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汉亡于何处,势猛如破竹中


本站公告

    十年前,也就是初平元年(西历190年),曹操荥阳兵败,其人于扬州9江郡征兵后不久,有1晚兵卒哗变,曹操险些身亡。

    次日清晨兵卒散去后,曹操悲哀地发现,1夜之间,自己1无所有。

    彼时,曹氏夏侯氏宗亲中,曹仁、曹纯兄弟2人,在扬州刺史部淮泗1带,纠集千余游侠,做游侠(实际就是土匪强盗)打家劫舍。

    史载虽仅提到淮泗1带,但扬州刺史部江北两郡中,庐江郡远离泗水,所以,曹仁和曹纯打家劫舍的活跃区域,应是沛国南边的9江郡。

    家徒4壁的夏侯渊、夏侯尚叔侄在老家忍饥挨饿,夏侯渊为了救活张飞的老婆…也就是其人亲侄女,其人亲儿子竟然被活活饿死…

    曹休为了躲避仇家,隐姓埋名,甚至1晚上睡觉都得换3处地方。

    连曹操他老爹曹嵩,都逃到了徐州琅琊郡。

    以至于曹操携家带口投奔袁绍,求大哥安排个工作赏口饭吃之时,身边心腹仅有夏侯惇和曹洪2人。

    彼时的曹操,大概翻遍浑身上下,都掏不出十个大子儿…咳咳,5铢钱。

    卞夫人当时还是小妾,丁夫人是正妻,刘夫人…很可能便是那时饿死的。

    天可怜见,丁夫人、卞夫人带着1堆可怜又无助的孩子…

    彼时她们吃了多少辛酸委屈,可想而知。

    这是曹操的黑历史,隐于各种典籍之中,前文曾提及。

    为避董卓之祸,曹氏、夏侯氏能逃出谯县的逃出,能隐姓埋名的隐姓。

    若非袁绍接济…曹操恐怕要家破人亡。

    所以,当后来曹操叛逃、在许县自立门户时,袁绍当时是何心情可想而知。

    老子养了条白眼狼?

    综上,曹操绝非天选之子。其人的成功固然离不开袁绍扶持,也更加离不开其人百折不挠、筚路蓝缕的拼搏。

    刘备与曹操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前者能力终究不如后者。

    言归正传。

    曹仁骤然提及此不堪回首之往事,实则是在极委婉地劝自己嫂子:知足者常乐,且行且珍惜。

    眼下曹氏并非毫无希望,不是还有俩孩子做纽带吗?

    卞夫人何许人也?

    其人微微1笑:“子孝不必如此,妾已知应何去何从。”

    其人话音甫落,赵旻的声音便在院外响起。

    “卞夫人,子孝兄,旻急欲启程,今日便不再叨扰。诸位珍重,后会有期!”

    卞夫人给曹仁使了个眼色。

    后者当即会意。

    “卫将军且稍候,嫂夫人有书信欲寄于刘元颖。”

    少顷,曹仁将简册交给门外的赵旻。

    “卫将军若围寿春,可将此简册送入城中。袁本初而今为卫将军大患,卫将军万不可于9江拖延。”

    赵旻双手接过简册,郑重道谢。

    曹仁此举,无异于表明曹氏及夏侯氏立场。

    曹仁抱拳还礼:“卫将军不必言谢,刘元颖之所以抗诏,皆因曹氏之故。”

    赵旻不再废话,与俩爱徒再次向曹仁行礼后,便告辞匆匆离去。

    当日午时,赵旻1行人便随华歆走进豫州牧衙署。

    落座之后,华歆取出檄文。

    “主公,檄文今已至沛国,沛国士民皆不看好韩文约。”

    赵旻颔首:“子鱼先生,豫州而今人心如何?”

    华歆笑着作揖。

    “主公勿忧,因主公先后大胜袁本初及刘子台之故,而今人心安定,除汝南外并无暗流。

    豫州全境,今已尽皆耕种冬小麦,若1年可两熟,则此乱世终结便不远矣。”

    赵旻失笑:“子鱼先生此言差矣,乱世终结又岂是如此简单?先生使士民安居乐业即可,余者皆由旻解决。”

    汝南问题,当然还需赵旻解决。有徐庶、李典协助卫旌,汝南便乱不起来。

    了解清楚如今豫州情况之后,赵旻便匆匆离去,只留下陈矫辅助华歆。

    十月十6便是他与孙尚香大小姐的婚期,留给他的时间已所剩无几。

    翌日,当赵旻行至龙亢县(今亳州谯城区西南),将离沛国进入9江郡平阿县(蚌埠怀远县)时,赵旻和吕范,终于收到了李典和周瑜的来信。

    孙策、陈登联军,已屯驻于9江郡东城县(今滁州定远县东,位于广陵、9江2郡交界处),正欲向阴陵县进发。

    阴陵县,在如今定远县西北,亦属定远县范围。

    而李典也已赶至汝南郡汝阴县东南角,即将攻打下蔡县,也就是如今的淮南凤台县。

    所以,3路军路线如下:

    中路赵旻攻平阿县后,南下攻寿春;东路孙策、陈登联军攻阴陵县后,向西攻西曲阳县,进而攻寿春;

    西路李典攻下下蔡县后,向东南攻寿春。

    不同于历史上孙十万攻9江郡,寿春位于9江郡的西北角,距汝南、沛国皆1县之隔。

    所以,赵旻准备让孙策从9江郡、江夏郡之中2选1。

    毕竟庐江郡位于9江郡西侧,加之孙策如今不可能北进,所以,赵旻认为,孙策1定会选江夏郡。

    您说孙策两个都要?

    呵呵。

    江夏郡岂是孙策可轻易攻打的?

    孙策若要9江郡,赵旻便不可能再出兵协助孙策攻江夏。

    孙尚香…似乎没有美到让赵旻不顾1切的程度吧?

    她又不是怀孕的伏梦。

    若孙策要9江而不攻江夏,那么赵旻便无需为自己与刘表的关系犯愁,可安心攻略凉州。

    反之…赵旻手握9江要冲,便等于在孙策的地盘楔进1颗钉子。

    而且赵旻打着为老丈人报仇的旗号,刘表只能捏鼻子忍下来,回过头央求赵旻保住其人南郡。

    这就是贾诩打的如意算盘。

    总之,无论如何赵旻都不亏。

    赵旻在与刘晔、步骘2人商议1番、复又问过吕范的意见之后,便决定急行军赶至平阿县城下。

    于是乎,在十月初8清晨,赵旻便率军1夜疾行,径直赶到平阿县城附近。

    1夜急行军后,兵卒们已疲惫不堪,是以赵旻下令兵卒扎营安歇,自己则率1队精锐亲卫,在清晨雾霭掩护下,潜往平阿县城打探敌情。

    此时为卯时中,也就是清晨6点多,尚未日出,天色昏暗,雾霭沉沉。

    在骑兵们即将行进小树林之时,赵旻骤然高扬起手。

    “且慢!”

    这队精锐骑兵勒马极快。

    赵旻话音甫落,他们便勒马止步。

    赵旻摘下兜鍪,眯起眼观察片刻后,冷冷1笑,唤来这队亲卫的队长。

    赵旻眯起眼指着前方密林:“前方林内有埋伏!”

    那队长煞有介事地眯起眼,向那被雾霭笼罩的密林观察片刻…

    结果1无所获。

    其人有些沮丧:“少君,仆未发现任何异常。”

    赵旻哑然失笑。

    “而今曙光将至,林鸟飞翔、盘旋觅食,然则,彼处半晌无林鸟飞起,此其1也;

    此地4周雾霭沉沉,而独彼处雾霭格外浓重,此必因有人匿于其中之故,此其2也;

    密林之中野兔鸣叫之声稀疏,独彼处兔鸣之声密集,说明彼处必有伏兵惊扰野兔,此其3也。”

    赵旻前世出身于农家,清晨随其父下地干活儿时,因农民走动、劳作时惊扰到野兔,所以时常听到野兔发出的尖锐之声。

    野兔没有声带,不代表野兔发不出声音。

    所以,赵旻对此起了疑心。

    那队长擦了擦额头冷汗。

    “少君,莫非为平阿县守卒?”

    赵旻摇头:“绝无可能!我军1日1夜,急行军百5十里,便为出其不意,是故,平阿县守卒万万料不到我军会骤然杀至。”

    赵旻再次眯起眼,缓缓道:“传令下去,待我军结好阵势之后,向雾霭浓重之处射箭!”

    赵旻所率这1队骑兵,皆为具甲重骑。

    这队骑兵若结成阵势,只要冲锋起来,便所向披靡。

    少顷,骑兵准备妥当之后。

    赵旻戴上兜鍪,将长枪挂好,便取出弓箭,觑准1处,“嗖”1声射出1支箭矢。

    只听密林中,骤然传来1声惨呼。

    【作者题外话】:遍观3部史书可知,曹操在初平元年荥阳之战(西历190)后,曹操曾消失数月。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究竟去哪了?

    曹操起兵之初,长期隶属袁绍麾下(190-195),直到建安元年(196)南下许县,始独立发展。此事虽然唯独上讲坛的某教授不知,但已有许多人得知。

    当然,那某教授应该是故作不知,反正他习惯了虚无主义和骂老祖宗。

    览查诸书,我们都会发现,曹操最初所依附者,是张邈而非袁绍。

    荥阳惨败(190)之后,曹操才走上与袁绍合流的道路。

    荥阳之战后,曹操曾消失数月,远走扬州。《武帝纪》托言“南下募兵”,但实际的募兵成果1无可取,最终仅带回5百士卒。可知募兵是假,串联是真。

    (募)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5百余人。--王沈《魏书》

    曹操所串联者,便是扬州军阀陈温与周昕。

    从后续事件中陈温与周昕的立场来看,2人很明显隶属袁绍联盟。因此,在曹操离开酸枣的数月时间里,实际是充当袁绍使者,替其广交英雄。

    在“募兵”结束之后,曹操也并没有返回酸枣,而是进屯河内。

    须知,屯兵酸枣的军阀,是张邈、刘岱、臧洪、乔瑁与袁遗;而驻扎河内的军阀,则是袁绍。

    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魏书武帝纪》

    换言之,曹操在荥阳惨败之后,便弃张邈而投袁绍。

    募兵只是幌子,曹操实际是在替袁绍进行政治串联。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讨董之初,得张邈、卫兹之助,事业也算是处于上升期啊?

    他为何要投奔袁绍呢?

    且听云某细细道来。

    屯兵酸枣的军阀,有张邈、乔瑁、刘岱、袁遗、鲍信等人。

    从私交上看,其众与曹操均比较友善。

    陈留太守张邈,是曹操在洛阳的故交,被称作“奔走之友”。

    太祖、袁绍皆与(张)邈友。--《魏书吕布传-附传》

    东郡太守乔瑁,是乔玄族子,而乔玄则是曹操的恩公。

    (乔)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魏书武帝纪》

    兖州刺史刘岱,彼时正与袁绍合作,袁绍甚至以家人相托,以示拉拢。

    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魏书程昱传》

    山阳太守袁遗,是袁绍堂弟,且与曹操为文友。

    曹操曾说“成年后能勤学苦读者,只有我和袁遗”。

    (太祖曰)“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

    曹操凭借昔日人脉,在酸枣应该混得还不错。那么,为何他要离开酸枣,转走河内,与袁绍合兵呢?

    因为曹操惨败荥阳,败光了自己在酸枣的脸面。

    酸枣联军本是为“讨伐董卓”而设。

    董卓在中平6年(189)8月进京,曹操在同年十2月逃至陈留,在此兴兵。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的老家在豫州沛国谯县;

    而其人起兵的位置,却在兖州陈留郡己吾县,也就是本书赵旻大本营陈留县隔壁。

    (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魏书武帝纪》

    可知曹操未曾返回老家,而是就近逃往陈留。

    其人无疑是托庇昔日好友、陈留太守张邈。

    《世语》此处注释,称《武帝纪》中的“散家财、合义兵”,主要来自卫兹的资助。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5千人。--《世语》

    换言之,曹操是“散别人家的财”来招自己的兵。

    而卫兹又是张邈部将,可知曹操最初的政治依托,就是张邈。

    在荥阳之战(190)中,曹操轻敌冒进,被董卓部将徐荣打得大败。

    其人5千兵勇全数覆灭,卫兹也不幸阵亡,曹操则连坐骑都被射死(见《曹洪传》),仅以身免。

    (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魏书武帝纪》

    因此,曹操回到酸枣(属陈留郡)之后,受尽诸侯的白眼。

    这也能解释为何曹操在座上慷慨陈词,而诸将置酒高会,根本不搭理他。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邈等不能用。--《魏书武帝纪》

    曹操彼时的形象,无异于《我的叔叔于勒》1文中的败家子儿,是1个“糟蹋干净投资人的血汗钱”的无赖。

    因此曹操“南下募兵”,也便势所必至。实际募兵是假,改换门庭是真。

    敲黑板画重点,募兵!

    曹操带领亲旧肺腑,远赴扬州募兵,事见于《武帝纪》、《夏侯惇传》、《曹纯传》与《曹洪传》,可谓大张旗鼓。但实际的工作成果却很不理想。

    曹操真正带回中原的兵马,仅有5百;

    其人收拢残卒,也不过千余。

    其不叛者5百余人。--王沈《魏书》

    (曹操)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魏书武帝纪》

    龙亢,本章解释过位置,谯县隔壁。

    穿越半个中国(兖州→扬州)的漫长旅行,曹操却仅仅招募到如此可怜的兵员数量,实在匪夷所思。

    虽然王沈、陈寿等人讳称“遭遇兵变”,恐怕亦有曲笔。

    曹操南下的真正意图,是替袁绍联络东南军阀。

    所联络者,便是扬州刺史陈温,与丹阳太守周昕。

    那么问题又来了:陈温是谁呢?

    陈温,1作陈祎。

    其人是汉末扬州刺史,在初平4年(193)死于袁术之手。

    (袁)术以馀众奔9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魏书袁术传》

    考虑到袁绍与袁术的对立关系,陈温的政治立场可见1斑。

    更重要的是,陈温的郡望是豫州汝南,与袁绍(汝南汝阳)为同乡。

    曹操串联陈温,恐怕就是以“籍贯族望”为依托。

    陈温字元悌,汝南人。先为扬州刺史。--《英雄记》

    曹操从弟曹洪,又与陈温有旧交。

    曹休的祖父曹鼎,昔日曾官至吴郡太守,而吴郡就在扬州刺史部。

    换言之,曹氏与陈氏,同出豫州,任官地区又相似,应有世交。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曹)洪善。--《魏书曹洪传》

    (曹)休祖父尝为吴郡太守。--王沈《魏书》

    且陈温死后,袁绍遣堂弟袁遗、代陈温为继任扬州刺史。

    可知陈温隶属袁绍联军。

    (陈温死)袁绍遣袁遗领(扬)州。--《英雄记》

    总而言之,曹操、袁绍、陈温,无论从籍贯还是故旧关系上看,均有瓜葛。

    因此曹操游说联合其人,也便有据可循。

    按陈温赠与曹操“2千精兵”的记载,曹操在淮南的活动,颇有成果。

    (曹)洪将家兵千馀人,就(陈)温募兵,得庐江上甲2千人。--《魏书曹洪传》

    再来看看汉末大乱初期,极为活跃的周昕。

    周昕是丹阳太守,出身扬州会稽。

    此处需要强调1点,会稽周氏兄弟共3人:周昂、周喁、周昕。

    兄弟3人均无传,且频繁参与中原群雄的割据活动,因此记载相互舛谬,事迹经常被混淆。

    但周氏3兄弟的政治立场,却完全1致。即隶属袁绍-曹操联军。

    云某遍搜文献后发现,周昂、周喁,应是同1个人,所以应是周昕、周昂两兄弟。

    从现存史料看,周昕居长,周昂次之,周喁最幼。

    周昕字“太明”,在《会稽典录》中被写作“大明”;

    在《檄文》中被写作“泰明”。

    古时3字通假,比如夏侯玄字太初(见《魏书》),1作泰初(见《魏略》、《傅子》),即如此类。

    (周)昕字大明。少游京师,师事太傅陈蕃,博览群书。--《会稽典录》

    “太”、“元”、“孟”、“伯”是很典型的“长子”行辈字,可知周昕年龄最长。

    《会稽典录》中另有“会(周喁)次兄9江太守(周)昂为袁术所攻,(周)喁往助之”的记载。

    会次兄9江太守(周)昂为袁术所攻,(周)喁往助之。--《会稽典录》

    可知周昂年龄又大于周喁,而周昂既为“次兄”,长兄必是周昕,即周太明。

    而鉴于周昂、周喁之事迹多有重合,且昂、喁2字含义相近,此2人可能实为1人。

    换言之,周氏兄弟并非周昕、周昂、周喁3人,而是周昕、周昂(周喁)2人。

    此非重点,且这些姓周的已不可能在本书登场,故而忽略。

    先到这里,下1章,咱们继续说。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