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兵分南北线,再见大散关3


本站公告

    荀攸不愧姓荀。

    其人的意图,明明是要借机削弱马腾实力,却偏偏说得如此高大上…

    当然,荀攸这番话也说到了苟哥的心坎里。

    于是乎,苟哥反问荀攸。

    “文和、公达2位先生以为,旻应遣卫府中军几何?”

    贾诩荀攸2人对视1眼后,极有默契地异口同声道:“主公,两万足矣!”

    荀攸补充道:“主公,征西将军部曲所需之粮草、辎重,皆由卫府提供。此外,某等亦必将竭心尽力,助征西将军大胜韩文约也。”

    荀攸的底线,果然要比贾诩高出不少。

    赵旻呵呵1笑。

    “甚善!便如此。旻亲率6万大军,先下汉中,再夺巴西,最后直取成都城!此外…”

    赵旻再次看向满宠。

    “伯宁,如此1来,凉州、益州诸郡,将势必空缺大量官吏,然否?”

    宠哥当即会意。

    “回主公,诚然如此!”

    赵旻颔首而笑,缓缓说出1番话来。

    众人先是1惊,旋即拊掌大笑。

    众谋士对赵旻心悦诚服。

    “主公,此计甚妙!”

    刘晔、步骘2人作揖道:“主公,若如此,何愁益州不定?”

    满宠捋须笑道:“主公,如此,宠便于大散关恭候主公凯旋!”

    孙尚香看向爱郎的眼神中,满是崇拜与欣赏。

    便连曹彰曹植2人,也成了赵旻的小迷弟。

    赵旻举起水碗。

    “旻以汤代酒,预祝某等旗开得胜!”

    众人齐声高呼:“此番某等必旗开得胜!”

    是夜,孙尚香终于如愿以偿,与爱郎双宿双飞。

    翌日。

    兵卒们利用此休整日,稍作训练以恢复体力。

    而这1整日中,满宠、张既2人皆忙于调拨粮草、辎重,赵旻则分别向赵韪、张鲁修书;

    同时,赵旻令徐庶、孟建2人,写了1份寄给成都方面的劝降书。

    赵旻不管这劝降书有没有用,先动摇成都方面军心再说。

    当晚,当孙尚香再次痴缠爱郎之时…

    赵旻便趁机与超勇美少女约法3章。

    “阿香,若大军出征在外,你我便决不可再如此,你可明白?”

    孙尚香连连颔首。

    “夫君尽管放心,妾当然明白,大军出征在外,军心决不可乱也。”

    赵旻颔首后又道:“军井未掘,将不言渴;军灶未开,将不言饿,你可能做到?”

    孙尚香翻了个可爱的小白眼儿。

    “此乃常识,夫君休要小觑妾也!”

    赵旻耐心道:“出征极辛苦,你决不可挑食,亦决不可有怨言!”

    孙尚香连连称“嗯”。

    见小娇妾如此乖巧,赵旻忍不住给了她1个公主抱。

    于是,是夜春宵苦短。

    卫府近8万铁骑,抵达长安的第3日卯时,准时开拔,赶赴扶风郿县大散关。

    长安城距大散关,足有4百余里,是以,今日卫府大军要创造新的行军记录。

    所幸沿途皆1马平川,且4月底白昼极长,卫府骑兵又皆为1人双马…

    当然,最关键1点,是夏侯渊率军赶路。

    所以,在当日戌时6刻,暮色降临之时,浩浩荡荡的大军,便成功抵达大散关。

    当然了,粮草辎重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抵达的。

    所以,大军继续在大散关关城内休整,等待粮草辎重运抵。

    赵旻如此行军的目的有2,1是训练骑兵的机动性…

    诸君别忘了,赵旻的终极目标,始终是重开河西走廊。

    那么问题来了:

    长安到玉门关,足足有4千里!

    若赵旻的卫府骑兵机动性1般,仅仅赶路,便需耗费大量时间。

    更何况,沿途似乎并不太平。

    若骑兵没有足够强大的机动性…

    在骤然遇袭之下,这些骑兵要如何迅速突围,并顺势歼灭敌军?

    所以,赵旻宁可反复急行军等待、休整,也不愿让兵卒与慢腾腾的辎重部队1起前行。

    2则是同时训练兵与马的耐力,并让兵卒们积累急行军的宝贵经验。

    在日行3百里的情况之下,兵卒与战马的吃喝拉撒如何解决,以及兵、马的体能如何更好保持、恢复…

    这些事儿必须要让兵卒们亲身体验,方可积累出宝贵经验。

    赵旻不趁着兵马尚在自己地盘上时积累经验,难道要让他们在深入敌境时再积累经验?

    那是在作死。

    总而言之,在赵旻利用1切机会练兵的情况下,这支骑兵,自离开许都至抵达大散关关城,仅仅用了9天时间。

    而这段距离,足有1千8百余里。

    刨去休整时间,兵卒们确实做到了日行3百余里。

    接下来赵旻攻汉中时,也将继续如此急行军。

    在暮色之中,赵旻再1次来到了巍峨雄关:大散关。

    虽已入夜,但赵旻仍1眼便看出,在这近1年之中,大散关显然又被马腾修缮、加固过。

    这1雄关,在暮色之中尽显峥嵘。

    待大军入驻大散关军营后,赵旻便率卫府幕僚、庞德,与马腾进入了大散关衙署正堂。

    马腾显然未料到,赵旻居然能用不足1旬的时间,便赶到此处。

    是以,其人心悦诚服地抱拳行礼。

    “主公,难怪卫府精骑可完胜匈奴左贤王,且尚可在1朝之间全歼休屠精骑。如此强将、如此精兵,老夫佩服至极!”

    赵旻抱拳还礼后笑道。

    “征西将军休要谬赞,此番旻欲分兵两路伐韩遂老贼,尚需倚仗将军及令郎鼎力相助也。”

    说着,赵旻偷偷观察起马腾的微表情。

    马腾神色丝毫未变。

    其人躬身抱拳道:“请主公放心,老夫必竭尽全力!此番,老夫可出动6万骑兵,助主公讨伐韩遂老狗!”

    马腾如今在大散关屯兵两万,武都郡屯兵两万,汉阳3郡屯兵3万。

    所以,马腾的意思是,其人只在大散关留下1万骑兵镇守。

    换言之,马腾这是在纳投名状。

    赵旻微不可察地悄悄瞄了张既1眼。

    毋庸置疑,在张既赶到长安城之前,其人1定已经与马腾商议过出兵之事。

    马腾显然未察觉赵旻那极为隐蔽的小动作,其人继续捋须道。

    “主公,老夫亲自率1路骑兵,老夫庶长子孟起、令明各率1路,至于大散关,则由老夫嫡次子仲温率1万大军坐镇。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马超是马腾的庶长子,所以其人的字中带“孟”字。

    在先秦、秦汉时期,嫡亲兄弟之间的排位顺序是“伯仲叔季”,而“孟”则专指庶长子。

    马腾的嫡长子已为韩遂所杀,其人嫡次子是马休马仲温。

    马腾的情况,与曹操略有些类似。

    前文提过,马腾是个偏心眼儿。

    大概是因马腾嫡长子死于非命之故,所以马腾偏嫡次子马休,偏的不是1点儿半点儿。

    大哥夭亡,2哥便成了现存的大哥嘛。

    此情况又类似于后世的赵匡胤。

    逾8成的人都不知,赵匡胤其实是赵2郎,赵大郎应是早夭的赵匡济,赵光义是妥妥的赵3郎。

    赵光美,也就是赵廷美,是尼古拉斯赵4。

    言归正传。

    综上所述,因老娘是羌女而天性凉薄、且又得不到公平父爱的马超,最终才会成为“哄堂大孝”的西凉第1大孝子。

    从马腾对嫡次子马休的安排,便可见1斑。

    赵旻心中暗叹:马腾这爹当得真不合格!

    其人口中却抱拳道:“征西将军,然则,如此1来,何人镇守汉阳3郡?”

    马腾笑道:“主公勿忧,老夫之从子阿岱虽远不及阿超武勇,却亦为将才也。”

    马岱便是赵旻此行的第2个目标。

    马超自始至终,都不在赵旻考虑范围之内。

    连知人善任、胸襟格局与曹老板有1拼的大耳朵刘帮主,都没信心驾驭马超,赵旻不认为自己比刘帮主强多少。

    道理很简单。

    【作者题外话】:赵旻不可能缺能吏,因为他即将有1个人才库。

    凉州本地,也不乏高士才子。

    赵昂…也就是王异夫君所在的赵家、姜维出身的姜家、庞德出身的庞家,都是凉州大族。

    何况,苟哥还有自己的打算。

    前文曾多次提及:

    在汉末3国,行军途中,绝大多数兵士是轻装徒步,不披甲胄。

    甲胄1般放在“车”中,临阵之前才会穿戴。

    甲胄者,甲为衣,胄为盔也。

    “无甲行军”固然危险,但也有其因由。

    推而论之,大抵可归因如下:

    其1是减少对体能的损耗,其2是减少对物资(尤其是鞋袜)的损耗。

    在固有认知中,古代军队出征,既然肩负作战任务,无论是行军还是临阵,似乎都应该顶盔掼甲。

    但实际操作中,行军时大多兵士都是“轻装”状态,甚至进入战区之后亦如此。

    略举数例。

    (1)斩蹋顿

    建安十2年(207)征讨辽西乌丸时,曹操先锋“卒与虏遇”(仓促临阵),将士“被甲者少、而车重在后”。

    卒(通猝死的猝)与虏遇,(虏)众甚盛。(曹)公车重在后,被(音、意皆为披)甲者少,左右皆惧。--《魏书武帝纪》

    可知行军途中,甲胄是放置在“车重”(兵车辎重)当中。

    士兵只穿戎服(即军装),徒步行军,以节省体力。

    曹操远征塞北,是为了剿灭袁尚兄弟的残余势力。

    而2袁勾结乌丸,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3郡乌丸承天下乱,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袁)绍所厚,故(袁)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魏书武帝纪》

    实际自出卢龙塞起,鲜卑、乌丸与袁氏余党便随时可能出现,曹军却依然“轻装徒步、甲置车中”。

    可见这种习俗(或制度)有其必然性。

    虽然此役靠着曹纯、张辽的奋勇冲击,斩杀敌酋(辽西单于蹋顿)而大获全胜。

    实际战况,实则相当危险。

    (张辽)从征袁尚于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魏书张辽传》

    简单吧?这就是史书。

    痛快吧?不仔细品读,1定会认为这是1场1边倒的大胜。

    呵呵。

    结果截然相反!

    若非辽哥开无双,曹老板便要跪!

    献计者,郭嘉也!

    这就是个馊主意啊!

    从曹纯、张辽“纵兵奋击”的记载中,也可看到,少量精锐骑兵部队,应该是时刻“被甲胄”的。

    这种具装骑兵队,主要负责保护主帅;

    曹操遣之出击,可见战况之凶险,曹老板之孤注1掷。

    万幸,辽哥开无双斩了敌将…

    好吧,在无双割草中,这叫“敌羞吾去脱他衣”…

    否则历史1定会被改写。

    (2)宛城之变

    建安2年(197)张绣初降。

    曹操纳绣叔母,又勾结张绣侍卫(胡车儿),阴怀奸计。

    绣遂反。

    张绣变乱前夜,谎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

    (张)绣降,用贾诩计,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绣又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傅子》

    可知“车”平日确实有“装载甲胄”的功能。

    而张绣以“车少而重”(存储空间不足)的理由,使部曲披甲,1举破曹。

    侧面也可看出,进驻宛县以后,执勤站岗的曹军士兵应该是不披甲的。

    因此张绣才能1击得手。

    (3)关中之乱

    建安十6年(211)曹操征调关中军民赴汉中助战,结果激起变乱。

    彼时关中护军(即监军)赵俨,正带领1支小部队在外,听闻叛乱4起,惊得“被甲持兵、不复自安”。

    (赵)俨自随步骑百5十人,皆与叛者同部曲,或婚姻,得此问,各惊,被甲持兵,不复自安。--《魏书赵俨传》

    可见在行军途中,士兵不仅不披甲,恐怕连刀杖都放在车中,很可能是“空手徒步”。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3国志》记载中,经常有靠着“邀击”(半途截杀)以弱胜强的案例。

    毕竟拳头再硬,也硬不过钢铁;腿脚再快,也快不过战马。

    行军途中的军队,既无甲胄、又无兵器,无异于俎上鱼肉。

    (4)兖州之乱

    兴平元年(194)陈留太守张邈叛迎吕布,趁着曹操东征徐州,“煽动豪强,百城皆叛”。

    彼时曹操的家眷均在鄄城(属济阴郡)。东郡太守夏侯惇听闻乱起,迅速前往鄄城。

    夏侯惇的行军方式是“轻军往赴”。

    轻军可以指“无甲兵”,也可以指“轻锐敢战之士”。

    从后文的“吕布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可知,此处的轻兵,说的就是无甲兵。

    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夏侯)惇轻军往赴,適与(吕)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魏书夏侯惇传》

    换言之,因为急于去鄄城保护曹操家眷,夏侯惇不得不舍弃防护性,换取机动性,疾行赶赴鄄城,与荀彧会师。

    彼时千钧1发。

    按《荀彧传》记载,夏侯惇冲刺到鄄城的当夜,叛乱便起,斩杀数十个奸细之后,才稳住局面。

    (荀彧)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吕)布矣。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魏书荀彧传》

    当然,舍弃甲胄,轻兵出动,也有后患。

    比如吕布之后遣人诈降,居然能当众劫持夏侯惇。

    (吕布)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魏书夏侯惇传》

    毫无疑问,这与惇军“被甲者少”必定有关。

    所以,1群不明真相、手握神器键盘的喷子,因此喷夏侯惇是徒有虚名的废物…

    问题是,惇哥若不如此,将有两种后果:

    第1,彼时正与陈宫这个25仔同在东郡的惇哥,或许已经领盒饭;

    第2,鄄城叛乱时惇哥若未及时赶到,恐怕事后连袁绍也难救曹操。

    恰恰因为这些,惇哥才算当之无愧的智勇双全名将。

    那么问题来了。

    为何要无甲行军?

    因为他们是步兵,需要节省体能、鞋袜。

    注意:这是汉末3国,物资匮乏的汉末3国。

    讲了这么1大通,云某其实只想说1句话:

    骑兵1人双马,日行34百里,很合理吧?

    历史上的马腾,确实是个偏心眼儿。

    此外,马腾在本书中的设定,是劫走了董卓老贼屯于郿坞中的粮草,所以其人养得起7万骑兵。

    (马腾)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始甚相亲,后转以部曲相侵入,更为仇敌。腾攻遂,遂走,合众还攻腾,杀腾妻子。--鱼豢《典略》

    马腾的嫡长子,应该死于此时。

    鱼豢著有两部书,汉末历史为《典略》,曹魏则为《魏略》。

    注意:鱼豢是关中人,毗邻凉州:其人节操底线,比狗贼王沈高1百万倍,所以鱼豢之言,可信度极高。

    马超作乱凉州时(212-213),天水大姓姜叙之母,曾大骂马超为“背父逆子、弑君恶贼”。

    这充分说明了彼时的地方豪族,是如何看待马超的。

    (姜)叙母骂之(马超)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魏书杨阜传》

    姜叙,显而易见,是天水姜维的族亲。

    连豪气冲天的刘帮主,都不敢重用马超,赵旻他敢吗?

    罗先生是以季汉为视角书写演义,所以在其人笔下,季汉5虎上将个个伟光正。

    但历史上的他们5人,却远非演义中那般脸谱化。

    英雄就算再如何了得,也不是莫得感情的ai,终究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人。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也不是非善即恶。

    每1个人都隐藏着多面性格,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甚至可能做出自相矛盾的举动。

    然而,这才是活生生的人!

    云某越读历史越觉得,正史远比脸谱化的演义,要精彩百倍!

    正史中的刘帮主,是快意恩仇、鞭笞督邮、豪气冲天、为兄弟仗义执言的大侠。

    正史中的曹老板,是毫不在乎历史评价、虽爱猜忌但胸襟豁达、活得极为洒脱的真奸雄!

    正史中的孙十万…

    好吧,打仗时,他真是个勇于送人头的孙十万。

    但抛开这些,通过孙权玩制衡、发动群众斗群众、竭尽全力稳固孙氏在江东统治等来看,这些也足以证明,其人无论能力还是功绩,都比其父兄要高得多。

    正史中的袁绍,是善于在逆境中奋起、颇具豪侠之气及人格魅力的英雄。

    虽然这厮在打顺风局时,经常性喜欢犯糊涂。

    尽管输了官渡之战,但只要袁绍不死,曹操就打不下河北。

    正史中,曹操与陈宫的故事,关东联军的故事,关中李郭2人的故事,曹操和袁绍的故事…………………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这些都远比演义精彩。

    罗先生是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儒生,许多史实,因不符合其人价值观而被删减,甚至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这便是演义脸谱化的由来。

    行文至此,1直追读的诸君应该都看到了这些故事。

    当然,我们的故事,远未讲完。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