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农闲发明忙,偷闻佳人香4


本站公告

    在兵卒围成1团簇拥之中,5人于路旁召开临时军议。

    荀攸抚须道:“妙才、德祖2人此番冒死攻敌,方才为某等传回此重要军情。

    今某等既已知敌军虚实,便应尽快赶赴平阳。诸位将军以为如何?”

    刘晔作揖补充:“剩余1万马蹬,可随粮草辎重运抵平阳县,而今左贤王既已生疑,便不宜再沿用旧策。

    愚以为,前将军、右将军两路大军于平阳汇合后,当互为奇正,以扰乱左贤王判断,以骁骑将军之后军,为1锤定音之奇兵,公达兄、诸位将军以为如何?”

    荀攸的意思是加速行军,尽快与夏侯渊、杨修汇合以了解敌军详情。

    而刘晔则直接改变计策,将赵旻既定的颜良、赵云两路大军改为正、奇来回互换。

    以此混淆左贤王视听、影响其人判断,使左贤王与这两路大军纠缠不休,最后用乐进保障粮道的那1万骑兵,1锤定音。

    荀攸捋须颔首:“子扬此计甚妙也!诸位将军,某等暂且依此计行事如何?”

    赵云颔首:“便如此,若左贤王不中计,某等便仍以正合、以奇胜,届时再针对敌情定计。”

    于是,众主将、谋士简单商定战术后,大军开始加速行军。

    光禄勋府,后宅正堂内。

    赵旻瞠目结舌。

    “皇…皇…皇后?”

    1向口齿伶俐、舌战无往不利的赵旻,此刻竟然变成了小结巴。

    原因很简单。

    因为后宅正堂内,只有1名衣着装饰华丽、气度雍容的贵妇,那贵妇自然便是皇后伏寿。

    伏寿嫣然1笑。

    “妾正是伏皇后,卫将军何故如此吃惊?”

    赵旻又岂止是吃惊,其人险些瘫倒在地!

    这1瞬间,他已想明白1切。

    刘协遇险即将殒命之时,伏梦为何要投湖自尽?

    伏梦的经历,为何与伏寿如此相似?

    伏梦为何能有中常侍那等级的大宦官心腹?

    伏雅为何对自己莫名仇视?

    伏完又为何反复试探自己?

    刘艾为何骤然间变得极为怪异?

    为何伏梦挺着个大肚子在百子坊随意行走,竟无人生疑?

    当然,最关键的是,伏皇后为何1直刻意躲着自己?

    原因其实很简单。

    因为根本没有“伏梦”此人,“伏梦”就是伏寿本人。

    赵旻让皇后伏寿怀上了其人的骨肉。

    赵旻此时还能站立,大脑甚至犹能高速、正常运转,已极为了不起。

    赵旻的所作所为,比董卓老贼还要令人发指!

    赵旻这行为若算“忠臣”,那董卓简直就是大汉道德楷模;曹操甚至可谓大汉之良心。

    赵旻只觉天旋地转。

    若非他前世大风大浪经历得太多,此时恐怕他已昏倒在地。

    如今伏寿怀孕已近5月,而且期间她与赵旻多次行苟且之事,赵旻如今已无任何退路。

    而伏寿又担心赵旻生疑,且如今赵旻的各方外敌都已暂时老老实实蛰伏,赵旻也彻底掌控了许都局势…

    所以,趁暂时出宫小住之时,伏寿决定向赵旻摊牌。

    伏寿好深的心机!

    见赵旻此刻魂不守舍,伏寿缓缓起身,故意扶着小腹撒娇。

    “夫君…”

    赵旻登时冷静如昔。

    事已至此,赵旻懊恼、悔恨又有何用?

    谁让他被“伏梦”迷得神魂颠倒、甚至1直甘愿被其人牵着鼻子走的?

    活该!

    赵旻叹了口气:“宝宝,旻所谓百战百胜,徒惹人笑耳!”

    赵旻就算为大汉立下再大功劳,也难以抵消其人犯下的如此恶行及罪责。

    此事与弑君性质等同。

    伏寿伸出柔荑,摩挲着爱郎俊脸,柔声道:“夫君休要如此,此乃天意也。”

    说着,伏寿面露哀戚之色,美目中溢满泪水。

    “若非夫君神勇,妾恐已遭曹孟德毒手也。”

    赵旻小心翼翼地避开佳人小腹,下意识地搂紧佳人,旋即其人如触电1般跳开。

    他反应过来,怀中佳人不是“伏梦”,而是刘协的老婆伏寿。

    伏寿见爱郎此刻刻意拉开距离,忍不住掩面而泣。

    当然,其人1只柔荑,始终扶在小腹上。

    伏寿的小心机,无处不在。

    赵旻果然无法再硬起心肠来。

    其人轻叹1声,紧紧将佳人拥入怀中。

    “宝宝跟随刘协吃尽苦头,旻保证今后必不使宝宝再受委屈。”

    对伏寿怕曹操的原因,赵旻再清楚不过。

    衣带诏事发后,曹操曾当着刘协和伏寿的面儿,送上了几尺白绫,当场将身怀6甲的董贵人赐死。

    此后,心中惊惧不已的伏寿,便写密信央求老爹伏完、舅父樊普、老乡刘勋诛除曹操。

    这事儿发生在曹操于官渡前线作战之时。

    由于伏寿暗中写过这封密信,所以,彼时无论曹操、袁绍谁赢谁输,伏寿都不可能有好下场。

    曹操固然不可能放过伏寿;袁绍则欲废刘协。

    可笑的是,伏寿找的都是什么人…

    刘勋是曹操故交兼心腹,伏完、樊普2人无兵无权,哪里敢与独揽朝纲的曹操做对?

    伏寿给刘勋写密信…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可想而知,伏寿在那段时间中,是何等心情。

    所以,当赵旻出现在伏寿的生活中时,伏寿自然便对赵旻寄予厚望。

    结果,赵旻果然没有辜负深宫中那个可怜、无助弱女子的期望。

    然而,世事如棋局局新。就在伏寿满怀希望,准备迎接美好新生活时…

    虎贲却骤然间造反。

    伏寿万念俱灰、了无生趣之下,便只好投湖自尽。

    可她万万没想到…

    在她即将终结她这凄惨而又短暂的人生时,1身甲胄、英武俊朗又伟岸的赵旻,如天神下凡般出现在她面前。

    伏寿当时并不认为赵旻可以扭转乾坤,因此在她临死前,她放飞了1次自我。

    这便有了后来发生的1切。

    当赵旻开无双割草时,伏寿在庆幸自己得救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绝望。

    因为以她的身份,绝对不可能和赵旻有任何结果。

    综上所述,心有不甘的伏寿,就这样变成了“伏梦”,也就是赵旻的宝宝。

    不用伏寿解释,赵旻便已想通了这1切。

    当然,为了让怀中佳人止住哭泣、不动胎气,且为了满足自己那有些变态的虚荣心,赵旻还是问道。

    “宝宝,此事前因后果皆为何?”

    伏寿果然哭声顿止。

    其人仰起螓首,对爱郎甜甜1笑。

    佳人那犹带泪痕的甜笑,让赵旻心中狠狠1痛。

    佳人将爱郎的手放到自己饱满的胸口,默默感受着爱郎手心的温暖。

    “夫君可知,妾爱煞夫君?”

    赵旻默默颔首,将佳人紧紧拥在怀中。

    佳人在爱郎耳畔呢喃,将此事始末151十倾诉出来。

    实情大抵与赵旻的推理雷同,但在某些细节存在出入。

    赵旻虽已听荀彧提及此事,但当此事由伏寿亲口说出时,赵旻仍忍不住愕然。

    “夫君,时大人便将此秘诏交与荀令君也。”

    衣带诏事发,伏完和伏寿惊惧交加。

    但刘协并没有放弃夺权之路。其人又写了1封密诏,号召天下士子反曹。

    而这封密诏,是写给尚书令荀彧的,而将秘诏交与荀彧之人,正是伏完。

    此事,发生于董昭密见刘协之前。

    赵旻忍不住问道。

    “宝宝,荀令君当时可曾表态?”

    伏寿轻点螓首:“大人称,荀令君时言:吾素知曹孟德欲不臣,然两害相权,吾不得不尽力助其人焉。”

    赵旻轻抚着怀中佳人玉背,叹道:“荀令君知袁本初欲废刘协,故不得不全力助曹孟德。因此,其人方才对旻之秘诏故作不知,甚至暗中相助。”

    赵旻怀中的伏寿娇甜1笑。

    “夫君有所不知,荀令君早在6月初,便已向刘协及妾称,夫君将扭转乾坤也。”

    【作者题外话】:赵旻派刘晔随军,走了1步妙棋。

    火力全开的刘晔,其能力绝对在鲁肃之上。

    伏寿就是伏梦。

    根本没有伏梦这个人。

    这1切,都怪赵旻这个大聪明。

    前文中,伏完也好,樊夫人也好;伏雅也罢,刘艾也罢,都露出过太多破绽。

    谁让赵旻不注意观察!

    伏寿不得不向赵旻摊牌,因为她已经无法再隐瞒下去。

    且不说正旦大典时其人必须露面,只说赵旻怎么可能不生疑?

    伏寿若再不摊牌,1切都将彻底陷于被动。

    sosurprised?

    云某挖的这个坑,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soeasy!

    赵旻再也不用担心他还政的后果。

    赵旻还政给自己亲儿子,又怎么可能有后果?

    我们再来简单聊聊荀彧。

    初平2年(西历191),(荀)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这段记载有误。

    因为曹操当时是袁绍麾下。

    所以,是曹操主动向袁绍要来的荀彧,属于集团内部的人事借调,而且有借无还。

    荀彧是曹操的左右手,被称为“我之张良”的首席智囊。

    荀彧自东郡追随曹操,栉风沐雨2十载,屡建奇功。

    陈寿作《3国志》,柱国文臣传(魏书十)中,荀彧名列榜首。

    但建安十7年(212),荀彧却突然暴死,死前曾阻止曹操进爵“魏国公”,导致君臣关系僵化,最终引发无数猜测。

    荀彧之死,并非荀彧与曹公的矛盾,而是曹公与汉廷的矛盾。

    遍览3国志,可发现荀彧的政治立场完全是“汉臣”,始终“尊奉天子”;

    甚至在曹操与汉廷矛盾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荀彧还曾参与“谋杀曹操”。

    谈荀彧的立场变化始末,先要从荀彧的“政治主张”谈起。

    建安元年(196)曹操迎天子赴许县前,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

    1种以毛玠为代表,即“奉天子以令不臣”。

    即曹操为主,汉帝为辅。

    行霸道,用霸术,曹氏布武天下,做齐桓、晋文。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魏书十2》

    脩,即修。

    另1种以荀彧为代表,即“奉主上以从民望”。

    即天子为主,曹操为辅。

    曹操恪守臣礼,辅助天子行王道,做周公、霍光。

    (荀)彧劝太祖曰:“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魏书十》

    还有1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时人用来评价郭汜、李傕的凉州霸府。

    后被诸葛亮等人用来骂辱曹操。

    这句话的政治水平最低,比荀彧和毛玠差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呵呵,偏偏这句low到不能再low的话,受众却最广。

    建安元年(196),曹操真实想法已无从得知。

    而毛玠和荀彧的战略方针,在执行的初始阶段,并无差异。

    毕竟前半句都是“奉天子”。

    差异在后半段,到底是“令不臣”还是“从民望”。

    曹操势力膨胀前,与荀彧有过1段长时间的蜜月期。

    也就是从建安元年(196)到建安十4年(209)。

    建安元年,荀彧以侍中守尚书令,实际上就是丞相。

    荀彧尽心辅佐汉室,在曹操眼中,这等同于辅佐自己。

    君臣2人此时还了无嫌隙,直到建安5年的“衣带诏”事件。

    建安5年(200)正月,官渡之战前夕。

    刘备叛逃徐州,杀刺史车胄自立,与袁绍遥相呼应,还连续击败曹操大将王忠、刘岱。

    曹操彻查刘备党羽,揪出以董贵妃父亲董承为首的反曹势力。

    车骑将军董承、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将军王子服等人皆伏诛。

    汉帝下场更加凄惨。

    荀彧把1切都看在眼中。

    衣带诏事件,是曹氏霸府和东汉朝廷的矛盾激化反映,由来已久。

    自建安元年(196)起,曹氏天下布武的野心就日益猖獗,5年间,东征吕布,收降刘备,鏖战袁术,曹氏哪曾把天子放在眼中?

    刘协年龄日渐长大,与曹操的矛盾日胜1日,最终以衣带诏形式爆发。

    董承诛死,董贵妃被赐白绫自尽。

    伏寿和伏完惊惧交加。

    汉帝并没有放弃夺权之路,又写了1封密诏,号召天下士子反曹。

    而这封密诏,正是写给尚书令荀彧的。

    伏完将密诏交给荀彧。

    荀彧的态度很值得玩味,是“恶之,隐而不言。”

    帝方为报怨。(伏)完得书以示(荀)彧。彧恶之,久隐而不言。--《献帝春秋》

    荀彧得到汉帝密诏后,并未将此事报告曹操。

    以此逻辑倒推,荀彧的“恶之”,应该翻译成“反感曹公”,因此隐而不言。

    曹操对此未必1无所察,其人在平定袁氏3子后,便用华歆代替了荀彧,撤掉荀彧的尚书令职位。

    华歆转投曹操的时间很有趣,是“曹操在官渡”时。

    此时恰好是建安5年(200),即衣带诏事件同1年。

    因衣带诏正月爆发,所以征召华歆是此事之后。

    曹操当时和荀彧尚处于蜜月期,官渡之战,荀彧多有建策。

    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华)歆。--《魏书十3》

    建安十4年(209),荀彧被1撸到底,尚书令也被没收了,由华歆接任。

    曹操给了荀彧1个侍中、光禄大夫,让荀彧滚蛋养老。

    侍中和光禄大夫,都是位阶高,但无固定职务和统御的闲散官员,说穿了就是失势的冗官。

    侍中还好,虽然平时负责给皇帝端夜壶,但如果皇帝派遣重要差事,侍中还能有些威权;

    光禄大夫就完全是养老专用了。

    侍中,比2千石。本注曰:无员。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

    光禄大夫,比2千石。本注曰:无员。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后汉书百官志》

    看魏蜀吴3国,历任光禄大夫都是些无所事事的混子。

    比如曹魏的杨彪(杨修之父),先做光禄大夫,后升3公,这属于标准的冗官升迁途径,安置名流用的。

    再比如曹魏的张缉,张皇后她爹,靠着女儿陪皇上睡觉当的光禄大夫。

    还有曹魏的王夔,王皇后他爹,继任光禄大夫,又是个靠女儿陪睡做官的。

    最后是季汉的谯周,来敏,甚至本传都不讳言:“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

    诸如此类。

    毫无例外,云某又喝多了,本章先到这里,云某怕忍不住再破口大骂那个洗白西方老爷的易某某。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