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真相终大白,巧取不义财上


本站公告

    赵旻登时兴趣缺缺。

    老子还以为你贾诩能看穿老子全盘计谋…

    不过还好,你至少还有破局之道,比那俩傻瓜强。

    段煨长叹1声,拍拍贾诩肩膀。

    “文和,你家眷今已尽至许都,而今正暂居于元常府上。你随老夫来,老夫为你详细说明此事!”

    得,段老头儿如此贴心,与贾诩同帐的李典,不用赵旻再跑去私聊。

    待2人走远,赵旻向荀彧深深1揖。

    “文若先生高义,旻铭感5内!”

    赵旻此时若还不知,这是荀彧有意隐瞒所致,那他就是个大笨蛋。

    荀彧第3次长叹1声,作揖还礼道。

    “从文,初时,余尚以为,公仁向天子所讨之诏,亦为衣带诏,因衣带诏掀起血雨腥风,牵连众多无辜之人,是以此番余将计就计,对此故作不知。

    然则,待子扬离去时,余霍然惊觉,此事必不寻常。”

    1言及此,荀彧看向赵云。

    “子龙,子扬何在?”

    赵云抱拳道:“文若兄,子扬被屯骑校尉请去密谈。”

    前文提过,屯骑校尉属北军5校尉之1,如今由国丈伏完担任。

    伏完请刘晔密谈,应是向刘晔说明,其人对赵旻的态度及立场。

    赵旻向老叔作揖:“大人,可是伏雅返还许都?”

    赵云见众人在场,暂时压下无双,憋着1肚子火颔首道。

    “正是。此前屯骑校尉曾与刘子台密谋,为解释误会,请子扬前去说明其中详情。”

    他实际上是在向荀彧解释。

    荀彧颔首笑道:“无妨。屯骑校尉乃天子丈人,必不会对天子不利。”

    他复又看向赵旻。

    “从文,子扬不在亦无妨。今日从文既欲全余昔日同僚之性命,余便将此事之始末告知从文。”

    原来…

    刘晔离京后,荀彧便察觉到情况不对。

    前文提过,刘晔故主是其人同宗族兄、刘勋刘子台。

    刘晔不顾旧主,骤然跑回9江,此事极为反常。

    事出反常必有妖,人若反常必有刀。

    于是,荀彧将刘晔与董昭之事联系起来,察觉到其中必有阴谋。

    联想到董昭本为袁绍旧臣之事,荀彧认为,董昭、刘晔与袁绍暗通款曲,袁绍或将遣奇兵南下陈留。

    但荀彧当即推翻了自己的推断。

    若是如此…刘协怎么可能发秘诏引狼入室?

    刘协早与袁绍撕破了脸!

    于是荀彧又想到了刘备。

    然而问题来了。

    军报表明,刘备始终老老实实杵在原武城。

    那么讨秘诏之人会是谁呢?

    荀彧开始留心兖州东部、徐州方面的奏报。

    直至张绣改旗易帜。

    荀彧暗中遣陈留当地士族子弟,借去陈留城回乡探亲实地探查1番,巧合的是,这家人的主母,刚好与赵大娘关系不错…

    赵大娘脾气虽霸道,性格却豪爽,又出身豪族,因此,其人与陈留当地豪族关系融洽,实属正常。

    所以此人旁敲侧击后,打探到不少内情。

    而不久后,赵旻在广陵大杀4方的军报,也由驻于吴郡士族内部的密探带回。

    前文提过,荀彧是策划暗杀孙策的主谋。

    结合多方情报,并加以分析之后,荀彧恍然大悟。

    这1切的幕后黑手,原来是常山赵从文。

    此君文韬武略,胸有锦绣,能力不逊于曹孟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此君奉天子秘诏,心向汉室!

    做出此判断之后,身为实际上的丞相,尚书令荀彧便开始密切观察赵旻的1举1动。

    荀彧虽与寒门出身的徐庶毫无交集,但其人与老乡司马徽有交情,荀彧借司马徽之口打发徐庶至江夏、汝南游历并不难。

    由是,对于徐庶和赵旻那1番谈话的内容,徐庶既然将其告知其人恩师司马徽,荀彧自然也就1清2楚。

    以荀彧之智,其人已经可以推算出,赵旻在官渡决战之前,准备达成什么目的。

    但其人既然得知赵旻心向汉室,便尽力为赵旻打起了掩护。

    从彼时起,荀彧便已将赵旻视作备胎,纳入了自己的考察名单。

    得益于故去的颍川8龙、姻亲陈氏、世交钟氏等等颖川士人的影响力,荀彧想为赵旻打掩护,可谓轻而易举。

    这正是陈矫带回“陈群”所献之策的背景情况。

    诚如赵旻所料,那些策略真正的作者并非陈群,而是荀彧。其人只是假手陈群而为罢了。

    待荀彧收到钟繇发回的“潼关之战”战报后…

    此事的结果,也在赵旻预料之中。

    在赵旻气候已成,而曹操大势已去的彼时,荀彧已无需再藏着掖着。

    是以,其人将自己推测出的全部真相,结合征粮不力的情况,1并禀报曹操。

    结果便是:曹氏、夏侯氏几名重臣,皆已知晓此事真相,异姓之人则毫不知情。

    这就是夏侯惇1时没忍住,要与赵旻拼命的缘由。

    这同时也是曹洪想砸罐,来个玉石俱焚的根本原因。

    所以,并非荀攸、赵俨和贾诩愚蠢。

    恰恰相反,他们能通过自己所看到的表象,而推断得出那些结论,足以证明他们的能力。

    还是那句话,谁让赵旻苟到令人发指呢!

    最后,荀彧作揖道:“从文甘愿以战马易耕牛,又甘冒奇险奔赴官渡,与袁、曹2贼决1死战,此等忧国忧民之心,彧深感钦佩!”

    赵旻深深1揖还礼:“先生言重矣,旻所作所为,皆因深恨此乱世之故耳。

    若可早日匡扶汉室,复兴国祚,还天下万民以朗朗乾坤,旻便是粉身碎骨,亦将甘之如饴!”

    赵旻这番话掷地有声,在场之人皆为之动容。

    皇汉4百年国祚,正统观念深入人心,不提建安2十3年耿纪之乱,也不提建安2十4年魏讽之乱…

    自魏代汉,至4百年后的隋唐期间,神州还不断流行“金刀之谶”,也就是卯金刀终得正统这1谶语。

    卯金刀,显而易见,是繁体的刘姓。

    出身庶族的刘寄奴,开局1条狗…啊呸!开局北府兵,最终能代东晋,便是受益于此谶语。

    皇汉正统观念扎根之深,可见1斑。

    曹操代汉之心人尽皆知,却始终不敢踏出最后1步,根源也在于此。

    综上所述,在如今汉祚犹存之时,赵旻掷地有声地强调“匡汉复兴”,便也使在场众人无不对其人称善。

    以是故,不用赵旻开口,荀彧便作揖道:“从文勿忧,公达、伯然、曼成、文则及文谦,由余说服即可。”

    言罢,其人洒然转身,唤来守于帐外的军司马,施施然离去。

    赵云、娄圭及魏种,虽均已打听明白赵旻于2月至今的所作所为,然而,当荀彧作为赵旻的敌对方,以敌对立场讲述出赵旻的计策时,3人仍不免感到震撼。

    赵云不假思索道:“阿旻,公明、文远2人,便由某说服。”

    娄圭郑重其事道:“主公,老夫今虽老迈,亦愿竭尽全力,助主公复兴皇汉!”

    魏种则深深1揖:“不知卫将军可否将某招至麾下?”

    这还用问?

    赵旻目前最缺的就是人才!

    魏种虽有前科,曹老板却仍能捏着鼻子任用,足可见此人才能之高。

    虽然历史上此君1定被卸磨杀驴,所以不但无法载入史册,连字都未留下。

    赵旻大笑着向魏种抱拳。

    “魏府君屈身下就,旻不胜荣幸,惟恐委屈魏府君耳!”

    魏种笑道:“卫将军忧国忧民,他日必可成就伟业,某甘愿臣事之!”

    从魏种可以调集5千河内骑兵来看,其人1定与当地豪族关系融洽,换言之,河内轻松到手。

    注意:东汉3河骑兵,是指河东、河内、河南3郡骑兵。

    至此,赵旻针对刘协的反击计划,进展极为顺利。

    所以赵旻在看过天色后,便向3人辞行。

    他要备齐车马,去曹府接收曹洪筹集的财帛。

    【作者题外话】:建安2十4年(西历219)的魏讽之乱,此名头纯属莫须有,因为当时魏讽既不在邺城,也不在洛阳、许县,而是在长安。

    所以,此事的本质,与朱元璋大杀功臣如出1辙,目的皆为给自己儿子曹丕上位而铺路。

    谁让魏讽是陈思王曹植的人呢?

    关于此事详情,后文再详述。

    本章先聊1聊荀攸的早期经历。

    还是那句话,读史要有手和眼睛,不能只停留于纸面。

    因为“为尊者讳”和“专美传主”。

    荀攸早年曾在长安朝廷中沉浮起落,并多次谋求外出割据,表现出十足的枭雄色彩。这与史书中“算无遗策”的军师形象,判若两人。

    荀攸是荀彧之侄,与叔父号称2荀。

    荀彧被称作“令君”,荀攸则被称作“军师”。2荀在曹魏集团中地位甚高,名冠当时。

    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荀彧)之仁,荀军师(荀攸)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傅子》

    出于为尊者讳的需要,《魏书》对荀攸的描述主要围绕其仕宦曹魏的事迹,对其早年经历的记载并不详细,其中又夹杂进诸多隐讳之辞。

    其中杜撰痕迹最明显的,便是谋刺董卓之事。这1问题前人学者已有留心,但影响有限,并未引起太大关注。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5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魏书荀攸传》

    另外《魏书》又刻意淡化了荀攸与长安朝廷的联系,并对荀攸多次谋求割据的事迹语焉不详,为客观了解这1历史人物制造了许多障碍。

    先简单谈1谈2荀的亲属关系。

    虽然《荀攸传》称传主为荀彧“从子”,但2荀的亲缘关系却并不算近。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也。--《魏书荀攸传》

    从子,即从兄弟之子,字面意义即堂侄。

    “从兄弟”在两汉时代包含两重含义,1重是同祖父,称作“从父兄弟”,另1重是同曾祖父,称作“从祖兄弟”。

    按《后汉书荀淑传》,荀攸祖父荀昙,是荀彧祖父荀淑的兄子。照此描述,荀攸之父荀彝与荀彧为从祖兄弟。

    (荀)淑兄子(荀)昱字伯条,(荀)昙字元智。昱为沛相,昙为广陵太守。--《后汉书荀淑传》

    (荀)攸父(荀)彝,州从事。彝于彧为从祖兄弟。--张璠《汉纪》

    简而言之,荀彧这1房的承继关系是荀淑-荀绲-荀彧;荀攸这1房的承继关系则是荀昙-荀彝-荀攸。荀昙之父是荀淑之兄。

    由此可知,荀攸虽然名为荀彧从子,2人的血缘关系却已相当疏远。这也是为什么荀攸身为侄子,反倒比叔父荀彧还大了6岁。

    时建安十9年,(荀)攸年5十8。计其年大(荀)彧6岁。--王沈《魏书》

    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董卓进京后(189)荀彧投奔关东的韩馥、袁绍;荀攸却跟随董卓西入关中,直到建安元年(196)才投奔曹操。不难看出叔侄2人曾存在严重的政见分歧。

    咱们重点探讨1下荀攸谋刺董卓事件。

    《荀攸传》称传主客居长安时,曾密谋行刺董卓。这也是《荀攸传》中最大的逻辑漏洞,可信度成疑。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5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1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魏书荀攸传》

    从现存史料推断,很难相信荀攸曾参与过此事。以下从诸多方面加以分析。

    (1)董卓对待荀氏的态度问题

    与1般印象不同,董卓入京之后(189)对待京师名流是相当友善的,当时以司徒王允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均与董卓持合作态度。

    董卓当然不可能如此高明,可见其人背后必有高人出谋划策,关于这1点,咱们后面几章再探讨。

    王允“每相承附”,而董卓“亦推心,不生乖疑”,因此“臣主内外,莫不倚恃”。

    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王)允。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后汉书王允传》

    除了以2袁、曹操为代表的少数野心家出走关东,煽动诸侯起兵叛乱;绝大多数士大夫都跟随董卓西入长安。其中也包括了荀攸。

    就连《后汉书》作者范晔也承认,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比如荀彧的叔父、荀攸的叔祖荀爽,便被董卓征召。

    (董)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

    荀爽初拜平原相(2千石),又升光禄勋(9卿),再迁司空(3公),位登3司。自征召之日算起,前后不过9十3日(1作9十5日),因此荀爽也被称作百日3公。

    董卓辅政,复征之。(荀)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3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9十5日。--《后汉书荀爽传》

    与荀爽待遇相似者,还有陈留名士蔡邕。

    蔡邕“3日之间,周历3台”,旋即被董卓擢为侍中,充当文胆。

    早在在荀爽被董卓征召之前,荀攸便已受到何进征召,入宫充当黄门侍郎,即1种清贵冗散职务。

    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荀)攸等2十馀人。攸到,拜黄门侍郎。--《魏书荀攸传》

    董卓入京之后(189),受困于关东诸侯的威胁,初平元年(190)先将献帝迁入关中,2年(191)又焚毁洛阳,率领剩余文武入关,正式迁都长安。荀攸也在随迁之列。

    从待遇上看,颍川荀氏颇受董卓厚待,双方并无构衅迹象。

    所以,无论如何,荀氏不大可能有作案动机。

    也就是说,无论按照柯南道尔还是江户川乱步的推理思路,荀攸都不大可能作案。

    (2)董卓的遇害时间与荀攸的下落

    荀攸西入关中之后,并无异常举动,1直安安稳稳待到了初平3年(192)。然而《荀攸传》却称传主串联何颙、郑泰、种辑、5琼等人行刺董卓。

    诡异的是,在“事垂就而觉”(即功败垂成)之后,荀攸等人受到的惩罚竟然仅仅是“下狱”。

    事垂就而觉,收(何)颙、(荀)攸系狱。--《魏书荀攸传》

    更令人疑惑的是,荀攸下狱不久,董卓便被王允、吕布等人刺杀。之后荀攸竟然得到赦免,继续做官。

    (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董)卓死,得免。--《魏书荀攸传》

    如此荒诞的记载,无异于天方夜谭。

    考查荀攸党羽的下落,可知郑泰南走武关、投奔袁术(见《后汉书郑泰传》);荀攸下狱之后又获赦免(见《荀攸传》);何颙在狱中自裁(见《荀攸传》)。种辑的处理结果不详,按其卒年(200)推算,似未遭此事牵连(见《先主传》)。

    事泄,(何)颙等被执,公业(郑泰字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后汉书郑泰传》

    (董卓)收(何)颙、(荀)攸系狱,颙忧惧自杀。--《魏书荀攸传》

    其中5琼的记载最为悖谬,他早在初平元年(190)便已被董卓处死,根本没有进入长安,遑论与荀攸合谋(192)。

    (初平元年)2月乙亥,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免。庚辰,董卓杀城门校尉5琼。--《后汉书献帝纪》

    前人学者已经注意到这1问题,黄山便表示何颙自杀“必以他事”,绝非因为谋刺董卓。

    实际就董卓处理政敌的残酷手段来看,周毖、李旻、张温、5孚等人皆“死不旋踵”,如果荀攸、种辑等人真的试图谋刺董卓,早已死于非命,绝不可能仅仅“下狱”而已。

    夫以(董)卓之暴,诸将言语蹉跌便戮于前,5琼、周珌(即周毖)、李旻、张温、5孚皆死不旋踵,苟知(何)颙谋杀己,将必立致之死,何暇下之狱?--黄山

    另1处显著佐证,便是李傕、郭汜重夺长安之后(192),荀攸、种辑等人并未遭到清算,反而在长安度过了3年太平时光(192-195),甚至还再度出仕。

    考虑到王允、王宏、宋翼等人“皆见诛害”的悲惨下场,便可知凉州将校对待行刺董卓之人的处理手段十分残暴。

    (李)傕乃收(王)允及(宋)翼、(王)宏,并杀之。允时年5十6。长子侍中盖、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见诛害。--《后汉书王允传》

    换言之,荀攸在初平3年(192)“因罪下狱”或许确有其事,但绝非因为“谋刺董卓”,而是另有缘故。

    只不过荀攸下狱的时间与董卓遇害的时间极为接近,纪传体史书又有“专美传主”的写作传统,因此史官便把荀攸等人也归入谋刺董卓的义士之列。

    本章暂时写到此处。

    中午有饭局,以至于云某码字被耽误,晚上还有饭局,因此云某只能暂时搁笔。

    下1章,咱们再聊荀攸在李傕、郭汜时期的经历。

    第2更,视饭局结束时间而定,最晚不会晚于11点半奉上。

    再次恳请诸位大大见谅。

    汉末雄风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