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剽窃需缴费,惊闻母将归下


本站公告

    荀彧抚须而笑,连连颔首。

    “阿旻此选举制甚妙也!如此既可普及教育,亦可选拔良才,可谓1举两得!”

    陈群对赵旻惊为天人。

    他此时已知书卷成本几何,复又听到如此严谨缜密、且公正公平公开的选举制,顿时对赵旻佩服到5体投地。

    “主公真乃神人也!如此制度,某不但闻所未闻,且恐终某1生,都难以想象也。”

    这1刻,翁婿2人都忽略了1个即将出现的事实。

    那就是,科举制的普及,代表着士族门阀时代落幕,也标志着古代社会从中古时代过渡为近古时代。

    3学制亦如此。

    赵旻推行1年两熟且低税的屯田、取消丁税,将会使底层民众手中有余粮,与此同时,书卷成本又大幅降低。

    那么…3学制,将成为压垮士族的最后1根稻草。

    知识如果不再被士族所垄断,那么汉末天下,又将变成什么样?

    至少有1点可以肯定:阶层之间的跃迁,将不再是天堑。

    如此1来,民众的进取心必将被大幅刺激而高涨空前。

    在全民向前奋进的大趋势之下…

    怎么可能会出现5胡乱华?

    如赵旻这等新兴武人,几乎皆出身于寒门…

    赵旻原身的老爹只是千石县令,而赵氏又无诗书传家,因此虽然赵氏家境优渥,但在这时代,赵氏属于妥妥的寒门。

    由此可见,汉末魏晋土著口中的寒门,与咱们认知中的寒门,差距有多大!

    而出身寒门的新兴武人,与士族之间最大的矛盾,便是知识垄断!

    由于知识垄断的存在,所以寒门出身的新兴武人,不得不重用士族治理各地。

    这也最终导致,士族蜕变为门阀!

    若无赵旻,哪怕换成随便哪个不明内情的穿越者,其人最多成为曹孙刘,却改变不了这个大趋势。

    因为那个穿越客,对这时代认知严重不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知识改变命运。

    这是我们华夏神州用数千年历史,书写而出的血淋淋的经验和教训!

    话再说回来。

    赵旻的3学制,只是1个提纲和主干,许多枝头末节,以及符合这个时代实际情况的具体实务,便非赵旻所能。

    因为这也超出了赵旻的认知范围。

    所以,赵旻郑重其事地,向士族领袖之1荀彧深深1揖。

    “大人,旻仅能提出纲领,具体实务,还请大人加以完善补充。”

    荀彧笑着扶起赵旻,顺势执起其人之手轻轻拍了拍。

    “阿旻尽管放心,3月之内,某必将此选举制之设想,变为可推行之实政!”

    陈群冷静下来后,提出1个严肃问题。

    “然则,主公,财帛从何而来?”

    这次不用赵旻回答,荀彧便挥了挥袍袖。

    “长文不必担忧,某自有办法!”

    这时,荀彧方才后知后觉般生出明悟…

    难怪阿旻欲重开河西走廊!

    诚然。

    还有什么事,比挣歪果仁钱更香?

    荀彧1把将赵旻拽到几旁,取出纸笔往其人身前1放。

    赵旻提起笔,以南宋遗老赵子昂的行楷,洋洋洒洒写就科举制…啊呸!3学制的提纲要领。

    荀彧珍而重之地将其收好,旋即开始…闲聊。

    “阿旻,你娶妻纳妾至今,已为时不短也。妻妾可有喜?”

    赵旻心中1凛。

    几个意思?你要给老子介绍对象?

    赵旻警惕地抱拳道:“大人,阿凝、阿月或已有身孕也。”

    荀彧果然1脸失望。

    赵旻更加警惕,其人当即绝了荀彧念想。

    “大人有所不知,旻1妻2妾皆习武之人也,且生性活泼…”

    赵旻的潜台词是:

    你若不怕那姑娘被她们仨活活打死,那就尽管给老子介绍吧!

    荀彧并未纠缠此话题,转而道。

    “阿旻,杨公称令堂寄来家书,言将返许都。”

    赵旻心中微微1惊。

    但旋即其人放下心来。

    刘协如今彻底与赵旻撕破脸,2者间关系已降至冰点。

    如此情况下,赵大娘也不好再进宫。

    只是…

    赵旻抱拳:“大人,袁本初近日来可曾有何动静?”

    赵旻虽出身于袁绍麾下,但因沮授、田丰和审配等河北士族,向来看不起赵旻原身这个粗鄙武夫,所以,赵旻对于袁绍1方的情报相对闭塞。

    但荀彧不同。

    辛氏昆仲是颖川士族不提,荀彧从兄荀谌,如今也是袁绍信任的谋士之1。

    荀彧1定有其人自己的情报渠道。

    果然,荀彧微微蹙眉。

    “阿旻,袁本初确曾有意联合你与孙伯符,共同谋立新君。然其人闻你主动向天子请罪,只好就此作罢。

    阿旻,你须当心袁本初因此事而记恨于你!”

    由此可见,荀彧对袁绍的了解不够透彻。

    赵旻失笑道:“大人放心,袁本初非如此偏狭之人。其人最多骂旻1句愚忠而已。”

    荀彧微微错愕。

    “阿旻所言极是,袁本初确曾大骂你愚忠。”

    赵旻也微微错愕。

    他不由得眯了眯眼睛。

    如此看来,荀彧对袁绍内部的渗透…

    尽管赵旻已尽量高估荀彧,但他还是觉得,自己眼前这个美男子的上限,委实难以测度。

    荀彧真不愧是与诸葛亮同级别的高人!

    赵旻按捺下心中震惊,同时暗暗打定主意,要竭尽全力压榨出荀彧的能量。

    “大人,袁本初既无法以此事做文章,则当务之急,仍为尽快定凉、益2州。”

    荀彧扬起袍袖。

    “阿旻,此事暂且不提,令堂可曾向你寄书?”

    赵旻再次愕然。

    “未曾。”

    荀彧抚须苦笑起来。

    “阿旻可知,令堂途经邺城时,袁本初曾亲迎令堂?”

    赵旻听得目瞪口呆。

    “竟有此事?”

    赵大娘欲返常山国真定县,黎阳、邺城、赵国、襄国是必经之路。

    因为这条路线,在后世被称为107国道。

    黎阳属后世鹤壁浚县,邺城位于后世磁县与临漳之间,赵国是后世邯郸,襄国则是后世邢台…

    在后世,这条路线就是是妥妥的107国道。

    许昌也在此国道上。

    所以,赵大娘途经邺城实属正常:

    其人急于返乡拜祭亡夫,绝对不可能故意绕远路。

    但袁绍出城相迎…

    这便显得颇有些吊诡。

    于是赵旻1脸愕然地看向荀彧。

    “大人,袁本初何以如此做?”

    袁绍虽非袁氏嗣子,但其人好歹也是他们这1代硕果仅存的“嫡子”。

    简言之,因董卓老贼因迁怒而杀包括嗣子袁基在内的袁氏众人、后来袁术又自取灭亡之故,袁绍是目前汝南袁氏的家主。

    这就好比杨彪是弘农杨氏家主、钟繇是颖川钟氏家主1般无2。

    而这几家,都是当世首屈1指的名门望族。

    那么问题来了,袁绍为何要出城迎赵大娘这个老寡妇?

    虽然赵大娘看起来像少妇,但袁绍的老婆刘夫人,那是当世有名的妒妇。

    所以,袁绍绝无可能有非分之想。

    然而…

    赵旻失望了。

    因为荀彧也想知道答案。

    “阿旻,袁本初与令堂密谈1番后,又请令堂、刘玄德1行用过午饭,方才亲自送众人离去。

    然袁本初与令堂密谈何事,某毫不知情。某尚以为你知此事也。”

    赵旻闻言,心中1动。

    其人下意识压低声音道。

    “大人有所不知,家母曾为旻向袁本初求亲。”

    荀彧、陈群翁婿2人同时目瞪口呆。

    “竟有此事?袁本初岂非有眼无珠乎?”

    荀彧旋即反应过来。

    “且慢!袁本初5世3公,其人竟甘愿使其女做妾?”

    荀彧摇了摇头,将自己这颇为魔幻的想法甩出体外。

    暂不说袁绍与赵旻实则为敌对关系,便说袁绍如今为天子亲封3公之上的大将军,且其人雄踞河北4州之地…

    自家闺女嫁给卫将军做妾?还是第3房?袁绍还要不要脸?

    【作者题外话】:赵旻这个选举制当然高明至极。

    因为这是历经近千年变革、最终成型的科举制。

    门阀的诞生,根源当然是知识垄断。

    别忘了,这是全民文盲的汉末。

    名门郡望,与所谓庶族、寒门及单家最大的不同,不是体现于物质层面,而是精神、知识层面。

    中古时代的学术文化传播,主要借助士人的流动来实现。

    在治世与乱世,则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和平时代,文化传播的途径,或者是中央王朝派遣学官到地方传道;

    又或者是文化落后地区的士人到文化发达的地区游学。

    战乱时代,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表现在文化先进地区的士人、向文化落后地区进行被动迁移。

    这1点在汉末乱世表现得尤其明显。

    注意:关于文化传播的路径差异,详见王永平《侨寓士人代表的文化修养及其兴学传教》。

    地主阶级内部的各层级之间,因知识垄断,而存在着犹如天堑般的壁垒,所以,各层级的跃迁极难!

    9品官人法,进1步加剧了这1马太效应,同时也使士人们失去了进取心…

    9品官人法,是根据家世、德行和才能,把所有待考核的预录取人才划分了369等,从上上,上中,上下,1直到下上,下中,下下,品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官位的级别和权力大小。

    “正2品”以上称作“高门”,以下则1律叫做“寒门”。

    注意,人家这才是寒门。

    咱们连人家寒门的门边都摸不着。

    此外,专门负责官员任免的“中正官”,也1律要由中正2品以上官员担任。

    这个中正,分为大中正和小中正,这1点与察举制类似,同样由州郡的中正官选举。

    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出身门第决定了仕途,官位被门阀垄断…

    门阀子弟子孙无忧,官位世袭,混吃等死即可,固然没有进取心…

    然而,如此1来,绝望的寒门士人们还会有进取心吗?

    高士1出生就是3品散骑常侍,万分之9千9百9十9的寒门士人,终其1生连5品的黄门侍郎都混不上…

    这差距…肉眼可见的绝望!

    那还奋斗个锤子?

    所以,这才是造成西晋国祚极短、南朝北伐不力的根源问题之1。

    造成这个情况的根源,很简单,还是知识垄断和文化垄断。

    士族有家传经学,而曹孙刘都需要士族出仕学以致用,1来2去,显职被士族垄断。

    进而…子孙世袭。

    就这么简单!

    然而…偏偏很无解,原因…看作者的话开头。

    在东吴,这个情况尤其严重!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来看看陈群的“党同伐异”。

    《陈群传》中的“无適无莫,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并非实情,基本可以视作西晋官方干预下的政治产物。

    (陈群)在朝,无適无莫,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魏书陈群传》

    此评语翻译过来,即不结党营私,待人至诚。

    然而陈群其人,恰恰是1个蝇营狗苟、钻营打点的职业政客。

    陈群绝非“无適无莫”,他本人有很明显的政治倾向,即颍川集团。

    陈群迎娶该集团首领荀彧之女为妻,又不仅仅是由于“同乡”因素,而是因为荀彧得宠,陈群需要借助岳父家势力。

    至于同为颍川士人,但出身较低的郭嘉,便曾遭到陈群毁谤。

    陈群娶荀彧女,就和荀彧娶唐衡(桓帝朝5大权宦之1)女1样,都是“趋炎附势”的投机行为。

    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荀)彧。父(荀)绲慕(唐)衡势,为(荀)彧娶之。--《典略》

    陈群善于结党营私,乃至曹操未死时,便有了“太子4友”的称号,可见他在宦途钻营方面的成就。

    (司马懿)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曰4友。--《晋书宣帝纪》

    这哥4个没1个正经玩意儿!

    孝子丕看人可真准啊!

    他比曹操差远了!

    至于“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也并非实情。

    陈群由于自身的政治立场(颍川集团),对于集团之外的人物,多有攻讦。

    比如他曾公开嘲笑已故名士崔琰“智不存身”,因为崔琰出身冀州清河,隶属河北集团,与自己并非1派。

    明帝时,崔林尝与司空陈群共论冀州人士,称(崔)琰为首。(陈)群以“智不存身”贬之。--《魏略》

    对于颍川集团中族望较低者,诸如郭嘉等人,陈群也曾多次毁谤,乃至“数廷诉之”。

    陈群非(郭)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郭)嘉意自若。--《魏书郭嘉传》

    对待曹魏宗室,陈群也并不能做到同心同德。

    比如同为明帝朝4大辅政,陈群与司马懿的关系比较亲近,与曹真、曹休的关系则相对疏远。

    陈群与司马懿出身相似,都来自经学大族,世代伏膺儒教;

    曹真、曹休出身则相对较低,属于新贵阶层,且不以文化见长。

    太和4年(230),曹真上表伐蜀,欲入斜谷,结果陈群极力阻挠;

    曹真又上表,改入子午谷,陈群“又陈其不便”。

    2人政见不合,显而易见。

    太和中,曹真表欲数道伐蜀,从斜谷入。(陈)群以为……帝从群议。(曹)真复表从子午道。(陈)群又陈其不便。--《魏书陈群传》

    值得注意的是:

    曹真提出的计划,是具备可行性的。

    诸葛亮与姜维北伐,曾多次兵出斜谷。

    讽刺的是,曹真伐蜀(230)时,陈群的密友司马懿也曾参与军事行动,结果司马懿所部遭到蜀军阻击,1败涂地,狼狈遁走。

    虽然出于避讳需要,《晋书宣帝纪》与《魏书曹真传》对此语焉不详,但在《蜀书魏延传》中却有清晰记载。

    (建兴)8年,(诸葛亮)使(魏)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当作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蜀书魏延传》

    魏军先锋费曜、郭淮,均是司马懿的心腹,还曾参与翌年(231)的对蜀战争(见《晋书宣帝纪》);

    可见陈群阻挠曹真伐蜀,或许是担心曹魏宗室军功过盛,影响门阀地位。

    (明帝)乃使帝(指司马懿)西屯长安,都督雍、梁2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诸葛)亮。--《晋书宣帝纪》

    陈群与司马懿关系密切,世代相交。

    陈群子陈泰,是司马懿心腹郭淮之后的继任雍凉都督,司马昭弑君时(260),首先要征询陈泰的政治表态,可见两家的密切关系。

    (郭)淮薨,(陈)泰代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魏书陈泰传》

    高贵乡公之杀,司马文王会朝臣谋其故。太常陈泰不至,(司马昭)使其舅荀顗召之。--干宝《晋纪》

    两相对比,陈群立场的亲疏远近,1目了然。

    这也能侧面印证《陈群传》中的“无適无莫,雅杖名义”,纯属附会之语。

    陈群虽有名流之称,但与同时代的顶级人才相比,仍略逊1筹;

    甚至与同卷的卫臻、桓阶、陈矫等人相比,陈群亦不见有何过人之处。

    他倒是与同卷的卢毓(卢植子)十分相似,都是“名臣荫子”之属,颇有名过其实之嫌。

    而且,卢毓同样是司马贼同党。

    (魏明帝)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指卢毓)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魏书卢毓传》

    虽然陈群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声誉,但校对诸多史料,可以发现他本人并没有本传记载般清峻高尚!

    在道德操守方面,他与魏晋的寻常官僚并无2致。

    陈群为了与旧主划清关系,甚至不惜捏造事实。

    比如青龙年间(233-237),陈群为了谏阻明帝营建宫室,竟然说“昔日刘备在成都与白水之间修建驿站传舍,滥用民力,被曹操所不齿”。

    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陈)群上疏曰:“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魏书陈群传》

    陈群此言…简直1派胡言!口吐芬芳!

    从史料记载看,刘备在3国君主中,已经算是最爱民的了,刘备胜出曹孙不知多少倍!

    反倒是曹操,在邺县修筑金虎、冰井、铜雀3台,奢淫无度;

    早年还曾发生过“民亡椎冰”(冬季征发徭役,使百姓凿冰通船)的惨剧,在滥用民力方面,比刘备要恶劣得多。

    (魏)武帝建安十5年作铜雀台,十8年作金虎台,又作冰井台。--《太平御览》引《魏志》

    (曹操)初讨(袁)谭时,民亡椎冰,令不得降。--《魏书武帝纪》

    刘备昔日辟陈群为别驾,可谓尊崇备至;

    陈群却如此报答刘备!

    相比于袁涣那番“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的心迹表露,2者格调操守,宛如云泥!

    (吕)布欲使(袁)涣作书,詈辱(刘)备,(袁)涣不可。再3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袁)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魏书袁涣传》

    袁涣,高士也!

    意思是说:

    吕布令袁涣写信辱骂刘备,袁涣不答应。吕布威胁要杀袁涣,袁涣面不改色,淡淡1笑:涣以为,惟有德行高者,才能使人自惭形秽、暗感羞耻,却未听说,骂人可以使人感到羞耻的。

    瞧瞧人家袁涣!

    陈群你是否自惭形秽、暗感羞耻?

    陈群祖父陈寔为太丘长(县令);

    父陈纪为大鸿胪(9卿);

    自己为司空(3公),

    虽然官位越做越高,但德行却越来越低。

    张华与范晔将此归纳为“公惭卿,卿惭长”,可谓1针见血,鞭辟入里。

    云某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个案例了。

    您问什么案例?

    就是:

    若读史只浮于表面,那么就会得出与真实情况截然相反的结论。

    因为陈寿草蛇灰线,人所共知!

    人家也要留着大好头颅恰饭嘛!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