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塞外闻鹤唳,中原驰铁骑2


本站公告

    守门的匈奴兵闻言先是1怔,旋即捧腹大笑。

    “大汉天子?哈哈!哪里有食不果腹之大汉天子?”

    夏侯渊“嘿嘿”冷笑后,“呛啷”1声抽刀出鞘,在那匈奴兵反应过来之前,明晃晃的环首刀便已架上其人脖颈。

    “大胆!堂堂皇汉之大汉天子,岂容你这鼠辈编排侮辱?你若再多言1字,须当心血溅5步!”

    杨修适时作揖:“某等此来,乃奉大汉卫将军之令,向贵主左贤王递交公文!请你带路!”

    杨修语气虽客气,但表情却森然无比,显然,他是在命令,而非请求。

    那匈奴兵神情大变,其人这时才想起,自百年前窦宪勒石燕然以来,匈奴始终是大汉的奴仆。

    而那位威名已经传遍塞外各族的卫将军,更是百战百胜、且能打赢袁绍的神将。

    要知道,袁绍对鲜卑、乌桓作战时,便已是百战百胜。

    夏侯渊止住笑,1对虎目瞪着那匈奴兵,这1刻,那匈奴兵明显感到弥漫在自己4周的森寒杀意。

    另外两个匈奴兵反应显然比被刀架到脖颈之人快得多,2人并未大喝呼援,而是“扑通”1声跪倒在地。

    “大人饶命!大人既是天使,便请随俺来。”

    夏侯渊冷哼1声,挽了个极漂亮的刀花后,“呛啷”收刀归鞘,大踏步向营区走去。

    这几个匈奴人的表现,刷新了赵虎等人的认知,于是众兵卒毫不犹豫,翻身上马便欲冲进营区。

    就在这时,营区内号角声骤然响起。

    伴随着这苍凉嘹亮的号角声,1股股百十人的小股匈奴骑兵,蹄声隆隆,如潮水合流般,自营地内4面8方蜂拥而来。

    杨修正欲开口,却被夏侯渊打断。

    “嘿嘿!不知死活!”

    夏侯渊翻身上马,提起长枪,高喝道:“众儿郎,随某迎战!”

    杨修默默叹了口气。

    他有心说1句:妙才兄勿忘记使命!某等为递交公文而来!

    赵虎则不慌不忙地喝道:“勿慌!结阵!取弓箭!”

    这些被赵旻视为虎豹骑雏形的精锐重骑,仿佛本能1般结成雁形阵,将夏侯渊和杨修护在中间,整齐地取出弓箭,并迅速挽弓搭箭,瞄准疾驰而来的匈奴骑兵。

    “诸位且听某1言!某等为递交公文而来!”

    杨修奋力高呼…

    然而,他未得张飞真传,此时此地又太过于嘈杂。

    纷乱的声音中,杨修因自己嗓门不够大,彻底放弃了挣扎。

    从文,委实抱歉,某已尽力!妙才兄只知打打杀杀!

    眼见情势彻底失控,杨修也只好就此做罢。

    地处辕门宽不过两丈(近5米),这些匈奴骑兵虽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但1时间无法挤出这仅容34骑通过的“狭窄”辕门。

    赵虎嘴角带起冷笑。

    其人武艺虽不及其大兄赵甲,但胜在心思灵活、沉着冷静。

    夏侯渊早已提起长枪,将武艺1般的杨修护在自己身后。

    这时代可不是明清那种文化阉割之时。

    这时代的儒生,若不会射箭和武艺,出门都不好意思跟小伙伴们打招呼。

    所以,杨修虽被夏侯渊护在身后,却也好整以暇地挽弓搭箭,瞄准敌骑。

    当然了,杨修武艺远不及杨樱月,所以,他瞄准的确实是敌骑…敌人的坐骑。

    毕竟射人先射马。

    这时代的匈奴人缺铁,能人手1把环首刀、1支长枪便已算精锐,至于铁制甲胄…那是什么神器?

    何况,因汉末战乱,边郡之民十不存1,这些匈奴人又未与经常将鲜卑、乌桓人摁在地上摩擦的袁绍交过手…

    袁绍的并州边郡,目前是鲜卑人轲比能大人的地盘;

    幽州则既有步度根这个鲜卑大人,又有蹋顿那个乌桓大人,匈奴人暂时打不到那里。

    所以,在匈奴人的认知中,如今的大汉兵卒已非当年雄赳赳的3河骑兵,只是1群纸老虎而已。

    虽然他们面前这群兵卒,身上都穿戴着神器…也就是甲胄。

    若是赵旻在此,1定会结牡阵,前锋持长枪顶住辕门,边翼平射、后军抛射,将这群匈奴人往死里狠揍。

    这些亲卫,都是赵旻拿钱砸出来的精锐。

    他们揍这区区数千仅穿着皮袍的匈奴人,简直不要太简单。

    但原为曲军侯的赵虎,独当1面的时候终究太少,而夏侯渊又不清楚这部骑兵有多精锐,所以…

    他们虽然不能往死里狠揍,但至少也可以轻易取胜。

    遑论夏侯渊莽起来…他可是真敢玩命啊!

    只见夏侯渊面露冷笑,挺起长枪便策马冲向辕门。

    渊哥这辈子经历丰富:年轻时斗过狠;2十啷当岁替连襟儿蹲过号子;

    其人而立之年又4处征战,打过公孙瓒、战过张燕;斗过吕布、拼过关羽。

    所以,如今这1幕,在渊哥看来,只是小场面。

    渊哥性格或许莽,但不得不承认,其人超勇。

    至少,在他面前,匈奴兵无1合之敌。

    赵虎虽然经验不及赵旻,能力更是差1大截儿,但其人总算始终保持冷静,而且中规中矩未犯错。

    见渊哥顶住了攻势,其人反应虽然慢了好几拍,以至于先机尽失,但总算是下了正确军令。

    “变牡阵!前军换枪支援夏侯将军!后军抛射!侧翼平射!放箭!”

    “嗡嗡嗡”、“嗖嗖嗖”…

    弓弦及箭羽破空之音,1时不绝于耳。

    血花飞溅中,1众精锐重骑协助夏侯渊,顶住了欲突破辕门的匈奴骑兵,而侧翼及后军箭矢交织而成的箭雨,则无情地收割了无数匈奴人性命。

    实际上,这场仗打得毫无道理,但凡渊哥嘴皮子能有苟哥5分之1好使,或者有惇哥8成功力,这场仗都绝对打不起来。

    可惜,夏侯惇还在守孝,苟哥赵旻又忙着攀农业科技树,为兵卒们吃顿饺子而孜孜以求。

    将才只是将才,将才缺乏独当1面、总揽全局的大局观。

    非要把渊哥当惇哥使…定军山便是因此而大败。

    当然,在战斗中,将才渊哥确实无敌。

    在他1马当先、浴血奋战的斗志、武艺鼓舞之下,这队精锐重骑虽然变得极莽,却将单兵作战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渊哥本传中的那些赫赫战功,便是这么来的。

    所幸,旁边还有1个始终冷静的赵虎。

    赵虎虽然成长上限不如其大兄赵甲,但做个校尉统领1校兵卒绰绰有余。

    这就好比1支球队,不但需要超级球星,也需要优秀的角色球员1般。

    其人承担了渊哥的指挥之责,并且指挥得有板有眼。

    “侧翼上前,护卫前锋!后军压上,改为平射!”

    “侧翼向后,为前锋释放空间!后军退后,继续抛射!”

    “前锋退后!堵住辕门!勿要陷入重围!”

    “后军既无箭,便改为前锋,前锋退后,收枪取弓箭,抛射!”

    “两翼换枪!改为锋矢阵!前锋体力不支者,速与侧翼相互换位!”

    约莫半个多时辰后,夏侯渊累到双臂酸软,而此时,匈奴人由于己方战损比过高,敌军又强悍无比,终于出现了大面积溃逃。

    赵虎忙不迭高呼:“穷寇莫追!保持阵型!严防敌军增援!”

    此时,赵虎嗓子已经喊哑,带着明显的破锣音。

    夏侯渊哈哈大笑:“阿虎好汉子!敌军士气已竭,短期内再无援兵。某等且稍作歇息!”

    此时,辕门处尸首已堆积如山,就算匈奴人有援兵,若不将尸首挪开,也无法再攻击到夏侯渊这1部重骑。

    简言之,这场毫无道理、突如其来的恶战,他们赢了。

    不管阵型如何变换,始终都缩在后军的杨修,终于有机会开口。

    “妙才兄!某等乃为递交公文而来!”

    杨修,有属于自己的倔强。恰好此次恶战,他的人头数也如青铜。

    夏侯渊奋起余勇,勉力射出1箭,将1名正欲逃窜的匈奴骑兵的坐骑射伤。

    其人对那逃兵喝道:“某等乃大汉天使!喊你主至此!”

    【作者题外话】:兴平元年、兴平2年(西历194-195)汉献帝刘协的狼狈、关中军武德的尽丧,让南匈奴人以为,他们又行了。

    其实,主要原因是单于呼厨泉主动向袁绍认怂,而左贤王部离袁绍又太远,所以这些南匈奴人没挨过袁绍揍而已。

    君不见,《后汉书袁绍传》中袁绍征服乌桓的记载?虽然《3国志》中不可能记载。

    前文曾详细剖析过,“白地将军”夏侯渊就是个莽夫。

    但话说回来,夏侯渊战功绝对不在5子良将之下。这些战功,靠的恰恰是其人的“莽”。

    归根结底,夏侯渊是当之无愧的将才。

    夏侯渊能和张飞结亲,果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们都是同1类人。

    虽然夏侯渊武艺不如张飞。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说到,于夫罗离开王庭之后,匈奴内部随即发生变乱。

    “国人杀其父者遂畔(叛),共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羌渠单于的统治遂戛然而止。

    取代羌渠的“须卜骨都侯”,在位1年即死,世系晦暗难明。

    不过须卜是匈奴的大姓,匈奴之中“呼衍氏(呼延氏)为左,兰氏、须卜氏为右”,可知须卜骨都侯应该是王庭之中的实力派人物。

    国人杀其父者遂畔,共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后汉书南匈奴传》

    异姓有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4姓,为国中名族,常与单于婚姻。呼衍氏为左,兰氏、须卜氏为右。--《后汉书南匈奴传》

    须卜骨都侯死后,“南庭遂虚其位,以老王行国事”,按描述大约是不设单于,改由匈奴王庭的旧贵族们代为摄政。

    这个左贤王,应该便是摄政的老王。

    在此期间,羌渠之子于夫罗始终被排斥在王庭之外,不得归国,长期在中原流浪。

    他先是在并州地区劫掠,之后又参加了袁绍的酸枣联军,跟随关东众军阀作战。直至兴平2年(195)客死汉地。

    于夫罗遂将其众留中国。因天下挠乱,与西河白波贼合,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王沈《魏书》

    单于于扶罗立7年死,弟呼厨泉立。--《后汉书南匈奴传》

    于夫罗死后,其弟呼厨泉继位,“以兄被逐,不得归国,数为鲜卑所抄”。

    由此可知这1家族的落魄境遇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直至建安初年(196),呼厨泉派兵参与护送献帝东归,并以此为契机重新介入中原事务,先后成为袁绍、曹操的附庸,他的单于身份才算得到汉廷的正式认可。

    单于呼厨泉,兴平2年立。以兄(于夫罗)被逐,不得归国,数为鲜卑所抄。建安元年,献帝自长安东归,右贤王去卑与白波贼帅韩暹等侍卫天子,拒击李傕、郭汜。--《后汉书南匈奴传》

    按匈奴旧贵族的抵触态度来看,羌渠父子3人,由于得位不正且充当汉廷爪牙,得不到匈奴实力派的真心拥戴,因此屡经沉浮,境遇蹉跎。

    在东汉政府的影响力下降之时,羌渠家族便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匈奴旧贵族的反攻倒算,死走逃亡。

    我们来看看“屠各”在羌渠之死中扮演的角色。

    屠各,亦作休屠、休屠各、休著各,是“休著屠各”的音译转写,这1支脉源自匈奴休屠王后裔。

    屠各虽然也源自匈奴贵族,却与单于家族干系有限,属于“匈奴别种”之类。

    注意:此处详见陈勇先生《屠各称谓衍变与入塞匈奴的地域化》。

    按《后汉书灵帝纪》记载,中平5年(188)屠各寇暴并州,杀刺史张懿,并联合匈奴左部“杀其单于”。

    由此可知在王庭内乱中,屠各胡是站在匈奴左部贵族1边,而站在羌渠单于的对立面。

    (5年)3月,休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遂与南匈奴左部胡合,杀其单于。--《后汉书灵帝纪》

    匈奴左部与羌渠为敌,存在深刻的历史渊源。

    光和2年(179)呼征单于被杀时,羌渠是以“右贤王”身份继位。

    这实际违背了南王庭的继承顺序。

    因为在王庭之中,“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可知“左贤王”1般充当着储2的角色。

    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4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温禺鞮王,次左右渐将王,是为6角;皆单于子弟,次第(按顺序)当为单于者也。--《后汉书南匈奴传》

    羌渠以“右贤王”身份继承单于之位,无疑离不开中郎将张修的刻意扶持,上1章提过此事。

    张修,便是5斗米道中与张鲁老爹争议极多的那位。

    考虑到张修是杀害呼征单于的元凶,那么依靠张修上位的羌渠,其政治立场也便可想而知。

    彼时(179)的左贤王是何人,史籍无载,不过他的继承权既然遭到羌渠的损害,那么双方的敌对关系便必然形成。

    但有1点可以肯定,20年前的左贤王,必然不是本书中这个左贤王。

    有鉴于此,在汉廷实力日益倾颓,且(羌渠之子)于夫罗领兵外出之际(188),匈奴左部贵族骤然发难,袭杀单于羌渠,属实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另外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屠各胡的政治动向。

    在协助匈奴左部击杀羌渠之后,屠各胡的“寇边”记载便急剧减少(见《后汉书灵帝纪》)。

    照此推断,之前屠各攻杀并州刺史张懿,有可能并非意外,而是与张懿的政治立场有关。

    张懿的史料记载相当匮乏,不过考虑到彼时其身为并州刺史,而身处并州的单于羌渠与汉廷持合作态度(派兵协助幽州牧刘虞平乱),那么张懿应该是支持羌渠的。因此他遭到屠各胡的攻杀也便合乎情理。

    中平中,(羌渠)发匈奴兵,于夫罗率以助汉。--王沈《魏书》

    经此1役,屠各胡在匈奴左部的地位得到巩固提高。

    建安中后期,曹操肢解匈奴,“分其众为5部”,而彼时统帅左部者,便是屠各贵族刘豹。

    魏武分其众为5部,以(刘)豹为左部帅。--《晋书刘元海载记》

    刘豹是刘渊之父,自称为于夫罗之子。

    实际经现代学者唐长孺、马长寿、陈勇等诸位先生的考证,刘豹父子实系屠各贵族,并非南王庭嫡脉。

    他们僭伪世系,乃是出于自抬身价以便整合北狄群落之目的。

    注意:此事详见唐长孺《魏晋杂胡考-前赵的种姓》,陈勇《去卑监国的败局与刘豹世系的造伪》。

    刘元海(刘渊字元海)屠各小丑,因大晋事故之际,作乱幽并,矫称天命,至令2帝幽没虏庭。--《晋书李矩传》

    由刘豹成为匈奴左部帅的记载不难看出,在建安末年(西历216年后),屠各胡在匈奴中的地位已经大幅跃升,甚至取代南单于家族,成为匈奴左部的实际统治者。

    考诸历史,屠各在匈奴左部地位的跃升,恐怕与当年(西历188)他们协助匈奴左部贵族击杀单于羌渠存在密切联系。

    本章暂且讲到此处,下1章,咱们重点介绍栾提呼厨泉。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