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中


本站公告

    曹彰有些不服气:“先生,盖世大英雄?比先父如何?比之先生又如何?”

    在曹彰的认知之中,盖世大英雄,只有他老爹曹操和他师父赵旻。

    赵旻再次大笑起来,摇头道:“那自是远远不及,然则,即便英雄盖世如曹公,亦不得不承认,这几人确为盖世英雄!”

    言及于此,赵旻正色道。

    “阿彰、阿植,真正英雄,皆为允文允武者,此正所谓提笔安天下、上马定乾坤也。故而,你2人不可只修文或仅习武。”

    平心而论,赵旻对这俩小子要求极高。

    赵旻麾下,允文允武者又有几何?

    纵观天下,恐怕都超不过两手之数…

    好吧,虽然凉州如今还真有好几人。

    但赵旻清楚,历史上黄须儿、陈思王2人,都有允文允武的潜质。

    既然要求爱徒允文允武,赵旻便取出《孙子兵法》、《唐李问对》以及沙盘,结合实战案例,教授起了2人兵法。

    翌日。

    在赵大娘不依不饶下,赵旻只好亲自护送老娘、丈母娘樊夫人进宫。

    赵旻懒得再与刘协演戏,径直送俩老太太来到百子坊口,由赵常侍、1众宦官护送俩老太太到伏皇后处。

    宗正兼侍中刘艾,当然全程作陪。

    赵旻趁机跑到北军军营,与1众猛将商议调兵之事。

    俩老太太向皇后伏寿行礼后,挺着个大肚子的伏寿,便笑吟吟地请2人坐下。

    伏寿本人则坐到胡床上。

    此刻房门大开,宗正兼侍中刘艾守在门外,1切看起来皆毫无异样。

    赵大娘挥手唤来赵常侍,将自己带来的几个包裹打开。

    其中自然是婴儿的各种衣裳、饰品,以及赵大娘送给伏寿的精美首饰。

    万幸赵大娘在商海沉浮多年,其人谈吐举止不但大方得体,且说话滴水不漏。

    “老身仰慕皇后久矣,奈何逆子始终不愿带老身进宫,今日得睹皇后凤颜,老身3生有幸焉。”

    伏寿也同样装作不认识赵大娘1般,还礼后笑道。

    “老夫人有心,妾深感惶恐。太医令仲景公已言明,妾临盆之期便在近几日。若妾有幸为陛下诞子,则我皇汉江山将永固也。”

    伏寿风格丝毫未变,心机依然满满。

    赵大娘慈祥1笑:“皇后所言极是,然则老身以为,皇后即便生女,亦为我皇汉之福也。”

    这婆媳2人,说话可真累!

    伏寿嫣然1笑:“承老夫人吉言,然如有可能,妾仍盼生子也。”

    赵大娘宽慰道:“皇后不必心忧,皇后正值妙龄,今后多为陛下生育子嗣便是。”

    伏寿拿起赵大娘亲手缝制、刺绣的衣裳,只见其上绣的不是鸳鸯、便是凤凰,芳心登时欢喜不已。

    赵大娘这已经不能算是暗示了。

    思及自己与爱郎的爱情结晶即将诞生,伏寿芳心1片甜蜜。

    其人忍不住心道:有夫君在,若妾诞子,则其人将来必为天子也,且夫君如此文武全才,妾之子定可成大器…

    赵大娘打断了伏寿甜蜜且富有母性光辉的幻想。

    “皇后,犬子虽将出征,然老身长居许都,若宫中用度不足,皇后请尽管开口。”

    伏寿神色顿时转黯。

    她实在舍不得爱郎远离自己。

    樊夫人眼眸1转,笑道:“皇后,卫将军此番出征,乃为我皇汉奠定基业、开疆拓土也。如此,陛下与皇后之子,将来必可重现前汉武皇帝之荣光也。”

    守在门外的刘艾,此刻听得只想翻白眼。

    正所谓3个女人1台戏。

    很快,伏寿房内便叽叽喳喳、欢声笑语不绝。

    直至近午,赵大娘和樊夫人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伏寿挺着大肚子正欲亲自送客,却被俩老太太及时劝阻。

    赵旻已经返回百子坊,亲自护送亲娘和丈母娘回府,当然,少不了挨1通数落。

    接下来两3日,卫府上下皆忙碌起来。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除新婚燕尔的赵云坐镇许都外,其余武将此番皆将随赵旻出征。

    乐进的职责,仍是押运粮草、辎重。

    经过这数月,本为步卒出身的乐进,也已经谙熟马战之术,且深得骑兵出征时,粮草辎重押运窍要。

    因此,其人已率两万骑兵,押运大批粮草、辎重,先1步赶往潼关,与驻守于彼处的于禁汇合。

    就这样,比历史上提前了十年的凉州之战,在这初夏时节,就此拉开序幕。

    骑兵的机动性,远非步卒所能比,再加上荀彧提出的战略极其高明,是故,这1战注定不会旷日持久。

    安排妥当大军出征之事后,赵旻携贾诩、荀攸、刘晔、步骘,再次来到尚书台。

    徐庶、孟建早在正月初9,便已随满宠赶往长安。

    正所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遑论赵旻此番,对凉州、益州势在必得乎?

    综上,赵旻不得不做足万全准备,甚至连预案,都必须提前思虑周全。

    在荀彧的公廨内,1众大能、高士们殚精竭虑,讨论整整1天后,终于将几乎所有的可能、所有对策全部商议妥当。

    当然,对“黑天鹅事件”这种未知、随机事件,赵旻也只能随机应变。

    最后,荀彧突然开口。

    “阿旻,你先前曾有言在先,针对益州东州士人有妙策,不知计将安出?”

    赵旻神秘1笑:“赵公赞而今并未攻蜀郡,东州士尚未进退维谷,大人且静观其变。总之,旻之计,必可自内部瓦解刘季玉之智囊团。”

    荀彧见赵旻信心满满,当即蹙眉道:“阿旻须知蜀道难行,某等虽已商议出妙计,然此番你务必加倍小心谨慎!”

    赵旻正色称是。

    是夜,赵旻偷偷摸摸来到伏完的光禄勋府。

    此时,伏完与刘艾2人,早已在书房等待赵旻多时。

    赵旻令亲卫把守门户后,刘艾压低声音道。

    “主公,皇后此番若生子,便为嫡长子也。老夫必将编入宗室族谱中。”

    赵旻微微叹息后,颔首道:“刘公,理当如此。”

    伏完宽慰道:“阿旻不必过于心忧,待太子即位后,你可择机向其人言明真相。”

    赵旻对此倒是无所谓,其人转而道:“大人,刘公,旻走后,有劳2位费心。”

    伏完挥挥袍袖:“阿旻,此事非关键,关键在于:步贵人若生子而小女生女,又当如何?”

    可怜的伏完至今不知…

    那其实也是赵旻干的。

    刘艾垂首,以掩饰自己颇有些吊诡的神情。

    赵旻佯装苦思后,苦笑道:“大人多虑也,皇后终为陛下正妻,若此事当真如此,且陛下又1意孤行,旻必不会置之不理。”

    伏完要的,就是赵旻这句话。

    于是乎,从伏完府离去后,赵旻又随刘艾去了宗正府。

    进书房后,刘艾苦着脸道。

    “主公,步贵人恐非易与之辈也。”

    刘艾身为宗正兼侍中,对伏寿、步练师2女的认识都颇深。

    赵旻挠挠头:“刘公不必紧张,此事由旻做主便是。”

    刘艾焉能不紧张?其人心知肚明,步贵人绝对不是善茬!

    赵旻淡淡1笑:“刘公但请放心,旻之女人,旻自会妥善安排。”

    刘艾1声长叹:“主公须知,此乃大逆不道之事也。”

    赵旻颔首后,便行礼告辞。

    他已经决定,临行前务必与步练师深入聊1聊。

    翌日清晨,赵旻急匆匆地找到张仲景,将自己赶工制出的止血钳、缝合针、缝合用羊肠线、药用腐植酸钠粉、以肠衣制的手套及医用酒精等,1并交给其人。

    张仲景这个5旬男子,当然不可能给伏寿接生,但接生婆受太医令管理。

    学明白这些接生用品的用途用法后,张仲景抚须笑道。

    “主公,沛国华元化精于手术之道,且其人与曹孟德私交甚笃,主公不妨请其人至许都。”

    真实历史上,曹操与谯县老乡华佗私交确实不错。

    【作者题外话】:虽说汉末士族豪强中,兼资文武者不在少数,但称得上允文允武者,确实不算太多。

    鲁肃、程昱是其中两人。

    正史中有明确记载,鲁肃箭术不差,武艺也不凡;

    至于程昱,老头儿虽以“5大谋主”之1著称,但老头儿实际上是武官,而且老头儿膂力不弱。

    赵大娘婆媳,说的实际上是生男生女的差别问题。

    赵大娘已经明示:即便孙女,老身亦极喜。

    与曹老板不同,赵旻与荀彧关系极和睦,所以,至少在战略层面,赵旻此番出征绝无问题。

    步练师当然不是易与之辈,然而…

    难道苟哥就是易与之辈?

    接生婆这个职业虽极为古老,但关于汉末接生婆称呼…云某确实未考证,权且以后世“稳婆”来称呼。

    这1章,咱们从韩馥时期,来聊聊袁绍内部两大派系的历史渊源。

    这事儿,得从十1年前说起。

    而与言此事,须明确1点:

    皇权世俗化、士大夫家族化、郡国本位化,是汉末丧乱的关键因素。

    而究其根源,便在于客、部曲与乡党!

    汉末群雄,包括曹孙刘在内,概莫能外!

    我们将目光投向韩馥。

    韩馥的族望,关乎其学术背景,也决定了他之后的行为逻辑。

    韩馥出身颍川豪族,最初在洛阳供职。

    中平6年(189)董卓上洛,“进退天下之士”,韩馥因此出任冀州牧。

    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许)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蜀书许靖传》

    韩馥能得到提拔,与他的颍川出身密切相关。

    典选举的许靖是汝南人。

    汝南与颍川两郡接壤,盛产人才,有“汝颖多奇士”的美誉。

    当时,汝颍宛洛4地齐名,注意,洛乃是帝都!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蜀书许靖传》

    3秦饶俊异,汝颖多奇士。--《晋书姚兴载记》

    同时受到提拔的颍川士人,还有荀爽、韩融、陈纪、张咨等人。

    荀爽拜司空,陈纪拜5官将,张咨拜南阳太守,韩融拜大鸿胪。

    (许靖)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进用颍川荀爽、韩融、陈纪等为公、卿、郡守。--《蜀书许靖传》

    韩馥与韩融同族,均出身颍川舞阳,老祖宗为西汉开国功臣韩王信,因此韩氏“世为著姓”。

    东汉初年的司空韩棱,是西汉弓高侯韩颓当的后人,韩颓当又是韩王信之子。

    按此,颍川韩氏,当为先秦时代韩国王室的后裔。

    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弓高侯(韩)颓当之后也。世为乡里著姓。--《后汉书韩棱传》

    韩棱官至司空;其孙韩衍,桓帝时为司徒。韩韶、韩融亦见诸记载,与同郡陈、荀齐名,“伏膺儒教,经明行修”。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陈纪)兄弟恣柔爱之道,而2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世说新语德行篇》

    李元礼(李膺)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世说新语德行篇》

    这种门阀特有的儒士色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韩馥的“恇怯”。

    韩馥其人,号为暗弱。

    袁绍谋主逄纪称之为“庸才”,3国史家陈寿则讥笑其“恇怯”。

    从韩馥“如厕自杀”的事迹来看,此言基本属实。

    韩馥因让位于袁绍而得到“怯懦”的骂名;但需要注意,汝南袁氏是韩馥的仕途举主,按两汉传统,受举人应当“事举主以父礼”,因此韩馥逊位,在道义上是符合儒教伦理的。

    最初之时,韩馥与袁绍曾经1度紧密合作,但最终兵戎相见,酿成砍杀。

    中平6年(189)董卓上洛,韩馥与袁绍则前往冀州。

    韩馥入魏郡,而袁绍入渤海。

    (董)卓以为然,乃拜(袁)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绍遂以勃海起兵。--《魏书董卓传》

    翌年(190)袁绍号召天下诸侯起兵讨董,韩馥亦在其中。

    这里需要注意1点,韩馥最初的政治靠山,实际是董卓,而非袁绍。

    韩馥起兵之初,曾询问幕僚“助袁氏”与“助董卓”的利弊。

    (韩)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英雄记》

    在州吏刘子惠的呵斥下,韩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

    韩馥既然“言短”,他的政治立场也便1目了然。

    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韩)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英雄记》

    理由其实不难理解:

    韩馥依靠董卓的举荐而发迹,自然不能直接倒戈相向,这样会显得自己太过忘恩负义。

    比如同为董卓表奏的北海太守孔融与辽东太守公孙度,便没有参与关东联军,即是同样道理。

    此事发生于董卓老贼重用汉臣的大背景之下,由此可见,董卓老贼比汉贼曹操,还是要高明那么1丢丢的…

    尽管这很可能是出于贾诩之谋。

    而为了彰显孔融光辉形象,罗先生在演义中强行将孔融安插进联军之中…

    其实,如此描写实不为美也。

    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公孙)度为辽东太守。--《魏书公孙度传》

    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董)卓乃讽3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后汉书孔融传》

    由于韩馥最初并非真心依附袁绍,因此双方的合作基础十分脆弱,外部形势稍有缓解,便相互残害。

    战争初期,袁绍与韩馥为了增强关东联军的正统性,曾先后两次拥立刘虞,以对抗董卓手中的刘协。

    (袁绍)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魏书袁绍传》

    但在董卓西迁长安,关东军事压力骤减的情况下,袁绍便立即废黜韩馥,取而代之。

    (初平2年)夏4月,(董)卓还长安。秋7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魏书武帝纪》

    袁绍得势之后,翻脸不认人,将“谋立伪帝”的1切罪过,1股脑儿推到了韩馥的脑袋上。

    在袁绍口中,自己是“引会英雄,兴师百万”的盖世英雄,韩馥则是“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的卑鄙小人。所谓“逆谋”,说的便是拥立刘虞的丑事。

    (袁)绍上书云:“……(臣)引会英雄,兴师百万,饮马孟津,歃血漳河。会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后汉书袁绍传》

    讽刺之处,是拥立伪帝,本是袁绍与韩馥共同倡议,不分先后。

    《武帝纪》、《献帝起居注》等同时代史料,对此均言之凿凿。

    韦曜《吴书》甚至记录了袁绍招募袁术劝进的书信原文。

    袁绍在书信中大骂刘协“无血脉之属”,还自称“与韩馥共建永世之道”。

    总之,其人把自己拥立伪帝的行为,描述得无比高大全、伟光正。

    (袁)绍复与(袁)术书曰:“前与韩文节(韩馥字文节)共建永世之道,欲海内见再兴之主(指刘虞)。今西(指长安)名有幼君(指刘协),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董)卓,安可复信!”--韦曜《吴书》

    然而在袁绍“胁夺馥位”之后,“共建永世之道”的革命交情是1点儿不顾了。

    其人不仅将韩馥斥为逆臣,还授意爪牙虐待韩馥家属,最终将其逼杀。

    清代学者周寿昌论及此事,曾大骂袁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狼心狗肺,丧尽天良”。

    (袁绍)4口诋讪,几同丧心,忘我大德,思我小怨,绍真无人心哉!--周寿昌

    其实从根源上看,韩馥最初“媚事董卓”,已经为日后的败亡埋下伏笔。

    诸君休要忘记,董卓老贼,可是杀了袁氏1大票人的凶手,也就是袁绍不共戴天的死敌!

    袁隗、宗子袁基,以及袁氏诸多子弟,皆死于董卓之手,而韩馥“媚事董卓”…

    呵呵,韩馥的命运,显而易见!

    某等要想认真研究剖析汉末3国历史,那么韩馥便是绕不开的存在。

    更何况,韩馥正是造成袁绍两大阵营产生的原因。

    下1章,咱们聊1聊袁绍夺冀州之始末。

    此外,韩馥和袁绍的冲突,还具备时代交替、秩序更换的划时代意义。

    亦即:

    皇权世俗化、士大夫家族化、郡国本位化……等等汉末的时代主旋律!

    汉末,是丧乱、崩坏的时代;

    汉末,又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逆时势的时代!

    恰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