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 监国第一事


本站公告

    太子虽然是储君,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实际上,太子及其东宫办事机构亦非朝廷各衙司法的法定机关,因此朝廷的正常运作体系中,没有太子参与政务由头。



    当太子加上监国的称号,便立刻成了政务中枢,东宫各司也立刻取代了六部。



    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君行,太子从,以抚军也。



    其制度源远流长,前唐时,有十七任皇帝出现太子监国事,累计监国的时间长达二百余年,比国朝立国时间还长。



    本朝时,太子监国事较少,只有太宗亲征时由亲王监国,其原因在于政局稳定,皇帝较少外出。



    此刻,赵佶垂死,太子监国合情合理合法。



    在皇后郑氏提议,政事堂郑居中、范致虚二人附议下,太子监国事迅速通过。



    正德殿已经被清扫干净,赵桓堂而皇之地坐在龙椅上。



    对此,无人表示反对。



    迟早的事情罢了。



    即便赵佶突然好转,必然只能做太上皇。



    若是其不识相,非要做皇帝,那么也只能坐先帝。



    从内心来讲,赵桓是希望蔡京把赵佶和郑氏一并干掉的。



    可惜,没能如愿。



    赵佶病危之初,蔡京等人只是矫诏拥立赵杞,并不认为自己乃是谋反。



    因此,军纪控制的甚严,皇宫内自然未有滋扰。



    随后太子来的太快,蔡京虽然据守皇宫,却也没有纵兵作乱。



    但不是说军兵都很老实,而是时间太短,没有反应过来。



    前后不过一天,大军攻进皇城,叛军不过将将醒悟过来罢了。



    所以,其实皇宫内并未大乱。



    仔细统计,水门爆破中死去的太监宫女,比死于乱军中的多了许多。



    至于其他人,都是安然无恙。



    所以,赵桓看了赵佶后,直接就进了正德殿处理政务。



    赵桓看着下面,道:“寡人年轻,世事经历不多,如何治理国政,须得各位爱卿鼎力相助。”



    “此乃臣之本分,定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多大臣表明了态度。



    本来就是支持太子的,就等着施展本事呢。



    赵桓微微颌首后,道:“蔡京等人挟持君上,矫诏谋逆,擅杀亲王,实乃国朝之首例,影响极其恶劣。诸卿以为,此事当如何善后?”



    “殿下。”郑居中出列,道:“蔡京等人倒行逆施,确是大逆不道,然当务之急,乃是补全各官,以保证中枢运转效率。”



    政事堂原有六位相公,郑居中、余深、王黼、冯熙载、范致虚、张邦昌。



    其中,余深、王黼因为赵楷身死之事被连累,都被撸了,冯熙载与平叛中生死身死当场。



    张邦昌这货在蔡京等人造反时保持了中立,未曾被关押,也未曾上班,只宅在家里,此时倒是来了。



    因此,政事堂需要补三个人。



    六部之中,户部尚书唐恪、兵部尚书赵遹、刑部尚书郑寻从贼,唐恪、郑寻被生擒,赵遹身死,显然是要补充的。



    至于其下的侍郎等佐官,同样空了一半。



    大理寺卿郭光被关押了,倒是无恙,奈何其手下也没了一半,其他各衙门都是差不多。



    最惨的是枢密院,佥书以上,只有一个谭稹在外躲过一劫,其余全军覆没。



    朝堂真的是空了一半。



    政务倒是能够运转,只是效率不会太高,军事则彻底瘫痪了。



    “殿下,填补缺员非急迫事!”滕和出列道:“当务之急,乃是昭告天下,宣示正统,以安天下人心。”



    “此言有理!”罗从彦附和道:“请殿下降诏,昭告天下。”



    “善!”赵桓点头,道:“范致虚,立刻起草诏书,待寡人过目后,便行昭告天下。”



    “臣遵旨!”范致虚美滋滋地接了这活。



    虽然只是起草诏书,确实太子信重的表现。



    这是一个信号,范致虚地位即将超过郑居中的信号。



    对此,郑居中心中吃味,却只能忍着。



    范致虚一直力顶东宫,当然要给予嘉奖。



    本来嘛,郑居中以为赵佶起码有三二十年好活,待太子登基,早致仕回家颐养天年了,因此对东宫的态度游弋不定。



    现在嘛,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什么叫计划没有变化快。



    范致虚回政事堂起草诏书去了,张邦昌出列道:“殿下,童贯蔡京等人胡乱发令,各地禁军多有调动,当降诏勒令其回转,以防变故。”



    调动的,都是来开封的。



    其数目,也有十数万,不乏精锐。



    当然,张邦昌并非担心这部军兵在此作乱,只是提个意见显示存在感。



    保持中立固然可以置身事外,但是尘埃落定,是要坐冷板凳的,因此张邦昌很着急。



    此时不给太子留下个好印象,怕是局势稳定了只能回家吃老米。



    “寡人正欲整顿各地禁军,便让各部继续进京,等待整编。”



    听到太子否决了自己的提议,张邦昌正待开口,却听赵桓继续道:“叛贼倒行逆施,张邦昌忝为尚书右丞,却不能阻止,只顾明哲保身,不宜再为尚书右丞。



    拟诏,免去张邦昌尚书右丞之职,改知太原府。”



    啊~张邦昌惊得目瞪口呆。



    原以为哪怕免职,也要等局势彻底稳定之后,这段时间完全可以活动,未必没有转机。



    却不想,太子如此冲动。



    见他不动,赵桓问道:“张邦昌,可有怨言?”



    张邦昌立刻惊醒过来,拜道:“殿下金口玉言,臣并无怨言。”



    怨言,不是意见,他敢说有?



    心怀怨怼,乃是仅次于莫须有杀招,一旦被落实了,知府也没得做,只能流放编管。



    “既如此,立刻收拾收拾,去太原赴任吧。”赵桓道。



    张邦昌道:“臣定不负圣望,勤加用心,保证太原府百姓安乐,百业兴旺。”



    打发了这个看不顺眼的家伙,又给手下亲信腾出了个位置,赵桓心情不错。



    至于把张邦昌打发到太原府,赵桓也是故意的。



    田虎已经造反,迟早打到太原去。



    作为最高长官,张邦昌怕也是凶多吉少。



    当然,万一张邦昌能量爆发,守住了太原府,那太子也不亏。



    当然,这也有杀鸡儆猴的意思。



    尚书右丞,宰相之列,说免就免了,其他人也别瞎哔哔了,老实听话办事便是。



    能领悟的自然领悟,领悟不了的,迟早与张邦昌一样滚出中枢去。

58xs8.com