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上


本站公告

    赵云闻得此歌声,心中莫名1痛。

    其人感怀于这歌声的凄哀,1时之间又不知这歌声的主人身在何处,只好在长叹1声后,高歌相对。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这首诗旋律优美,赵云嗓音又不错,是以其人所率之常山部曲,都不由自主哼唱起来。

    这首诗,历史上是建安中后期汉人所作的《生年不满百》,在2百年后的南梁,其被收录入《古诗十9首》中。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常山赵子龙自然也不例外。

    最妙的是,此诗初听来,是劝人及时行乐,然而其中深意,却是在这流离乱世苦中作乐的无奈和豁达。

    这首诗,毋庸置疑,乃赵旻忙里偷闲时所唱。

    在建安5年时,《古诗十9首》中,除《驱车上东门》、《青青陵上柏》等之外的大多数诗歌,皆未诞生。

    赵云这慷慨悲歌1唱,那“叮叮咚咚”的箜篌、凄怆悲凉的歌声便戛然而止。

    1个婉转中带着几分刚强的女声,自1处角落响起。

    “此乃中原新作之诗篇?敢问郎君可是自冀州而来?”

    赵云暗暗松了口气,高喝道。

    “某乃常山赵子龙也,奉大汉卫将军之命,前来迎蔡中郎之女返回中原。”

    得益于乐进、夏侯渊及张辽大军的威势,此时左贤王王帐处,除那哀戚歌声的主人之外,再无1人。

    赵云言罢,便默然不语,静候那女子答话。

    在未确认那女子身份之前,赵云不好多言。

    少顷,1名头戴裘帽、身高约7尺2寸(166厘米)的女子,自暮色中娉婷而来。

    远远望去,那道洁白的倩影仿佛与这片落雪的天地融为1体,那1身厚实的裘袍,丝毫掩不住其人凹凸有致、纤秾合度的身姿。

    其人眸中,带着恰如这漫天风雪1般的凄清与孤寂。

    赵云心中毫无来由地1痛。

    赵云不是其侄子赵旻那等只懂欣赏水蜜桃的俗人,其人过于关注眼前佳人这如冰雪1般的气质,反而忽略了佳人的相貌。

    只见那如冰雪仙子1般的佳人盈盈1礼,长且弯曲的睫毛轻颤,檀口微张。

    “妾正是陈留蔡昭姬,敢问子龙将军,大汉今安好否?”

    赵云在这1刻,竟突然对“1片冰心在玉壶”,有了自己独到且深刻的理解。

    其人看到的,是隐藏在这娇弱身体中,那晶莹剔透如冰雪1般的灵魂。

    赵旻那个老色痞,与赵云的境界相差远矣。

    赵云躬身抱拳:“回蔡夫人,今汉室不但尚存,且天下并无战乱,陈留而今更为1方乐土也。请蔡夫人随云返还许都、觐见天子。”

    赵云只字未提蔡琰为何至此、左贤王今在何地。

    其人语气温和,姿态从容,仿佛送蔡琰回家只是1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正是赵云的细心之处。

    蔡琰这个如冰雪般晶莹剔透的女子,瞬间便感受到了赵云独特的温柔。

    她微微扬起螓首,打量着自己面前这名身高8尺许、如长枪1般笔直挺拔的英武男子。

    见其人眸光澄澈、恭谨有礼,蔡琰原本毫无波澜的芳心,仿佛泛起1丝涟漪。

    “将军方才所唱之诗歌,乃中原士人新作?”

    佳人微微皱起小巧精致的琼鼻,美眸中似有异彩闪烁。

    云哥准确捕捉到佳人眸中的异彩,心中1荡。

    “回蔡夫人,此乃舍侄所作,因伤感初平、兴平年间之乱世而发焉。而今已是建安5年,天子东归许县已有5年矣。”

    见佳人轻点螓首,云哥突然忍不住道。

    “以云视之,此诗歌与《西门行》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自嘲之言也。”

    蔡琰微微蹙起如弯月般的蛾眉。

    “《西门行》?妾实不知此诗歌也。”

    按照创作时间而言,《生年不满百》在前,《西门行》在后。而且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大同小异。

    赵云压低声音唱道:“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逮为乐…”

    初听此诗歌时,蔡琰忍不住哂笑起来,但听完后,蔡琰却正色道。

    “好1篇自嘲、讥讽之言!此诗歌通篇似鼓吹享乐,实则抨击乱世之苦也。然则,此诗歌不如前1首远矣。”

    这首《西门行》,便足以代表魏晋风流的颓废沮丧风气。

    所以说,赵旻始终不理解,为何许多后世人大力鼓吹“魏晋风骨”。

    因为这1首古诗、1首乐府诗之故,蔡琰和赵云便拉近了距离。

    赵云含笑躬身抱拳。

    “因此乱世,察举制已废止多年,士人无升迁通道,便未免发牢骚之言。”

    蔡琰淡淡1笑,不置可否。

    赵云见蔡琰心情转佳,当即正色道:“蔡夫人随云离去如何?”

    蔡琰微微颔首:“如此,有劳子龙将军。”

    2人极为干脆、毫不拖泥带水。

    赵云牵来1匹无主之匈奴马,蔡琰便毫不留恋地上马,与赵云并辔而行。

    赵云见状,心中不由再次1痛。

    蔡琰在此地过得究竟如何,不言而喻。

    赵云有心出言安慰佳人,然而赵云终究不是其人那腹黑皮厚的侄子,他只好与蔡琰讨论音律及诗赋。

    若赵旻在此,1定会高唱《李延年歌》来博蔡琰1粲,反正赵旻臭不要脸。

    所幸赵云文化水平不低。

    在赵云有意引导之下,很快蔡琰便不再想自己惨淡的人生,而是与赵云共同徜徉在《诗经》、乐府诗及汉赋的浩瀚海洋之中。

    1直在军营中戎马倥偬的赵云,此番遇到了难得的知音…

    赵云倒是想与颜良、张辽、徐晃等人聊诗词歌赋,关键是那几人听不懂。

    乐进能听懂,但其人是个闷葫芦,赵云也不喜欢逗哏儿。

    赵旻倒是能与赵云探讨1番,怎奈何赵云总忍不住想揍那欠抽的混小子1顿。

    于是乎,赵云与蔡琰聊得兴起,竟忘了那老哥几个此刻正在营寨外面等着自己。

    结果可想而知。

    当赵云与冰雪仙子言笑晏晏地并辔而来时,乐进、夏侯渊和张辽3人,表情变得极为精彩。

    乐进和夏侯渊,都认识蔡琰蔡昭姬。

    乐进还好,其人只是憋红了脸。

    虽然其人嘴角快要咧上了天,但终究只是微微颔首,在马上抱拳。

    夏侯渊努力憋着笑,向冰雪仙子拱手为礼。

    “某乃沛国夏侯妙才也,昭姬可还记得?”

    张辽更不必赘言,其人先后为董卓、吕布麾下,自然与蔡邕爱女蔡昭姬相熟。

    虽然张辽此刻已经绷不住大笑起来。

    “昭姬,哈哈!别来无恙?子龙乃辽兄长也。”

    蔡琰却有些茫然。

    她在兴平2年便被左贤王掳走,并不清楚而今中原局势。

    “文谦兄,妙才兄,文远兄,3位兄长何以在此?莫非袁本初亦已赴许县?奉先兄何在?”

    在兴平2年时,蔡琰问出这句话丝毫没有问题。

    因为彼时,无论曹操还是吕布,都是袁绍麾下。

    赵云短暂尴尬之后,旋即恢复如常。

    “昭姬有所不知,吕奉先已兵败身故;本初公亦败于某叔侄之手,而今仍在邺城;于许县辅佐天子者,乃舍侄卫将军也。此事说来话长…”

    张辽哈哈大笑:“子龙兄,既然说来话长,兄长便为昭姬细细说来。”

    乐进忍俊不禁:“妙才、文远,某等收拢兵卒,押送战马、俘虏!”

    夏侯渊呵呵1笑,极有默契地指挥兵卒让开道路。

    赵云嘴角微微扯了扯。

    蔡琰回眸嫣然1笑:“有劳子龙将军为妾解释。”

    于是乎,3人放缓马速,跟在赵云与蔡琰身后,在夜幕降临之时,复又回到被围的光杆左贤王处。

    时间回到现在。

    出言劝左贤王与汉军谈判者,正是蔡琰。

    左贤王起身长叹1声。

    “昭姬欲还故土乎?”

    【作者题外话】:《古诗十9首》中的绝大多数诗篇,皆为建安中后期所作,这些诗篇也可代表建安风骨。

    因乱世之故,许多士人被迫背井离乡,漂泊流寓。

    所以,他们便无法通过察举制这1正途进入宦途。

    何况其时已是乱世,便是做官,又能如何?

    于是,《古诗十9首》便在如此背景之下诞生。

    魏晋风骨还不1样。

    因为曹魏时,曹操、曹丕、曹叡1代比1代更刻薄、猜忌,且随着9品中正制的推行,做官渐渐被新兴门阀若垄断,因此士人们便多了许多颓废,而少了许多进取。

    黄老等清谈,渐渐取代显学,到曹叡朝时,便有了浮华案。

    这里,咱们借此简单介绍1下这场震动曹魏朝野的著名政治巨案…

    这也属于魏晋风骨的1部分。

    对了,因为司马贼之故,这个影响极大的巨案貌似被轻描淡写处理了,以至于许多人都不知此事。

    便如曹操是袁绍手下1般。

    “浮华案”是震动曹魏的政治巨案,波及范围广、延续时间长、涉案人员多。

    在该案中,至少有十5位名士子弟先后遭到禁锢,可以算是3国版的党锢之祸。

    所谓“浮华”,即朋党,是沿袭东汉时代“士人清谈交游,褒贬人物,议论朝政”的1种变态形式。

    从参与人员的身份来看,“清议”的发动者,往往是帝国名流或者地方耆老;

    而“浮华”则更多集中在青年贵戚身上。

    浮华的本质,是官僚权贵子弟组成的“政治交游网络”,意在利用舆论来干预朝政。

    因此,此事尤其受到统治者的痛恨。

    曹叡在世时,对浮华子弟深恶痛绝,屡次下诏申饬,最终将为首的十5名浮华头目彻底禁锢。

    耳熟能详的何晏、邓飏、夏侯玄、司马师等人,均在其中。

    因此,此事被司马家的狗腿子王沈做了春秋笔法处理。

    浮华案的兴起,在太和4年(西历230)。

    而在太和6年(西历232)、青龙4年(西历236)乃至景初3年(西历239),其打击力度均有变化,可谓与曹叡的统治时期相始终。

    鉴于该案极为庞杂繁复,难以在1篇文章中面面俱到,因此咱们就“涉案人员”,来论述浮华案中的头面人物。

    由于史料的散逸、以及司马氏掌权之后的刻意销毁(司马师涉足其间),因此浮华党人的名单,已经颇为残缺,甚至可能有错进错出的现象。

    浮华案的本质,即曹魏中期的“贵游子弟结党营私”。

    从目前的史料看,这群青年贵戚,在案发时(230)年龄大抵在2十至3十岁,基本都是曹魏勋臣的子侄辈。

    领头者为何晏、夏侯玄、司马师3人。

    1个是曹操的女婿兼养子(其人老娘本为何进儿媳,被曹操纳之);

    1个是夏侯尚的儿子;

    1个是司马懿的儿子。

    其父辈的政治能量巨大。

    至于党附其间的徒众,也无1例外,其父辈也均是曹魏高级官僚。

    浮华案的头目,按照学术名气与政治能量,被分为3个级别。

    分别被称作“4聪、8达、3预”,合计十5人。即郭颁所谓的“凡十5人”。

    是时,当世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之徒,共相显表……凡十5人。--《魏晋世语》

    由于魏晋嬗代的原因,司马师因参与浮华而被废黜禁锢的政治污点,在司马家族得势之后,被刻意删改,因此浮华案的十5名头目,名单残缺不全。

    但通过对《曹爽传》、《董昭传》、《卢毓传》、《魏略》与《魏晋世语》的勾稽考核,大致可以还原出该案的涉案人员。

    能够基本确定的,有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夏侯玄、诸葛诞、司马师、刘熙、孙密、卫烈、还有“畴”、“备”等知名不知姓的2人,合计十3人。

    参考浮华案中的交游网络与后续的政治事件,颇疑剩下2人中,还有傅嘏与司马昭。

    对3国史有基础了解的诸君,通过这份名单,可以清楚看出,明帝时的“浮华案”,实际是齐王曹芳时“曹马党争”(240-249)的前奏。

    这群遭到禁锢的贵游子弟,在明帝死后,便纷纷拜入曹爽与司马懿门下,再度卷入结党事件,最终在正始十年(249)酿成宫廷砍杀,也就是正始之变。

    浮华案涉案人员,有两个共同特征。其1是年纪不大,其2是出身尊贵,基本都是贵戚2代甚至3代。

    在浮华案中,年龄最大的应该是诸葛诞、毕轨与何晏。上述3人的年龄记载已经散佚,但案发时最多4十上下。

    何晏的年龄,从《魏略》中“文帝恶之,呼为假子”的记载看,与曹丕应是平辈的,即年龄差异小于十岁。

    (何)晏无所顾惮,服饰拟于太子,故文帝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尝谓之为“假子”。--《魏略》

    照此,何晏的生年应该不晚于建安元年(196)。在中华书局编写的《世说新语》(沈海波译注)中,将何晏的生年勘定在初平元年(190);可惜未知其史源依据。

    换言之,太和4年(230)浮华案发时,何晏最多也就是4十出头,实际年纪可能更小1些。

    至于其余浮华子弟,年纪比何晏、毕轨与诸葛诞要年轻许多,大多集中在2十到3十岁,属于比较典型的少壮派。

    以下仅以浮华党人的名单,介绍其出身背景,论述其串联始末。

    (1)何晏

    何晏是大将军何进(1作车骑将军何苗)的孙子,其母改嫁曹操,自己又娶了曹操之女,因此兼备了“继子”与“女婿”的双重身份。

    同时,何晏还是清谈的发起者之1。

    何晏因为与曹丕关系恶劣,在文、明2朝不得发迹。

    在曹魏史家鱼豢笔下,何晏是“颇为冗官”的失意形象。

    (何)晏尚主,又好色,故黄初时(曹丕时)无所事任。及明帝立,颇为冗官。--《魏略》

    现代学者关于何晏在明帝朝的身份地位,观点差异极大。

    比如上海“史学4老”方诗铭,通过《景福殿赋》考证,认为何晏在曹叡时代不仅“有较高的政治地位”,甚至都未曾参与浮华之事。

    而清华大学魏晋史专家王晓毅,认为何晏不仅深度参与了浮华之事,而且其身份还是“高级文化倡*”,连冗官都算不上。

    注意:详见方诗铭《浮华与何晏》,王晓毅《论曹魏太和浮华案》。

    按照《曹爽传》记载,何晏是浮华案的领军人物。

    虽然考虑到《曹爽传》有“望风承旨”的秽史属性,但何晏在明帝朝碌碌无为,基本是可以确定的。

    搜求诸书,其所作所为,无外乎参与《论语集解》的编修撰写,以及随銮伴驾,替明帝歌功颂德,仍然没有脱离“御用文人”的性质。

    另1方面看,夏侯玄与司马师是浮华案的魁首,史有定论。

    2人与何晏私交匪浅,可知何晏作为“领袖”参与浮华之事,基本不存在疑问。

    (2)毕轨

    毕轨是曹魏姻亲,其子尚公主。

    毕轨又是典农校尉毕子礼(失其名)之子;考虑到毕氏的兖州同族、东平毕谌曾做过1任鲁国相,颇疑毕谌即毕子礼,至少也是同族。

    (毕轨)父字子礼,建安中为典农校尉。--《魏略》

    (曹)公为兖州(刺史),以东平毕谌为别驾。--《魏书武帝纪》

    不难看出,毕轨也出身官僚2代,而因为家族与曹魏的姻亲关系,在明帝死后,他最终与何晏1道投靠了曹爽。

    (3)丁谧

    丁谧是校尉丁斐之子,丁斐是曹操同乡,即曹氏原配丁夫人的族人,曾在关中大战(211)时“以牛饵贼”,助曹操脱险。

    丁斐贪财放纵,但曹操以“乡党故旧,辄原不问”。

    (曹)公自潼关北渡,未济,马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曹)公乃得渡。--《魏书武帝纪》

    太祖以(丁)斐乡里,特饶爱之。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魏略》

    可以看出,谯沛出身的丁谧,与何晏、毕轨等魏氏姻亲相似,兼备了“年轻”与“2代”的双重身份。丁谧也不出意外地、在明帝死后投靠了曹爽。

    (4)邓飏

    邓飏的出身记载相对简略,他与何晏交游,主要是因为2人籍贯相同,均出身荆州南阳。

    邓飏字玄茂,邓禹后也。少得士名于京师。--《魏略》

    邓飏是东汉名将邓禹之后,南阳邓氏曾是汉和帝外戚(邓绥为皇后,邓骘为大将军),1度势倾天下。

    因此,虽然书无明载,但邓飏绝非白丁,其父辈应该也在曹魏为官,只不过记载散佚而已。

    (5)李胜

    李胜是魏钜鹿太守李休之子,而李休本是张鲁麾下的高级幕僚,因劝降有功,被曹操重用。

    李胜参与浮华事件,原因与邓飏相似,即李氏出身南阳,与何晏同乡。

    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于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魏书曹爽传》

    上述5人,是明帝死后的曹爽心腹,他们因为出身、婚姻或籍贯因素,属于比较坚定的保皇党。

    6)(7)(8)刘熙、孙密、卫烈

    浮华案中的刘熙、孙密、卫烈3人(见《魏晋世语》),则分别是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司空卫臻之子。

    注意:3国志魏书中,刘放与程昱、董昭、刘晔、郭嘉和蒋济同传,属于曹魏重臣。

    中书监刘放子(刘)熙、孙资子(孙)密、吏部尚书卫臻子(卫)烈3人,以父居势位,容之为3豫。(明)帝以构长浮华,皆免官废职。--《魏晋世语》

    考虑到刘放、孙资“并为喉舌”;

    卫臻是曹魏元勋卫兹之子,势倾朝野;

    那这3位人物,论出身尊卑,与何晏等人不遑多让。

    但从孙资、刘放、卫臻的政治立场看,刘熙、孙密、卫烈很明显不属于日后的曹爽集团。

    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主,制断时政。--《魏书辛毗传》

    (刘)放曰:“宜为手诏。”(明)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汉晋春秋》

    曹爽辅政,使夏侯玄宣指,欲引(卫)臻入守尚书令,及为弟求婚,皆不许。--《魏书卫臻传》

    注意:刘放、孙资篡改明帝遗诏,召司马懿辅政;卫臻曾拒绝曹爽拉拢。

    故,刘放,国贼之1。

    本章先到这里,下1章咱们继续说。

    总之,魏晋风骨绝不可取;清谈之风误国误民。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