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正旦风雨动,月圆赏花灯4


本站公告

    伏寿闻言,当即花容失色。

    颜良虎目1瞪,正要站起身时,却被身旁的程昱死死摁住。

    老头儿狡黠1笑。

    “前将军勿急,主公自有妙计破之。”

    杨彪则霍然起身,呵呵1笑深深1揖:“陛下,美酒虽好,然不可贪杯,陛下已失言,不可再多饮也。”

    伏完、刘艾2人笑着深深1揖:“陛下若想听卫将军高歌,待明日私宴再听不迟。”

    荀彧叹了口气后,也起身作揖:“卫将军乃大汉功勋之臣,请陛下慎言。”

    这些重臣都是在为刘协考虑,却拦不住刘协疯狂作死。

    刘协大笑道:“今日乃岁除吉日,朕与诸卿同乐,请卫将军高歌1曲,又有何不可?”

    赵旻心知肚明,刘协这是欲当众羞辱自己。

    因为高歌也好,奏乐也罢,都是倡人之所为。

    人少之时,赵旻高歌1曲亦无妨,彼此间官职地位相似,赵旻权做博众人1粲。

    但赵旻未曾料到,刘协为收买群臣人心,竟将本次赐宴,扩大到如此规模。

    此刻殿内至少有3百5十人,其中绝大多数,赵旻都不认识。

    毋庸置疑,殿内近9成之人,皆为无关紧要的闲散之职。

    赵旻岂能在这些杂鱼面前表演?

    最可气的是,本次赐宴所用食材,包括庖丁,还都是由赵旻本人供应!

    以赵旻如此腹黑的性格,其人焉能忍下这口气?

    于是其人不徐不疾、皮笑肉不笑地微微抱拳道:“陛下,高歌殊无趣也!不如臣等为陛下舞1曲何如?”

    熟知赵旻性格的卫府上下众人,登时来了精神。

    哎呀呀不得了,又有大瓜吃!

    杨彪心道:要糟!

    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当即高喝:“休要胡闹!成何体统!请卫将军慎言!”

    赵旻不理急得跳脚的杨老头儿,向外高喝道:“屯骑校尉何在?”

    赵甲在殿门躬身抱拳。

    “末将在!”

    杨彪急怒攻心之下,再也顾不得自己身为太尉的威仪和体统,快步上前1把拽住赵旻之手。

    “阿旻,你意欲何为?”

    赵旻眸中满是杀意,冷冷看向刘协。

    “太尉息怒!天子欲赏歌舞,旻便为天子1舞!”

    其人眸中精芒1闪而逝。

    “屯骑校尉,难得陛下有此雅兴,遣1屯儿郎,取长剑进殿,为陛下献剑舞!”

    赵甲当真给力,其人再次躬身抱拳:“诺!”

    蔡琰满脸担忧,赵云却仍泰然自若。

    “昭姬勿忧,稍后自会有人居中斡旋!”

    杨老头儿脸色铁青。

    “卫将军!你意欲何为?”

    赵旻任由老头儿拼命拽着自己的双手,淡淡1笑:“太尉勿君前失仪,天子既欲赏舞,旻便为天子献上剑舞!”

    荀彧终于察觉到,所谓君臣相得,皆为狗屁也!

    刘协恐怕早欲杀赵旻而后快!

    这是杀人诛心!

    问题是,赵旻看似温和乖巧,其人又岂是良善之辈?

    哦,赵旻披上1张羊皮,你刘协便真以为其人是人畜无害的小绵羊不成?

    正所谓1将功成万骨枯,死于赵旻之手者,又何止万人乎?

    仅潼关1战,赵旻便杀了多少人,刘协你知不知道?

    1念及此,荀彧这个明白人便向伏寿深深1揖。

    “皇后,天子已醉酒,请皇后速带天子回百子坊醒酒。”

    伏寿是没带自己那柄匕首,否则她早就替爱郎捅死刘协这个2百5青年了。

    此刻见荀彧递上台阶,伏寿便狠狠给刘协补了1刀。

    “天子向来如此,醉酒便失仪,诸公请见谅!”

    言罢,其人娇叱道:“众常侍!何故发怔?”

    得皇后之令后,1众常侍们登时如梦初醒,众人1拥而上,将口中兀自大喝不休的刘协架了出去。

    刘协咬牙切齿道:“赵旻狗贼!你欲行篡逆,莫以为朕不知!”

    伏寿冷冷道:“陛下请慎言!卫将军若欲篡逆,又何必处处维护汉室?陛下请速回百子坊醒酒!”

    所幸赵云正忙于安抚身畔佳人蔡琰,否则其人1定能听出,伏寿与伏梦的嗓音如出1辙。

    身为百官之长的尚书令,荀彧转过身对众人挥挥袍袖。

    “今夜至此为止!请诸君归府!明日卯时,请诸君再至承光殿!”

    赵旻朗声道:“诸君尚未欣赏剑舞,请勿退!”

    荀彧深深吸了口气,勉力压下破口大骂的冲动,向赵旻微微作揖。

    “卫将军恐亦醉酒也,请卫将军归府。”

    面对荀彧送上的台阶,赵旻耸了耸肩。

    “旻酒后失言,荀令君勿怪。”

    不知为何,卫府上下众人,竟颇有些失望。

    1向稳重的鲁肃与徐庶2人,1左1右扶住赵旻。

    前者压低声音道:“主公,刘协既已丢脸,主公当适可而止,此地恐有袁本初耳目。何况主公致力于复汉室威仪,如此岂非适得其反乎?”

    赵旻颔首。

    “旻醉矣,有劳子敬、元直扶旻归卫府。”

    鲁肃、徐庶松了口气。

    众人出殿时,恰好迎面撞上全身披甲、手持长剑、杀气腾腾的赵氏部曲。

    众人见状,皆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寒战。

    所谓剑舞…莫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乎?

    赵云淡淡道:“今已无事,有劳诸位妥善护卫天子!”

    见自己部曲犹不放心,赵旻偷偷向赵甲使了个眼色。

    赵甲当即躬身抱拳:“诺!某等这便至百子坊外护卫天子!”

    言罢,在“嚓嚓”甲叶撞击声中,赵氏部曲复又杀气腾腾地离去。

    这让众人瞬间清醒过来。

    禁军这是去护卫天子,亦或是去弑君乎?

    荀彧头疼至极。

    “屯骑校尉!屯骑校尉!请留步!”

    赵甲顿足转身。

    荀彧连声道:“天子醉酒失仪,已为皇后送入百子坊。你等勿要进百子坊惊扰天子、皇后及诸位贵人。”

    赵甲躬身抱拳。

    “令君放心,某等只在坊外护卫。”

    言罢,其人1挥手,众甲士便“嚓嚓”地森然离去。

    荀彧忧心不已。

    俄而,放心不下的荀彧,便随卫府众人1同赶到卫府。

    赵旻关闭府门后,便笑嘻嘻道:“赐宴!某等在卫府守岁!”

    最让赵旻高兴的,莫过于伏寿向着自己,所以他今晚要痛饮1场。

    然则…

    赵旻高兴得太早了。

    董昭苦笑作揖:“主公,府内庖丁皆在宫城,且因晚宴规模过大,卫府食材已所剩无几也。”

    董昭身兼卫府长史、汉廷太常两大重职,是当之无愧的大管家。

    如今的董昭之于赵旻,便恰似历史上的荀彧之于曹操。

    卫府众人喟然1叹,心中颇为不平。

    蔡琰冷笑着骂了1句:“不识好歹!”

    她骂的是谁不言而喻。

    可怜荀彧本有1肚子话要说…

    如今其人只好硬生生憋了回去,最后化为1句牢骚:

    天子何苦来哉!

    诚然。

    赵旻如此善待刘协,刘协不领情也就罢了,反而想看赵旻笑话!

    1个字:缺大德!

    牢骚归牢骚,如今卫府众人都未吃饱。

    长夜漫漫,这还得了?

    当然,此事难不倒我们机灵的苟哥。

    其人哈哈1笑:“诸公勿忧!旻为你等现场表演拉面绝活儿!”

    无庖丁不要紧,食材不足亦无妨。

    众人聚在卫府前院,支上炉灶。

    赵旻动员卫府全体成员和面、剁馅,其人则现场大秀了1把厨艺。

    赵旻炸好甜面酱的功夫,面团便也饧好。

    赵旻前世所在的建设兵团以面食为主,其人拉面的手艺便学自当地的炊事员。

    是以,卫府众人有幸亲眼目睹其主公表演拉面绝活儿。

    在众人瞠目结舌中,1碗碗热气腾腾的炸酱拉面便端上几案。

    以劲道爽滑又香甜鲜嫩的炸酱拉面填饱肚子后,赵旻1挥手。

    “包饺子!”

    【作者题外话】:恭喜刘协作死成功。

    这1刻,刘协似乎忘了,袁绍正愁找不到其人把柄…

    哈哈。

    羞辱刚刚远征匈奴左贤王凯旋的卫府正主赵旻…

    刘协真是个人才!

    然而,这事儿颇符合刘协性格。

    当今天下,恐怕惟有刘协不了解赵旻真面目、不清楚汉室已衰微到何等程度。

    袁绍1定会主动提出,废刘协另立有德之君。

    1如其人在初平年间之故事。

    所以,这1章,咱们便来聊聊关东诸侯立天子之事。

    初平年间,关东诸侯袁绍、韩馥曾多次谋立刘虞为帝,试图假借其名号对抗关中的长安朝廷。

    虽然刘虞坚持辞而不受,但后世学者对此事的看法却秉承不同的看法。

    陈寿、范晔等人认为刘虞拒不称帝乃是出于谦恭谨慎,誉之为“宗室长者”;

    方诗铭则认为刘虞拒不称帝乃是畏惧同在幽州的公孙瓒,担心授人以柄,并非出于真心。

    无论刘虞的本心如何,这1历史事件无疑颇具分析价值。

    我们先来看,此事件发生时的时代背景情况。

    刘虞拒绝劝进,与彼时的历史背景高度相关。

    (1)祸水东引

    按《魏书武帝纪》的记载,刘虞至少先后两次得到过关东群雄的拥立。

    第1次是在初平元年(西历190年),第2次是在初平2年(西历191年)。

    (初平元年)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魏书武帝纪》

    2年春,绍、馥遂立虞为帝,虞终不敢当。--《魏书武帝纪》

    该倡议的发起者是袁绍与韩馥,他们也是酸枣联军的头面人物。

    这1行为存在现实背景:

    袁绍起兵反董,导致滞留洛阳的袁氏家属惨遭夷灭,董、袁矛盾遂不可调和。

    董卓闻(袁)绍起山东,乃诛绍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师者,尽灭之。--《后汉书袁绍传》

    因此袁绍亟需另立新君,以便在名分层面上对抗董卓的傀儡刘协。

    这里不难发现,虽然袁绍与董卓存在血仇,但刘虞与董卓却并无直接矛盾。

    在此背景下,袁绍倡议拥立刘虞为帝,其实是令刘虞火中取栗,充当关东诸侯的大纛,吸引董卓集团的仇恨,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

    刘虞久历宦途,在董卓入京之前已经官至太尉,位登3司,他不可能察觉不到袁绍的目的。

    因此他对称帝的提议持高度抵触的态度。

    无论袁绍与韩馥如何劝进,刘虞“终不敢当”。

    灵帝遣使者就(刘虞)拜太尉,封容丘侯。--《后汉书刘虞传》

    (2)投鼠忌器

    刘虞拒绝称帝的另1个原因,便是彼时其家属被扣押在董卓手中,因此投鼠忌器,担心激怒董卓,步袁隗家族的后尘。

    刘虞之子刘和当时在汉廷出任侍中,并跟随献帝西入长安,可知刘虞家属始终扮演着人质的角色。

    (刘)虞子(刘)和为侍中,在长安。--《魏书公孙瓒传》

    宗法社会中,人质的作用是相当显著的。

    比如袁绍起兵时,其叔父袁隗便被董卓所杀,洛阳城中的袁氏族人无1幸免,全部罹难。

    作为事件的旁观者,刘虞对此不可能毫无触动。

    换言之,如果刘虞接受拥立,那便会取代袁绍,成为董卓眼中的头号逆贼,其家属的下场也便不言而喻。

    对于关东诸侯谋立刘虞的风声,董卓应该也有所耳闻。

    因为袁隗遭到族诛之后,董卓便刻意将袁隗生前的太傅职务转授刘虞。

    这1行径阴险露骨,几乎是赤裸裸的威胁。

    及董卓秉政,遣使者授(刘)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初平元年,复征代袁隗为太傅。--《后汉书刘虞传》

    前世之事,后事之师。

    鉴于袁隗的惨剧,刘虞也不得不暂时屈服,不敢公开与董卓为敌,甚至还需要违心地遣使贡献,与关中方面搞好关系。

    (刘)虞乃备礼请(田畴)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田畴)遂至长安致命。--《魏书田畴传》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是刘虞?

    或者准确来说,袁绍为何要拥戴刘虞为帝?

    刘虞受到拥戴的根本原因,在于关东诸侯需要1杆大纛,来宣扬起兵的正当性。

    在汉献帝受制于董卓集团的背景下,缺乏名分的关东军阀,严格意义上属于乱军——比如董卓的文胆蔡邕便公开骂辱河内太守王匡为“贼”。

    今月十8日,臣(蔡邕)以相国(董卓)兵讨逆贼故河内太守王匡等,屯陈破坏,斩获首级,诣朝堂上贺。--《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

    今日所见《魏书》夸赞袁绍、曹操等人为“义兵”,实属胜利者对历史的事后书写。

    其意在抹煞董卓对东汉朝廷的影响,同时美化关东地区割据者的形象。

    当然,有1点毋庸置疑:董卓老贼确实是国贼!

    而不管关东诸侯是否怀有私欲,他们兴兵讨董,确实是兴义兵。

    (曹)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魏书武帝纪》

    因此为了获得能与汉献帝相抗衡的筹码,关东诸侯势必要拥立1个刘姓宗室。

    至于刘虞在众多备选者中脱颖而出,则主要来自于他的个人声望与魅力。

    这也是刘虞受到拥戴的直接原因。

    从私德方面看,刘虞谦恭、谨慎、礼贤下士、善待百姓,被称作“恩厚得众,怀被北州”(见《后汉书刘虞传》)。

    从某种角度看,以“仁义”著称的刘备,在个人品德方面,与刘虞具备1定的相似性。

    不过刘虞的身份更尊贵(刘秀嫡长子刘强后裔),起点更高(官至太尉),在汉末乱世的初始阶段,也便具备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刘)虞,东海恭王之后也。--韦曜《吴书》

    东海恭王(刘)强。建武2年,立母郭氏为皇后,强为皇太子。十7年而郭后废……(刘强)愿备蕃国。--《后汉书光武十王传》

    1言蔽之,刘虞为刘秀嫡长子刘强后代,确系光武帝刘秀子孙;且其人无论声望、魅力,皆为1时之选。

    所以,当时不仅袁绍、韩馥等人带头拥立刘虞,连张超与臧洪似也参与此事。

    《臧洪传》记载,在袁绍与公孙瓒争雄河朔时,广陵太守张超派遣功曹臧洪“诣大司马刘虞谋”。

    虽然未详所谋何事,但从时间背景推断,很可能与劝进之事有关。

    (张)超遣(臧)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2州交兵,使命不达。--《魏书臧洪传》

    另外,张超的兄弟张邈曾是曹操至交,而曹操又曾被袁绍延揽,邀请共同参与劝进。

    董卓之乱,太祖与(张)邈首举义兵。--《魏书吕布传-附传》

    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魏书武帝纪》

    虽然《武帝纪》称曹操拒绝参与谋立刘虞,但《钟繇传》却记载李傕、郭汜骂辱曹操使者,称“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

    换言之,在参与拥立的人物中,袁绍、韩馥、曹操、张超、张邈等人应该均曾牵涉其中。

    只不过,史书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选择性地记述了部分事实而已。

    这便如同《魏书袁绍传》详细记载了袁绍拥立刘虞的事件,而《后汉书袁绍传》则不言此事。

    根本原因便在于史官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修史立场。

    南朝刘宋的范晔,只要历史事件不影射到刘宋武皇帝刘寄奴,当然便不存在这种顾虑。

    关东诸侯中,曹操本为袁绍麾下之臣,袁绍不干净,曹操难道便能独善其身?

    呵呵!

    简言之,屁股决定脑袋,而且,能决定脑袋是否安然无缺地长在脖子上。

    毕竟生命只有1次,魏晋史官们要且行且珍惜。

    本章先到这里,本书中刘协作死,固然是刘协的危机公关事件,但同样也是赵旻的危机公关事件。

    赵旻如何妥善圆场,还请诸君拭目以待。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