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姻缘谁注定,浑然如天成下


本站公告

    关键在于,因南匈奴那极为特殊的政治生态之故,这1战注定不能实施斩首行动,那是在为袁绍做嫁衣。

    纵使荀攸、刘晔2人计策再妙,但假设杨修未能诱出匈奴左贤王,1切也都将是枉然。

    若匈奴人据寨不出,先以守军吸引卫府铁骑注意力,再利用营寨的地形优势,分出精兵悄悄出寨,绕到卫府铁骑身后进行袭扰…

    这不就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复刻迷你版?

    所以,刘晔速战速决、尽可能不予匈奴人反应时间的战略,实属高明至极。

    与之相匹配的,此战战术可谓面面俱到,不存在任何疏漏。

    因此,如何诱使左贤王出寨,便成为了决定此战胜负的关键手。

    1言蔽之,洞悉左贤王性格弱点、并成功诱其人出寨进入埋伏圈的杨修,此战居首功毋庸置疑。

    众人对此毫无异议。

    有此成功案例在前,攻韩遂时又可毫无顾忌地实施斩首行动,所以,此刻卫府上下,皆对出征凉州信心大增。

    于是乎,赵旻点了满宠的名。

    “伯宁,史阿今已返凉州否?”

    满宠作揖道:“主公,某于中途已遇史阿,且已为其人解读主公之策,今其人正在京兆尹长安配货,主公之策1旬之内便可实施。”

    赵旻欣然颔首:“正月十6,许都之匠人、粮帛、1应设备等皆可启程,3月之内,设于汉阳郡之工坊,便有望投产。

    届时我大军西征至河西走廊之时,便可携货同行。如此1来,凉州兴盛可期也。”

    满宠笑道:“主公,遍布凉州之情报网,已随车马行布置妥当。

    此3月间,凉州之民意、舆情,以及韩文约、马寿成诸郡之具体动向,皆将6续发至关中。

    大军开拔之前,某必将其整理归纳汇总,以供主公及诸位高士参详。”

    卫府正堂内,当即1片哗然。

    众人这时方知,自去年赵旻出征河东之前,便已开启了对凉州的1系列行动。

    如今宠哥在凉州可谓如鱼得水。其人由文转武,竟做到了完美的无缝切换。

    赵旻笑着抱拳后,示意满宠安坐。

    赵旻向众人抱拳道:“诸公,明年某等战略目标有2,重中之重,当为定凉州、重启河西、收汉中3郡以及巴蜀之地;

    其2,则为改税制、兴屯田、取消丁税、摊丁入亩!

    为保障此事顺利推行,季行、曼才!你2人务必配合诸公,自陈留遣匠人至各郡县兴修水利,确保各郡、县、乡、亭灌溉无忧!”

    耿纪、严畯起身作揖。

    “谨领命!”

    “元常、子瑜、德祖!你3人务必与颖川、弘农士族配合无间,确保农具供应充足!”

    钟繇、诸葛瑾、杨修3人同时起身领命。

    钟繇代表颖川士族,杨修老爹杨彪,则是弘农士族领袖,何况颖川、弘农2地的工坊,他们两家皆有投资。

    甚至工坊中绝大多数匠人,实则都是杨彪、钟繇等弘农、颖川士族各家的奴客。

    至于诸葛瑾,其人身为相当于隋唐京兆尹、北宋开封府尹、大明顺天府尹的颍川太守,更应负起协调、统筹之责。

    其后,随着赵旻发布1条条政令、军令,此时虽是岁除这1普天同庆之时,但卫府上下所有人,皆已明晰自己明年负责的大体任务。

    最后,赵旻对董昭、程昱这两名资历最老、也是赵旻成事的两大班底重臣躬身抱拳。

    “公仁公、程公,明年旻必将4处征战,有劳2公为旻坐镇许都,同时兼顾陈留,谨防生变。”

    董昭未多言,只是躬身领命。

    程昱这个倔老头儿却毫不客气。

    “主公,仅凭公仁及老夫,恐嫌不足也。老夫需伏兄、宗正相助。”

    伏完、刘艾2人呵呵1笑,起身行礼。

    前者含笑颔首:“仲德放心,老夫今与主公荣辱与共,必全力相助。”

    刘艾笑呵呵作揖:“仲德兄,主公既与曹孟德迥异,老夫便必不使宫中生变也。遑论如今董承老贼已伏诛乎?”

    不怪赵旻如此谨慎,此时距衣带诏事件东窗事发,还不足1年。

    赵旻略作思忖后,方才对步骘抱拳。

    “子山可愿入川任益州牧之职?”

    步骘登时1惊。

    “主公,益州牧乃要害之职也。骘唯恐难以胜任,而误主公大事。”

    平心而论,步骘的综合能力与诸葛瑾、徐庶1个档次,确实不如贾诩、荀攸、董昭、满宠、刘晔、鲁肃等顶级人才。

    但赵旻信不过贾诩这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满宠需坐镇凉州,其余人都另有重任,步骘已经是最合适人选。

    何况步骘还是赵旻外戚、赵旻那犹在步练师腹中骨肉的族叔姥爷…

    虽然步骘本人对此毫不知情。

    董昭尚未来及开口,便又被贾诩这个老狐狸抢了先。

    “子山休要自谦,益州牧如此重职,舍君之外再无合适人选,请君速领命!”

    短短1个会议的功夫,贾诩这个老狐狸便卖出去两份人情。

    真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赵旻哑然失笑:“子山勿忧,你族兄1家,旻自当妥善看顾。此外,尚有前将军助你定益州诸郡。”

    赵旻这个“族兄1家”之辞,用得极妙。

    而且,待攻下成都后,赵旻留下颜良,也是1步妙棋。

    去年1年,颜良先后攻南阳、定关中、征寿春、扫匈奴,已经闯出赫赫威名。

    巴蜀有如此猛将坐镇,谁敢明着与步骘做对?

    只要巴蜀士人不明着来,已深得统战思想精髓的步骘,便可从容与巴蜀士人虚与委蛇,动员群众斗群众们…啊呸!

    步骘团结1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益州3巴、3蜀腹心之地和平稳定发展。

    步骘很快便想通此节,以及…赵旻后续定交州的计划。

    于是其人躬身作揖。

    “主公,骘必当尽力而为!请主公代为照顾骘族兄。”

    赵旻颔首:“子山,如有必要,你可与巴蜀当地望族联姻,你知我为人,我必不猜忌你。”

    赵旻心道:老子与水蜜桃之事,恐怕瞒不了78年之久。届时你步骘不可能再生反心。

    虽然人心会变,虽然巴蜀也天然适合割据,但赵旻相信,似步骘这等聪明人,在得知真相、并且权衡利弊后,应该会做出明智选择。

    步骘不知赵旻已经将自己的侄外孙当成政治筹码,只以为赵旻对自己极为信任,是以感动至极。

    其人深深1揖,语气哽咽:“骘必不负主公信任!”

    赵旻扶起步骘后,看向张仲景、桓阶、杜袭和孟建4名新人。

    “仲景先生,有劳先生著书、诊病、授徒;有劳伯绪先生协助荀令君处理政务;有劳子绪协助骠骑将军坐镇南阳;有劳公威协助伯宁、元直坐镇凉州。”

    孟建便是诸葛4友之1的汝南孟公威。

    满宠将带徐庶、孟建1同回关中,进行极为繁冗的战前准备工作。

    历史上,孟建也确实曾任曹魏凉州刺史。

    赵旻将明年重点工作、战略目标布置、解读到位后,此次卫府年度会议便宣告结束。

    此刻,卫府上下全体同仁心情激动不已。

    他们清楚,明年天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卫觊放下毛笔,揉了揉自己有些酸胀的手腕。

    会后1日内,其人还要负责整理会议纪要,并进行雕板印刷。

    赵旻看了看堂角漏刻,见此时已过申时4刻,也就是4点过,便霍然起身,向老叔行礼。

    “叔父大人,某等先进宫面圣如何?”

    会议开完,堂内气氛已不似方才那般严肃。

    于是乎,卫府又有向德云社转变的趋势,赵旻对赵云的称呼,便重新回归亲友化。

    赵云未答话,而是看向始终在看戏的蔡琰。

    【作者题外话】:前文曾提及,南匈奴政权1分为2,1为实际上的单于左贤王,1为护匈奴中郎将、以及傀儡单于呼厨泉所在的南匈奴王庭。

    后者处于袁绍控制之下。

    赵旻若宰了左贤王,匈奴人大概率会投奔呼厨泉,那岂非白白便宜袁绍乎?

    赵旻攻左贤王,实际上与2战时德军攻斯大林格勒本质上相同。

    1旦陷入持久战,赵旻1定药丸。

    汉阳郡便是后来的天水郡,这是马腾的地盘。

    赵旻的做法,实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何况后世天水本来也不是穷山恶水。

    只有优化产业链布局、改善产业结构和营商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凉州问题。

    历史上,曹老板在建安6年(西历201年)所做的最重要之事,就是恢复和生息。

    这1年几乎没有大战事,且据史料记载,这1年风调雨顺,所以翌年曹老板才能有粮打仗。

    赵旻利用这个丰年推行新政,这是借天时而为。

    步骘确实不是那种短视之人,所以即便历史上十年后孙权派其人定交州,其人也毫无割据之心。

    何况赵旻和步练师…咳咳…

    最后,剧透1下…

    刘协会老老实实?

    嘿嘿…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我们已知,黄祖之于刘表,可谓重要无比,那么问题来了,黄祖是咋死的?

    很简单!

    关公如何败走的麦城?

    黄祖与关公犯的错误,简直如出1辙!

    任何名将,无论年轻时多么英明神武,只要活得够长,就必然有老迈昏聩的1天。这点在荆州地界,体现得尤为明显。

    黄祖如此,关羽亦然。

    此诚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也。

    黄祖之死,与部将甘宁的叛变有直接联系。

    甘宁叛变,无疑将江夏地区的“防务信息”泄露给东吴。

    这也是他得到周瑜、吕蒙力荐的原因。

    (甘宁)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吴书甘宁传》

    甘宁叛变的具体时间,史书无载。

    不过大致范围可以推测。

    按建安8年(203)吴将凌操讨伐黄祖,被甘宁射杀,可知至少在此时,甘宁仍在黄祖麾下。

    (孙)权讨(黄)祖,祖军败奔走,追兵急,(甘)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凌操。--韦曜《吴书》

    但建安十2年(207)与建安十3年(208),孙权连续两年发动对江夏的战争,并在十3年破斩黄祖。

    此时的甘宁,已在吴军服役。

    由此可知,甘宁叛入东吴的时间,当在建安8年至十2年之间(203-207)。

    甘宁口中的黄祖,是个“老迈昏聩,骄矜自负,左右愚弄,上下离心”的庸人。

    (黄)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吴书甘宁传》

    甘宁评价黄祖的这番说辞,几乎与关羽败亡前夜(219)的情形1模1样。

    彼时镇守荆州的重臣中,糜芳、士仁与吕蒙暗通款曲,潘濬、郝普对关羽心怀怨愤。

    在上庸太守孟达给刘备的书信中,称“荆人变节,百无1还”。

    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1还。--《孟达辞先主表》

    不难看出,关羽在暮年的境遇,与当年的黄祖极为相似。

    这里简要分析1下甘宁叛变的原因。

    按《甘宁传》记载,黄祖轻慢甘宁,以“凡人蓄之”,即用对待路人的礼节对待甘宁。

    (甘宁)传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吴书甘宁传》

    考虑到甘宁的出身与作为,那他遭到黄祖冷遇,也并不奇怪。

    甘宁出身益州巴郡,本是当地的盗匪。

    按《华阳国志》记载,巴郡因为地形原因,盛产“剪径贼人”,甚至还有“男扮女装”的强盗,在巴地沿江流窜,蔓延千里。

    (巴郡)土界遐远,令尉不能穷诘奸凶。时有贼发……又有女服贼千有余人,布散千里。--《华阳国志巴志》

    这种奇装异服的流贼,与甘宁“挟持弓弩,负毦带铃”的形象极为接近。

    (甘宁)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吴书甘宁传》

    甘宁“贼害郡界,至2十余年”,还在兴平元年(194)参与了东州人针对刘璋的叛乱,战败东奔,入荆州。

    刘表是宗室名流,在洛阳时号称“8顾”,又称为“8俊”。

    其人对甘宁这种臭名昭彰的强盗头子,自然是1万个看不上,因此打发他另谋高就。

    (刘表)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吴书甘宁传》

    甘宁遂投黄祖。

    前文已述,黄祖是豪族出身,对甘宁这种盗匪,态度可想而知。

    黄祖并非文盲,还能屈己敬贤。

    这1点从祢衡的待遇问题上,可略窥12。

    祢衡是中州狂生,被曹操驱逐,入荆州。

    黄祖“嘉祢衡之才”,每宴宾客,“席有异宾,辄使与祢衡谈。”

    虽然祢衡最终被黄祖所杀,但黄祖在“敬贤”方面,最初确实是颇下功夫的。

    (黄)祖子(黄)射与(祢)衡善,随到夏口。(黄)祖嘉其才,每在坐,席有异宾,介使与衡谈。--《典略》

    至于甘宁,则是彻头彻尾的老粗。

    甘宁老粗到什么地步呢?

    他入吴之后,被吕蒙鄙视为“斗将”;

    更讽刺的是,说这话的吕蒙本身就是个大老粗。

    甘宁粗暴好杀,既常失(吕)蒙意,又时违(孙)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甘)宁难得,宜容忍之。”--《吴书吕蒙传》

    吕蒙是汝南人,少孤贫,十5岁便投身行5,自称“贫贱难可居”,即“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因为吕蒙目不识丁,还被讥笑为“吴下阿蒙”。

    (吕)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吴书吕蒙传》

    就是这样1个吴下阿蒙,面对甘宁时,都滋生出骄傲心理。

    他觉得与“斗将”甘宁相比,自己高明了不知凡几。

    须知吕蒙发奋读书,已是很久之后的事情;

    而甘宁入吴,则是建安8年至十2年(203-207)的事情。

    彼时的吕蒙,尚处在文盲阶段。

    如此看来,荆州门阀出身的黄祖,与益州贼人出身的甘宁,2者的资历、年龄、教养可谓差天共地。

    黄祖轻慢甘宁,不足为怪;

    那么,甘宁背叛黄祖,便势在必行。

    欧阳修在评价后唐唐庄宗李存勖时,概述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拟之于黄祖,亦为精洽。

    黄祖的人生,可谓典型的“名将兴衰史”。

    黄祖鼎盛时,诛孙坚(191),斩徐琨(200),杀凌操(203),打得东吴1片肃杀,逼得孙权迁治柴桑。

    彼时的黄祖,几乎成了擎天之玉柱,架海之金梁。

    然而纵横汉南2十载的黄祖,也无法对抗自然规律,终于迎来“昏耄已甚”的暮年。

    彼时的江夏重镇,“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1片败亡气象。

    自甘宁叛后,江夏地区,便注定成为东吴的囊中之物。

    黄祖也在人生暮年惨遭枭首,黯然谢幕(208)。

    当然,也要看到,甘宁叛变只是黄祖之死导火索;

    其本人的“年迈昏聩,上下失和”,才是败亡的核心因素。

    讽刺的是,黄祖死后十1年(219),同样的剧本在荆州再度上演——只是彼时的故事主角,换成了关羽。

    引用杜牧《阿房宫赋》做为概括总结: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惜哉!悲哉!痛哉!

    关公若不败,北伐必将震惊曹操,而彼时曹操已行将就木,若如此…

    岂非好出司马贼代魏百倍?

    惜哉!

    悲哉!

    痛哉!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