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太子再临岭南道


本站公告

    品味过后,孙思邈忍不住叹道:“确实美味,只是不曾在大唐见过,这可是域外的果子?”



    李泰一旁笑道:“道长有所不知,这玩意可是我和二哥从一处无名海岛上带回来的,这其中经历听我细细为你道来......”



    显摆,可劲显摆!



    李方晨也不阻止,免得让李泰难堪。



    孙思邈被李泰忽悠的,对海岛充满了憧憬,不时便会开口询问两句。



    看样子,孙老道这是也想去海岛上走一圈。



    果然,等到李泰说完后,孙思邈立刻跟李方晨提了出来。



    李方晨苦笑道:“道长,这一去一回,少说也得数月,你这是打算丢下课业咯?”



    孙思邈抚须笑道:“怎会丢下,有淳风在,误不了学子的课业。”



    “算了吧,我怕李淳风他教学子们炼丹,回头给我这学府也炸了!”



    孙思邈哈哈一笑,对他而言,一个陌生的海岛,诱惑力太大,根本无法舍弃。



    全新的草木之所,或许能找出全新的药材,孙思邈不管如何,都要拼上一次!



    李方晨苦笑,“等上一段时间吧,如今还未转暖,此刻出海少不得多经受些灾难,我可不想提前给你上香。”



    孙思邈也知心急,去海岛的办法在殿下手里攥着,他抢不得。



    “那老道先等着,只不过刚才那...红薯,能否赠与老道两个?”



    说话时不自觉舔了舔嘴唇,看样子又是一个没吃过瘾的。



    李方晨如何能够答应,留下的都是种子啊!



    如果学府内的暖棚盖好,第二批种下,少说也得翻个六七倍的样子,甚至更多。



    光是育种,按照不分四季,靠暖棚来种。最快也得三四年的时间,才能保证这红薯能供应一道之地的种植。



    李方晨都已经想好了,这事就交给岭南办,靠着气候宜人,土壤丰厚,绝对可以收获感人。



    余下六十个红薯,等暖棚搭好,将每个红薯一分为二,切面朝下,保持温湿度育苗。



    每日有人看着,也不必担心出现什么意外。



    整个埋下去,太亏了。



    长安又派人了人来,不派都不成,李方晨搞出了一个大事件。



    精粮,亩产据李泰所言,可达千斤!



    李世民根本坐不住,忙派人再跑岭南道。



    李承乾到此目的十分简单,将这粮种带回长安,还有一同找看粮种的老农。



    不然直接带回去,没人种,那不是出了乱子。



    李方晨安排好好招待了李承乾,并带着他去看了看红薯。



    “这就是你之前极为宝贝的那几缸种出来的?”



    好家伙,李承乾是真想不到,就那几缸竟然能种出这么多。



    李泰一旁馋的直舔嘴唇,“太子哥,这玩意别看卖相一般,可这味道还真是绝了!”



    李承乾立刻将目光放在了李方晨身上,李方晨倍感头痛。



    “待会再取三个尝尝,余下的可不能再动了。”



    李承乾满意点头,这要是美味放在面前不能品味,岂不是太过于矫情了?



    岭南留三十七个,送去长安二十个,怎么看都很划算。



    李泰迫不及待命人准备火炉,按理说前几天他吃过一次。



    可那一次还被孙老道还“抢”走了一半,吃的实在不过瘾啊!



    二哥后来命人准备的“佳肴”,他更是没分到几块。



    一盘拔丝红薯,除了十六吃到两块外,剩下基本都进了王萱儿的肚子里。



    李方晨自己不怎么吃,可他老给王萱儿夹,旁人还没吃上几块,盘子就被李方晨给夹空了。



    李泰心中很是难受,这么多年的兄弟情,说没就没了。



    如今重新有了机会,自然不能放过。



    不得不说,吃过一次,李承乾对红薯也是赞不绝口,这要是能让全天下老百姓吃上,绝对可以算是一份天大的功劳。



    如今这份功劳,就在李方晨、李泰的那一船人身上。



    等上几年,红薯真的可以大获丰收之时,便是众人受到嘉奖、加官进爵之日。



    不过,依着李方晨的性子,恐怕加官进爵并不会让他感觉到高兴。



    李承乾在岭南待了几日,看过整个学府,听过每一位先生的课后,李承乾拉着李方晨道:“象儿再过几年,送到你这来!”



    李象,李承乾长子,李方晨的唯一一个大侄子。



    自降生以来,一直被长孙无垢所宠爱。



    可惜李方晨还未曾谋面,根本不清楚这位“侄子”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李方晨笑着说好,然后送李承乾坐上了返回长安的马车。



    接下来的日子,除了安置暖棚,继续种红薯之外,李方晨闲暇时光,都丢进了学府之中。



    开春入学,整整学了四个多月,眼瞅着李方晨口中假期将至。



    学子们心中多有忐忑,且不知回到家中,等待他们的又或是什么。



    家中与学府有所不同,不能再畅所欲言,更没有三两知己相伴,他们第一次对回家感觉到了陌生。



    尤其是勋贵家中子弟,管教极严,哪里有在学府里这般逍遥自在。



    除了上课,他们最喜欢聚在一处,相互交谈吹牛,反正说错了也不怕,大不了就是博大家一乐。



    要说出色之人,还真有不少。



    秦怀道和柴令武都没有想到,他们会输给旁人。



    李方晨和众位先生准备了一次学期末的测试,分数成了众学子心中梦魔。



    九门课,位列榜首者,王玄策!



    其次第二名竟然是上官仪这个“老家伙”,谁让他在众学子中年级最大,被叫做老家伙也只能认下。



    第三名才是秦怀道,第四名竟然会是李崇义。



    这成绩实在是奇怪,单科来算,兵法第一人是薛仁贵、儒学第一人是来济、农学第一人是柴令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可谁都不喜欢落在别人身后,这也就让他们有了相互竞争的动力。



    秦怀道和柴令武借此机会,明白了什么叫做人外有人。



    平日里过于自大,如今吃了亏,反倒涨了记性。



    听先生说,等到明年,学子们就要根据各门分数,进行分班。



    王玄策和薛仁贵明显奔着兵家去的,而秦怀道和柴令武一个想去学兵,另一个想去学农。



    毕竟有珠玉在前,柴令武更希望跟在李方晨身边,多学点东西。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