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胡笳催肠断,泛雾弄弓弦上


本站公告

    刘晔有气无力地开口道:“德祖,战报1时无法抵达许都,主公此刻必已忧心如焚。

    何况而今韩遂既已密遣休屠各人至此,则天下诸侯已皆知某等远征匈奴左贤王也。

    故而,某等不得不快马加鞭,速速返回许都也。”

    乐进回头瞥了杨修1眼。

    其人虽仍沉默寡言,但杨修分明看到了乐进眼中的嘲讽和鄙夷。

    颜良从不惯着杨修,其人嗤笑道:“德祖,莫非你尚不如…”

    其人突然闭口,只是兀自冷笑不已。

    这时,杨修身后,那如冰雪仙子1般的蔡琰轻声道:“此番归京后,德祖尚需打熬筋骨方可。”

    杨修悚然1惊,回过头时,只见蔡琰面色虽已极憔悴,但仍在勉力策马,追随着前方领头探路的赵云、张辽2人。

    其人瞬间明白为何颜良突然闭口不言,心中不由得羞愧万分,再也说不出半句埋怨之言。

    某…某堂堂7尺男儿,竟不如1弱女子乎?

    诚然。

    人家蔡琰1路疾行,犹未抱怨半句,杨修这个2十啷当岁的棒小伙儿,哪里还好意思再埋怨?

    尽管他们此时刚刚过了安邑城,正欲自风陵渡过黄河,此时距许都仅不足7百里。

    简言之,他们这支大军,平均日行3百里有余。

    夏侯渊能将这支大军速度提到如此程度,其人不愧为将才。

    但话说回来,大军可在数日之间疾行千余里而军心不乱,这也与赵云、乐进及张辽平时对兵卒的训练,以及对大军的约束力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这几人已足以跻身当世最顶级的名将行列,可与关羽、张飞、太史慈等人比肩。

    众人疾驰间,这片山间旷野也渐渐为暮色所笼罩。

    这时,赵云和张辽2人放缓马速,与众人并辔而行。

    赵云眺望远方道:“暮色已临,某等当于此扎营,待天明后渡河为善,诸君以为然否?”

    夏侯渊性子虽急,但其人亦为宿将,是以其人颔首道:“子龙兄所言甚是!”

    荀攸和刘晔同时长出了1口气。

    “此地实由河东望族卫氏经营,卫氏而今对主公忠心耿耿,某等于此扎营再好不过。”

    乐进仍未开口,只是颔首。

    见众人皆无异议,赵云便下令:“传某军令,就地扎营安歇!斥候不可松懈!”

    尽管明知此地甚为安全,但云哥也还是不愿放松警惕。

    其人如此性格,难怪在历史上与诸葛亮颇为相得。

    2人皆极谨慎。

    扎营完毕、安放鹿角、派出斥候4处侦察、令兵卒协助养卒埋锅造饭后,赵云不放心蔡琰,便亲自为她扎好营寨。

    见伊人形容甚为憔悴,赵云有些心碎。

    “昭姬,稍后用过饭便早些安歇。最多3日某等便可返还许都。昭姬或许尚不知,而今许都已不亚于昔日之洛阳矣。”

    蔡琰跪坐于皮毡上,眼波如水,脉脉地凝视着正利索无比地为自己扎营的赵云,檀口轻启,柔声道。

    “子龙兄长,妾故里恐已无故人也。”

    赵云回首1笑,微微摇头:“昭姬勿忧,云自当助你在许都落户安居。此外,昭姬之阿妹贞姬,而今仍在兖州泰山郡。

    半年前阿旻赴官渡之前,曾见过贞姬之夫羊君,贞姬夫妇这些年始终在4处寻你。”

    蔡琰被掳之前,其人胞妹蔡贞姬已嫁到泰山羊家做羊衜续弦。

    蔡琰笑吟吟道:“子龙兄长,如此说来,贞姬在羊家似乎极受恩宠?”

    赵云微微错愕,旋即笑着颔首:“想来定是如此,否则羊君又为何求阿旻相助?

    待你我回许都时,宣高应亦至矣,届时云托宣高将此事告知贞姬夫妇,你姊妹2人或将相见也。”

    蔡琰很享受自己与赵云这等唠家常的聊天方式。

    其人美眸弯弯,嘴角上扬:“妾从未想过,有朝1日竟尚可与姊妹重逢,多谢子龙兄长相救。”

    2人闲话家常之时,赵云已扎好帐篷,其人取出木槌,用力槌了几下,将固定帐篷的扣结以楔子钉牢。

    其人站起身晃了晃帐篷,旋即满意地拍了拍手,方才笑着看向蔡琰。

    “昭姬休要如此说,某等既知你流落塞外,焉能坐视不理乎?”

    不知为何,蔡琰心中竟有些失落。

    在她最凄惶无助、甚至陷入深深绝望之时,正是她面前这位郎君,身着重铠、骑着白马及时出现,赶来救下她。

    而且,这郎君不但武艺极高,且颇懂诗词歌赋。

    他为蔡琰那原本只剩黑白两色、且暗无天日的凄惨生活,带来了1抹缤纷色彩。

    蔡琰早已记不清,自己已有多久未曾笑过。

    蔡琰只清楚1点:

    自从赵云出现后,这段日子自己虽因疾行、奔波而极累,却是她离开关中至今,最快活、开心的1段岁月。

    所以,她更希望赵云说:云之所以征讨左贤王,皆为昭姬之故也…

    蔡琰想多了。

    含蓄且守礼的赵云,可不是他那没羞没臊、没脸没皮的大侄子。

    若换成是赵旻…

    蔡琰此时也许已有了身孕。

    赵云不知道蔡琰那丰富中略带哀怨的复杂心情,其人笑眯眯道:“昭姬且暂歇,云去看看兵卒是否已用上饭、战马草料是否充足。

    今日某等疾行近4百里,兵卒、战马若不得饱食,恐将生病也。”

    蔡琰虽然微微撅起樱唇,但仍极乖巧地轻点螓首。

    “兄长且去忙碌,妾自会照顾自己。”

    情场初哥赵云没听出佳人那淡淡的怨气,微微1笑便匆匆离去,行出数步后,其人复又回首。

    蔡琰芳心登时1喜。

    佳人却听那毫无情趣之人说道:“昭姬勿胡思乱想,稍后云为昭姬送来饭食。”

    佳人盈盈1礼:“有劳兄长!”

    见赵云头也不回地大步离去,蔡琰反而释然苦笑。

    佳人心道:妾本为残花败柳,今既已逃离虎口,又岂能贪得无厌?

    佳人幽幽1叹,意兴阑珊地走进帐篷…

    待见到帐篷内已支好软榻、且榻上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裘衾时,佳人登时转悲为喜,忍不住噗嗤1笑。

    “傻哥哥!”

    赵云虽然情商极高,怎奈何其人情场经验…几乎为0。

    女子的小心思,赵云这个老光棍哪里懂?

    蔡琰笑过之后,复又幽幽1叹,坐在榻上取出那支曾被赵云吹过的胡笳。

    不多时,凄凉的胡笳之声,便响彻这片营区。

    佳人心中的哀怨和情丝,便随着这凄凉的胡笳之声,倾诉了出来。

    赵云刚刚开始巡视营地,便被颜良1脸嫌弃地推走。

    “阿云!去去去!此处不需你插手!昭姬近乡情怯,你安抚昭姬方为正理!”

    见赵云有些不明所以,荀攸笑着将赵云拉到1旁,低声道。

    “子龙莫非未看出,昭姬对你大有情意乎?”

    赵云俊脸登时1红。

    “公达兄,昭姬当真对云有意?”

    荀攸暗骂:痴儿也!

    其人苦笑道:“军营有诸位将军即可,子龙且去陪昭姬,至于昭姬是否对子龙有意,呵呵,子龙不妨多多思量。”

    正所谓响鼓不用重锤敲,聪明人1点就透。

    于是…赵云1张俊脸更加通红。

    荀攸以过来人的身份,轻轻拍了拍赵云肩头。

    “子龙,昭姬家学渊源且才貌双绝,子龙务必珍惜!某言尽于此,子龙好自为之。”

    言罢,荀攸拖着罗圈腿,步履瞒珊地远去。

    连日策马疾奔,且每日疾行3百里以上,虽然有马蹬,但荀攸这体质本便不太好之人,又焉能不成罗圈腿?

    见荀攸远去,赵云心态有些凌乱。

    或者准确来说,1向沉着冷静的赵云,此刻心中极为慌乱。

    【作者题外话】:这1章,咱们简单聊聊太史慈。

    而说起太史慈,便不能不提及刘繇和孙策…

    算了,咱们干脆从孙策向袁术借兵之时说起。

    所以,本章作者的话,主角有3,男1号孙策、男2号太史慈和男3号刘繇;反派有1,袁术;配角为淮泗士族。

    兴平2年(西历195年)孙策渡江,数年间,“转斗千里,尽有江东之地”。

    孙策东渡(195),是替袁术攻伐刘繇。

    彼时袁术杀刺史陈温,自领扬州牧;

    而刘繇是东汉政府(虽然是关中李傕政府)任免的正牌扬州牧,换言之,即“假牧”攻杀“真牧”。

    关于孙策东渡的具体时间,诸书记载差异极大;

    《魏书武帝纪》、《后汉书献帝纪》、《吴书孙讨逆传》与袁宏《后汉纪》记载均不相同,从初平4年(193)到兴平2年(195)均有。

    通过勾稽对比,不难确定,孙策东渡的具体时间,是在兴平2年(195)。

    这1点,《通鉴考异》与《3国志集解》也有清晰论述,便不费笔墨。

    这里重点谈1谈刘繇、袁术与孙策3家的关系。

    先来看刘繇。

    刘繇虽然是正牌扬州牧,实际在丧乱之初,不过是个赋闲在家的乡绅;

    在兴平2年(194)才得到汉廷的隔空任免,出任扬州牧。

    (刘繇)避乱淮浦(属徐州下邳),诏书以为扬州刺史。--《吴书刘繇传》

    更需要注意的是,彼时的汉廷远在长安,发号施令的实际是李傕、郭汜为首的关中诸将。

    他们之所以使刘繇牧扬州,是为了应对前1年(193)袁术进攻淮南(即扬州刺史部治所所在的9江郡),杀害扬州刺史陈温的突发事件。

    初平4年(193)袁术在中原大战中,被袁绍、曹操、刘表3家联军围剿,“迸走流离,几至死亡”,乃至多年之后在给吕布的书信中,谈及此事仍然心有余悸。

    (袁术)为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英雄记》

    既然争霸中原的野心受阻,袁术便东下淮南,杀刺史陈温,自领扬州牧(193)。

    因此才有刘繇这个赋闲乡绅,“赶鸭子上架”般出任扬州刺史(194)的后续事件。

    (袁术)引军入陈留。太祖与(袁)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馀众奔9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魏书袁术传》

    换言之,孙策东渡时(195),刘繇牧扬州不过1年而已,在地方上根基薄弱,无力抵抗。

    刘繇在扬州的尴尬境遇,可以从太史慈的“地位问题”上略窥12。

    太史慈是刘繇的同乡,2人都出身青州东莱。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吴书刘繇传》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吴书太史慈传》

    由于汉末“3互法”的限制,任官需要避籍,因此州郡的牧守,均由外州人担任。

    这也导致了“外来和尚”为了“好念经”,会贴身携带1批老乡,作为自己的左右手。

    比如扬州丹阳人陶谦,出任徐州牧时,麾下大将许耽、章诳、笮融等人,便是丹阳人。

    陶谦字恭祖,丹杨人。--《魏书陶谦传》

    笮融者,丹杨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吴书刘繇传》

    (刘)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吕)布。--《英雄记》

    太史慈作为刘繇的“乡里心腹”,自然被委以重任。

    甚至在故主死后,太史慈依旧率领刘繇部曲,保山为寇,实际可以视作刘繇的继承人。

    《吴书》也把太史慈放入了“群雄列传”(即《卷4》),实际是变相承认了太史慈的“诸侯地位”。

    然而,太史慈虽然有2把手之实,却无2把手之名。

    在有人提议任免太史慈为大将军的时候,刘繇不得不假意喝阻,称太史慈“名望不足”,还托言“许邵当讥笑之”以为遮掩。

    孙策至(江东)。或劝(刘)繇可以(太史)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许邵)不当笑我邪?”--《吴书太史慈传》

    许邵许子将是汝南名士,以清谈为务,即臧否人伦,品评人物,有点儿类似魏晋“中正”的雏形。

    许邵与太史慈毫无联系。

    太史慈之所以不被扶正,实际是刘繇顾及扬州大姓的感受,不敢彻底“用人唯亲”。

    刘繇在扬州,大抵推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绥靖政策,与江东豪族搞妥协,这1点与袁绍、刘璋如出1辙。

    与后来孙策“诛杀江东英豪”,则正好相反。

    再来看袁术和孙策。

    因为初平4年(193)袁术已经霸占淮南,而扬州刺史治寿春县,恰好位于淮南郡(后改名9江郡)。

    因此翌年(194)刘繇这个“光杆州牧”无法赴任,不得不徙治曲阿。

    袁术在淮南,(刘)繇畏惮,不敢之(扬)州。--《吴书刘繇传》

    曲阿县在吴郡,而孙策老家富春县也在吴郡。

    更值得注意的是,迎接刘繇迁治曲阿的人,是孙策堂兄孙贲,与孙策舅父吴景。彼时2人均效力于袁术麾下,吴景是丹阳太守,孙贲是丹阳都尉。

    (刘繇)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吴书刘繇传》

    换言之,刘繇这个1无所有的退休乡绅,能够在扬州“划江而治”,实际离不开袁术的默许,与孙策的扶植。

    如果从地盘划分来看,袁术在扬州,先后剿灭刺史陈温与庐江太守6康,占据了淮南郡与庐江郡,而两郡均在长江以北。

    刘繇割据丹阳郡与吴郡,从他派遣笮融助战朱皓的记载(见《献帝春秋》)来看,他还试图将手伸往豫章郡;

    注意:3郡均在长江以南。

    1言蔽之,1个扬州两个牧,袁术牧江北,刘繇牧江南。

    彼时的江北也写作江西,江南也写作江东,所谓“孙策东渡”,即江北的袁术,攻伐江南的刘繇。

    从刘繇死后的宗族部曲待遇来看,孙氏兄弟与刘繇关系还算不错。

    刘繇的继承人太史慈,被孙策收编,委以重任;

    刘繇的儿子刘基,在吴国官至大司农,颇受孙权信重。

    (孙)权为骠骑将军,辟(刘基)东曹掾,拜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权为吴王,迁(刘)基大农(即大司农)。--《吴书刘基传》

    刘繇死后,孙策还曾假惺惺地对太史慈说:“昔日刘繇指责我替袁术攻打庐江,可谓不识大体。”

    (孙)策谓(太史)慈曰:“刘牧(指刘繇)往责吾为袁氏(指袁术)攻庐江(指6康),其意颇猥,理恕不足。”--《江表传》

    此话固然是孙策在杀害6康之后的“自我狡辩”,但也不难看出,刘繇所奉行的,实际是与江东大姓妥协的绥靖政策。

    顾、6、朱、张为吴郡4姓,因此6康之死,使得刘繇甚为不悦。

    当然,侧面说来,本来在扬州江北只有淮南1地的袁术,在吞并庐江之后,占据了长江上游地区,自然使得下游的刘繇更加惊惧,加速了与袁术和孙策的反目。

    孙策的部曲构成也极有意思。

    孙策出身扬州吴郡富春县,东渡即返乡。

    如果从地缘环境上看,孙策自北而南,应该是“众人夹道庆贺,欢迎少年英雄归来”的史诗剧本。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孙策所过之地,多所屠戮,扬州大姓被诛杀殆尽,人尽寒心。

    这与孙策的“部曲构成”有关。

    孙策部曲,来自其父孙坚的旧部。

    孙坚虽然出身扬州,但实际是在徐州发迹,之后又转战凉州,最终在荆州、豫州达到人生巅峰。

    (扬州)刺史臧旻列上功状,诏书除(孙)坚盐渎丞,数岁徙盱眙丞,又徙下邳丞。--《吴书孙破虏传》

    换言之,孙坚虽然是江东人,其发迹路径却与江东毫无干系,甚至因为自己的卑贱出身(瓜农子弟),颇受欺侮,因此怀恨在心。

    这点与公孙瓒何其相似!

    孙坚麾下将领,多数都是外州人,扬州人比例不高。

    程普是幽州右北平人,黄盖是荆州0陵人,韩当是幽州辽西人,祖茂出身未详,但应该不是扬州人。只有身边舅子吴景(吴郡)、从事朱治(丹阳)等人出身江南地区。

    至于孙策在袁术麾下收拢的将吏,诸如吕范、邓当(豫州汝南);蒋钦、周泰(扬州9江、即淮南);周瑜(扬州庐江)、鲁肃(徐州临淮)、张昭(徐州彭城)、张纮(徐州广陵)等人,也无1例外都是江北人。这批将领,实际构成了“淮泗集团”的领导核心。

    除了将领之外,孙策父子的兵员构成,也主要是淮泗流民。

    所谓淮泗,即淮水与泗水,泛指徐州及扬州江北地区。

    中平元年(184)黄巾之乱爆发,孙坚在(徐州)下邳县丞任上,招募淮泗商旅及无赖剑客,组建了1支以徐州人为主体的武装力量。这批老兵跟随孙坚转斗千里,最终在孙坚死后归于袁术(191)。

    (孙)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朱)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吴书孙破虏传》

    从孙吴的“授兵制度”来看,淮泗兵将的军户身份,大抵是世袭的。

    这支孙坚留下的徐州兵,最终由孙坚侄子孙贲继承,又被孙策讨还,成为征伐江东的主要力量。

    按照《吴书宗室传》的记载,孙静(孙坚弟)子孙瑜领兵时,“诸将宾客多江西人”。

    (孙)瑜字仲异,以恭义校尉始领兵众。是时宾客诸将多江西人。--《吴书孙瑜传》

    前文已述,所谓江西,即江北,说的就是淮南与庐江两郡。

    可见孙策麾下,除了亡父孙坚留下的徐州兵,还有1支由“扬州江北人”构成的武装力量。

    因此,这两股兵马,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淮泗兵。

    孙氏父子虽然出身江东,但父子2人长期不在扬州;

    孙策麾下的将领与兵士,也几乎没有江东子弟。

    不难看出,孙策率领的这支部队,名为返乡,实系侵略,因此引起了江东士人的极端提防与仇视。

    孙策在江东“诛戮名豪,威行邻国”。名豪即吴郡、会稽大姓,邻国即交州与中原地区。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傅子》

    孙策平定吴(郡)、会(稽),诛其英豪。--《会稽典录》

    这种记载,与《魏书卷8》的辽东太守公孙度、《蜀书卷1》的益州牧刘焉几乎1模1样,是标准的武装殖民。

    关于孙策如何血洗江东大姓,田余庆在《孙吴建国的道路》1文中有着极为详尽的论述,题无剩义,不再赘述。

    3国末期,6机(6逊之孙)在论述“孙策东渡”事件时,曾经不无揶揄地提到,东吴立国肇始,“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

    吴桓王(指孙策)基之以武,太祖(指孙权)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深远矣。--《辨亡论》

    “桓王”即长沙桓王孙策。可见他“以杀戮奠基”的凶暴行径,在江东子弟心中留下了多么可怕的阴影,3代过去,记忆犹新。

    本章先到这里,下章继续说。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