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论功行封赏,开府定计忙下


本站公告

    将张辽送出帐后,如今帐内3人皆为赵旻至亲及心腹。

    于是赵旻吩咐亲卫军司马守在帐外,压低声音道。

    “旻深恐关洛、官渡之民不足以越冬,是以欲与刘景升易粮,诸公以为如何?”

    董昭微微动容:“主公欲以何物易粮?”

    赵旻再次压低声音,将自己向曹洪敲诈勒索的黑历史简略讲了1遍。

    曹洪多年积攒的财帛,本就是其人奴客打劫所得的黑钱,对此知情者并不多。

    而赵旻黑吃黑的行为,在这道德底线极高的时代,殊不光彩。

    因此,得知赵旻有如此巨资者,除赵云和赵旻亲兵外,惟寥寥35人耳。

    董昭听罢忍俊不禁。

    “自古作战,兵卒、粮草及财帛皆损耗惊人,何人可如主公1般不损反增?”

    众人哄笑。

    事实便是如此,因官渡之战,赵旻收获巨大。

    在官渡大决战之前,赵旻还曾患得患失,反复盘算,唯恐自己1着不慎,以至于满盘皆输。

    然而…

    决战之后,此消彼长之下,赵旻其实已不必继续苟下去。

    赵旻虽仍不似袁绍那般“壕”,但因其内部不似袁绍那般派系林立,依赖河北豪族,所以赵旻可自由支配的资源,甚至比袁绍还多。

    这正是历史上袁绍死后,袁绍阵营中,河北派领军人物审配能够架空那3个龟儿子、4无忌惮迫害河南派的原因。

    赵旻不存在这个问题。他的发展路线,与曹操极其相似,均为中央集权。

    众人笑过之后,董昭收敛笑容,正色道:“主公何不以工代赈?”

    众人闻言精神1振。

    赵旻其实正有此意。

    董昭捋须道:“官渡战场既为抗袁第1线,各类工事则应多多益善。

    入冬农闲时,主公以粮为酬动员丁口,于大河南岸广修工事,如此既可完备防务,又可赈济黎庶,岂非1举两得乎?”

    赵旻称善:“便如此!天色已不早,我等各自回府。”

    赵云站起身:“阿旻,某与你同赴杨府。”

    这几日,赵云1直在杨彪府中暂住,负责保护杨彪安全。

    不多时,2人便率1屯亲卫进入杨府。

    杨彪刚刚送走参与酒宴的众人,安置好赵氏亲卫后,老头儿便领着赵氏叔侄进了书房。

    见老头儿心情甚佳,赵旻打趣道。

    “不知大人有何喜事?”

    杨彪挥挥袍袖:“老夫何喜之有?你若可尽除国贼,还天下太平,老夫方可喜不自胜也。”

    赵旻笑着抱拳:“如此,大人恭候小子捷报便是,小子必不会劳大人久等。”

    显而易见,赵旻这是在吹牛。

    杨彪和赵云听到赵旻这句狂言,都忍不住哑然失笑。

    杨彪收敛笑容,沉声肃然道。

    “阿旻,若两年后袁本初再次南犯,届时你胜算将几何?”

    赵旻果断摇头:“大人,旻无法断言此事。旻仅可言明,若天子不掣肘,百官皆齐心,旻必誓死捍卫天子,打退袁本初。”

    杨彪明显有些失望。

    “阿旻不可攻入冀州?”

    赵旻断然道:“大人明鉴,非旻不为,实不能也。

    河北富庶,且屯田日久,其地丁口、良田众多,兼且豪族实力雄厚,旻为中原生民计,绝不可贸然北进,否则饥荒将再现!”

    赵旻已打定了主意,只要袁绍不死,便决不贸然攻打冀州。

    因为袁绍耗得起,赵旻却耗不起。

    更何况,明年后年这两年,赵旻要做的事太多。

    以曹操之能,其人整合并安抚徐、兖、豫3州,尚且花了近5年时间,赵旻不认为自己比曹操强1倍。

    所以,赵旻刚刚口出狂言,便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于是他讪讪1笑:“大人亦不必过忧,盖因袁本初若败,则天下安定便不难矣。”

    这句话绝非狂言。

    因为袁绍就是如此强大。

    历史上曹操打赢官渡之战,主要是因为偶然因素太多,其人赢得万分侥幸。

    饶是如此,袁绍1日不死,曹操便仍1日攻不进冀州。

    抛开成王败寇不提,史书,被司马家的狗腿子王沈玩坏了。

    赵旻必须郑重其事地说明此事,以防止许都这些汉臣们心态膨胀。

    万幸杨彪始终保持清醒。

    杨老头儿抚须苦笑:“阿旻,既如此,我等便不可操之过急。”

    赵旻松了口气,抱拳道:“大人,理应如此。平定河北,绝非3年5载便可竟其全功。”

    定好这个大基调后,其余之事便好说了。

    因此赵旻抱拳道:“大人,旻欲为臣属论功行赏。”

    杨彪颔首:“理应如此,阿旻自便。”

    赵旻讪讪道:“然则,大人,旻欲重定中军制。”

    不管论功行赏,还是实施中军制,赵旻都可以自己说了算。

    故而他向杨彪提及此事,便分外可疑。

    杨彪满脸狐疑:“阿旻,你意欲何为不妨明言!”

    赵旻压低声音:“尚书台总政,卫府统兵,旻欲将政、兵分离,大人以为如何?”

    赵旻实则是想彻底架空刘协…尽管刘协如今已无比接近被彻底架空。

    因为没有兵权的政权,在这地方士族豪强当道的时代,几近于空权。

    简言之,赵旻就是在效仿曹操,欲总揽大权。

    所谓尚书台总政…只是糊弄似懂非懂的刘协而已,认真你就输了。

    因此,杨彪瞳孔遽然1缩,其人如1头虽老却雄风不减分毫的猛虎1般,低声喝问。

    “阿旻!你意欲何为?”

    赵云也勃然色变:“阿旻!你须谨记,常山赵氏世代忠良!”

    赵旻极为坦然地抱拳道:“丈人,叔父,请两位大人暂且息怒。小子此举,绝非欲行不轨,实乃迫于形势之所为也。”

    杨彪紧紧蹙起眉头。

    “你且细细说来!”

    赵旻极为坦荡地将袁绍如今的情况简述了1番。

    此事详情见作者的话,1言以蔽之,袁绍迫于其人创业时的情况,如今欲行中央集权而不可得。

    是以,袁绍才会在历史上输掉官渡之战。

    杨彪听罢赵旻的讲述后,眉头渐渐舒展。

    赵旻站起身深深1揖:“心底无私天地宽,小子心中坦坦荡荡,绝无半分私念,请2位大人明鉴!”

    杨彪抚须颔首:“原来如此!老夫已知之。阿旻,如此说来,若袁本初不测,其人臣属将势成水火?”

    赵旻吓了1大跳,当即摆手:“大人,袁本初乃旻故主,旻不可行刺杀之举。”

    赵云也抱拳道:“此乃不忠不义,云恳请杨公3思!”

    杨彪哑然失笑。

    “老夫绝无此意,只是,袁本初今已5十有6,其人又事必躬亲,恐寿元不长矣。”

    赵旻心中1惊。

    袁绍竟比曹操年长十岁?难怪历史上两年后,其人呕血病逝,1如诸葛亮秋风5丈原。

    杨彪略作思忖后,挥挥袍袖。

    “此事我需与文若商议,子龙,阿旻,天色已晚,你2人早些安歇。”

    赵云冷冷瞪了侄子1眼:“阿旻,你若欲行不轨,休怪某冷血无情!”

    还好赵云没舍得说大义灭亲。

    赵旻咽了口口水,赔笑道:“叔父大人明鉴,旻绝无僭越之心。”

    赵云冷哼:“最好如此!”

    其人霍然起身,拂袖而去。

    赵旻可怜巴巴地望向杨彪。

    老头儿嘿嘿1乐:“阿旻休看老夫,你若怀异心,老夫亦保你不得。”

    老头儿缓缓起身,负手优哉游哉而去。

    赵旻本就无称帝之心,其人表面惶恐,实则不以为意。

    躬身送走2人后,赵旻略略捋了1下封赏之事后,便伏案疾书起来。

    翌日,赵旻吃过早饭后,便行至宫城。

    巡视1番防务后,其人向小黄门抱拳:“旻求见天子。”

    【作者题外话】: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以工代赈,在先秦时期便已有之。

    漂亮国国务卿基辛格自以为高明,其实他玩的那1套,都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

    审配此人刚烈偏狭,若非他在官渡之战不识大体,袁绍怎么可能输给曹操?

    2者实力的差距…

    还是那句话,袁绍不死,曹操根本攻不进黎阳…不对,袁绍死后曹操还是打不进黎阳!

    又是审配给曹操做了内应!

    曹操真应该感谢审配!

    诸位大大不要受人误导,以为审配道德高尚,他实则与许攸半斤8两,人品都不咋地。

    下1章,先聊袁绍内部的派系,再聊聊根据各种记载还原出的真实审配。

    曹操狠毒多疑,袁绍目空1切、重士族而轻黎庶,这两人的性格缺陷都极为明显。

    然而,无论如何,他们2人都不愧为英雄!

    人性复杂而多变,绝非非黑即白,但绝对不可否认的是,这2人身上,都带有浓重的英雄气概。

    这也是云某虽认识到了真实历史的黑暗和诡谲,却仍热爱3国历史的原因。

    我们活着,亦如此。

    世界根本不美好,生活也充满着艰辛和坎坷,可这并不妨碍我们热爱生活,努力奋斗。

    云某与诸君共勉!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重点来看诸葛亮提出的“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

    在此之前,我们要摸清楚1点:益州!

    关于《隆中对》中“益州”的具体概念,历来颇有争议。

    大多数人,认为益州主要指代刘璋的“蜀中”;田余庆等学者则认为益州主要指代张鲁的“汉中”。

    注:见田余庆《隆中对“跨有荆益”解》

    田氏的主要论点,在于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地处荆益之交,遂因地制宜,拟定谋划。此说并非全无道理,但的确有“求之过深”的嫌疑。

    其实从《隆中对》的原文来看,汉中、蜀中均属于诸葛亮为刘备图谋攻取的地区,“刘璋暗弱,张鲁在北”已经清楚点明了益州的范围,即巴中、蜀中、汉中3地。

    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隆中对》

    其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说的是蜀中;而“保其岩阻,益州险塞”说的则是巴中与汉中。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隆中对》

    刘备攻灭刘璋、夺占蜀中之后(214),驱逐入侵3巴的张郃(215),北伐据守汉中的夏侯渊(219),可以视作对《隆中对》的实践,也确实因此成就了1番基业。

    这里需要注意1点,汉中郡东侧的西城、上庸、房陵3县(后升格为郡),即所谓的“东3郡”,本属益州汉中;由于孟达叛变的缘故,脱离了蜀汉版图。

    在曹魏辖区中,东3郡隶属征南将军(都督荆、豫诸军事)夏侯尚管辖,最终被划入荆州,从此脱离益州。

    (夏侯尚)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勒诸军击破上庸,平3郡9县,迁征南大将军。--《魏书夏侯尚传》

    注:新城郡(即东3郡)归属变迁,见卢弼《3国志集解》引《邓艾传》。

    需要特别强调1点,太和2年(228)诸葛亮北伐时,曾寄希望于孟达率偏师东进,“兵发宛洛”。这与《隆中对》高度相关。

    初,(孟达)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县)去洛(阳)8百里,去吾1千2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1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晋书宣帝纪》

    画重点:孟达起兵前夜,司马懿屯宛,曹叡在洛。

    诸葛亮的计划,无疑是在实践“命1上将(孟达)将荆州之军(东3郡兵马)以向宛洛”的战略方针。由于彼时刘备已死,因此“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人,便成了诸葛亮。

    换言之,诸葛亮首次北伐时(228),孟达充当了昔日关羽的角色,诸葛亮则代替了刘备的角色。

    可惜孟达谋泄被杀,马谡刚愎自用,最终“兴复汉室”的计划,也在街亭之败中惨淡收场。

    现在,再来看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

    诸葛亮辅政期间(223-234),曾亲率甲士,深入不毛,征剿南中7郡(今云、贵与缅甸东北),因此“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往往被视作诸葛亮对《隆中对》的实践。

    实际这是不准确的。

    西和诸戎的真正含义,与孟获、雍闿这些南中酋帅关系不大。“诸戎”指的是盘踞关中的氐羌之族。即马超“阻戎负勇”,姜维“招诱羌帅”的凉州少数民族。

    刘备在世时,利用马超招诱羌帅,使其“都督临沮”。马超的都督区不是荆州临沮,而是雍州武都郡的沮县;《华阳国志》写得更清楚1些,即马超“北督临沮”。

    (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魏书杨阜传》

    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刺史,封斄乡侯,北督临沮。--《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诸葛亮北伐时,也多次招诱武都、天水等地的豪酋大姓。

    马谡败于街亭,(诸葛)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姜)维等还。--《蜀书姜维传》

    《后主传》与《张嶷传》中提到的“徙武都氐于广都”等事件,其实都是《隆中对》中“西和诸戎”的现实反映。

    (建兴)十4年夏4月……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4百馀户于广都。--《蜀书后主传》

    同时,“南抚夷越”的概念也亟待厘清。

    类似孟获等南中豪帅,统称为“蛮”;至于“夷越”很明显指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南中关系不大。

    其真正含义,当是武陵洞溪蛮与交广百越,指的是荆南与交州地区,即《隆中对》中的“利尽南海”。

    及东征吴,(刘备)遣(马)良入武陵,招纳5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蜀书马良传》

    (士)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1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车骑满道,胡人(指百越)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吴书士燮传》

    只不过彼时荆州早已丢失,交州又被孙权夺占;诸葛亮迫于形势,不敢向东吴提出领土诉求,只得退求其次,讨伐南中7郡。

    需要注意,“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重在“和”与“抚”。但从《谯周传》来看,蜀汉政权对待南中豪帅,并未尽心笼络。

    邓艾兵临城下时(263),刘禅曾1度打算逃往南中避难。最终作罢的原因,是因为南中“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属于典型的不安分地区。

    南方(指南中7郡)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诸葛)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蜀书谯周传》

    不仅如此,诸葛亮南征之后,南中地区被迫“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仇怨”;如果刘禅“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

    是后(南中)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仇怨),此患国之人也。--《蜀书谯周传》

    不难看出,“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本意不在南中7郡。

    后世读者因为诸葛亮功德盖世,便把历史上发生的1切事件,都强行归入“未出茅庐而3分天下”的预言中,不免有神化伟人之嫌。

    客观评价,诸葛亮足够伟大,《隆中对》也足够出彩,但不宜过分吹捧,乃至形成“多智而近妖”的失真形象。

    诸葛亮以蜀1隅,抗衡中土。龙骧虎视,苞括4海;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虽然功业不遂,但不愧为1时人杰。

    (诸葛)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4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蜀书诸葛亮传》

    《隆中对》是诸葛亮出山的代表作,也是千百年来被口耳相传的不朽经典。本文就《隆中对》的具体细节展开探究分析,强调了交广地区与汉中地区的重要作用,同时重新梳理了“利尽南海”与“跨有荆益”的概念。

    尤其需要注意,诸葛亮首次北伐(228)时,与新城太守孟达的双线配合,其实是对《隆中对》的实践。

    首先是“天下有变”的背景。

    彼时恰好处在曹丕驾崩(226),曹叡继位的震荡期,诸葛亮对战机的把握十分到位。其实曹丕去世翌年(227),诸葛亮已经进驻汉中,图谋北伐。

    (诸葛亮)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建兴)5年,率诸军北驻汉中。--《蜀书诸葛亮传》

    其次是“命1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天下有变,则命1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刘备在世时,这个担子无疑落在关羽肩上;

    彼时(228)在诸葛亮的运作之下,孟达则承担了这个角色。

    有趣的是,孟达都督的东3郡,恰好被曹魏划入荆州(旧属益州),完全吻合“荆州之军”的预言。

    最后则是“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

    由于彼时(228)刘备已死,因此“将军”的重任,便落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北伐之初,蜀军确实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乃至“关中响震”。

    这与《隆中对》的预言1模1样。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南安、天水、安定3郡,叛魏应(诸葛)亮,关中响震。--《蜀书诸葛亮传》

    只可惜孟达无关羽之才武,诸葛亮又无刘备的识人之明,阵前犯忌,所用非人;

    最终孟达授首新城,马谡兵败街亭,谋划已久的北伐大业,也走向了风雨飘摇。

    (诸葛)亮违众,拔(马)谡,统大众在前。(马谡)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蜀书马谡传》

    以寡击众,兵弱敌强,本就是逆天而行;但诸葛亮“不惧天命,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确实值得敬佩。

    事实证明,诸葛亮无论战略、战术以及执政,均为人杰,奈何造化弄人!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3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惜哉!叹哉!

    今日仍仅此1章,因为晚上有饭局。

    明日起,恢复每日两更。

    乞请诸君见谅!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