跑去见休屠王…

    所以,贾诩1想便知,那些左贤王部曲,1定已经见过了赵旻。

    至此,贾诩已心知肚明…

    自己的毒计宣告失败。

    但不同于痛心疾首的休屠王,贾诩对此颇为释然。

    因为破坏其人计谋者,是其主公卫将军,所以此事不但合理,而且极科学。

    原因?

    除卫将军赵旻之外,谁能在短短1月之间便安定益州?

    如此高士,破贾诩这区区毒计难道很难吗?

    那么问题来了。

    贾诩苦笑作揖。

    “主公,然则,而今诸羌、氐等杂胡,应如何处置?”

    在贾诩的毒计中,这些杂胡都是工具人,其人本打算捎带脚1并将其众解决掉的。

    赵旻惆怅万分地长叹1声。

    “文和先生,凉州本便地广人稀,若杂胡皆被诛,我等尚用何人建设、发展凉州?”

    在赵旻心中,羌氐等杂胡,是理想的苦力…啊呸!是理想的劳工…好吧,还是1个意思…总之,他们是廉价劳动力。

    无论何时何地,人口都是发展、建设的第1要素。

    后世东北,便是典型的反面案例。

    贾诩却仍在苦笑。

    “主公有所不知,羌氐等杂胡终非我汉人也,其众若聚集,后患将无穷也。”

    赵旻却对此极为乐观。

    因为他来自于后世,民族大团结的后世,所以,赵旻有的是办法解决这1问题。

    “文和先生勿忧,待韩文约授首之后,某等再仔细商议此事不迟。”

    赵旻话锋1转。

    “然则,文和先生,陇西郡、及诸郡羌氐等杂胡主力,先生以何妙策破敌?”

    贾诩继续苦笑不已。

    “主公,老夫惭愧,破敌首功,实非老夫之计,乃诸将奋勇争先之故也。”

    这1刻,贾诩只觉,自己在赵旻面前,简直如跳梁小丑1般。

    贾诩虽不似为其人所算计的休屠王1般痛心疾首,但…

    贾诩心中充斥着挫败感。

    他之所以行此毒计,实则暗暗存了与赵旻较劲的心思。

    结果…

    呵呵哒。

    显而易见,赵旻是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赶来的凉州。

    同样的时间,赵旻已经彻底平定、安抚益州。

    反观贾诩…

    人比人气死人。

    1向智珠在握、惯于俯瞰天下群雄的贾诩,此刻只觉深深无力。

    他突然不想开口了。

    所幸始终1言不发的段颎之子段垒,骤然开口及时为贾诩解围。

    “卫将军,益州今已安乎?”

    赵旻微微1笑,心道:

    你当老子的大杀器《文心雕龙》是无用功?

    有此物镇场,益州士人谁不心服?士人既已归心,益州还会乱吗?

    这可是士人当道的中古时代开端!

    老子暂时腾不开手,先用袁绍治河北那1套稳住益州,又有何不可?

    在汉末这个时代,声望…或者可以准备称之为人设,作用极其关键。

    忠义无双(忠于汉室、不负故主袁绍、甘受天子之辱,虽然赵旻绿了刘协)、1代文宗(他其实只是个搬运工)卫将军,代天子收回、管理益州,并传播先进文化…

    谁还敢作乱?

    要知道,这时代的舆论压力,相比后世的网暴犹有过之!

    清谈、月旦评,请了解1下。

    所以赵旻笑道。

    “段兄尽管放心,有劳段兄请卫府诸君、益州诸君至此。”

    【作者题外话】:曾在关中运筹帷幄,挑动天下诸侯争战不休的贾诩,如今面对的只是个小场面。

    但话说回来…

    相比于去年空手套白狼、凭1张嘴狐假虎威创下1番大基业的苟哥…

    贾诩就是个渣渣!

    凉州缺人力,所以苟哥巴不得团结各种可以团结的苦力…咳咳…劳力…啊呸!各族力量,或屯田、或运货、或搬运、或建设…

    总之,做各种苦力。

    东北问题…这是个死循环…咱们略过不提。

    东汉的乡论、风评可以决定1个人的政治生命乃至社交生命,当然比后世网暴还要凶残。

    苟哥搬运韩昌黎的《原毁》,抨击的不就是这股歪风邪气嘛。

    苟哥“忠义无双”…

    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

    贾诩与苟哥相比…恐怕还得引用裴松之先生那句话:

    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

    接着上1章…

    且慢!

    咱说完了是吧?

    好,咱们说1说,从初平元年到初平4年(西历190-193),天下诸侯的立场、站队和大致纷争。

    这背后,有1个人冷冷地俯瞰着天下大势。

    这个人当然不是那可耻的西方走狗易教授所说的水镜先生司马徽,而是精致的利己者贾诩!

    概而论之:

    以利交者,利尽则散;以势交者,势败则倾。

    初平年间(190-193)是汉末丧乱的滥觞期。

    群雄以讨董为借口起兵(190),又随着董卓退入关中(191)而自相残杀,揭开了3国序幕。

    在此阶段,东汉分裂成无数大小邦国。

    即吕布所谓的“郡郡作帝、县县称王”。

    此事我们已有所了解,这实际上,是卫广来先生所述郡国本位化的具象化表现。

    即便如此,割据者依然呈现出“乱中有序”的状态。

    诸多大小势力,并非各自为战,而是组成了军事同盟。

    初平年间的军阀联盟,又大抵可以分作3方:董卓、袁术、袁绍。

    丧乱之初,是“关东与关中”的2元结构,不久演化为“董、2袁”的3头结构。

    初平元年(190)正月,是中原群雄会盟关东,组建讨董联军的时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联盟在1开始便呈现出“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

    关东联军的屯驻地点集中在3处:酸枣(兖州)、河内(司隶)、鲁阳(荆州南阳)。

    注意:另有孔伷屯颍川(豫州)、韩馥屯邺城(冀州),但因2者作用有限,故不论。

    酸枣的军阀即张邈、张超、臧洪、乔瑁、鲍信等人;

    曹操最初亦在其中。

    河内的军阀即袁绍与张杨。

    曹操在荥阳惨败后走归河内,与袁绍合兵(实则是投奔袁老板打工)。

    鲁阳的军阀是袁术与孙坚。

    该势力1直与其他集团保持距离,始终游离在外。

    关东军名为讨董,实际是趁乱谋求割据。因此其内部的固有矛盾始终存在。

    略举数例。

    曹操建议让袁术西入武关(战董卓),酸枣诸将入成皋,而使袁绍进屯孟津(取洛阳)。

    本质是让袁术火中取栗、而使袁绍坐收渔利。

    袁绍、韩馥欲拥立刘虞,但袁术拒而不许、乃至故意拆台。

    曹操弃张邈而从袁绍(实际是走投无路,不得不投靠昔日大哥),酸枣联军又“日夜置酒高会”、“诸将莫肯先进”。

    1言蔽之,所谓袁绍关东联军,除了曹操荥阳之战外,压根儿没与董卓打上哪怕1场。

    孙坚那场大胜,还是因为胡轸、吕布这老贼麾下凉、并2集团内讧。

    最终竟“食尽众散”。

    注意:曹操事见《魏书1武帝纪》、袁术事见《后汉书袁术传》、酸枣诸将事见《魏书7臧洪传》。文多不载。

    哈哈,可想而知,贾诩1定在幕后狂笑不止,甚至险些笑掉大牙。

    随着董卓在初平2年(191)4月西入关中,关东军阀便迅速撕下面具,开始了疯狂的内卷与残杀(事见《武帝纪》)。

    “关东、关中”的2元对立,遂分裂为“董、2袁”的3头制衡。

    董卓之所以西入关中,与松散且不思进取的关东联军,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曹操为联军画策,众皆哂笑;

    曹操领兵追击董卓,又被徐荣揍翻在地(荥阳之战,主将曹老板被徐荣摁在地上狠狠摩擦,当然,参战者还有袁绍、鲍信、张邈麾下卫兹,以及疑似袁术)。

    未久而袁、曹2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9州春秋》

    (魏武)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武帝纪》

    汴水之战(荥阳之战),(张)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魏书吕布传-附传》

    (卫兹)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魏书2十2》

    (鲍信)收徒众2万,骑7百,辎重3千余乘。是岁,太祖始起兵于己吾(陈留县隔壁县),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王沈《魏书》

    此战指挥曹操灰溜溜返回酸枣县,竟如苏秦归家1般,受尽白眼,便也不足为奇。

    这是曹老板的黑历史,所以,曹魏史官竭尽全力为曹老板洗白: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张)邈等不能用。

    最后,曹操带着曹洪和夏侯惇,远遁千里、前往扬州淮南和丹阳募兵。

    然后,曹老板征兵后便遇叛乱,险些小命儿不保,最终曹老板只好1把鼻涕1把泪求老大哥袁绍收留。

    咳咳,简言之,关东联军打不过董卓老贼!

    此事不难理解:

    贾诩、荀攸彼时都在董卓老贼阵营!

    老贼西退原因有2:

    第1,老贼担心,河东白波贼断其人进关中的退路。

    第2,董卓的旧部,有相当1部分滞留雍、凉,本无意东进。董卓挟天子入长安,是为返回关中,借胡人军队壮大势力。

    公孙瓒、刘备主臣,在正史记载中根本未参与关东联军。

    是演义精彩,还是正史有趣,请诸君自行判断。

    下1章咱们继续说。

    端午节刚好遇到夏至,所以阳气益盛,此时做艾灸养阳,事半功倍!

    同时,因阳气过足,所以诸君非必要尽量不要外出!

    艾灸灸两穴可温阳壮身:大椎穴、足3里。

    绿豆汤适量饮用,因为绿豆性寒。

    诸君端午安康!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