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普天迎正旦,黎庶展欢颜3


本站公告

    赵大娘颔首道:“阿旻,万幸你始终未与袁本初翻脸,且有救其人之功,其人应不会为难老身。”

    赵旻颔首后,笑着对侍立于老娘身后的张凝招招手。

    “阿凝且安坐,有劳阿凝陪大人返乡。”

    赵旻已经明白,大老婆张凝为何会跟着老娘过来。

    张凝向赵旻母子行礼后,乖巧地坐在下首。

    “夫君言重矣,此乃妾之本分。”

    赵旻见张凝神色未变,鼻子也未抽动,暗暗松了口气。

    其人含笑道:“大人尽管放心,袁本初气度雍容,必不会为难大人。”

    赵旻复又看向张凝。

    “阿凝,阿香亦相陪如何?”

    孙尚香虽是女子,但其人武艺极高,只要不是遇到张郃那等高手,自保绝无问题。

    张凝微微1笑:“夫君,妾以为可。”

    赵大娘也笑道:“如此甚善。阿旻,阿震已至许都,你今日若无要事,应回府见阿震1面。”

    “阿震”便是赵旭之父赵震。

    从其人父子名字便可看出,此人地位不1般。

    赵氏子弟中,赵云同辈人的名讳是雨字头,赵旻同辈人的名讳,则是日字旁。

    繁体字的云,正是雨字头。

    今年近6十岁的赵震,是赵氏旁系子弟、负责看守赵氏祖坟的高手、赵氏绝学的授艺人。

    因此,虽然名义上赵氏嫡亲与赵震是主仆,实则是师徒。

    不是所有的嫡系子孙,皆有习武天赋。

    赵震这等旁系授艺人的存在,足以保证家传绝学不失传。

    赵云的1身武艺,便全部由赵震传授。

    赵旭之所以深受赵云叔侄信任及器重,原因也在于此。

    虽然赵旭年方弱冠,武艺却已不弱。

    综上,赵大娘此行有赵震、孙尚香两大高手护卫随行,安全系数便极高。

    赵旻、赵甲、赵旭等人,因负护卫宫禁之责,因此不能随赵大娘返乡祭拜赵旻亡父,毕竟忠高于孝。

    何况若赵旻这个主公想深入敌后…别说卫府上下,杨彪、荀彧等人也坚决不同意。

    因此赵旻向老娘稽首道:“大人请恕孩儿不孝之罪。请大人稍候,孩儿这便为袁本初修书1封。”

    赵大娘扶起儿子:“阿旻无需如此,便是你欲返乡,老身亦不同意。”

    赵旻再次躬身后便欲伏案疾书,这时,赵贲的声音再次响起。

    “主母、少君、夫人,魏郡邺城来故友,求见少君。”

    赵旻1怔。

    其人尚未来及反应,便听后院院门外,传来1个豪迈爽朗的声音。

    “从文勿怪,故人河间张儁乂不请自来。”

    来者正是冀州河间国鄚县张郃。

    此时河间国未废国立郡,汉灵帝刘宏是河间王刘开曾孙。

    张郃与赵云交情不浅…

    所以,这又是个赵旻叔叔辈的。

    赵旻忙不迭起身,小跑到后院门口。

    只见身高8尺的张郃,着直裾深衣、头戴刘氏冠、腰悬长剑,正躬身抱拳,而董昭则笑吟吟地在张郃身后,向赵旻作揖。

    赵旻连忙躬身抱拳还礼。

    “叔父勿要多礼,公仁公快快免礼。”

    赵旻卧房中的赵大娘朗声道。

    “儁乂既至此,便来房中稍坐。”

    说着,赵大娘拦住了欲回避的张凝,低声道。

    “阿凝,此乃你儁乂叔父,无需回避。”

    年龄与赵云相仿、出身与赵氏仿佛的张郃,与赵云关系极好,所以张郃算是赵旻长辈,张凝确实无需回避。

    赵大娘已经猜到张郃的来意。

    袁绍和赵旻2人委实有趣,袁氏故里汝南,如今是赵旻地盘;而赵氏故里常山,则是袁绍地盘。

    换言之,2者祭祖颇有看头。

    万幸袁绍和赵旻2人,并非不死不休的死对头。

    赵旻引着董昭和张郃2人走进后宅。

    董昭原为袁绍麾下,其人与张郃关系也1向不错。

    双方行礼、落座后,张郃笑道:“久闻骠骑将军之女国色天香,传言果然非虚,阿旻好福气!”

    赵旻哈哈1笑:“叔父所言极是。”

    赵旻1贯不要脸。

    见爱郎如此说,张凝芳心1甜,红着脸小声道:“妾蒲柳之姿,难登厅堂,叔父谬赞也。”

    众人笑过后,赵旻抱拳道:“叔父,袁公而今无恙否?”

    张郃笑着颔首:“明公初败之时,颇有些郁郁然,如今已无恙也。阿旻好本事!”

    赵旻蹙眉道:“叔父,许子远、郭公则之辈,可曾为难叔父?”

    许攸、郭图是河南士,向来与张郃、审配等河北士极不对付。

    问题是,袁绍麾下河北士也分为两派,田丰、沮授是1派,其余河北士是另1派。

    张郃叹了口气,挥挥衣袖:“阿旻,此事不提也罢!”

    赵旻恍然。

    看来,袁绍麾下河南、河北两派,矛盾已日益尖锐。

    于是赵旻心中1动:“叔父,莫非田元皓已故?”

    张郃颔首:“明公本有意赦免田元皓,然则…”

    赵旻以为,又是郭图、逄纪挑拨袁绍,结果…

    张郃叹道:“岂知田元皓过于刚直,其人竟劝主公向天子示好,唉!惜哉!”

    赵旻彻底无语。

    田丰你是不是老糊涂了?

    袁绍和刘协已经水火不容,你居然劝袁绍向天子称臣?

    别说袁绍,就算换成老子,你这糟老头子也活不成!

    活该!

    赵旻是用后世人的价值观来看待此事,在这时代之人看来,田丰不愧为国士。

    张郃抱拳道:“阿旻,闲话休提,此番某为明公祭祖之事而来也,此外,明公尚有薄礼奉上。”

    袁绍派与赵氏叔侄关系良好的张郃前来,已充分表达了其人诚意。

    赵旻抱拳:“叔父此来正好,家母亦正欲返乡拜祭先父也。有劳叔父护送家母,袁公若欲遣其人族亲祭祖,旻亦当竭力护其周全也。”

    张郃大喜,当即抱拳道谢。

    此事顺利谈妥。

    然后,张郃问道:“某闻子龙贤弟已赴河套战匈奴左贤王,阿旻,可曾有军情传回?”

    赵旻摇摇头:“未曾。叔父以为,家叔父此行可否顺利?”

    张郃也摇摇头:“某仅熟知乌桓、鲜卑及扶余人,对匈奴人1概不知。然则,高元才与呼厨泉关系匪浅,其人定不会支援左贤王。

    因左贤王孤立无援,而子龙贤弟素来谨慎警惕,故某以为,子龙贤弟终可大胜。”

    呼厨泉与匈奴左贤王虽是族叔侄,2者却是敌对关系。

    官渡战场上,张郃与赵云配合始终默契,其人对赵云极为了解。

    因此,赵旻彻底放下心来。

    同理,因为张郃只了解赵云,而不了解荀攸和刘晔,所以其人并不知,仅仅1日功夫,卫府铁骑便大获全胜。

    赵旻继续套取情报。

    “叔父,高元才有意与呼厨泉联合?”

    张郃哂笑道:“呼厨泉应付轲比能犹嫌不足,又如何与高元才联合?”

    其人骤然反应过来,苦笑道:“阿旻,某不可再多言也。”

    其人复又对赵大娘抱拳:“既然嫂夫人欲返乡,今日某等便启程如何?”

    通过张郃那句话,赵旻便已分析出不少信息。

    赵大娘含笑行礼。

    “甚好!如此,便有劳儁乂相送。”

    张郃笑道:“嫂夫人休要见外。某便在此等候,请嫂夫人收拾行李。”

    赵大娘喊上张凝后,婆媳2人乘马车匆匆离去。

    送走老娘后,赵旻领着张郃、董昭2人来到自己的书房。

    关紧房门后,董昭开始发挥作用。

    “儁乂,今某主已在许都扎根立足,且已颇具威名,正所谓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今本初处内斗日益激烈,儁乂不若早做打算。”

    张郃叹道:“公仁兄休要再劝某,某家小皆在冀州,脱身不易也。”

    赵旻听出来了,张郃有意来投。

    其人正要发动舌战劝说,便听赵贲的声音又1次响起。

    “少君,文和先生已至。”

    【作者题外话】:田丰这个角色不讨喜,而且赵旻不缺性格好、情商高、通达识时务的顶级谋士,所以,云某只好委屈田丰,按照其人历史上的结局结束。

    这1章,咱们聊1聊张郃。

    以陈寿赞语开篇:张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官渡之战的转折点,虽然多被归于乌巢之战,实际是在张郃、高览的临阵倒戈。

    按《张郃传》记载,乌巢起火后,张郃“率重兵攻太祖营”,可知袁绍将剩余精锐孤注1掷,尽拨于张郃麾下。

    (袁)绍但遣轻骑救(淳于)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魏书张郃传》

    同时按《武帝纪》记载,“绍众大溃”是在“张郃降曹”之后,2者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张)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袁)绍众大溃。--《魏书武帝纪》

    张郃是河北名将,袁绍集团的台柱人物,他的临阵叛乱,绝非1时兴起的偶然事件。

    郭图是“张郃倒戈事件”的关键人物。

    《张郃传》对于传主本人的临阵叛逃,颇多遮掩,称张郃是受郭图谗害,归袁无路,被迫出降。

    (郭)图惭,又更谮(张)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魏书张郃传》

    然而按《魏书武帝纪》与《魏书袁绍传》,张郃降曹实属主动,与郭图毫无干系。

    南朝范晔编撰《后汉书袁绍传》时,亦不曾提及郭图,仅说张郃、高览“闻淳于琼败,遂奔曹操”,与陈寿笔法相同。

    虽然陈寿喜欢在《3国志》中“错落叙事,互文见意”,但郭图的相关记载,明显与常识相悖。

    最简单的问题,张郃已经领兵出击,未曾返回袁绍大营,他是如何得知郭图进谗的?

    按《荀攸传》记载,张郃听闻淳于琼兵败,归降之意甚急,乃至主动“烧攻橹”(即攻战器具),热情过了头,甚至引起了留营守将曹洪的怀疑。

    (袁)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绍遂弃军走。郃之来,(曹)洪疑不敢受。--《魏书荀攸传》

    清代学者姜辰英先生曾明确指出,郭图在此事件中的相关记载,必出自张郃家传(即《别传》),实属“自文其丑”。

    此必(张)郃家传,自文其丑,故与《武纪》、《绍传》互异。--姜辰英

    其实类似《别传》、《家传》、《地方志》1类的私修史料,由于撰稿人的预设立场问题,在许多敏感问题上,喜好“文过饰非,信口雌黄”。

    姜辰英的见解,十分精洽。

    但是,有1点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郭图进谗,虽然子虚乌有,但张郃与郭图不睦,却是无可置疑。

    袁绍内部派系分裂,是“许攸叛逃”、“淳于琼身死”、“张郃倒戈”的直接诱因,这1点确实无可避讳。

    张郃的《家传》,之所以把郭图拉出来背锅,是因为2人存在宿怨。张郃与郭图,由于出身、郡望等问题,实际隶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

    张郃出身冀州河间,属于河北集团的干将;郭图出身豫州颍川,属于颍川集团的先锋。

    这里要说明1点,河北系与颍川系,均非袁绍的嫡系。

    袁绍本人出身豫州汝南,由于出奔渤海(西历189年)的时间过于仓促,其“元从部曲”不多,主要是荆州南阳的逄纪与许攸。

    河北系是冀州地区的地头蛇;颍川系则来自冀州牧韩馥。

    因为韩馥本人出身颍川,因此赴任冀州之后,遣使从老家招募了许多乡亲。比如荀彧便曾受韩馥招募。

    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荀)彧独将宗族至冀州。--《魏书荀彧传》

    换言之,荀彧、荀悦、荀谌、郭图、郭嘉等人,实际均是韩馥的政治遗产。

    但由于颍川士族在河北地区属于“流寓人士”,因此他们与“州里人”袁绍(颍川与汝南同属豫州),存在共同的利益基础。

    袁绍的元从集团中,淳于琼出身颍川,昔日在洛阳与袁绍为同僚。

    袁绍担任中军校尉,淳于琼担任佐军校尉。

    是时,(灵帝)置西园8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后汉书何进传》

    淳于琼无疑充当了袁绍与颍川集团的牵线人。

    仔细梳理史料,会发现袁绍在河北地区虽然“宽纵大族”,但也不时利用“颍川集团”来牵制“河北集团”。

    典型案例就是拆分沮授部曲。

    河北名士沮授,出身冀州广平(即巨鹿郡),被袁绍征辟为别驾从事,相当于刺史麾下的2把手。

    沮授“监统内外,威震3军”,不仅是地方名流,还手握兵权。

    (郭)图等因是谮(沮)授:“监统内外,威震3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献帝传》

    在郭图的建议和袁绍的运作下,沮授的部曲,被1分为3,由沮授、郭图、淳于琼各统1部。

    最终连沮授的本部,也被郭图吞并。

    (袁)绍疑焉。乃分监军为3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1军,遂合而南。--《献帝传》

    (沮)遂以疾退,(袁)绍不许,而意恨之,复省其所部,并属郭图。--《后汉书袁绍传》

    需要注意,郭图、淳于琼皆出身颍川。2人在各类史料(《魏书》、《献帝传》)中,往往1起出现,足见颍川集团党同伐异,由来已久。

    另1案例便是审配的兴衰。

    审配出身冀州魏郡,是河北集团的台柱,被袁绍征辟为治中从事,地位与别驾从事(沮授)类似。

    按《后汉书》记载,官渡之战,审配2子被曹操所擒,袁绍忌惮审配“族大兵强”,打算借机废了审配的监军之位。

    孟岱与(审)配有隙,因蒋奇言于绍曰:“配在位**,族大兵强,且2子在南,必怀反畔。”郭图、辛评(颍川人)亦为然。--《后汉书袁绍传》

    虽然在南阳人逄纪(袁绍元从)的运作下,审配侥幸免于祸患;

    但袁绍死后(202),审配立刻设下毒计,借刀杀人害死了逄纪,恩将仇报如此。

    (审配曰)是时凶臣逄纪,妄画蛇足,曲辞谄媚,交乱懿亲,将军(指袁谭)奋赫然之怒,诛不旋时。--《汉晋春秋》

    更不必说,逄纪的南阳老乡许攸,就是遭到审配陷害而走归曹操的。

    足见河北集团的排外性。

    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许)攸怒,叛(袁)绍。--《魏书荀彧传》

    但是逄纪其人,也并非完美受害者,巨鹿(属冀州)名士田丰之死,便祸出逄纪。

    (逄)纪复曰:“(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袁)绍于是有害丰之意。--《先贤行状》

    谗害审配的郭图与辛评,均出身颍川,自然令审配怀恨在心。

    邺县城破时(204),审配公报私仇,屠尽辛评全族,只有出使曹营的辛毗得以幸免。

    及(审)配兄子开城门内(曹)兵……(审)忿辛、郭坏败冀州,乃遣人驰诣邺狱,指杀仲治(辛评字仲治)家。--《先贤行状》

    此事的可笑之处,在于真正的内奸是审配的侄子审荣,审配却颠倒黑白,寻衅滋事,将颍川集团1网打尽。

    (审)配兄子(审)荣守(邺县)东门,夜开门,内太祖兵,与(审)配战城中,生禽配。--《魏书袁绍传》

    由此可知,袁绍麾下的元从集团、颍川集团、河北集团,3家违戾不和,党同伐异,乃至恩将仇报,戕害性命,到了何种地步。

    张郃身处如此险恶的环境,生出叛心,不足为奇。

    本章先到此为止;下1章,咱们详细说说张郃反叛之事。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