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普天迎正旦,黎庶展欢颜5


本站公告

    赵旻见到1脸狼狈的老干部段煨,忍不住嘿嘿1乐,笑着从马鞍上解下水囊,丢给其人。

    天可怜见,只是短短3刻钟不到,段老头儿便被热情的许都百姓问到嗓子直冒烟。

    赵旻脑补了1下这感人至深的场景。

    “老将军,车上所运何物?”

    “粮食!有糙米、粟,以及小麦。”

    “嚯!车上皆为粮食?”

    “然也!共3百2十万斛…咳咳,1路人吃马嚼,至少还有3百1十5万斛。”

    “粮食从何而来?”

    “荆州!”

    “荆州?”

    “然也,此乃卫将军散尽家资、筹措财帛所换也。”

    “卫将军为何换粮?”

    “因恐明年歉收之故也。”

    ……

    1念及此,再看到段老头儿大口大口喝着水囊中的热汤,赵旻便忍不住掩口偷笑。

    太可乐了!

    段老头儿1边大口灌着热汤,1边狠狠瞪了赵旻这无良主公1眼。

    赵旻不理会老干部那凶狠的眼神儿,其人对百姓高呼道。

    “今某需征千名丁壮,工俸日结,过正旦余粮不足者,某优先录用!”

    赵旻此言1出,众皆哗然。

    然后…

    呼啦啦,人群将赵旻围在了中间,那巨大的声浪险些将赵旻耳朵震聋。

    也对,有谁会跟粮食过不去呢?

    赵旻头皮直发麻。

    兀自大口喝着热汤的段老头儿见状,瞬间念头通达。

    让你小子嘲笑老夫!该!

    赵旻唤来可怜的赵旭,以及其人那数十亲卫,腾出数十辆大车权当书桌,以粮袋为椅,取出竹纸和笔墨,登记这群百姓的姓名、住址。

    赵旻大吼道:“人多亦无妨!某等有粮!”

    不吼不行,周围噪音实在太响。

    前来围观看热闹的百姓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看着看着热闹,居然还有粮可挣。

    赵旻鬼鬼祟祟地从拥挤的人群中挤出来,顺手还牵出了可怜又无辜的段老头儿、自己的坐骑。

    然后…

    其人1溜烟儿跑回卫府,喊上执金吾程昱、卫尉步骘1起离去;

    之后,3人便再次1溜烟儿跑到曹操生前修建的太仓处,又将正在烘烤粮窖的赵甲,及其人的屯骑营1起喊上,1同向南城门外疾驰而去。

    赵旻心中美滋滋。

    其人制定的广积粮、高筑墙、不称王之策,如今正在完美实施。

    赵旻早在冬月之时,便已下令,兵卒无训练之时便需扩建太仓。

    所以,如今进行收尾便极为简单。

    只需制作隔板,再将其烘干后放入粮窖即可。

    将粮食存储之后,密封粮仓,从粮仓上部的通风口,定期以反向螺杆泵抽出空气,便可长时间封存粮食。

    留贾诩率领1众臣属指挥百姓劳动后,赵旻便赶回卫府。

    今日虽然只是腊月十9,但赵旻分明感受到了正旦时的热闹气氛。

    许都集市上,从最便宜的葛布、麻布,到上等的蜀锦,甚至最高端的绡、纨、绮、纱等贵族方可买起的精细织品,应有尽有。

    此外,秋天时封存至今的干果、饴糖(原料为面粉,麦芽糖制品,这时代的甜品)、冰糖(汉末无白糖)、蜂蜜制品、点心等等吃食,同样琳琅满目。

    赵旻心中唏嘘不已。

    因为,历史上的建安5年腊月是这样的:

    江东内乱重重,人心不稳;益州犍为太守赵韪将攻蜀郡,巴蜀之地被战火笼罩;关中流民冻死无数;

    官渡良田废弃,百姓逃难至河北,主动接受河北士族豪强剥削,只求苟活;洛阳仍是断壁残垣,复兴无望;

    荆州则人心惶惶,长沙郡百业凋敝。

    1言蔽之,这天下,俨然1幅典型的乱世画卷。

    而如今,随着孙策未被刺身亡、赵韪被赵旻喝令禁止攻蜀郡、刘表被安抚、刘璋和张鲁被警告、关中流民及官渡难民被妥善安置…

    总之,在赵旻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之下,这天下,竟然初现和平之势…虽然这只是暂时、虚假的和平。

    因为,有1种极其可怕、却又催动着人类不断进步的原生思想始终存在。

    那种原生思想,叫野心!

    袁绍并不高尚,其他诸侯亦然。

    他们若想长久拥有他们所占据的1切,便不得不继续割据1方、甚至是称王。

    更何况在卫府内部,实际上同样割据1方的臧霸和陈登,又焉能没有野心?

    综上,赵旻若想重现皇汉昔年之荣光,则仍任重而道远。

    赵旻回到卫府后,不出预料,赵大娘婆媳3人,以及赵氏宗室赵震,皆已等候赵旻多时。

    年近花甲的赵震,从外貌看来,是1名不惑壮年男子。

    其人身高近9尺,体型如1杆长枪,瘦而精壮,其人1张英俊得绝无瑕疵的脸庞里,嵌着1双比深黑海洋里闪闪发光的宝石还明亮的眼睛。

    赵旻快步上前,恭恭敬敬顿首行礼。

    “孩儿拜见子烈叔父。”

    赵震字子烈,取震必火涌之意,同时也是劝诫赵震勿要如烈火般急躁,毋庸置疑,其字乃赵旻先父赵霰所赐。

    赵震年轻时确实性如烈火、嫉恶如仇。

    2十余年前的熹平年间,乌桓寇边,其人曾率常山义从,千里驰援公孙瓒,斩敌无数。

    十6年前,冀州黄巾之乱初起时,其人虽已近不惑,却仍组织常山丁壮抵御贼寇,且枪枪直刺敌酋,1战而使常山国安靖。

    黄巾之乱后,其人原配病逝,此后其人便未续弦,而是专心探求武道至境。

    如今老头儿脾气已收敛许多,安心在祖宅看守赵氏祖坟、传授族中后生武艺。

    即便强如赵云,也不知如今赵震武艺有多高。

    赵旻麾下如赵甲、赵虎、赵旭、赵贲等人,皆曾师从赵震。

    其中赵旭还是赵震独子。

    赵震古井无波的俊脸上浮现出1丝笑容,扶起赵旻的同时,其人拍了拍后者厚实的肩膀。

    “好小子!阿旻,仅仅1年未见,你武艺竟已精进至斯!假以时日,你或可超越阿云亦未可知。”

    赵震那1拍看似轻飘飘,赵旻心中却直骂娘。

    亲娘咧!这高人好大的力气!

    若非赵旻膂力已大有长进,赵震这1拍,恐怕便要将赵旻拍翻在地。

    话说回来,有此等高人在,再加上超1流的张郃、届于超1流与1流之间的孙尚香,外加赵氏部曲护卫,老娘此行安全无忧。

    赵旻彻底放下心来。

    赵震淡淡笑道:“阿旻,此番某自常山至此,渡河后但见河南政通人和,朝廷威信十足,阿旻不负先兄之期望也。”

    赵旻连忙自谦:“叔父大人谬赞也。此非旻之功,实为众高士之功也。”

    赵旻看向董昭:“公仁公,宴席可曾备妥?”

    董昭笑着作揖:“主公放心,1切皆已就绪。”

    赵旻颔首后,看向赵大娘、赵震和张郃3人。

    “大人、2位叔父,请移驾至宴会厅,其余人待忙碌完毕后,自会至此。”

    少顷,众人开席。

    1番祝酒礼仪后,宴席气氛变得自由、欢洽起来。

    赵震话不多,只是默默夹菜而已。

    张郃多饮了35盏后,有些唏嘘。

    “明公大将军幕府内,已许久未曾如此融洽也。”

    赵旻不愿张郃多想这伤心事,遂半开玩笑道。

    “叔父若不嫌弃,助旻1臂之力如何?”

    张郃摇头叹息:“某家小、祖坟皆在冀州河间国,族中又无子烈兄这等高人坐镇,不敢弃明公而走也。”

    张郃比颜良会说话,其人委婉拒绝之余,还不忘捧1捧赵震。

    赵震轻笑道:“儁乂休要自谦,河间张氏亦有绝学传家,族中高手必然不在少数。”

    张郃苦笑道:“子烈兄休要抬举某,张氏绝学,焉可与赵氏绝学相比?”

    赵旻笑着打断了2人的相互吹捧。

    “儁乂叔父,若有朝1日,旻险胜袁公,还请叔父助旻1臂之力。”

    张郃笑着颔首:“若当真如此,某必奉阿旻为主公。”

    【作者题外话】:再次介绍1下段煨段忠明。

    段煨出身凉州大姓,是凉州3明之1、故太尉段颎的族弟。

    其人在董卓死后,亦曾为关中军阀之1。

    李傕夺回长安之后,相关参与者大多晋升为重号将军。

    比如李傕迁车骑将军,郭汜迁后将军,樊稠迁右将军,张济迁镇东将军,又迁骠骑将军。

    (李)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张济为镇东将军,并封列侯。--《后汉书董卓传》

    段煨仅迁为宁辑将军,即杂号将军。

    可见他在长安争夺战中出力有限。

    (献帝)车驾进至华阴,宁辑将军段煨乃具服御及公卿以下资储,请帝幸其营。--《后汉书董卓传》

    因为董卓死时,屯驻弘农华阴的段煨持半中立的态度,惊疑不定,以自保为主。

    此事足以看出,段煨就是个老狐狸。

    后贾诩避难,短暂投奔老乡段煨…互相知根知底的老狐狸碰见老狐狸,能有什么好?

    每日互相猜忌很好玩吗?

    所以,贾诩很快便转投张济叔侄2人麾下。

    注意:犍为太守,犍这个多音字在此读qian,而非jian

    历史上曹操虽赢了官渡之战,但也只是侥幸获胜,所以其人无力收拢残破的关中、洛阳及官渡流民、黎庶。

    赵旻实际上已经加速了历史的进程。

    赵震是云某的原创人物,那群姓赵的也皆为原创。

    赵旻若想站稳脚跟,必须要有自己的心腹之人。

    曹操、刘备、孙权不都同样如此?

    赵旻盯上张郃了,张郃摊上事儿了。

    本章再聊1下汉末3国的甜品。

    汉魏时代不具备“炼制固态糖”的技术。

    冰糖被称作石蜜,需要从西域进口;

    甘蔗则需要从交州引进。

    彼时的甜味剂,主要是饴与蜜,即麦芽糖与蜂蜜。

    甘之如饴中的饴,便是此物。

    当然,诸如瓜果、蜜饯、乳浆等,亦可提供甘味。

    它们成为彼时甜品的另1组成部分。

    1瓜果

    具备糖分的瓜果,是甘味的重要来源。

    相关案例颇多,涉及的人物亦不少,有3曹、邓展、吴质、李衡、诸葛融等人。

    (1)梅

    梅子酸甜,是天然的调味品。

    3代时(夏商周)主要用作酸味萃取原料;

    之后,梅子逐渐被醯(醋)所代替。

    在千年后东瀛的镰仓时代、室町时代,酸梅对于武士还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建安十2年(207)曹操远征乌丸时,“天寒且旱,2百里无复水源”,人困马乏,士气低落。

    时寒且旱,2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3十余丈乃得水。--《曹瞒传》

    曹操诈称“前有梅林,甘酸可以解渴”。

    赖此士气复振,“望梅止渴”也成传世典故。

    (曹操)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世说新语》

    梅味甘酸,生津止渴。

    可见彼时的梅子,除酸味之外,也是甘味的来源之1。

    (2)甘橘

    吴国丹阳太守李衡,出身贫寒;遂遣宾客在武陵种橘,得甘橘千株。

    李衡死前,对子女说“吾有千头木奴,汝等衣食无忧”。

    (李衡)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汎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1匹绢,亦可足用耳。”--《襄阳记》

    可见橘之甘味,广为流传,深受喜爱。

    李衡死后,子嗣凭贩卖甘橘,“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

    甘橘与木奴的典故,就此诞生。

    (3)甘瓜

    曹丕与邺下文人集团的吴质交厚,2人诗文唱和,传世极多。

    在《与吴季重书》中,曹丕热切地怀念昔日的清泉美酒,甘瓜甜果。

    称“驰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弹棋间设,终以博弈,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曹丕《与吴季重书》

    彼时西瓜(北宋末进中原)与甜瓜(满清传入中原)尚未传入中国,“甘瓜”具体指代何种蔬果,尚不能知。

    不过曹丕将“甘瓜”与“朱李”做比对,可知甘瓜味道,当与朱李相似,甘甜可口。

    自此“浮瓜沉李”之典故,遂流传后世。

    (4)甘果

    诸葛瑾之子诸葛融,性格奢靡,好宴饮;每有聚会,“甘果继进,清酒徐行,周流观览,终日不倦”。

    或有博弈,或有摴蒱,投壶弓弹,部别类分,于是甘果经进,清酒徐行,(诸葛)融周流观览,终日不倦。--《吴书诸葛瑾传》

    甘果属于泛称,其囊括范围,无疑比曹丕的“甘瓜”更广。

    从地域环境看,诸葛融筵席上的甘果,除了桃李杏橘之外,大约还有龙眼、荔枝、甘蔗、香蕉等南国特产之物。

    (5)甘蔗

    甘蔗非中原特产,是交州(今两广与越南北部)的贡品,深受北方贵族阶层喜爱。

    曹丕、邓展等人,均有与甘蔗相关的典故传世。

    曹植亦在《矫志诗》中曾提到“甘蔗味美,杖之必折”,虽系咏物抒情,侧面也能看出他常食甘蔗。

    甘蔗味美,杖之必折;巧言动听,用之必灭。--《矫志诗》

    曹丕作《典论》,回忆昔日与将军邓展“食甘蔗”之事,席间2人谈论5兵之术,曹丕兴起,以甘蔗做剑,与邓展嬉戏击打。

    (曹丕)宿闻(邓)展善有手臂,晓5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时酒酣耳热,方食芉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3中其臂,左右大笑。--《典论自叙》

    不出意外,邓展很识趣儿地输掉了决斗,满座欢笑,尽兴而还。

    彼时的曹丕是魏王世子,尊贵无比;

    邓展只是1介武夫,当然不敢放4。

    曹丕对此心知肚明,因此才敢借酒使性。

    在曹丕与邓展“以蔗代剑”的事迹中,甘蔗只是佐酒俗物,但“魏晋职场文化”却显露无疑。

    (6)龙眼

    龙眼与甘蔗相似,亦属交州特产。

    彼时孙权向曹丕进贡,瓜果类有“奇果,蕉、邪、龙眼之属”,异宝类则有“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之珍”。

    有趣的是,曹丕对于上述奢侈品兴致有限,反倒是对“斗鸭”与“长鸣鸡”更感兴趣。

    是岁,魏文帝遣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江表传》

    这大概与曹丕的个人癖好有关。

    昔日王粲身死,曹丕便亲临墓前,“作驴鸣”,1众皆惊。

    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粲)好驴鸣,可各作1声以送之。”赴客皆1作驴鸣。--《世说新语》

    在谢承《后汉书》中,称“交趾7郡献龙眼”。

    而《广志》中则描绘,龙眼“大如酸枣,纯甘无酸”,将其列作甘果中的佳品。

    交阯7郡献龙眼。--谢承《后汉书》

    (龙眼)子大如酸枣,色异,纯甘无酸。--《广志》

    谢承是吴国外戚,孙权谢夫人之弟,可见龙眼甘甜可口,颇得名士倾心。

    (7)荔枝

    荔枝与龙眼、甘蔗相似,亦是交州特产。

    《后汉书》曾提到“南海献龙眼、荔枝”,《广志》中亦称“龙眼树叶似荔枝,蔓延缘木生”,《广州记》亦提到“龙眼子似荔枝”。

    史书将荔枝与龙眼并列,可见其亦为甘果上品。

    (8)葡萄

    葡萄是西域供品,极为稀有。

    昔日右扶风人孟他,以“葡萄酒”贿赂中常侍张让,竟得授凉州刺史。

    可见葡萄之珍奇。

    (孟)他又以蒲桃酒1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3辅决录注》

    曹丕作为彼时的最高统治阶级,自然是可以经常吃到葡萄的。

    他亲自为葡萄撰文作赋,称其“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

    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太平御览》载《魏文帝诏》

    寥寥数语,将葡萄之味,描绘得淋漓尽致。

    可见曹丕的文豪之名,绝非虚言。

    曹丕还意味深长地揶揄,称“西国葡萄石蜜,远胜南国龙眼荔枝”。

    南方龙眼、荔支,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与朝臣诏》

    其实曹丕是在指桑骂槐,痛斥孙权“降而复叛、忘恩负义”。

    可见水果在文学史上,也经常扮演着“借物抒情”的角色。

    本章先到这里,下1章,咱们聊聊汉末3国的糖,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