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将行闻惊变,涕泪染青衫下


本站公告

    赵旻坦坦荡荡地迎上荀彧那带着审视的目光。

    “大人,旻欲将此书信送与天子,再直言相告,旻对天子绝无异心,最后拟公文昭告天下,痛斥袁本初如此大逆不道之举。”

    赵旻这手反击…倒是极符合其人腹黑的性格。

    此举不但能吓唬1番刘协,还能对袁绍实施打击报复。

    然则…

    荀彧俊目1瞪,嗔道:“大胆!阿旻焉可如此不守君臣之礼?”

    赵旻默默吐槽:刘协可真是您亲儿子!这父爱如山…

    刘协欺负老子之时,咋不见你荀令君为老子仗义执言1番?

    赵旻叹了口气,抱了抱拳。

    “还请大人指点。”

    赵旻还想继续白嫖荀彧…的谋略和智计,所以,他暂且忍下这口气。

    在赵旻看来,荀彧只要肯多献献计,便值得自己咽下这口恶气。

    别的不说,仅远征匈奴这1战,若非荀彧定下的战略正确,赵旻还不知道,远征大军要打到猴年马月。

    赵旻又不是那心眼儿比绿豆小、过河就拆桥的曹操。

    荀彧见赵旻如此乖巧,当即欣慰1笑。

    “阿旻,退1步海阔天空,此事不必禀明天子,仅昭告天下痛斥袁本初即可。如此,方可彰显你忠汉之臣本色。”

    赵旻欣然应允。

    其人心道:无妨,反正刘协将来的儿子们都不是他的种,老子让着刘协就是,不与他1般见识。

    荀彧若知道赵旻想法…

    恐怕其人也会急怒攻心,1病不起。

    当然了,见赵旻如此“高风亮节”,荀彧、杨修皆交口称赞。

    杨修告罪后,便回房侍奉自家老爷子;

    荀彧、赵旻2人则端坐于书房,1边聊着新政、今年用兵战略,1边待命。

    于是乎,赵旻再1次成功白嫖到了荀彧的谋略。

    “阿旻,攻凉州时,大军可围而不攻,坚守以待韩文约自乱阵脚、甚至诱使其人勾结杂胡,趁机斩草除根;

    然则另1路军马攻汉中、益州,务必速战速决!如此1来,韩文约为你孤立、救兵用尽之下,其部必将率众而降也。”

    荀彧此战略,深合孙子“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之思想精髓。

    后世将此点发挥到极致者有2,1为李世民,2为朱元璋。

    赵旻对此深以为然。

    因为如今不同于历史上十年后的潼关之战。

    如今不但8贼将、及8贼麾下两万余骑兵早被赵旻枭首,连马腾也已归顺,且韩遂尚未来得及猥琐发育。

    总而言之,阎行这个神助攻,送得简直不要太舒服。

    赵旻在占据绝对主动权的情况下,确实没有必要与韩遂硬碰硬。

    狗急了还跳墙呢。

    赵旻真正的战略意图,是扫平从长安到敦煌郡玉门关,这长达4千里的丝绸之路沿线。

    因此,彻底清除丝绸之路未来的隐患,才是此战关键。

    而这,仅仅是第1步。

    8百年后的李继迁、李德明父子,为了给西夏奠基,可谓费尽心机。

    赵旻准备照搬这对父子的策略。

    反正苟哥已习惯不缴专利使用费。

    当然,赵旻能不能毫无顾忌地施展“拿来主义”,还需亲自了解清楚,西域各国之间的实际情况如何。

    于是乎,借此白嫖良机,赵旻毫无心理负担地榨干…啊呸!问清楚了荀彧所知的1切。

    此时荀彧正对赵旻愧疚不已,自然是对其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因此,至午时中,赵旻便已将凉州、西域概况,了解了7788。

    由此可见,荀彧的确曾考虑过重新打通河西走廊,故而其人方会收集如此海量信息。

    少顷,庖丁为荀彧、赵旻送来午饭。

    赵旻的独院也在杨府中。

    杨修此刻犹在杨彪的卧房,因此荀彧、赵旻2人不好动筷子。

    赵旻唤来庖丁,吩咐其人送来甗和鬲,也就是古代版蒸锅和蒸屉,先将饭菜热上。

    其后,赵旻便借此良机,再次向荀彧请教攻略凉州、益州的具体战略。

    待赵旻将荀彧之策都记到纸上后,杨修方才1脸轻松地走进书房。

    其人躬身作揖:“有劳叔父、主公挂念,家父精神已健旺许多,方才已喝下1碗粟粥。”

    荀彧微微颔首:“如此甚好!阿修,先用饭!”

    3人匆匆用过饭,杨修便再次告罪离去。

    直至傍晚时分,杨修方才扶着其母袁夫人,又1次进了书房。

    荀彧赵旻2人当即起身行礼,询问杨彪情况。

    袁夫人神色虽极为憔悴,但嘴角已挂起1丝笑容。

    “文若,阿旻,2位放心,拙夫今已康泰许多,有劳2位苦守,老身感激不尽!”

    荀彧赵旻2人连连自谦。

    杨修扶自家老娘坐定。

    袁夫人叹了口气:“本初信中称,欲立9卿之少府、宗室子刘子扬为帝。

    拙夫思及阿旻与天子积怨已久,且刘子扬乃阿旻心腹,唯恐阿旻误中本初毒计,是以1夜未眠,至卯时,便已病重至斯矣。”

    荀彧与赵旻微不可察地交换了1个眼神,后者眼中满是钦佩之色。

    同时,后者起身行礼。

    “大人,太尉多心也。太尉若昨日便唤旻前来商议,又焉有今日之事?

    旻今日在此立誓,必善待天子、不妄行废立,旻若违此誓,必教旻天诛地灭、不得好死!”

    其人信誓旦旦,袁夫人却嗔怪起来。

    “阿旻,你这又是何苦?拙夫心知肚明,天子待你极不公也,是以不愿使你过于为难。

    然则,此实为本初之毒计也,阿旻万不可上当。令堂、令叔父已启程否?”

    赵旻心中暗叹:

    杨彪分明是因刘协屡次针对老子,所以使老头儿误以为,老子早已存了废刘协之心。

    然则…

    如今皇后伏寿、贵人步练师皆已怀老子骨肉…

    所以,老子为了自己亲儿子能顺利登基,绝不可能废刘协…

    老子就算要废刘协,至少也需等自己亲儿子能继承皇位时再废!

    当然,这些话,赵旻决不能告诉任何人。

    赵旻不指望自己能永远瞒下去,但他希望能瞒到自己寿终正寝。

    赵旻抛开自己心中这乱78糟的念头,躬身答道。

    “大人放心,家母、家叔父皆已启程。且家叔父已言明,待行至邺城,家叔父必就此事向袁本初理论1番!”

    袁夫人唏嘘不已。

    荀彧作揖道:“嫂夫人请暂歇,此处有某与阿修、阿旻即可。”

    杨修、赵旻同时苦劝老太太休息,袁夫人拗不过众人,只好告罪返回后宅。

    戌时末,张仲景在暮色中匆匆赶来,为杨彪煎服1剂汤药,复又为杨彪针灸1番。

    在袁夫人转告其人,赵旻傍晚时所发毒誓后,杨老头儿心病已去。

    是以此时的杨彪虽仍显有气无力,但双目已略有几分神采。

    做完针灸、服过药后,杨老头儿便困意上涌。

    张仲景微微1笑:“太尉尽管安睡,明晨太尉便可行走如常。”

    荀彧赵旻2人,亲自将张仲景送到门外。

    张仲景抚须而笑:“令君、主公,请2位勿忧。太尉心结已开,且某侥幸辨证无误,明晨太尉便已无大碍,只需静养即可痊愈。”

    言罢,其人行礼后便匆匆离去。

    张仲景的职业虽为医,但其人终究为出身郡望的士人,是以,其人只有文人之正气,而绝无谄媚之低级趣味。

    在张仲景看来,杨彪只是其人1名普通病患,与其他病患无任何分别。

    荀彧、赵旻2人,当夜便在杨彪府中住下。

    1夜无话。

    翌日清晨卯时,赵旻便起床锻炼起来。

    待其人擦洗换衣后,只见杨彪已拄着拐杖、略有些蹒跚地走了出来。

    老头儿虽略显虚弱,但气色已好转许多。

    赵旻登时大喜。

    其人忙不迭迎上前扶住老头儿,笑道。

    “大人感觉如何?”

    【作者题外话】: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这出自于《孙子兵法》第4篇,军形篇。

    如果说,李世民只是在对比自己强大之敌时才用此战略的话,那么这1战略思想,便贯穿朱元璋争霸天下之始终。

    广积粮,高筑墙,不称王。

    稳如老狗!

    张仲景所在的南阳张氏,是妥妥的名门望族。

    张仲景,正是南阳穰县(rang,今河南省邓州市)人。

    南阳张氏,自廷尉(张)释之以来,世为甲族”--章太炎《张仲景事状考》

    众所周知,刘表续弦是蔡夫人。

    蔡夫人有个弟弟叫蔡瑁。

    蔡瑁的父亲蔡讽,史书上未见其出任什么官职,但是蔡讽的姐姐也就是蔡瑁的姑母却嫁给了张温,就是那个曾奏请孙坚参赞军事的太尉张温。

    张温,便是张机张仲景的族兄。

    张温本人,入仕后久历官场,“天性精勇”(出自《后汉书·刘陶传》),是个文武兼备、全挂子本事的“杰才”

    注意:此事详见《3国志·董卓传》注引《傅子》。

    张温虽在初平元年,被董卓老贼因旧恨而诛,但董卓老贼并未迁怒南阳张氏,或者准确来说,其人不敢。

    总而言之,张机张仲景不但出身名门,且与刘表存在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

    说到袁绍立帝,咱们聊1聊谶纬之言。

    “代汉者当涂高”。

    谶纬学,通俗1些讲,就是与吉凶相关的神话预言学说。

    简而言之:迷信!

    实际操作中,“谶纬”通常都是1些颠3倒4、狗屁不通、前后矛盾、歧义频出的废话。

    搁今天完全就是封建迷信。

    但在基础教育不普及、自然科学不发达、且全民文盲的时代,这些迷信思维浓郁的鬼话,特别有市场。

    比如东汉光武帝、位面之子刘秀,就特别痴迷于图谶学。

    其人天天躲在宫里捧着谶纬小册子潜心钻研,滑稽得很。

    两汉时期有1句谶言波流极广:

    代汉者当涂高。

    此话源自西汉武帝,在两汉时期极为流行。

    (武帝)行幸河汾,中流与群臣饮宴乃自作《秋风》辞,顾谓群臣曰:

    "汉有67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674十2代汉者,当涂高也。"--《太平御览》收录之《汉武故事》

    67之厄,即两汉各有十3位皇帝(6加7)。

    西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昌邑王、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婴

    注意:惠帝和文帝之间尚有2少帝,但吕后称制,不算在内。

    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

    注意:安帝与顺帝之间有个北乡侯,但为阎太后僭立、且在位极短,又遭顺帝抹去记载,故不算在内。

    涂者,途也。

    当涂高者,就是大道中间高大的事物。

    所谓“代汉者当涂高”,即:

    取代汉朝的、必定是大道中间、高大伟岸的事物。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代汉者当涂高”的忠实拥趸。

    王莽之乱时,群桀并起。

    割据川蜀的公孙述、也是个迷信的神棍,根据谶言“废昌帝,立公孙”践祚称帝。

    (公孙)述亦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以为明汉至平帝十2代,历数尽也,1姓不得再受命。又引《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后汉书卷十3》

    刘秀闻讯大怒,给公孙述写信,说:

    “听说你称帝了!但称帝者必须吻合“当涂高”的谶言,你是个小矮子,你和“高”沾边吗?你觉得自己配做“天选之子”吗?”

    (光武)帝患之,乃与(公孙)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后汉书卷十3》

    注意:刘秀解释的“昌帝”,即昌邑王贺。

    “公孙”即汉武帝曾孙病已,汉宣帝。

    可见谶言之虚妄悖谬,1句话两头儿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属自嗨。

    和刘秀相比,公孙述当然不配做“天选之子”,毕竟刘秀是“位面之子”。

    虽然按今天的科学观点来看,刘秀与公孙述,都对谶纬有点儿病态的偏执倾向。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今人眼中的胡言乱语,在东汉末年的诸侯看来,却是有着3百年历史的伟大预言。

    曹丕篡汉,也是根据这句谶语。

    时人有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

    (周)舒曰:“当涂高者,魏也。”乡党学者私传其语。--《蜀书十2》

    故白马令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献帝传》

    曹氏的国号:魏,即吻合代汉者当涂高。

    怎么解释呢?

    魏者,巍也。指代山体高大,引申为高大。

    之前云某解释过,涂即途;

    当涂高者,即大道中间的高大事物。

    魏人所言,大道两旁的城门楼子(阙),高大巍峨,完全吻合“当涂高”之义。

    这也是为什么魏朝许芝、李云;西川大儒周舒、周群、杜琼、谯周等人都对“魏代汉”深信不疑。

    曹操的魏国,是以邺县所在的魏郡为中心塑造的。

    经过长期的增益郡国,魏国最终成了“坐拥十郡”的超级大郡,几乎囊括整个冀州和半个司隶校尉部、还占了青州1小部分。

    历来读者,均把魏国得名之始源,与邺县所在之魏郡联系在1起。

    实际“魏朝”之得名,不仅是地理因素、更多是倾向贴合“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

    董卓部将李傕,宠信巫术,就曾听信巫女之言,认为自己是“当涂高”,理当代汉自立。

    为什么呢?

    因为李傕的名字“傕”,与当涂高的“阙”同音异形。

    阙者,即大道两侧的城门楼子。

    傕性喜鬼怪左道之术,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讴击鼓下神,祠祭6丁,符劾厌胜之具,无所不为。

    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献帝起居注》

    重要的事儿说3遍:

    李傕之傕,音que。

    李傕之傕,音que。

    李傕之傕,音que。

    说了半晌此谶语,云某的意思是:

    袁绍或许有僭越之心,但从其人1未扩张魏郡、2未私自立嗣来看,其人除割据、拥立刘虞为帝此2罪之外,并无其余任何篡位之举。

    好吧,云某也学1学位面之子刘同学:

    你袁绍哪1点跟“当涂高”沾边儿?

    曹操尚且有意立国号为魏,袁绍却丝毫不将此谶语当回事儿…

    故而,云某以为,袁绍因与刘协不共戴天,而确有僭越之举,但其人除拥立刘虞之外,并无其他大恶。

    至于其人对士族以宽济宽…

    袁绍出身的袁氏,本来就是彼时士族的领袖好不好!

    人家可不是曹孙刘那种寒门!

    注意:在9品官人法中,寒门也是特喵的地主!

    何况,北魏后期5姓7家中的大门阀陇右李,本来也是寒门!

    咳咳,扯远了。

    袁绍的例子充分证明:何谓成王败寇!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