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一夕定寿春,兼程求新人下


本站公告

    赵旻火急火燎地找到正忙碌不休的刘晔、步骘以及协助2人的吕范,又带着2人着急忙慌地去见颜良和徐晃。

    不待喘匀气儿,赵旻便对5人道。

    “旻须即刻启程,今日已是初十,十6为婚期,寿春至丹徒,足有6百余里,迟恐不及。”

    刘晔捋须笑道:“主公不必心急。由寿春向南至大江,再沿大江顺流而下,5日必至。”

    赵旻心道:老子也知道走水路更快,问题是大舅哥还在西曲阳!

    方才,他想到的便是此事。

    不用赵旻说,颜良便摇头道:“子扬,不妥!吴侯今应在西曲阳,主公须向东行方可。”

    刘晔呵呵1笑:“主公与吴侯汇合后,再走水路即可。主公,晔有1捷径,可保主公于望日顺利抵丹徒。”

    刘晔是土生土长的9江郡人。

    颜良忍不住再次插口:“子扬,你何不与主公同行?”

    赵旻抱拳笑道:“前将军,今刘元颖、夏侯妙才既去,子扬便需留于寿春安抚人心,不可随旻同行也。

    有劳前将军与公明坐镇9江,待曼成至此,你3人负责稳定9江郡大局。”

    颜良和徐晃同时抱拳:“主公但请放心!”

    赵旻看向步骘:“子山,有劳你随旻同赴丹徒。”

    步骘躬身作揖。

    “骘谢主公信重。”

    吕范抚须笑道:“从文如此安排甚善也!”

    赵旻向吕范抱拳:“子衡兄,事不宜迟,我等即刻启程如何?”

    吕范作揖:“甚善!老夫人恐已心急如焚也。”

    刘晔匆匆绘制出1幅路线图,并向赵旻指明此路线之优势。

    赵旻看罢路线图后恍然大悟。

    刘晔口中的“捷径”,是1条经西曲阳、最终汇入长江的支流。

    在全程顺风顺水的情况下,赵旻5日内赶到丹徒不成问题。

    走水路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做到日夜兼程。

    赵旻遣亲卫唤来俩爱徒,带1屯1人双马的亲卫,押上那6氏假冒的“郭嘉门客”,与吕范、步骘径自向东而行。

    于是乎,由于赵旻坚持奉行“团结1切力量”、及其人诚心诚意拜祭曹操之举,加之其人谋划的3路齐攻之策,赵旻兵不血刃地独力平定了刘馥之乱。

    虽然有时候1力可以压十技,但在更多时候,则需要4两拨千斤。

    1味攻伐的公孙瓒及孙策,便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所以,当赵旻1路疾驰,在翌日上午赶到近百里外的西曲阳之时,孙策正在指挥兵卒攻城…

    随行的9江郡5官掾,也就是9江高级郡吏,虽因星夜兼程而苦不堪言,但其人仍亮出刘馥公文,向西曲阳城头的西曲阳令连连高喝道。

    “止战!止战!刘府君已向卫将军认罪!”

    于是…攻守双方都懵了。

    刘元颖已认罪归降?

    哦,我等苦苦攻守,攻守个寂寞?

    孙策、陈登和鲁肃3人,自指挥高台上匆匆赶来。

    孙策大笑着执起赵旻的手。

    “未意旻弟竟如此之速!”

    赵旻也紧紧执起孙策另1只手。

    “兄长,弟侥幸而已。”

    鲁肃见2人如此亲热,心中登时再次1抽…

    念及赵旻为纳妾而来,鲁肃旋即释然。

    陈登见状,则若有所思。

    孙策执着赵旻之手,上下打量其人1番后笑道。

    “旻弟武艺又有精进?”

    赵旻如今的武艺,确实已接近张辽、孙策那种超1流水平,强于曹仁。

    当然,赵旻箭术仍远不及太史慈。

    赵旻自谦几句后,向身后招了招手,亲卫便将那“郭嘉门客”押了上来。

    孙策疑惑地看着那“门客”,显然,他并不认识此人。

    赵旻将自己与孙策历史上遭遇的同款待遇,向其人讲述出来后,鲁肃登时便后怕无比。

    历史上所谓的“许贡3门客”,疑点重重,那3人背后,必是吴郡士族。

    如今,轮到赵旻享受如此待遇。

    万幸赵旻不是孙策,亲卫从来不离身侧,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后怕之余,鲁肃哂道:“主公,此必为顾、62家之所为也。”

    赵旻在许都之时,这些“义薄云天”的“门客”从不冒头,赵旻行军时,这些“门客”仍不冒泡,但当赵旻甫到9江便遇刺…

    所以,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儿吗?

    见孙策确实不认得那刺客首领,赵旻命亲卫将那人押下去,复对孙策道。

    “彼时敌众我寡,旻无力追杀贼众,惟有擒其首耳。然则,似此等死士,恐问不出所以然,故而旻欲使诈也。”

    作为普京大帝的同行,赵旻有的是套路。

    孙策剑眉1挑。

    “旻弟计将安出?”

    赵旻捋须笑道:“兄长,此事暂且不急,当务之急,乃速归丹徒也。”

    孙策正欲开口,却听身后传来马蹄声,只见安置好兵卒的周瑜赶了过来。

    见礼后,周瑜轻笑道:“卫将军雄风依旧,百战百胜,瑜深佩之!”

    赵旻自谦道:“此侥幸而已,何足挂齿?公瑾兄,此番仅你2位兄长前来?”

    周瑜摇摇头:“子义亦在此,其人正收束兵卒。”

    孙策有些惭愧。

    “旻弟,此番兄并未出力…”

    赵旻笑着抱拳,打断了孙策的话。

    “兄长勿作是念,待来年旻讨伐韩遂老贼之后,便全力助兄长攻江夏如何?”

    赵旻本就不愿给孙策9江郡,如今理由更加充分。

    但他也不愿失信于人,所以,正好变相以江夏换取9江。

    反正孙策对江夏的渴望,1定在9江之上。

    果不其然,赵旻此言1出,孙策便喜形于色。

    “旻弟此言当真?若如此,兄便提前调兵于庐江,你我北、东两路夹攻,必教黄祖老贼疲于应对!”

    吕范和周瑜2人,也忍不住抚须而笑。

    江夏位于汝南之南、庐江之西,赵旻自汝南出兵、孙策自庐江出兵,届时不但黄祖,便是刘表也要大感头疼。

    庐江郡西邻9江郡,是如今的信阳东南、皖西6安、桐城、安庆及黄冈东部1带。

    江夏郡则是鄂中,后世武汉、鄂州、黄冈大部在其境内。

    孙策若得江夏郡,刘表将寝食难安,对赵旻代表的大汉朝廷依赖程度,也将会更深。

    综上,如此结果,除刘表寝食难安外,可谓皆大欢喜。

    所以赵旻重重颔首:“兄长放心,旻绝无虚言!”

    这时,收束完毕兵卒的太史慈也赶了过来。

    见礼后,太史慈倒是干脆许多,其人抱拳道。

    “卫将军,今9江郡既定,某等即刻启程如何?老夫人已心急如焚也。”

    有些话,孙策这个大舅哥不方便说,太史慈却毫无顾忌。

    赵旻抱拳道:“子扬曾献上1条捷径,此捷径恰好经西曲阳,我等日夜兼程,5日内必可抵丹徒。诸位且稍候,旻需进城安抚士民。”

    西曲阳令及1干县吏、守将等,早已在城门处瑟瑟发抖。

    他们虽早已听说赵旻威名,但没想到赵旻竟如此之威:

    就连赫赫有名的江东孙伯符,在赵旻面前都相形见绌!

    见赵旻走来,西曲阳令“扑通”1下顿首行礼,其人掾属反应也丝毫不慢。

    于是乎,城门处跪倒1大片。

    赵旻懒得与这些小鱼小虾客套。

    其人声色俱厉地呵斥1番后,当即下令陈登将其众绑缚,押回寿春城,交给刘晔处置。

    陈登领命后,复又抱拳:“西曲阳及阴陵2县,便暂由登驻守,主公请速至丹徒,勿要失信于人。”

    赵旻还礼后,将两个爱徒唤来,托付于陈登照顾。

    赵旻需日夜兼程,他担心俩孩子吃不消。

    辞别陈登后,赵旻及孙策各率臣属、亲卫,改6路为乘船,经水路向丹徒进发。

    太史慈率孙策步卒缓缓返回丹徒。

    上了西曲阳当地望族准备的船只后,赵旻突然反过味儿来:

    老子这趟“出征”是拜祭曹老板、外加结婚?

    【作者题外话】:江夏郡是荆州的东大门,江夏郡若失,刘表将直面江东威胁。

    但刘表并非无能之辈,黄祖也是当世名将,其2人1定有自救措施。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说到,动辄数万斛、数十万斛粮食的大手笔,对于1般的赏赐或中小额度的贸易而言,着实夸张,远不如交易布帛来得轻便快捷。

    谷物沉重且价值偏低不要紧,咱还有单位质量更轻、单位价值更高的绢帛。

    于是乎,绢帛成为官僚贵族的宠儿。

    实际览查《3国志》及引注,确实有大量关于“赐绢、市绢”的记载,前后数十处。仅以典型案例,略作参考。

    (1)曹丕借绢

    前文已经提过,曹丕年轻时管曹洪借钱。

    曹丕是舞文弄墨的贵公子,自然不可能开口闭口“几十车大米”,因此选择了“借绢”,即生丝织品。

    文帝在东宫,尝从(曹)洪贷绢百匹,洪不称意。及洪犯法,自分必死。--《魏略》

    绢是丝织品的基本单位,在同类产品中价值不算很高,但曹洪“家富吝啬”,拒绝请求,因此曹丕衔恨。

    (2)曹丕纳绢

    2宫夺嫡时,曹丕把幕僚吴质装到大竹筐里,偷偷运到了自己的府邸。

    因为吴质是朝歌县长,因此曹丕触犯了“私下结党,交接朝臣”的政治忌讳。

    此事被曹植的谋主杨修得知,给曹操打了小报告。

    曹丕闻讯,自知大祸临头。

    在吴质的策划下,曹丕第2天运了几车绢到自己府上,实际是利用“受贿”来掩人耳目。

    (曹丕)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杨)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魏晋世语》

    曹操卫士检查之后,大约认为曹丕只是受贿,并未交结朝臣。

    告密者杨修遂失宠。

    (3)蒋济卖官

    蒋济是司马懿的好友,也是曹魏巨贪。

    曹魏禁军系统的主官,分为中领军与中护军,领军为主,护军为辅。

    但中护军享有“典选任免”的权力,因此想在军队系统内升迁,少不得要看中护军的脸色。

    蒋济出任中护军时,赃污狼藉、大4聚敛。

    这便导致曹魏军队中出现了歌谣,戏称“要做牙门将,需要千匹绢;要做百人督,需要5百匹绢”。

    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故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5百匹”。--《魏略》

    蒋济索绢,绝不可能是给自家人做衣服。

    什么衣服需要千匹、5百匹绢?给大象穿的?

    所以人家就是索贿。

    蒋济后来与司马懿谈到索贿之事,2人“相对欢笑”。

    司马懿大概很受启发,后来安排儿子司马师出任中护军,可想而知又是怎样1番光景。

    宣王(司马懿)与(蒋)济善,间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1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魏略》

    (夏侯)玄既迁,司马景王代为(中)护军。--《魏略》

    曹魏的军官素质,也就随着蒋济、司马师这群贪官污吏和野心家,而逐渐败坏了。

    难怪西晋国祚不长。

    (4)刘备赏赐

    刘备攻占成都(214)大封群臣。

    其中关、张、葛、法4人,每人得到黄铜5百斤、白银1千斤、铜钱5千万、蜀锦1千匹。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5百斤,银千斤,钱5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蜀书张飞传》

    按照行文下方“其余赏赐各有差”的书法,可知千匹蜀锦,与贵金属并列,其价值应当相去不远。

    按此,锦在蜀地,也很明显是用作1般等价物。

    与魏、蜀相异,吴国除了丝麻织品外,还有1种土特产“葛布”(1作葛越)也能充当货币,甚至还可以当作贡品。

    (刘)勋信之,又得(孙)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魏书刘晔传》

    不过按记载看,葛布相比于丝帛,质量较差,价值也相对较低。

    西晋文学家左思曾言“蕉葛升越,弱于罗纨”。

    纨是细绢,罗是轻薄透空的丝织品。

    可见在北人眼中,南方的葛布,确实不如北国的丝帛。

    丝麻布帛充当1般等价物,实际非两汉魏晋独有,明清时代亦然。

    “谷帛为市”的光景,可谓与封建社会相始终。

    丝帛的货币化,在3国案例极多,篇幅所限不能尽言,因此此处着重挑选重要的案例,加以列举论证。

    诸君若对“布帛货币”感兴趣,可以参阅王怡辰《魏晋南北朝货币交易和发行》1文。

    其附录部分以表格形式,辑录了3国时代大量布帛的交易、赏赐记载。

    其中魏国3十例,蜀国6例,吴国5例。详实充分,开卷有益。

    当然了,“本色银”的绢帛是硬通货,“折色银”的金银贵金属,自然也是硬通货。

    所以,诸君千万莫要因此而产生误会。

    毕竟,乱世黄金,盛世古董,都是珍贵之物。

    民国乱世的硬通货当然是粮帛,但黄鱼也是极好的。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